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过后的清晨,泥水顺着石阶边缘滴落,艾琳仍站在原地。她接过北坡值哨递来的签录纸,指尖触到纸面微潮,目光却已落在山道上。昨夜雨水冲刷了大部分痕迹,但通往南岭的小路旁,几处马蹄印嵌在湿土中,边缘尚未塌陷,显然是新留下的。
她蹲下身,手指划过其中一道凹痕。蹄印深浅不一,有的陷入寸许,有的仅压破地表草根。方向杂乱,来去交错,不是村民赶牛运柴的规律路径。她抬头望向远处山脊,薄雾未散,林影沉沉。两日前并无此类踪迹,而今日已有三处重叠,数量明显多于昨日。
大牛提着木叉走来,裤脚沾满泥浆。他见艾琳盯着地面,便也低头看去。
“这不是咱们的人。”艾琳站起身,“你带两个人,沿这条路往镇口方向查十里,只看不动手,记清有多少人经过、何时停留、是否回头。”
大牛点头:“要不要换衣裳?穿得像拾柴的?”
“不必伪装。”她说,“你们就说是巡防队查汛期塌方。若遇生人,记住模样,别靠近。”
大牛转身要走,艾琳又补了一句:“一个时辰内回来报信。”
她转身进了议事屋,桌上摊着一张羊皮纸,炭笔勾出南岭山脉轮廓,三条主道蜿蜒而上,分别标为东沟、中岭、西坡。她在西南方画了个圈,墨点未干。
半个时辰后,大牛喘着气回来,额上挂汗。
“路上有五组蹄印,至少二十匹马走过。镇外酒馆门口拴着四匹铁甲战马,骑士穿着制式护肩,腰佩长剑。我没敢靠太近,躲在柴堆后看了半刻钟。有个醉汉拍桌子喊‘剿村’,说要把带头的女人头挂在城门上示众。旁边人劝他小声,说上面不让传消息。”
艾琳听完,没说话,只是走到墙边取下一张旧布袋,倒出一堆碎陶片和半截炭条。她俯身在羊皮纸上继续描画,把西坡隘口加粗,又在两侧林地画了两个小三角。
“阿壮!”她扬声喊。
门外脚步响起,年轻民兵快步进来,脸上还带着刚睡醒的倦意。
“从现在起,恢复夜间巡防,每两个时辰轮替一次。南墙、北巷、西坡三处哨点加倍值守。任何人不得擅自离村,违者按动摇军心处置。”
阿壮皱眉:“咱们刚歇两天,又要折腾?那帮人吃了败仗,未必敢再来。”
“他们已经在路上了。”艾琳抬眼,“你以为上次是偶然?包税官背后的小贵族丢了脸,武器被缴,俘虏被抓,他不会善罢甘休。现在马蹄印一日比一日多,说明他们在集结,等的是时机。”
阿壮张了张嘴,终究没反驳,低声应了句“明白”,转身出去安排。
赵二河这时从外头进来,手里拎着半湿的火镰包。他站在门边,看了看桌上的地图。
“西坡最平,适合骑兵冲阵。”他说,“但他们若真走那儿,咱们埋伏在高地处,用滚石断路,能拖住一阵。”
“不止是拖。”艾琳指着图上一处狭窄谷口,“这里宽不过三步,两边都是陡坡。只要提前设障,哪怕只有十个人,也能卡住百人队伍。”
赵二河点头:“我去调人手,在那里搭个暗哨棚。”
