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灯的火苗跳了一下,艾琳抬手挡了挡风。她站在侧屋门口,没有立刻进去。彼得刚才说东谷的代表有急事要见她,但她现在不想听消息,只想再看一眼外面。
她转身走下台阶,沿着土路往东边去。夜里刚下过一场小雨,地面湿着,脚踩上去留下浅浅的印子。她路过那片新开的地,泥土翻得还不深,犁沟歪歪扭扭,像是老人颤抖的手划出来的。几个老农蹲在田头抽烟,没人说话。远处校场的灰烬已经被扫干净,只剩下一圈焦黑的石头围在那里。
她站住,望着西面那片荒坡。草长得很高,风吹过来时一片晃动。那边的地三年没动过,野兔在里头打洞,蛇也多。可要是能把那块地开出来,多种三十亩小麦,村子就能多存半年的粮。
她忽然觉得累。不是身体上的,是心里的。昨晚她说“耕者有其田”,大家喊口号,声音响得连山都震了。可今天早上,妇女们还是排着队领定量的黑麦饼,孩子啃得慢,怕一口吃太大。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坐在沟边,把饼掰成两半,一半藏进衣兜。她知道那是留着给弟弟的。
艾琳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指甲缝里还有昨天写木牌编号时蹭到的灰。那时候她以为只要把人安顿下来就行,只要有了共议机制,有了通信网,一切就会好起来。可现在她明白了,制度能管事,管不了饿。
她回到议事厅东侧的小屋时天刚亮。屋里只有一张桌子、两条长凳、一个旧柜子。墙上挂着地图,是她亲手画的。她走到桌前坐下,从怀里掏出随身带的小木册。封皮已经磨破了,边角翘了起来。
她翻开一页空白纸,提笔写:“我们不能再只想着怎么活下来……得想想,怎么活得长久。”
写完这句话,她停了一会儿。门外传来脚步声,有人在搬东西,大概是村民在整理仓库。她没抬头,继续写:“目标:首年增产粮食百分之二十。第一步:开垦西侧荒地。”
这时一个年轻村民走进来,手里拿着口粮登记簿。“艾琳,今天的配给名单好了,你要看吗?”
她点头。“放桌上吧。”
那人放下本子,没走。“你刚才在外面站了很久,是在想地的事?”
“嗯。”
“西边那片坡不好开。”他说,“石头多,犁头容易坏。而且那边离林子太近,晚上常有野猪出没。”
“我知道。”
“要是真要开,得组织人手,还得修一道矮墙防兽。”
艾琳看着他。“你觉得值得干吗?”
他愣了一下。“要是真能多种三十亩……够五户人吃一年。我家两个孩子,从去年就没吃饱过。”
“那就值得。”
她合上木册,站起来走到地图前。用炭笔在村庄西侧画了个圈,标上“拟垦荒地”。又在旁边写下三行字:水源勘察、工具清点、劳力预估。
“你不担心现在提这个,大家会觉得又要多干活?”年轻人问。
“我担心。”她说,“但我更怕明年这时候,还有孩子把饼藏起来。”
外面传来一阵喧闹声。有人在喊谁家的羊跑进了菜地。她没理会,继续盯着地图。那片荒地离村子最近,但一直没人动,因为以前种了也收不回本钱。种子贵,税更贵。贵族收走七成,剩下的还不够交肥料钱。
但现在不一样了。他们自己管地,自己分粮。只要种出来,就是自己的。
“我会跟大家说清楚。”她说,“不是命令,是提议。愿意试的人先来,收成了多分一成。失败了,损失我担一半。”
年轻人沉默了一会儿。“我去跟几个老农聊聊。他们种地经验丰富,要是他们肯带头,别人也会跟着。”
“别让他们现在就答应。”她说,“先让他们看看这片地到底能不能出粮。我们可以先试一小块,十亩就行。看看土质,测测出苗率。”
“要是试了发现不行呢?”
