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出征前夕鼓士气-《雪灾为奴,逆袭成王》

  风还在吹,广场上的脚印被新踩乱。艾琳站在石堆前,手里攥着布条。她没说话,只是把布条一圈圈缠在木杆顶端。那上面写着新协议的条款,墨迹干了,边角有些卷起。

  十个人站在她面前,身上背着行囊。陈五低头检查护腕,林阿七握着弓,赵二狗站在最边上,手扶着矛杆。没人出声。家属们站在后面,有女人低着头,手指绞着衣角。

  艾琳抬起头:“这布条不是为了好看。”

  她的声音不高,但每个人都听清了。

  “是我们用命谈下来的规矩。减了人数,换了驻防兵,多了箭和铁钉。这不是退让,是让你们出去的时候,身后有人守路,家里有人吃饭。”

  她看向陈五:“你带过猎队穿林三日不迷路。”

  又看向林阿七:“你一箭射穿野猪咽喉。”

  再看向赵二狗:“你扛三百斤粮包走十里山路。”

  “这些本事,不该埋在土里。你们不是去送死,是去开路。我们守住村子,你们打出活路。你们活着回来,教更多人怎么活下来——这是我答应的事,也是我立下的话。”

  人群里有人动了一下。一个年轻出征者的母亲抬手擦了眼角。

  艾琳继续说:“我不许你们白白牺牲,也不许你们畏缩退却。你们走出去,二十个兄弟会守住南门,李婶会熬好药等你们回来。你们打胜仗,孩子才能睡安稳觉。”

  她停顿了一下:“我不是让你们去当炮灰。我是让你们去当战士。”

  队伍里有人挺直了背。

  这时,一个声音从后排传来:“我们算起义军吗?”

  没人回答。

  另一个声音接上:“人家可没给我们发旗子。”

  艾琳转身,从彼得手中接过一面红旗。布是粗麻的,边缘还留着线头,针脚不齐,看得出是连夜赶制的。

  她走到陈五面前,把旗递过去:“没有旗号?那就自己立旗。”

  她提高声音:“我们不靠别人封名,我们打出名字来!”

  她带头喊:“为家园,守后路!为人活,不为奴!”

  起初只有她一个人的声音。风吹动红旗,啪地一声展开。

  林阿七跟着喊了出来。赵二狗也张开了嘴。陈五举起旗,声音压过风声。

  一个个声音加入进来。十个人站成一排,齐声高喊。口号一遍遍响起,震得树叶落下。

  起义军使者站在人群外,双手抱胸。他看着这面粗糙的红旗,慢慢松开了手臂。等艾琳喊完,他走上前一步。

  艾琳走过去,请他代一句话:“告诉你们的将军,山村送来的是战士,不是炮灰。”

  使者看着她,点头。他伸手抚平红旗上的褶皱,动作很轻。然后他退后一步,立正,右手贴到胸口。

  家属中突然冲出一人。是个中年女人,扑向队伍里的少年,一把抱住他的腰,哭出声来。

  “别走……求你别走……”

  少年脸色发白,手僵在半空。队伍出现骚动。有人回头,有人低头避开视线。

  艾琳立刻上前,一手扶住女人肩膀:“我知道你想他平安。”

  女人抽泣着,摇头。

  “我保证。”艾琳说,“只要我还站着,就不会让支援断在路上。”

  她转向所有家属:“他们的名字刻在石堆上,也记在我心里。缺一口粮,我先饿;少一支箭,我先挡。”

  她说完,解下腰间短匕。刀鞘旧了,铜扣有些松动。

  她把匕首交给陈五:“这是我的信物。见匕如见令。遇险即返,不必死战。”

  陈五双手接过,低头看了一下,然后插进腰带。

  所有人都看着他。他抬起头,声音沉稳:“我们出发。”

  十人列队,背上行囊,手持武器。红旗在前,陈五执旗。艾琳站在队伍最前方,身披轻甲,手里握着一根短杖。

  天边泛白,晨光落在肩头。风忽然停了,树梢不动,红旗缓缓垂下。

  艾琳回头看了一眼。家属们站在原地,有人挥手,有人默默站着。

  她转回身,目光扫过每一张脸。这些脸上有疲惫,有紧张,也有光。

  她开口:“出发。”

  队伍迈出第一步。石堆上的布条被风吹起一角,墨字清晰可见:

  - 出征人数:十人

  - 后备队职责:负责山村及补给线巡逻

  - 物资增供:粮食与药品总量提升百分之二十

  - 起义军支援:派遣五名老兵驻防七日,提供箭矢五十支、铁钉二十斤

  车轮声从林道口传来。一辆推车停在路边,油布揭开,露出一捆捆箭匣。两个起义军士兵站在旁边,其中一个朝这边点头。

  艾琳走在最前,脚步稳定。她没有回头。身后的村子安静下来,只剩火塘边的铁锅还在咕嘟作响。

  红旗再次扬起。风从东面吹来,带着泥土和露水的气息。

  队伍走到村口,停了一下。前方是猎道入口,地面铺着碎石,通往山林深处。

  陈五举起红旗。林阿七搭上箭,赵二狗握紧矛。

  艾琳抬起短杖,指向远方。

  一只乌鸦从树上飞起,翅膀拍打声划破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