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我都可以做-《当塌房偶像发刀:全网哭着求治愈》

  李若荀问得直接。

  这个项目,从他脑中一个模糊的念头,到今天,已经过去了许久。

  上次在高原录制《我们在路上》,遇到个名叫格桑的小姑娘,父母早早因病离世,只能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这段当时还是节目一个泪点。

  李若荀便寻思自己的基金会,可以搞个项目,在偏远地区给那些看不起病的人做义诊,所以早早和刘学宏提及过。

  电话那头的刘学宏显然对这个问题早有准备:

  “若荀你放心,项目筹备得非常顺利!”

  他清了清嗓子:

  “专家团队已经全部敲定,三十位,全都是从各大顶尖三甲医院请来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能想到的科室都配齐了!”

  “护理团队也组建完毕,同样是三十位经验丰富的三甲资深护士。”

  “另外,车队司机、后勤保障都有,还有一支专门的纪录片团队。”

  刘学宏的话清晰地勾勒出一支庞大而专业的队伍轮廓。

  “我们也已经和高原省那边的卫健委联合,初步筛选了十二个县。”

  “每个县确定一个中心乡镇设立大型医疗点,可以辐射周边的三到五个村子。”

  “所有手续、批文都已经办妥,当地政府非常支持,一路绿灯!”

  李若荀静静地听着,轻声问道:

  “那什么时候出发?”

  “所有物资和设备正在进行最后的装车和清点,预计……”刘学宏看了一眼日程表,“十号。等等……”

  他忽然停顿了一下,他试探着问:

  “若荀,你……你的意思是……”

  “是的,刘叔。”李若荀语气平静而温润,“算我一个。”

  ……

  再次踏上这片空气稀薄的高原,李若荀的心情截然不同。

  记忆里,这里是综艺节目录制时的壮丽背景,是雪山与苍鹰的诗意远方。

  而现在,当车队卷着尘土驶入这片天高云淡的土地,却满载着使命感。

  然而,高原的美丽总是伴随着它冷酷的另一面。

  事实证明,将一支百人团队拉到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地方开展高强度工作,可远比在计划书上勾勒蓝图要艰难得多。

  车队才驶入国道没几个小时,问题就接踵而至。

  对讲机里,开始断断续续传来各车厢的报告。

  “三号车,有位护士姐妹头晕恶心,已经吐了。”

  “专家组有几位老师也出现了高反症状,正在吸氧……”

  情况比预想的要棘手。

  然而,最让李若荀措手不及的,是刘学宏。

  他毕竟四十多岁了,常年在办公室工作,近期又劳心劳力进行项目统筹调度,实在适应不了高原地区的活动。

  此刻,他的脸色灰败,额头上全是冷汗,连呼吸都带着粗重的喘息声。

  李若荀当机立断,对司机说:

  “掉头,马上安排车送刘叔回省会,联系最好的医院!”

  然后,他拿起对讲机下达指令:

  “所有出现严重不适症状的人员,全部跟随刘秘书长的车返回省会休整。其余人员,原地休息,补充能量,适应海拔。”

  这个决定无疑是正确的,但同时也意味着,这支百人团队,在还没抵达战场时,就损失了总指挥和近五分之一的兵力。

  送走了刘学宏和一批队员,剩下的车队停在荒凉的国道边。

  暮色四合,高原的风冷得刺骨。

  李若荀站在尘土飞扬的简易公路边,望着车远去的方向,第一次感觉到了千斤重担压在自己肩上的感觉。

  他之前也跟着基金会出席过不少活动,但那些大多是象征性的,比如去孤儿院发发礼物,或者给捐赠的学校剪彩,占用不了多少时间。

  像这样亲自带队,领导一个持续半个多月的复杂项目,还是头一回!

  药品设备的管理、近百人团队的组织协调、与当地的对接……

  所有的事情,现在都落到了他的头上。

  助理袁立行快步走到他身边,脸色同样不好看,但眼神还算镇定:

  “李会长,现在怎么办?我们人手少了一大截,原计划恐怕……”

  “计划不变。”李若荀看着袁立行说道,“明天早上的义诊,必须准时开始。”

  袁立行愣住了:

  “可是我们的人手……”

  “没有可是。”

  “人手不够,我就顶上。文书工作,维持秩序,搬运物资,我都可以做。”

  “你去统计一下还能正常工作的人员名单,重新排班。”

  “我去联系县里,看看他们能不能多派些志愿者来帮忙维持秩序。”

  李若荀条理清晰地布置任务。

  袁立行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那张清隽的脸上没有丝毫退缩和犹豫,只有一片坚定。

  他心里的不安,莫名消散了许多。

  “好!我马上去办!”

  夜色渐深,车队重新启动,缓缓向着县城的灯火驶去。

  ……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亮这个高原小县城的时候,设在县卫生院门口的义诊点已经人头攒动。

  场面比李若荀预想的还要混乱。

  因为人手不足,原本规划好的预检分诊、引导、秩序维持等环节都出现了疏漏。

  当地百姓从四面八方涌来,将小小的卫生院门口堵得水泄不通。

  很多人说着李若荀完全听不懂的语言,夹杂着一些口音很重的普通话。

  李若荀现在简直是一个脑袋两个大。

  昨晚他通宵未眠,一边重新制定工作流程、分配人手,一边还要亲自去清点、搬运那些从货车上卸下来的药品和设备。

  “李会长!超声科的帐篷电源线不够长,接不到插座!”

  “荀哥,B区的发电机好像有点问题,供电不稳定!”

  “李老师,儿科那边排队人太多了,能不能再调一个护士过去维持秩序?”

  对讲机里传来的声音此起彼伏,李若荀感觉自己就像个救火队员,哪里着火往哪里跑。

  即便有袁立行在一旁辅助,他依然忙得脚不沾地。

  就在他指挥着几个志愿者,把一台便携式手术灯搬进帐篷时,不远处突然爆发出一阵激烈的争吵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