“那就换办法。或者换地方。但我必须开始做这件事。鼓声能传讯,红旗能聚人,可填不饱肚子。”
门外的脚步声多了起来。有人在叫她的名字,说是东谷的代表已经在等了。她没动。
“等会儿再让他进来。”她说,“我现在有件事比接待更重要。”
年轻人看了她一眼,点点头,退了出去。
屋里安静下来。她重新打开木册,在刚才写的那句话下面,又添了一句:“经济不起,万事皆空。”
她盯着这两个句子看了一会儿,伸手摸了摸桌角。那里有一道裂痕,是前几天钉木板时砸出来的。她记得当时彼得说这桌子该换了,她说不用,还能用。
她现在觉得,这张桌子就像这个村子。破,旧,到处是补丁,但它撑得住重量。
她站起身,走到门边拉开一条缝。外面阳光照进来,落在地板上一块方格里。几个孩子正蹲在地上玩石子,一个女人抱着柴火走过,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歌。
这些日子以来,第一次有人在干活的时候唱歌。
她关上门,回到桌前,拿起炭笔,在地图上的“拟垦荒地”旁边画了一条虚线。那是她设想的引水渠位置。如果能在春汛前挖通,就能把河岔的水引上来。
她不知道有没有人手,有没有工具,也不知道这一季会不会干旱。她只知道,如果不开始,永远不会有收获。
门外又有人敲门。
“艾琳,东谷的代表等了一个多时辰了,他说事情紧急。”
她把木册放进怀里,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水有点凉,带着泥味。
“让他再等一会儿。”她说,“我还没写完计划。”
她转身走下台阶,沿着土路往东边去。夜里刚下过一场小雨,地面湿着,脚踩上去留下浅浅的印子。她路过那片新开的地,泥土翻得还不深,犁沟歪歪扭扭,像是老人颤抖的手划出来的。几个老农蹲在田头抽烟,没人说话。远处校场的灰烬已经被扫干净,只剩下一圈焦黑的石头围在那里。
她站住,望着西面那片荒坡。草长得很高,风吹过来时一片晃动。那边的地三年没动过,野兔在里头打洞,蛇也多。可要是能把那块地开出来,多种三十亩小麦,村子就能多存半年的粮。
她忽然觉得累。不是身体上的,是心里的。昨晚她说“耕者有其田”,大家喊口号,声音响得连山都震了。可今天早上,妇女们还是排着队领定量的黑麦饼,孩子啃得慢,怕一口吃太大。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坐在沟边,把饼掰成两半,一半藏进衣兜。她知道那是留着给弟弟的。
艾琳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指甲缝里还有昨天写木牌编号时蹭到的灰。那时候她以为只要把人安顿下来就行,只要有了共议机制,有了通信网,一切就会好起来。可现在她明白了,制度能管事,管不了饿。
她回到议事厅东侧的小屋时天刚亮。屋里只有一张桌子、两条长凳、一个旧柜子。墙上挂着地图,是她亲手画的。她走到桌前坐下,从怀里掏出随身带的小木册。封皮已经磨破了,边角翘了起来。
她翻开一页空白纸,提笔写:“我们不能再只想着怎么活下来……得想想,怎么活得长久。”
写完这句话,她停了一会儿。门外传来脚步声,有人在搬东西,大概是村民在整理仓库。她没抬头,继续写:“目标:首年增产粮食百分之二十。第一步:开垦西侧荒地。”
这时一个年轻村民走进来,手里拿着口粮登记簿。“艾琳,今天的配给名单好了,你要看吗?”
她点头。“放桌上吧。”
那人放下本子,没走。“你刚才在外面站了很久,是在想地的事?”
“嗯。”
“西边那片坡不好开。”他说,“石头多,犁头容易坏。而且那边离林子太近,晚上常有野猪出没。”
“我知道。”
“要是真要开,得组织人手,还得修一道矮墙防兽。”
艾琳看着他。“你觉得值得干吗?”
他愣了一下。“要是真能多种三十亩……够五户人吃一年。我家两个孩子,从去年就没吃饱过。”
“那就值得。”
她合上木册,站起来走到地图前。用炭笔在村庄西侧画了个圈,标上“拟垦荒地”。又在旁边写下三行字:水源勘察、工具清点、劳力预估。
“你不担心现在提这个,大家会觉得又要多干活?”年轻人问。
“我担心。”她说,“但我更怕明年这时候,还有孩子把饼藏起来。”
外面传来一阵喧闹声。有人在喊谁家的羊跑进了菜地。她没理会,继续盯着地图。那片荒地离村子最近,但一直没人动,因为以前种了也收不回本钱。种子贵,税更贵。贵族收走七成,剩下的还不够交肥料钱。
但现在不一样了。他们自己管地,自己分粮。只要种出来,就是自己的。
“我会跟大家说清楚。”她说,“不是命令,是提议。愿意试的人先来,收成了多分一成。失败了,损失我担一半。”
年轻人沉默了一会儿。“我去跟几个老农聊聊。他们种地经验丰富,要是他们肯带头,别人也会跟着。”
“别让他们现在就答应。”她说,“先让他们看看这片地到底能不能出粮。我们可以先试一小块,十亩就行。看看土质,测测出苗率。”
“要是试了发现不行呢?”
“那就换办法。或者换地方。但我必须开始做这件事。鼓声能传讯,红旗能聚人,可填不饱肚子。”
门外的脚步声多了起来。有人在叫她的名字,说是东谷的代表已经在等了。她没动。
“等会儿再让他进来。”她说,“我现在有件事比接待更重要。”
年轻人看了她一眼,点点头,退了出去。
屋里安静下来。她重新打开木册,在刚才写的那句话下面,又添了一句:“经济不起,万事皆空。”
她盯着这两个句子看了一会儿,伸手摸了摸桌角。那里有一道裂痕,是前几天钉木板时砸出来的。她记得当时彼得说这桌子该换了,她说不用,还能用。
她现在觉得,这张桌子就像这个村子。破,旧,到处是补丁,但它撑得住重量。
她站起身,走到门边拉开一条缝。外面阳光照进来,落在地板上一块方格里。几个孩子正蹲在地上玩石子,一个女人抱着柴火走过,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歌。
这些日子以来,第一次有人在干活的时候唱歌。
她关上门,回到桌前,拿起炭笔,在地图上的“拟垦荒地”旁边画了一条虚线。那是她设想的引水渠位置。如果能在春汛前挖通,就能把河岔的水引上来。
她不知道有没有人手,有没有工具,也不知道这一季会不会干旱。她只知道,如果不开始,永远不会有收获。
门外又有人敲门。
“艾琳,东谷的代表等了一个多时辰了,他说事情紧急。”
她把木册放进怀里,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水有点凉,带着泥味。
“让他再等一会儿。”她说,“我还没写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