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今天咱们来聊一个春秋时期的职场狠人——介子推。这哥们儿的故事,简直就是古代版的我宁愿饿死也不上班的极端案例。不过人家可不是嘴上说说而已,人家是真的用生命在践行这个理念,最后愣是把自己和亲妈一起烧死在一棵树下,也不肯出来当官。这操作,放在今天绝对能上热搜,标题我都想好了:《震惊!男子为逃避996竟携母自焚,背后原因令人暖心》。
一、重耳流亡记:一个落魄公子的逆袭之路
话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公子叫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这哥们儿命不太好,他爹晋献公宠幸骊姬,要立骊姬的儿子为太子,于是重耳和他兄弟申生、夷吾就倒霉了。申生被逼自杀,重耳和夷吾只好跑路。
重耳这一跑就是十九年,从43岁跑到62岁,跑遍了狄、卫、齐、曹、宋、郑、楚、秦八个国家。这期间,重耳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变成了一个到处蹭饭的流浪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富二代变成了流浪吧老哥。
在这漫长的流亡生涯中,有一帮忠心耿耿的小伙伴一直跟着他,其中就包括咱们今天的主角——介子推。介子推这人吧,史书上记载不多,但就凭他后来的骚操作,绝对是个狠角色。
二、割股啖君:史上最硬核的投喂
重耳流亡期间最惨的时候,是在卫国。卫文公觉得重耳是个loser,连顿饭都不给。重耳饿得两眼发花,向一个农夫乞食,结果农夫给了他一块土。重耳大怒,要打人,被随从劝住了,说这是的吉兆。
这时候,重耳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介子推一看,这不行啊,公子要是饿死了,我们还复什么国?于是他一咬牙一跺脚,做了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决定——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了给重耳吃!
各位,这不是段子,是正儿八经记载在《左传》和《史记》里的。介子推这个操作,放在今天绝对能上社会新闻:《震惊!男子为救饥饿同伴竟自割腿肉,医生称或涉嫌自残》。
重耳吃得那叫一个香啊,一边吃还一边问:这肉怎么这么嫩?介子推疼得龇牙咧嘴还得强颜欢笑:公子,这是...这是野味,新鲜的。(内心OS:可不新鲜嘛,刚从我腿上割下来的!)
这事儿后来被传为割股啖君,成为忠臣的代名词。但仔细想想,介子推这行为多少有点极端。你说你割肉就割肉吧,非得割自己的?去林子里打只兔子不行吗?实在不行偷只鸡啊!只能说,介子推这人,要么是个狠人,要么就是个行为艺术家。
三、功成身退:史上最早的实践者
十九年后,重耳终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即位,成为晋文公。这下好了,跟着他吃苦受罪的小伙伴们终于可以领盒饭...啊不是,是领赏了。
晋文公开始论功行赏,封官许愿。狐偃、赵衰这些人都得了高官厚禄,唯独把介子推给忘了。可能是因为介子推平时太低调,存在感太低,晋文公一时没想起来。
按理说,这时候介子推应该去提醒一下老板:那个...主公啊,您还记得十九年前卫国那个饿得半死的下午吗?那块肉...是我的腿啊!但介子推偏不,他觉得主动要赏赐太low了,不符合他高冷的人设。
更绝的是,介子推不仅不去要官,还写了一首《龙蛇歌》发朋友圈暗讽晋文公忘恩负义。这歌的大意是:龙饿了到处找吃的,有条蛇把自己献给了龙。龙吃饱了回天上去了,把蛇忘在了草丛里。
晋文公看到后恍然大悟,赶紧派人去找介子推,要给他封官。但介子推已经带着老母亲跑路了,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这操作,简直就是古代版的老子不干了,回老家种田去。
四、火烧绵山:一场因拒绝offer引发的惨案
晋文公一看介子推跑了,觉得特别愧疚。毕竟人家可是割过腿肉给自己的,这恩情不能忘啊。于是决定亲自去绵山请介子推出山。
但绵山那么大,上哪找去?这时候,晋文公身边有个聪明人出了个馊主意:放火烧山吧,介子推孝顺,肯定背着老娘跑出来。晋文公脑子一热,居然同意了。
于是,一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绵山烧了个精光。结果呢?介子推和他老娘愣是没出来,抱着一棵大树被烧死了。这爷俩,宁可变成烤肉也不愿意出来当官,这得是多讨厌上班啊!