“先别动。”艾琳拦住他,“我们现在不能打草惊蛇。敌情未明之前,所有行动只做准备,不落地实施。你今晚带两个人,悄悄去西坡隘口附近踩点,记清哪块石头能推,哪棵树能绑绳索,回来画个细图。”
赵二河应下,转身离去。
艾琳重新看向地图。她拿起炭条,在东沟与中岭之间轻轻划了一横。
“如果他们是声东击西呢?”她自语。
这时,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大牛又回来了,这次脸色发白。
“我在酒馆后院撞见个送菜的妇人,是我们村老张家的远亲。她悄悄告诉我,那几个骑士昨晚就在镇上宿营,今早又来了两批人,看装束像是外地雇佣兵。他们提到‘三日内动手’,还说这次带了攻城槌和火油罐。”
艾琳的手指停在地图西南角,缓缓加重力道,将那个圈涂成实心黑点。
她起身走出议事屋,站在台阶上环视全村。孩童在广场边缘踢石子,妇女晾晒衣物,几个老人坐在屋檐下剥豆。一切如常,仿佛前几日的战斗从未发生。
但她知道,平静正在崩解。
她回到屋内,吹亮油灯,将羊皮纸铺平,用四枚钉子固定四角。接着,她取出一把小刀,削尖炭条,在图上新增三处标记:一处在西坡隘口后五百步的岔路口,一处在中岭密林边缘的枯树桩旁,最后一处在东沟上游的断桥遗址。
每一处都配一行小字:
“可疑蹄印集中出现”
“夜间曾闻金属碰撞声”
“三日前有陌生脚印止于此处”
她正写着,赵二河推门进来。
“西坡那边我去了。坡顶有块悬石松动,推下去能砸中主道。我已经做了记号,但没动它。”
“很好。”艾琳说,“从今晚开始,每个哨点增加一人专司观察。记录每日蹄印数量、方向、是否有新装备遗落。任何异常,立刻上报。”
赵二河问:“要不要通知其他村?”
“暂时不。”她说,“消息一旦传开,人心浮动。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判断,不是慌乱。”
赵二河沉默片刻,低声道:“可要是他们真的来了,咱们这点人……”
“所以我们必须提前知道他们从哪一路来。”艾琳站起身,走到门边拉开木栓,冷风灌入,“敌人以为我们还在等他们破门而入。但他们不知道,我已经盯上了他们的脚印。”
她回身抓起炭条,在西坡主道上重重画下一杠。
“谁先动,谁就暴露。”
窗外风势渐强,吹得油灯火苗倾斜,映得墙上地图晃动。艾琳的手悬在图上,炭条尖端距西南隘口仅半寸。
她蹲下身,手指划过其中一道凹痕。蹄印深浅不一,有的陷入寸许,有的仅压破地表草根。方向杂乱,来去交错,不是村民赶牛运柴的规律路径。她抬头望向远处山脊,薄雾未散,林影沉沉。两日前并无此类踪迹,而今日已有三处重叠,数量明显多于昨日。
大牛提着木叉走来,裤脚沾满泥浆。他见艾琳盯着地面,便也低头看去。
“这不是咱们的人。”艾琳站起身,“你带两个人,沿这条路往镇口方向查十里,只看不动手,记清有多少人经过、何时停留、是否回头。”
大牛点头:“要不要换衣裳?穿得像拾柴的?”
