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主帅的将旗缓缓向前移动,艾琳站在石台中央,风把热浪吹来,她的护甲沾满尘土和血污,短刀还握在手里,刀刃崩了几个口。她没动,目光扫过战场,也扫过自己这边的防线。
一名年轻士兵靠在断墙边,头盔滑落,手指微微发抖。他低头看着手,又抬头望向远处敌军集结的方向,嘴唇动了动,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还能撑多久?”
这句话没有传多远,但艾琳听见了。她把短刀插进地面,脱下染血的护臂,扔在一旁。她大步走下石台,穿过硝烟弥漫的战壕,走向最前线的防御工事。她不带卫队,不敲锣鼓,脚步踩在碎石和干草上,发出清晰的声响。
士兵们陆续注意到她。有人抬起头,有人停下擦拭武器的动作。她走到那名年轻士兵面前,站定。那人慌忙捡起头盔戴上,想要起身敬礼,被她伸手按住肩膀。
“坐着。”她说,“你也累了。”
士兵低下头,手指还在抖。艾琳蹲下来,和他平视。
“我看到你的眼睛熬红了。”她说,“我也一样。昨天到现在,我没合过眼。我的腿也在发软,胸口闷得喘不过气。可我还是站在这里,因为我知道,只要我还站着,你们中就有人愿意跟着站起来。”
她停顿了一下,看向周围已经围拢的士兵。
“你们当中有谁是第一次上战场?”她问。
没人回答。几秒后,一个角落里的弓手举起了手。接着是另一个,又一个。最后差不多一半的人都举起了手。
“好。”艾琳点头,“那就记住今天。记住你现在的感觉——害怕、疲惫、怀疑。这些都没错。但你要想清楚,你为什么站在这里?不是为了某个领主,不是为了军饷,更不是为了别人的命令。”
她站起身,指向西面远处一片焦黑的土地。
“那里曾经有个村子。三天前,敌军路过,烧了房子,杀了不肯交粮的人。一个老人跪着求他们放过孙子,被一刀砍倒。那个孩子躲在井里,活了下来。他是我们昨夜送来的伤员之一,现在在后方帐篷里躺着,腿断了,嗓子喊哑了。”
她回过头,看着每一个士兵的脸。
“我们打这一仗,不是为了赢,是为了不让那样的事再发生。我们守的不是一道墙,是我们身后那些人还能不能安心吃饭、走路、说话的权利。”
她从腰间取下那把崩口的短刀,举起来。
“这把刀砍倒过三个敌人,也割伤过我的手。它不漂亮,也不锋利了,但它没断。就像我们。我们可以累,可以怕,但只要我们还愿意握紧武器,就不算输。”
她把刀收回鞘中,然后走到了望台残存的木架前,一脚踩上横梁,让自己能被更多人看见。
“我知道有人在想,值得吗?打得这么苦,死这么多人,值得吗?我现在告诉你们——值得。因为我们不是在等别人来救我们,我们在救自己。我们不是农奴,不是附庸,不是谁家的狗。我们是这片土地上站起来的人。我们站着,是因为我们选择不再跪着!”
她的话落下,没有人立刻回应。风吹过断墙,卷起灰烬。几秒后,一个老雇佣兵站了起来,拍了拍胸口的铠甲,发出一声闷响。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有人开始低声重复:“我们站着……我们站着。”
声音渐渐变大。
艾琳跳下木架,走向另一侧阵地。她经过每一处工事,看每一个人的脸。有人递给她一个水囊,她接过,拧开盖子,喝了一大口,然后递给旁边满脸尘土的士兵。
“喝。”她说。
士兵愣了一下,接过水囊,仰头喝下。他递回去的时候,手不再抖。
就在这时,战场边缘传来动静。几名村民提着水囊和布条走来,脚步踉跄,脸上满是灰尘和泪痕。一名守军士兵立刻上前阻拦,声音严厉:“这里不是你们该来的地方!快回去!”
村民没动。一个年长的女人站出来,手里抱着一卷干净的布条。
“我们送点水,送点包扎的东西。”她说,“我们的儿子在你们中间打仗,我们的家就在后面那片林子后面。我们不想躲,我们想让你们知道——我们和你们在一起。”
艾琳走了过去。她接过水囊,当众喝下一口,然后递给身边的士兵。她又接过那卷布条,打开,系在自己左臂上。
“他们送来的不只是水。”她说,“是信任。他们不怕死,才敢走到这里。我们要是退了,他们怎么办?他们的孩子以后还要不要抬头走路?”
她转过身,面对所有士兵。
“看看他们。他们不是来求我们保护的。他们是来告诉我们——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打这一仗。我们身后有千千万万这样的人,他们不拿刀,但他们比谁都勇敢。”
她举起手臂,布条在风中飘动。
“如果我们倒了,他们就只能再跪下去。但我们不跪。我们站在这里,就是为了让他们永远不用再跪!”
人群安静了几秒。然后,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
“守住!”
接着是第二声。
“守住!”
越来越多的声音加入。前线士兵挺直脊背,重新握紧武器。有人把盾牌砸在地上,发出整齐的响声。弓手检查箭囊,步兵调整肩甲,游侠默默抽出短刃磨了两下。
艾琳没有回去。她留在前沿阵地,蹲在战壕里,和士兵们一起盯着敌军方向。她的护甲未换,脸上血污未洗,手中仍握着那把崩刃的短刀。
风停了。战场陷入寂静。
敌军中军方向,将旗仍在缓缓前移。黑色大旗离前线越来越近。
艾琳抬起手,轻轻做了个下压手势。
所有人屏住呼吸。
一名士兵悄悄把手伸向箭袋。
艾琳的指尖抵在刀柄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面旗帜。
一名年轻士兵靠在断墙边,头盔滑落,手指微微发抖。他低头看着手,又抬头望向远处敌军集结的方向,嘴唇动了动,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还能撑多久?”