晋文公后悔莫及,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把绵山改名为,把当地设为(意思是介子推休息的地方),还规定每年这一天全国不准生火,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后来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所以现在我们清明节扫墓、吃冷食的习俗,某种程度上还得介子推这个狠人。
五、介子推的心理分析:一个极端理想主义者的自毁倾向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介子推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明显是个极端理想主义者,有着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在他看来,忠诚要么是纯粹的,要么就不存在;仕途要么是光荣的,要么就是可耻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当晋文公忘记封赏他时,他内心的OS可能是:呵呵,果然天下乌鸦一般黑,什么明君贤臣,都是假的!老子不跟你们玩了!全有或全无的思维模式,导致他采取了最极端的应对方式——彻底退出游戏。
更绝的是,他还拉上了自己的老母亲。你说你不想当官就不当呗,干嘛非得带着老娘一起死?这操作放在今天,妥妥的妈宝男行为。不过在古代,这可能被视为的体现——宁可让母亲和自己一起死,也不让她晚年无人奉养。
六、历史评价:忠臣还是杠精?
历史上对介子推的评价两极分化。一派认为他是忠臣的典范,不慕名利,甘于清贫;另一派则认为他是个偏执狂,为了自己的不惜牺牲生命,还搭上了无辜的母亲。
宋代大文豪苏轼就批评过介子推,说他狷介之过,意思是太较真、太死板。苏轼认为,如果介子推真的忠心,就应该出山辅佐晋文公,造福百姓,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寻死觅活。
我个人觉得,介子推这人吧,忠是够忠,就是脑子有点轴。你说你割肉给主公吃的时候那么豁得出去,怎么到了领赏的时候反而扭捏起来了?这不就像现代人,加班的时候拼命表现,升职加薪的时候却不好意思开口,最后只能愤然离职一样吗?
七、现代启示录:从介子推看职场生存之道
介子推的故事,对现代职场人也有不少启示:
1.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介子推要是主动去要赏赐,说不定就不会有后面的悲剧了。在职场中,适当的自我推销是必要的,不要指望领导会主动想起你的功劳。
2. 极端主义要不得:介子推的非黑即白思维害死了自己。现实中很少有绝对的对错,大多数时候我们需要在灰色地带中找到平衡。
3. 不要带着父母一起疯:介子推拉着老母亲一起死的行为实在不可取。现代人也要记住,你的职业选择是你自己的事,别让家人为你的决定买单。
4. 领导也是人,会犯错:晋文公忘了封赏介子推,未必是故意的。领导也是人,记忆有限。下属要学会适时提醒,而不是憋在心里生闷气。
5.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介子推要是没死,说不定后来还能有更大作为。职场中受点委屈很正常,不要动不动就老子不干了。
八、文化影响:从寒食节到清明节
介子推虽然死了,但他的影响却持续了两千多年。寒食节的习俗在唐代达到鼎盛,全国上下三天不生火,只能吃冷食。这导致了不少健康问题,据说每年都有不少人因为吃冷食得病。
后来人们觉得这样太不人道,就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并了。现在我们在清明节扫墓、踏青的习俗,某种程度上就是介子推留下的文化遗产。
山西介休市现在还有介子推的祠堂,每年清明节都有祭祀活动。当地还开发了介子推文化旅游,卖点就是来这里感受一下被火烧的感觉...开个玩笑。
九、介子推的N种死法:历史的不同版本
关于介子推的死,历史上有好几种说法:
1. 官方正史版:《左传》和《史记》都说是被烧死的,这也是最广为流传的版本。
2. 民间传说版:有的说介子推其实逃出来了,但看到晋文公这么狠心,心灰意冷,自己又跑回去被烧死了。
3. 阴谋论版:有人认为晋文公是故意要烧死介子推,因为他知道太多黑历史。毕竟一个能割自己腿肉的人,谁知道会不会哪天割别人的?
4. 玄幻版:最离谱的说法是介子推其实成仙了,那场大火是他飞升时的特效...
我个人觉得,被烧死的可能性最大,毕竟以介子推的性格,确实干得出宁死不屈的事。但要说晋文公是故意的,那就有点阴谋论了,毕竟后来他确实很后悔。
十、总结:一个悲剧性的理想主义者
介子推的故事,本质上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悲剧。他追求的是绝对的道德纯洁,无法接受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妥协。他的死亡,既是对晋文公的抗议,也是对自己理想的殉道。
放在今天,介子推可能会是一个极端环保主义者、一个绝不妥协的社会活动家,或者一个宁愿饿死也不使用智能手机的卢德分子。他们的共同点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精神固然可敬,但未必可取。毕竟,活着才能改变世界,死了就只能被后人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了。
所以各位看官,下次当你想要或者愤然离职的时候,不妨想想介子推——你是想成为一个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者,还是只想成为一个被人纪念的悲剧英雄?
