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决战前的战略部署-《雪灾为奴,逆袭成王》

  油灯熄灭后,艾琳没有动。她坐在文事堂的桌前,手指还停在纸页边缘。窗外夜色浓重,风穿过屋檐发出低响。她刚写下“扩大指导员培训规模”的指令,笔尖干涸,炭条搁在砚边。

  马蹄声由远及近,踏碎了村口石板路的寂静。

  一名信使冲进院门,皮靴踩过门槛直接跪倒在议事厅外。“北线烽火连燃三处!斥候确认敌骑已越边境,正向南推进!”

  艾琳站起身,动作干脆。她走出文事堂,站在台阶上说:“点灯,召集所有将领。”

  不到一盏茶时间,议事厅灯火通明。八名将领陆续赶到,披甲未卸,脸上带着未散的睡意和警觉。他们围到长桌前,有人低声询问敌情细节,有人盯着墙上挂起的地图。

  艾琳走到地图前,拿起木杆指向北方。“三路来犯。”她说,“东路小股骑兵游走,试探我东村防线;西路沿山道南下,兵力中等;主力居中,直扑中枢平原。”

  她放下木杆,扫视众人。“现在各屯情况如何?”

  一名将领上前一步:“北屯新兵训练不足两个月,战力有限。东村墙垒完工不久,可守;西林地势险要,但山路狭窄,大军难行,也难退。”

  另一人接话:“建议固守主城,收缩外围防线。等敌军久攻不下,粮草不济自然撤退。”

  立刻有人反对:“被动防守只会被牵着走。不如派轻骑夜袭前锋,打乱他们的节奏。”

  争论开始升温。有人说该调民兵上阵,有人说应保存实力。意见不一,声音越提越高。

  艾琳没有打断。她转身从柜中取出一份布防表,摊开在桌上。这是三天前汇总的各屯兵力分布与物资存量清单,每一页都盖有屯长印章。

  “我们有四千可战之兵。”她说,“其中常备军一千二百,其余为民兵轮值。粮仓储备够撑三个月,若节制使用,能到五个月。”

  她又拿出地形图铺在桌面,用石块压住四角。“敌军补给线长,从北境出发需经三道山口,运输困难。他们想速战速决,不会拖太久。”

  她抬头看着众人:“所以不能只守。”

  这句话让厅内安静下来。

  “我的计划是:诱敌深入,两翼包抄,奇兵断粮。”她说,“不是要把他们挡在外面,而是放进来,在平原决战。”

  有人皱眉:“放敌人进来?太冒险。”

  “不是全放。”艾琳说,“东路敌军只是骚扰,不理他们。西路上山后行进缓慢,我们可在半道设伏。中路主力我们会示弱后撤,引他们追击,进入预定战场。”

  她拿起炭笔,在地图上画出三条线。左边一条虚线标注“迟滞”,右边一条藏在线路背面写“隐蔽待机”,中间一条向后拉长,末端圈出一片区域。

  “左路交由老将镇守隘口,任务不是歼敌,是拖住他们两天以上。右路伏兵不动,等敌军主力通过后再切断退路。中路我军暂退二线平原集结,摆出慌乱姿态,让他们以为有机可乘。”

  她顿了一下。“最关键的是粮道。敌军带粮最多支撑十天。只要我们毁掉他们的运粮队,前线就会崩溃。”

  一名将领问:“怎么确认粮队路线?”

  “斥候已经摸清两条可能通道。”她说,“明天会有新的回报。一旦确认,就由快哨队引导奇兵出击。”

  又有人提出疑虑:“民兵能顶得住吗?一旦溃败,整个防线就垮了。”

  艾琳点头。“所以不让他们打头阵。第一波由常备军接战,民兵在后方列阵支援。工分照记,伤亡抚恤加倍。各村理事人负责组织后勤运输,伤员由医坊统一接收。”

  她看向最年长的那位将领。“你带左路,能否完成迟滞任务?”

  老将沉吟片刻,点头:“可以。但需要至少三百弓手协防。”

  “给你四百。”她说,“另配两台新式弩车,明日午前送到。”

  她转向右侧方向的将领。“你带伏兵,必须做到无声潜行,不得提前暴露。我会调影行队配合你行动。”

  那人答应下来。

  最后,她看向中军方向。“主力后撤时要做出混乱迹象,丢弃部分辎重,烧毁空营。但撤退路线必须严格控制,不能真乱。”

  她补充:“每一支队伍都有指定路径和时间节点,误时者问责。”

  会议持续了一个多时辰。起初的争执逐渐被具体的任务划分取代。每个人领到了明确职责,包括联络信号、换防时间、备用方案。

  有人问:“如果敌军不分兵,集中一路强攻呢?”

  艾琳说:“那我们就守到底。启明塾腾出来做临时伤员安置点,妇孺先撤往南谷。但这种情况可能性低,他们更想速胜。”

  又有人问:“百姓会不会恐慌?”

  “不会。”她说,“今晚不会有任何通报。只有执勤人员知道变动。普通人照常作息,市场照常开放。不让敌人看到我们的紧张。”

  她说完,走到沙盘前。这是工匠按比例堆出的区域地形模型,山丘、河流、道路都清晰可见。她拿起炭笔,在主战场位置画了个圈。

  “这里就是决战地。”她说,“我们不为扩张而战,是为守住这一年来的成果而战。田里的麦子,屋里的陶罐,孩子上的学堂,都不是白来的。”

  她放下笔,声音不高,但每个人都听清了:“我们要让他们知道,侵犯这里的人,走不出这片土地。”

  将领们陆续起身,抱拳行礼,依次离开。

  厅内只剩下她一人。

  她回到桌前,翻开民兵调度清单。这份名单按村登记,每人注明年龄、体能等级、所属小组、武器配置。她逐行查看,用红笔圈出几个名字,旁边标注“优先补入弓组”。

  窗外风声变大。远处传来号角声,短促两响,是巡逻队交接的信号。

  她没有抬头。手中的炭笔继续移动,在最后一栏写下:

  “南谷通道清障完成时间——明晨六刻前。

  医坊药材库存核对——今夜子时前报来。

  快哨队换装新鞋底——已完成。”

  纸页翻过,新的一页空白。

  她停下笔,盯着那片空白看了几秒,然后继续写下去。

  一支火把在村口点燃,接着第二支,第三支。火光连成线,沿着通往外屯的小路蔓延。那是巡防队正在按新路线布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