第一卷 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一章 生存斗争与历史动力
我们所面对的不是一个既成的、静止的世界,而是一个在矛盾中不断生成、发展并走向毁灭的总体运动。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叙述,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进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因此,历史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现实的生活生产被描述成某种史前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说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
让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泰拉大地最残酷的现实:天灾。这不是哲学家书斋里臆想的“偶然事件”或神学家口中的“神圣惩罚”,而是作为一种恒常的、物质性的毁灭力量,周期性地重塑着地表的一切。正是这种客观的、无情的自然力,迫使人类——这些有生命的、必须依靠特定生存条件的存在物——将生存空间的争夺与保全作为其一切社会活动的绝对前提。移动城市技术的诞生,绝非某个天才头脑的灵光一现,而是人类机体在面对这种外部自然压力时,其物质生产力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不是历史的起点,而是历史的结果,是先前已有的一系列生产力发展的沉积。
与天灾这一否定性力量相伴的,是另一种决定性的物质力量:源石。这种蕴藏着巨大能量的矿物,并非单纯的“资源”概念所能概括。它是惰性的自然物,但一旦被纳入人类的社会生产过程,便转化为一种活跃的、革命性的要素。源石不仅是取暖和照明的燃料,更是驱动整个现代生产体系——从移动城市的引擎到陆行舰的炮塔,从工厂的机械到通讯的网络——的血液。因此,对源石矿脉的控制、开采、精炼和分配,就不再是简单的经济行为,而是直接关系到社会权力结构的政治行为。
由此,我们可以确立一个基本论点:泰拉历史的根本动力,源于对生存空间(应对天灾的物质保障)和源石能源(驱动生产的动力源泉)的持续不断的争夺、控制与重组。一切社会形式、国家制度、法的观念、乃至宗教和哲学理论,都必须从这个基础出发,才能得到科学的理解。
第二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当时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让我们来剖析这些范畴在泰拉的具体形态。
生产力,首先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以适应自身生存的能力。在泰拉,这具体化为:
源石技艺的工业化应用水平:从原始的源石施法,到大规模的能量转换、引擎驱动、武器系统,标志着人类利用自然力的广度和深度。
移动城邦与陆行舰的技术效能:其规模、速度、防御力、承载能力、以及对天灾的预警和规避能力,直接决定了社会存在的物质疆域和活动半径。
与之相适应的劳动者的技能与组织程度:矿工的开采效率,工程师的设计能力,工人的协作规模,构成了生产力的能动要素。
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其核心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在泰拉,这集中体现为:
源石矿场的所有权:是归属于氏族公社、封建领主、国家,还是私人资本?
移动城邦与陆行舰的支配权:由谁决定它们的航向、停泊、以及其上资源的分配?
关键技术的垄断权:哪些阶级或集团掌握着源石核心科技、武器蓝图和导航系统?
历史的辩证法在于,生产力是其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源石引擎的效率会提升,陆行舰的装甲会更新,新的勘探技术会发现更大矿脉。然而,生产关系一旦确立,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甚至会固化为一整套法律、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来维护既得利益者的所有权。
于是,我们看到了贯穿全部历史的矛盾:不断发展着的生产力与僵化了的、已成为桎梏的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当乌萨斯的农奴制庄园无法提供足够源石以维持其新式陆行舰舰队时,当莱塔尼亚的行会手工业无法满足高卢军工复合体对精密零件的需求时,危机就爆发了。这种危机不是管理不善或道德沦丧的结果,而是物质性的、结构性的冲突。
高卢的崛起,必须从这个矛盾运动中理解。它并非因其民族精神更高尚或君主更英明,而是因为它率先在旧社会的母体中,孕育并实现了生产力的一次决定性飞跃——将源石能源进行大规模、标准化的工业化应用,并将陆行舰/飞空艇技术推向高度的军事化与系统化。这一飞跃,使得建立在封建采邑、贵族特权与行会垄断之上的旧生产关系(如维多利亚的帝国体系、莱塔尼亚的城邦联盟)显得陈旧、低效且不堪一击。高卢的强大,本质上是其新型生产力的强大。它用炮火和条约所重构的“新秩序”,不过是将其内部已经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强行推广到整个泰拉大陆的过程。它迫使其他民族要么接受这种依附性的地位,要么就在内部进行同样痛苦的生产关系变革。
第三章 社会形态的演进与革命的必然性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在泰拉,我们同样可以观察到类似的演进序列,尽管其具体形式由源石与天灾这一特殊物质背景所中介和变形。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当前高卢主导的秩序,将源石能源和移动城邦技术前所未有地社会化、全球化了。源石矿脉的开采需要成千上万工人的协作,巨型陆行舰的建造需要整个大陆的供应链。生产力已经具有了高度的社会性。然而,这些社会化的生产资料的果实,却被极少数垄断金融资本和其代理人(无论是高卢的寡头,还是哥伦比亚的托拉斯,或是乌萨斯的买办贵族)所占有。这就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泰拉的具体体现。