记住:真正的勇士,不是在烈火中坚持己见,而是在浊世中保持清醒的同时,还能笑着活下去。毕竟,死了就真的什么也做不了了,连这篇关于你的文章都看不到了,多可惜啊!
(完)
一、重耳流亡记:一个落魄公子的逆袭之路
话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公子叫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这哥们儿命不太好,他爹晋献公宠幸骊姬,要立骊姬的儿子为太子,于是重耳和他兄弟申生、夷吾就倒霉了。申生被逼自杀,重耳和夷吾只好跑路。
重耳这一跑就是十九年,从43岁跑到62岁,跑遍了狄、卫、齐、曹、宋、郑、楚、秦八个国家。这期间,重耳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变成了一个到处蹭饭的流浪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富二代变成了流浪吧老哥。
在这漫长的流亡生涯中,有一帮忠心耿耿的小伙伴一直跟着他,其中就包括咱们今天的主角——介子推。介子推这人吧,史书上记载不多,但就凭他后来的骚操作,绝对是个狠角色。
二、割股啖君:史上最硬核的投喂
重耳流亡期间最惨的时候,是在卫国。卫文公觉得重耳是个loser,连顿饭都不给。重耳饿得两眼发花,向一个农夫乞食,结果农夫给了他一块土。重耳大怒,要打人,被随从劝住了,说这是的吉兆。
这时候,重耳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介子推一看,这不行啊,公子要是饿死了,我们还复什么国?于是他一咬牙一跺脚,做了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决定——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了给重耳吃!
各位,这不是段子,是正儿八经记载在《左传》和《史记》里的。介子推这个操作,放在今天绝对能上社会新闻:《震惊!男子为救饥饿同伴竟自割腿肉,医生称或涉嫌自残》。
重耳吃得那叫一个香啊,一边吃还一边问:这肉怎么这么嫩?介子推疼得龇牙咧嘴还得强颜欢笑:公子,这是...这是野味,新鲜的。(内心OS:可不新鲜嘛,刚从我腿上割下来的!)
这事儿后来被传为割股啖君,成为忠臣的代名词。但仔细想想,介子推这行为多少有点极端。你说你割肉就割肉吧,非得割自己的?去林子里打只兔子不行吗?实在不行偷只鸡啊!只能说,介子推这人,要么是个狠人,要么就是个行为艺术家。
三、功成身退:史上最早的实践者
十九年后,重耳终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即位,成为晋文公。这下好了,跟着他吃苦受罪的小伙伴们终于可以领盒饭...啊不是,是领赏了。
晋文公开始论功行赏,封官许愿。狐偃、赵衰这些人都得了高官厚禄,唯独把介子推给忘了。可能是因为介子推平时太低调,存在感太低,晋文公一时没想起来。
按理说,这时候介子推应该去提醒一下老板:那个...主公啊,您还记得十九年前卫国那个饿得半死的下午吗?那块肉...是我的腿啊!但介子推偏不,他觉得主动要赏赐太low了,不符合他高冷的人设。
更绝的是,介子推不仅不去要官,还写了一首《龙蛇歌》发朋友圈暗讽晋文公忘恩负义。这歌的大意是:龙饿了到处找吃的,有条蛇把自己献给了龙。龙吃饱了回天上去了,把蛇忘在了草丛里。
晋文公看到后恍然大悟,赶紧派人去找介子推,要给他封官。但介子推已经带着老母亲跑路了,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这操作,简直就是古代版的老子不干了,回老家种田去。
四、火烧绵山:一场因拒绝offer引发的惨案
晋文公一看介子推跑了,觉得特别愧疚。毕竟人家可是割过腿肉给自己的,这恩情不能忘啊。于是决定亲自去绵山请介子推出山。
但绵山那么大,上哪找去?这时候,晋文公身边有个聪明人出了个馊主意:放火烧山吧,介子推孝顺,肯定背着老娘跑出来。晋文公脑子一热,居然同意了。
于是,一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绵山烧了个精光。结果呢?介子推和他老娘愣是没出来,抱着一棵大树被烧死了。这爷俩,宁可变成烤肉也不愿意出来当官,这得是多讨厌上班啊!
