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天使啊-《当塌房偶像发刀:全网哭着求治愈》

  于是何言随便拍了一个十几秒钟的医院日常发到各大平台。

  没想到短短一两天,竟然涨了这么多粉,甚至还收到很多打赏。

  哪是什么买菜钱啊。

  这都够得上我父母两人一个月的收入了吧。

  何言此时此刻内心的复杂情绪真是无以言表了。

  这两天他的人生宛如梦境。

  从最深的黑暗中,忽然被拉回了人间,不,甚至是天堂。

  而且还被新闻媒体采访。

  那无数的善意,让他不止一次湿了眼眶,又无以为报。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李若荀哥哥。

  他已经收获了足够多的善意,不应该再贪心了。

  何言想了想,在父母担忧的注视下,笨拙地打下了一段文案,然后拍成视频发了出去:

  “大家好,我是何言。”

  “非常非常感谢大家的关心,也谢谢李若荀哥哥。”

  “关于治疗费用的事情,我想跟大家说明一下我已经申请到了一个慈善基金会的全额救助,所有的医疗费用都已经解决了,所以真的不需要大家再为我捐款了。”

  “大家的好心,我都收到了,真的特别温暖。”

  “如果可以的话,希望大家能把这份爱心,传递给其他更多需要帮助的家庭。谢谢你们。”

  说完,他对着镜头,郑重地弯下了腰。

  这条朴实无华的发言,瞬间赢得了更多人的好感。

  【多好的孩子啊!自己都这样了还想着别人!】

  【学生党没钱,但点个赞还是轻松的,冲呀】

  【孩子加油~】

  【和荀宝一样都是天使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善良的人总是会和善良的人相遇!】

  一时间,何言这个名字,也成了小有名气的“抗癌正能量博主”,在小红书抖音等都上了热搜榜。

  李若荀上网时自然也刷到了孩子的视频,露出一些笑意。

  对何言这样的孩子来说,很容易认为自己是一无是处的拖累,即便账号只能赚一点点钱,也能让他有点自我价值。

  就在这时,李若荀的手机响了起来,来电显示上跳动着“高越导演”四个字。

  电话一接通,高越那标志性的大嗓门就从听筒里冲了出来,热情得几乎要烫穿耳膜:

  “小荀老师!我的小荀老师啊!你现在就是我的活财神爷哟!”

  李若荀把手机拿远了些,唇角勾起一抹无奈的笑意:

  “高导,您太夸张了。”

  “夸张?这一点都不夸张!”高越的声音里满是压抑不住的狂喜。

  “我跟你说,咱们收官这两期的数据出来了!简直是……夸张!”

  “这已经超越一个综艺的影响水平了!不过想想也对,何言这事儿毕竟这本身就是一个特别正能量的社会新闻了。”

  “现在全网都在讨论《我这样生活》,都在讨论你!”

  “哎哟广告商的电话都快把我们制片人的手机打爆了!都想着冠名下一季呢。”

  “这多亏了谁?那还不是你吗?哥哥可不能忘本啊哈哈哈哈!”

  高越笑得畅快淋漓,背景音里还夹杂着其他工作人员“高导威武”“小荀老师牛逼”的欢呼和起哄。

  “这都是咱们节目组所有同仁一起努力的结果。”

  李若荀倒是十分谦逊。

  “哎,小荀老师你就是太谦虚了!”高越显然已经兴奋到了极点,“谁不知道,最后这两期的灵魂人物就是你!现在多少人因为咱这两期节目,开始正视抑郁症这个群体,你是做了大好事啊!”

  李若荀安静地听着,偶尔低低地应一声。

  看得出来高越兴致非常高,自顾自地和李若荀聊了好久,笑声不减,好一会儿才舍得挂电话:

  “行了,我不打扰你休息了。小荀老师,以后有什么需要,随时开口!只要我高越能办到的,绝不含糊!”

  “好,谢谢高导。”

  刚挂断,黄菀的电话又紧跟着打了进来。

  “小荀啊,本来想让你清静两天,但有件事,得让你知道一下。”

  “香草基金会的事?”

  李若荀还以为是之前交代的慈善基金会出了什么问题。

  “基金会?”黄菀似乎愣了一下,随即轻笑了一声,“哦不是不是,那个已经按照你的规划,平稳进入运营阶段了,你的那些想法很周全,我们执行得很顺利。我要说的不是这个。”

  她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你还记得之前,央台那个叫《认知》栏目采访你粉丝团的孤独患者计划吗?”

  “记得。”

  “现在情况有点变化,除开之前你高考结束后约好的那个《认知》的采访。”黄菀继续说道,“央台的《对谈》也要对你进行专访。”

  似乎是担心李若荀不明白这其中的分量,黄菀继续详细解释道:

  “《对谈》是央台十几年的老栏目了,聚焦新闻事件中的核心人物或这个领域有影响力的人物,进行一对一的访谈,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人物心路历程和社会意义,以人物解读新闻。“

  黄菀明显是在读这个栏目的官方定位。

  “可以说《我这样生活》这两期的社会反响,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大!”

  “已经是一个非常正能量的社会事件的典型了!所以他们准备对你进行一次专访。”

  《对谈》吗……

  李若荀知道这节目,比起《认知》来还是要更有知名度的。

  因为十几年前这栏目就已经开设了。

  那时候网络还没现在那么发达,别说看视频了,听歌都很贵,大家大多是看电视。

  所以那时候知名度就高,各个年龄圈层的人都或多或少看过。

  《认知》的定位偏向于社会现象科普,一期会有很多相关人员被采访,以便让观众对当期主题的整体状况更加了解。

  而《对谈》则不同,这是一个一对一的深度访谈节目,它的焦点只会是自己这个人,是“李若荀”本身。

  这无疑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扩大正面影响力的机会。

  黄菀又补充道:

  “其实除此之外想采访你的媒体也是多如牛毛,那些小报小刊我就先帮你挡了,一些主流媒体的邀约清单我稍后发给你,你自己看着处理接取吧。”

  与央台的沟通效率极高,不过两天时间,两档节目的采访时间便敲定下来,为了方便,特意一前一后,安排在了同一个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