这一矛盾必然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高度组织性与整个大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冲突;资产阶级财富的无限积累与无产阶级贫困的不断加剧之间的对立;对源石能源的疯狂掠夺与生态系统(天灾的加剧或许是其表征)的日益恶化之间的张力。
因此,现有的生产关系,已经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了束缚生产力的桎梏。当源石利用技术可能迈向更高效、更清洁的阶段时,既得利益集团会为了维持其垄断利润而进行阻挠;当移动城邦的治理本可更加民主和普惠时,统治阶级会优先确保其军事优势和阶级特权。桎梏是确实存在的,它内在于生产方式本身。
历史的辩证法预示着,这种矛盾不可能在旧制度的框架内得到根本解决。它必然指向一场社会革命。这场革命的任务,就是打破这套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生产关系及其全部上层建筑,建立起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在这种新的社会形态中,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源石能源、移动城邦、陆行舰舰队——将不再为私人所有,而是由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共同占有和调控。届时,人类才第一次从被天灾和阶级压迫所支配的“必然王国”,迈向能够自觉掌控自身生存条件、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的“自由王国”。
但这—切不是道德的召唤,而是物质条件成熟后的历史必然。正如高卢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的母体中孕育成熟一样,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物质条件,也在它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孕育着。我们的任务,在于揭示这一运动的经济规律,让迷惘中的受苦者认识到他们苦难的根源和历史的前进方向。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第一章 生存斗争与历史动力
我们所面对的不是一个既成的、静止的世界,而是一个在矛盾中不断生成、发展并走向毁灭的总体运动。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叙述,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进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因此,历史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现实的生活生产被描述成某种史前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说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
让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泰拉大地最残酷的现实:天灾。这不是哲学家书斋里臆想的“偶然事件”或神学家口中的“神圣惩罚”,而是作为一种恒常的、物质性的毁灭力量,周期性地重塑着地表的一切。正是这种客观的、无情的自然力,迫使人类——这些有生命的、必须依靠特定生存条件的存在物——将生存空间的争夺与保全作为其一切社会活动的绝对前提。移动城市技术的诞生,绝非某个天才头脑的灵光一现,而是人类机体在面对这种外部自然压力时,其物质生产力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不是历史的起点,而是历史的结果,是先前已有的一系列生产力发展的沉积。
与天灾这一否定性力量相伴的,是另一种决定性的物质力量:源石。这种蕴藏着巨大能量的矿物,并非单纯的“资源”概念所能概括。它是惰性的自然物,但一旦被纳入人类的社会生产过程,便转化为一种活跃的、革命性的要素。源石不仅是取暖和照明的燃料,更是驱动整个现代生产体系——从移动城市的引擎到陆行舰的炮塔,从工厂的机械到通讯的网络——的血液。因此,对源石矿脉的控制、开采、精炼和分配,就不再是简单的经济行为,而是直接关系到社会权力结构的政治行为。
由此,我们可以确立一个基本论点:泰拉历史的根本动力,源于对生存空间(应对天灾的物质保障)和源石能源(驱动生产的动力源泉)的持续不断的争夺、控制与重组。一切社会形式、国家制度、法的观念、乃至宗教和哲学理论,都必须从这个基础出发,才能得到科学的理解。
第二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当时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让我们来剖析这些范畴在泰拉的具体形态。
生产力,首先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以适应自身生存的能力。在泰拉,这具体化为:
源石技艺的工业化应用水平:从原始的源石施法,到大规模的能量转换、引擎驱动、武器系统,标志着人类利用自然力的广度和深度。
移动城邦与陆行舰的技术效能:其规模、速度、防御力、承载能力、以及对天灾的预警和规避能力,直接决定了社会存在的物质疆域和活动半径。
与之相适应的劳动者的技能与组织程度:矿工的开采效率,工程师的设计能力,工人的协作规模,构成了生产力的能动要素。
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其核心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在泰拉,这集中体现为:
源石矿场的所有权:是归属于氏族公社、封建领主、国家,还是私人资本?