晋文公后悔莫及,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把绵山改名为,把当地设为(意思是介子推休息的地方),还规定每年这一天全国不准生火,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后来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所以现在我们清明节扫墓、吃冷食的习俗,某种程度上还得介子推这个狠人。
五、介子推的心理分析:一个极端理想主义者的自毁倾向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介子推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明显是个极端理想主义者,有着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在他看来,忠诚要么是纯粹的,要么就不存在;仕途要么是光荣的,要么就是可耻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当晋文公忘记封赏他时,他内心的OS可能是:呵呵,果然天下乌鸦一般黑,什么明君贤臣,都是假的!老子不跟你们玩了!全有或全无的思维模式,导致他采取了最极端的应对方式——彻底退出游戏。
更绝的是,他还拉上了自己的老母亲。你说你不想当官就不当呗,干嘛非得带着老娘一起死?这操作放在今天,妥妥的妈宝男行为。不过在古代,这可能被视为的体现——宁可让母亲和自己一起死,也不让她晚年无人奉养。
六、历史评价:忠臣还是杠精?
历史上对介子推的评价两极分化。一派认为他是忠臣的典范,不慕名利,甘于清贫;另一派则认为他是个偏执狂,为了自己的不惜牺牲生命,还搭上了无辜的母亲。
宋代大文豪苏轼就批评过介子推,说他狷介之过,意思是太较真、太死板。苏轼认为,如果介子推真的忠心,就应该出山辅佐晋文公,造福百姓,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寻死觅活。
我个人觉得,介子推这人吧,忠是够忠,就是脑子有点轴。你说你割肉给主公吃的时候那么豁得出去,怎么到了领赏的时候反而扭捏起来了?这不就像现代人,加班的时候拼命表现,升职加薪的时候却不好意思开口,最后只能愤然离职一样吗?
七、现代启示录:从介子推看职场生存之道
介子推的故事,对现代职场人也有不少启示:
1.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介子推要是主动去要赏赐,说不定就不会有后面的悲剧了。在职场中,适当的自我推销是必要的,不要指望领导会主动想起你的功劳。
2. 极端主义要不得:介子推的非黑即白思维害死了自己。现实中很少有绝对的对错,大多数时候我们需要在灰色地带中找到平衡。
3. 不要带着父母一起疯:介子推拉着老母亲一起死的行为实在不可取。现代人也要记住,你的职业选择是你自己的事,别让家人为你的决定买单。
4. 领导也是人,会犯错:晋文公忘了封赏介子推,未必是故意的。领导也是人,记忆有限。下属要学会适时提醒,而不是憋在心里生闷气。
5.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介子推要是没死,说不定后来还能有更大作为。职场中受点委屈很正常,不要动不动就老子不干了。
八、文化影响:从寒食节到清明节
介子推虽然死了,但他的影响却持续了两千多年。寒食节的习俗在唐代达到鼎盛,全国上下三天不生火,只能吃冷食。这导致了不少健康问题,据说每年都有不少人因为吃冷食得病。
后来人们觉得这样太不人道,就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并了。现在我们在清明节扫墓、踏青的习俗,某种程度上就是介子推留下的文化遗产。
山西介休市现在还有介子推的祠堂,每年清明节都有祭祀活动。当地还开发了介子推文化旅游,卖点就是来这里感受一下被火烧的感觉...开个玩笑。
九、介子推的N种死法:历史的不同版本
关于介子推的死,历史上有好几种说法:
1. 官方正史版:《左传》和《史记》都说是被烧死的,这也是最广为流传的版本。
2. 民间传说版:有的说介子推其实逃出来了,但看到晋文公这么狠心,心灰意冷,自己又跑回去被烧死了。
3. 阴谋论版:有人认为晋文公是故意要烧死介子推,因为他知道太多黑历史。毕竟一个能割自己腿肉的人,谁知道会不会哪天割别人的?
4. 玄幻版:最离谱的说法是介子推其实成仙了,那场大火是他飞升时的特效...
我个人觉得,被烧死的可能性最大,毕竟以介子推的性格,确实干得出宁死不屈的事。但要说晋文公是故意的,那就有点阴谋论了,毕竟后来他确实很后悔。
十、总结:一个悲剧性的理想主义者
介子推的故事,本质上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悲剧。他追求的是绝对的道德纯洁,无法接受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妥协。他的死亡,既是对晋文公的抗议,也是对自己理想的殉道。
放在今天,介子推可能会是一个极端环保主义者、一个绝不妥协的社会活动家,或者一个宁愿饿死也不使用智能手机的卢德分子。他们的共同点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精神固然可敬,但未必可取。毕竟,活着才能改变世界,死了就只能被后人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了。
所以各位看官,下次当你想要或者愤然离职的时候,不妨想想介子推——你是想成为一个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者,还是只想成为一个被人纪念的悲剧英雄?
记住:真正的勇士,不是在烈火中坚持己见,而是在浊世中保持清醒的同时,还能笑着活下去。毕竟,死了就真的什么也做不了了,连这篇关于你的文章都看不到了,多可惜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