这句话没有传多远,但艾琳听见了。她把短刀插进地面,脱下染血的护臂,扔在一旁。她大步走下石台,穿过硝烟弥漫的战壕,走向最前线的防御工事。她不带卫队,不敲锣鼓,脚步踩在碎石和干草上,发出清晰的声响。
士兵们陆续注意到她。有人抬起头,有人停下擦拭武器的动作。她走到那名年轻士兵面前,站定。那人慌忙捡起头盔戴上,想要起身敬礼,被她伸手按住肩膀。
“坐着。”她说,“你也累了。”
士兵低下头,手指还在抖。艾琳蹲下来,和他平视。
“我看到你的眼睛熬红了。”她说,“我也一样。昨天到现在,我没合过眼。我的腿也在发软,胸口闷得喘不过气。可我还是站在这里,因为我知道,只要我还站着,你们中就有人愿意跟着站起来。”
她停顿了一下,看向周围已经围拢的士兵。
“你们当中有谁是第一次上战场?”她问。
没人回答。几秒后,一个角落里的弓手举起了手。接着是另一个,又一个。最后差不多一半的人都举起了手。
“好。”艾琳点头,“那就记住今天。记住你现在的感觉——害怕、疲惫、怀疑。这些都没错。但你要想清楚,你为什么站在这里?不是为了某个领主,不是为了军饷,更不是为了别人的命令。”
她站起身,指向西面远处一片焦黑的土地。
“那里曾经有个村子。三天前,敌军路过,烧了房子,杀了不肯交粮的人。一个老人跪着求他们放过孙子,被一刀砍倒。那个孩子躲在井里,活了下来。他是我们昨夜送来的伤员之一,现在在后方帐篷里躺着,腿断了,嗓子喊哑了。”
她回过头,看着每一个士兵的脸。
“我们打这一仗,不是为了赢,是为了不让那样的事再发生。我们守的不是一道墙,是我们身后那些人还能不能安心吃饭、走路、说话的权利。”
她从腰间取下那把崩口的短刀,举起来。
“这把刀砍倒过三个敌人,也割伤过我的手。它不漂亮,也不锋利了,但它没断。就像我们。我们可以累,可以怕,但只要我们还愿意握紧武器,就不算输。”
她把刀收回鞘中,然后走到了望台残存的木架前,一脚踩上横梁,让自己能被更多人看见。
“我知道有人在想,值得吗?打得这么苦,死这么多人,值得吗?我现在告诉你们——值得。因为我们不是在等别人来救我们,我们在救自己。我们不是农奴,不是附庸,不是谁家的狗。我们是这片土地上站起来的人。我们站着,是因为我们选择不再跪着!”
她的话落下,没有人立刻回应。风吹过断墙,卷起灰烬。几秒后,一个老雇佣兵站了起来,拍了拍胸口的铠甲,发出一声闷响。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有人开始低声重复:“我们站着……我们站着。”
声音渐渐变大。
艾琳跳下木架,走向另一侧阵地。她经过每一处工事,看每一个人的脸。有人递给她一个水囊,她接过,拧开盖子,喝了一大口,然后递给旁边满脸尘土的士兵。
“喝。”她说。
士兵愣了一下,接过水囊,仰头喝下。他递回去的时候,手不再抖。
就在这时,战场边缘传来动静。几名村民提着水囊和布条走来,脚步踉跄,脸上满是灰尘和泪痕。一名守军士兵立刻上前阻拦,声音严厉:“这里不是你们该来的地方!快回去!”
村民没动。一个年长的女人站出来,手里抱着一卷干净的布条。
“我们送点水,送点包扎的东西。”她说,“我们的儿子在你们中间打仗,我们的家就在后面那片林子后面。我们不想躲,我们想让你们知道——我们和你们在一起。”
艾琳走了过去。她接过水囊,当众喝下一口,然后递给身边的士兵。她又接过那卷布条,打开,系在自己左臂上。
“他们送来的不只是水。”她说,“是信任。他们不怕死,才敢走到这里。我们要是退了,他们怎么办?他们的孩子以后还要不要抬头走路?”
她转过身,面对所有士兵。
“看看他们。他们不是来求我们保护的。他们是来告诉我们——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打这一仗。我们身后有千千万万这样的人,他们不拿刀,但他们比谁都勇敢。”
她举起手臂,布条在风中飘动。
“如果我们倒了,他们就只能再跪下去。但我们不跪。我们站在这里,就是为了让他们永远不用再跪!”
人群安静了几秒。然后,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
“守住!”
接着是第二声。
“守住!”
越来越多的声音加入。前线士兵挺直脊背,重新握紧武器。有人把盾牌砸在地上,发出整齐的响声。弓手检查箭囊,步兵调整肩甲,游侠默默抽出短刃磨了两下。
艾琳没有回去。她留在前沿阵地,蹲在战壕里,和士兵们一起盯着敌军方向。她的护甲未换,脸上血污未洗,手中仍握着那把崩刃的短刀。
风停了。战场陷入寂静。
敌军中军方向,将旗仍在缓缓前移。黑色大旗离前线越来越近。
艾琳抬起手,轻轻做了个下压手势。
所有人屏住呼吸。
一名士兵悄悄把手伸向箭袋。
艾琳的指尖抵在刀柄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