移动城邦与陆行舰的支配权:由谁决定它们的航向、停泊、以及其上资源的分配?
关键技术的垄断权:哪些阶级或集团掌握着源石核心科技、武器蓝图和导航系统?
历史的辩证法在于,生产力是其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源石引擎的效率会提升,陆行舰的装甲会更新,新的勘探技术会发现更大矿脉。然而,生产关系一旦确立,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甚至会固化为一整套法律、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来维护既得利益者的所有权。
于是,我们看到了贯穿全部历史的矛盾:不断发展着的生产力与僵化了的、已成为桎梏的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当乌萨斯的农奴制庄园无法提供足够源石以维持其新式陆行舰舰队时,当莱塔尼亚的行会手工业无法满足高卢军工复合体对精密零件的需求时,危机就爆发了。这种危机不是管理不善或道德沦丧的结果,而是物质性的、结构性的冲突。
高卢的崛起,必须从这个矛盾运动中理解。它并非因其民族精神更高尚或君主更英明,而是因为它率先在旧社会的母体中,孕育并实现了生产力的一次决定性飞跃——将源石能源进行大规模、标准化的工业化应用,并将陆行舰/飞空艇技术推向高度的军事化与系统化。这一飞跃,使得建立在封建采邑、贵族特权与行会垄断之上的旧生产关系(如维多利亚的帝国体系、莱塔尼亚的城邦联盟)显得陈旧、低效且不堪一击。高卢的强大,本质上是其新型生产力的强大。它用炮火和条约所重构的“新秩序”,不过是将其内部已经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强行推广到整个泰拉大陆的过程。它迫使其他民族要么接受这种依附性的地位,要么就在内部进行同样痛苦的生产关系变革。
第三章 社会形态的演进与革命的必然性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在泰拉,我们同样可以观察到类似的演进序列,尽管其具体形式由源石与天灾这一特殊物质背景所中介和变形。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当前高卢主导的秩序,将源石能源和移动城邦技术前所未有地社会化、全球化了。源石矿脉的开采需要成千上万工人的协作,巨型陆行舰的建造需要整个大陆的供应链。生产力已经具有了高度的社会性。然而,这些社会化的生产资料的果实,却被极少数垄断金融资本和其代理人(无论是高卢的寡头,还是哥伦比亚的托拉斯,或是乌萨斯的买办贵族)所占有。这就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泰拉的具体体现。
这一矛盾必然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高度组织性与整个大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冲突;资产阶级财富的无限积累与无产阶级贫困的不断加剧之间的对立;对源石能源的疯狂掠夺与生态系统(天灾的加剧或许是其表征)的日益恶化之间的张力。
因此,现有的生产关系,已经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了束缚生产力的桎梏。当源石利用技术可能迈向更高效、更清洁的阶段时,既得利益集团会为了维持其垄断利润而进行阻挠;当移动城邦的治理本可更加民主和普惠时,统治阶级会优先确保其军事优势和阶级特权。桎梏是确实存在的,它内在于生产方式本身。
历史的辩证法预示着,这种矛盾不可能在旧制度的框架内得到根本解决。它必然指向一场社会革命。这场革命的任务,就是打破这套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生产关系及其全部上层建筑,建立起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在这种新的社会形态中,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源石能源、移动城邦、陆行舰舰队——将不再为私人所有,而是由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共同占有和调控。届时,人类才第一次从被天灾和阶级压迫所支配的“必然王国”,迈向能够自觉掌控自身生存条件、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的“自由王国”。
但这—切不是道德的召唤,而是物质条件成熟后的历史必然。正如高卢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的母体中孕育成熟一样,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物质条件,也在它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孕育着。我们的任务,在于揭示这一运动的经济规律,让迷惘中的受苦者认识到他们苦难的根源和历史的前进方向。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