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人才的发掘与培养-《雪灾为奴,逆袭成王》

  药房的门刚关上,艾琳就转身朝文事堂走。她脚步很稳,手里攥着那本救灾账册。记账员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说:“东区三组清淤进度慢,人手够,可没人统一安排,各干各的。”

  艾琳没说话,进了文事堂坐下。桌上摊着几张纸,是昨日各队报上来的工分单。她翻开账本,一行行看下去。有几处写着“临时调配”“无人记录”,旁边打了红圈。

  她想起昨天那个发烧的孩子。药只剩三包,医妇犹豫要不要用。她下令用了,可要是下次更急呢?要是药材运不进来呢?要是哪天她不在,谁来决定这些事?

  她抬头问记账员:“咱们现在有多少人在做事?”

  “算上互助组、巡逻队、匠坊、药房,三百一十七人。”

  “能管事的呢?”

  记账员顿了一下,“您,屯长,五个小组长,还有我。”

  艾琳点头。太少了。一场雨就把所有人压得喘不过气,以后呢?开新地,建墙,通商路,打仗——她一个人盯不过来。

  她站起身,“去把屯长叫来。”

  屯长很快到了。艾琳说:“停掉西坡翻地和南墙补石这两项工程,腾出人手。”

  屯长皱眉,“可春耕不能拖。”

  “比春耕更要紧的是有人能管事。”她说,“从今天起,每五户推一个‘理事人’,标准只有三个:办事公道,大家信服,有想法。明天中午前把名单交上来。”

  屯长还想说什么,艾琳摆手,“不是换人,是加人。你带他们,我教你带。”

  人散了后,艾琳坐在桌前,脑子里过了一遍这几天的事。那个组织孩子捡瓦片的男孩,才十岁出头,但孩子们都听他的。西坡翻地时,有个青年农夫主动提出用曲面犁先试两亩,省工还快。这些人没职位,却已经在做事了。

  第二天中午,十个人的名字摆在桌上。艾琳一个个看过去。有的是老农推荐的晚辈,有的是妇女提名的邻居,还有一个是采药人带来的外村青年。

  她把人分成两组。第一组负责三天内清理东区排水沟,并交一份人力分配方案。第二组管药房补给,要算清楚药材用量,安排采集队,定轮值表。

  “做不好没关系,”她在场地上对十人说,“但要做,要敢想。”

  第一组领头的是个叫科尔的青年,话不多,但一开口就说要分段包干,每段派两人负责,干完互相检查。别人问他怎么想到的,他说:“我家兄弟种菜就这么分。”

  他带着人当天下午就开始挖沟。艾琳去看了两次。第一次,几个人蹲在泥里争工具。第二次再去,每人手里都有活,沟也深了一半。

  第二组的玛蒂是个瘦小女子,以前常帮邻居记柴草进出。她一进药房就翻库存本,发现三味常用草药登记数量对不上实物。

  她找医妇核对,原来是上次发药时漏记了。她提了个办法:以后每次取药,两个人签字,一个拿药,一个记账。

  第三天早上,两组人都交了任务。排水沟清完了,科尔的方案写得清楚,连备用人手都列了名字。玛蒂不仅补全了药材计划,还画了张采集路线图,标出哪些地方草药多,哪些要轮流采。

  艾琳把所有人召集到文事堂前。

  “这次任务,不是为了挑人。”她说,“是为了看清谁能把事做实。”

  她宣布科尔暂代“工务协理”,管基建调度。玛蒂任“仓政副使”,协助物资管理。

  人群里有些低声议论。一个老农说:“这才几天,就当官了?”

  艾琳听见了,没回避。“他不是官,是协理。错了有人查,累了有人替。你们谁觉得不合适,可以提意见。”

  没人再说话。

  她接着说:“从今往后,每月初八是‘议事日’,任何村民都可以来提建议。另外,我们要选‘学徒吏’。”

  她解释,学徒吏是从十五到二十岁的年轻人里选,跟着官员学做事。学记账、学分配、学调解纠纷。一年后考核,合格的留下,不合格的回去种地。

  “我们不能再靠一个人撑着。”她说,“一个人看得再远,也挡不住风雨四面来。我们要建的不是一座村子,而是一支队伍。”

  散会后,艾琳回到文事堂。桌上多了两份报名表,是第一批学徒吏的申请。她一张张翻看。有工匠的儿子,有巡逻队员的妹妹,还有一个是那天组织孩子捡瓦片的男孩。

  她拿起笔,在男孩的名字旁画了个圈。

  天快黑了,烛火点起来。她合上名册,叫人把科尔和玛蒂找来。

  “工务这边,下周要修两条引水渠。”她对科尔说,“你自己排人,报计划给我就行。”

  科尔点头,“我想让东区那几个互助组轮流上,每天换一组,避免累垮。”

  艾琳说:“可以。”

  她转向玛蒂,“仓政要立新规矩。每一笔进出,必须双人签。账本每天抄一份,贴在粮仓门口,让大家都能看。”

  玛蒂记了下来,“我明天就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两人走后,艾琳坐在案前,墙上挂着那张手绘的领地全图。她盯着看了很久。东边要建磨坊,西坡要扩田,北岭还得设一个中转站。这些事,不能再她一个人定。

  她抽出一张新纸,开始写。标题是“人才培养细则”。第一条:所有岗位设副手,主责人出缺时由副手接替。第二条:每月考核,连续两次不合格者调离。第三条:学徒吏必须轮岗,至少经历两个部门。

  她写到一半,记账员送来一份名单。是报名学徒吏的年轻人,共二十三人。

  她接过名单,放在图纸旁边。烛光下,她的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

  门外传来脚步声,是屯长。

  “匠坊那边问,曲面犁什么时候批量做?”

  “让他们等两天。”她说,“先把人安排好。”

  屯长又问:“技改组的水力磨谷机,七天期限快到了。”

  “到时候看成果。”

  屯长走了。

  艾琳继续写。第四条:设立“实务考评”,每季度组织一次模拟任务,测试应对能力。第五条:所有新任协理、副使,必须带一名学徒吏见习三个月。

  她停下笔,看向门口。风从门缝吹进来,烛火晃了一下。

  她伸手扶了扶烛台,火光重新稳住。

  名单还在桌上,她拿起最上面那一张,是那个男孩的。名字叫林远。十五岁,识字,会算数,志愿是“想学管事”。

  她用镇纸压好名单,拿起笔,在人才培养细则的末尾写下最后一句:

  “凡报名者,三日内面试,由工务、仓政、记账三方共同评定。”

  她放下笔,抬头看墙上的图。目光从黑土原移到东堡,再到北岭洼地。

  她的手慢慢落回桌面,指尖碰到了那份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