“不必伪装。”她说,“你们就说是巡防队查汛期塌方。若遇生人,记住模样,别靠近。”
大牛转身要走,艾琳又补了一句:“一个时辰内回来报信。”
她转身进了议事屋,桌上摊着一张羊皮纸,炭笔勾出南岭山脉轮廓,三条主道蜿蜒而上,分别标为东沟、中岭、西坡。她在西南方画了个圈,墨点未干。
半个时辰后,大牛喘着气回来,额上挂汗。
“路上有五组蹄印,至少二十匹马走过。镇外酒馆门口拴着四匹铁甲战马,骑士穿着制式护肩,腰佩长剑。我没敢靠太近,躲在柴堆后看了半刻钟。有个醉汉拍桌子喊‘剿村’,说要把带头的女人头挂在城门上示众。旁边人劝他小声,说上面不让传消息。”
艾琳听完,没说话,只是走到墙边取下一张旧布袋,倒出一堆碎陶片和半截炭条。她俯身在羊皮纸上继续描画,把西坡隘口加粗,又在两侧林地画了两个小三角。
“阿壮!”她扬声喊。
门外脚步响起,年轻民兵快步进来,脸上还带着刚睡醒的倦意。
“从现在起,恢复夜间巡防,每两个时辰轮替一次。南墙、北巷、西坡三处哨点加倍值守。任何人不得擅自离村,违者按动摇军心处置。”
阿壮皱眉:“咱们刚歇两天,又要折腾?那帮人吃了败仗,未必敢再来。”
“他们已经在路上了。”艾琳抬眼,“你以为上次是偶然?包税官背后的小贵族丢了脸,武器被缴,俘虏被抓,他不会善罢甘休。现在马蹄印一日比一日多,说明他们在集结,等的是时机。”
阿壮张了张嘴,终究没反驳,低声应了句“明白”,转身出去安排。
赵二河这时从外头进来,手里拎着半湿的火镰包。他站在门边,看了看桌上的地图。
“西坡最平,适合骑兵冲阵。”他说,“但他们若真走那儿,咱们埋伏在高地处,用滚石断路,能拖住一阵。”
“不止是拖。”艾琳指着图上一处狭窄谷口,“这里宽不过三步,两边都是陡坡。只要提前设障,哪怕只有十个人,也能卡住百人队伍。”
赵二河点头:“我去调人手,在那里搭个暗哨棚。”
“先别动。”艾琳拦住他,“我们现在不能打草惊蛇。敌情未明之前,所有行动只做准备,不落地实施。你今晚带两个人,悄悄去西坡隘口附近踩点,记清哪块石头能推,哪棵树能绑绳索,回来画个细图。”
赵二河应下,转身离去。
艾琳重新看向地图。她拿起炭条,在东沟与中岭之间轻轻划了一横。
“如果他们是声东击西呢?”她自语。
这时,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大牛又回来了,这次脸色发白。
“我在酒馆后院撞见个送菜的妇人,是我们村老张家的远亲。她悄悄告诉我,那几个骑士昨晚就在镇上宿营,今早又来了两批人,看装束像是外地雇佣兵。他们提到‘三日内动手’,还说这次带了攻城槌和火油罐。”
艾琳的手指停在地图西南角,缓缓加重力道,将那个圈涂成实心黑点。
她起身走出议事屋,站在台阶上环视全村。孩童在广场边缘踢石子,妇女晾晒衣物,几个老人坐在屋檐下剥豆。一切如常,仿佛前几日的战斗从未发生。
但她知道,平静正在崩解。
她回到屋内,吹亮油灯,将羊皮纸铺平,用四枚钉子固定四角。接着,她取出一把小刀,削尖炭条,在图上新增三处标记:一处在西坡隘口后五百步的岔路口,一处在中岭密林边缘的枯树桩旁,最后一处在东沟上游的断桥遗址。
每一处都配一行小字:
“可疑蹄印集中出现”
“夜间曾闻金属碰撞声”
“三日前有陌生脚印止于此处”
她正写着,赵二河推门进来。
“西坡那边我去了。坡顶有块悬石松动,推下去能砸中主道。我已经做了记号,但没动它。”
“很好。”艾琳说,“从今晚开始,每个哨点增加一人专司观察。记录每日蹄印数量、方向、是否有新装备遗落。任何异常,立刻上报。”
赵二河问:“要不要通知其他村?”
“暂时不。”她说,“消息一旦传开,人心浮动。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判断,不是慌乱。”
赵二河沉默片刻,低声道:“可要是他们真的来了,咱们这点人……”
“所以我们必须提前知道他们从哪一路来。”艾琳站起身,走到门边拉开木栓,冷风灌入,“敌人以为我们还在等他们破门而入。但他们不知道,我已经盯上了他们的脚印。”
她回身抓起炭条,在西坡主道上重重画下一杠。
“谁先动,谁就暴露。”
窗外风势渐强,吹得油灯火苗倾斜,映得墙上地图晃动。艾琳的手悬在图上,炭条尖端距西南隘口仅半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