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再谋划-《穿书六零,系统求我拯救反派儿子》

  “他们兄弟俩我另有安排!”赵春燕解释道。

  “有什么安排?”刘支书问道,“是我们不能知道的安排?还能有比咱们厂更有前途的安排?”

  “没错!”

  “我可是听说了,咱们厂创立不过一年回本不说,还能盈利,其他厂都做不到。”

  “不用说最近两年创造的净利润,在整个松林县都能排上前三。”

  “影响力更不用说,一百五十个村,因为养兔子和养鸡,最差的村一年至少也有两万五的收入,最好的像咱们杏花村,去年的收入你心里有笔账,是其他村的十倍不止……”

  程会计说到专业,用最沉默的脸,说最多的话。

  “停!”

  赵春燕比划一个暂停的手势。

  “程叔,你们先别激动!”

  “激动!我们什么时候激动了?”

  刘支书第一个不赞同。

  他只是“恨铁不成钢”,差点拍桌子而已。

  哪里激动了!!!

  瞎说!

  “没错!我们没有激动!只是和你讲道理!”

  程会计想不到还有比这更有前途的选择,难道要像她大儿子一样?

  “你不会是想送他们俩去当兵吧?!”

  “没有!”

  赵春燕豁出去了!

  今天不说出个所以然来,只怕两人不会罢休。

  “我要送他们去参加高考!”

  “高考???”

  刘支书吼道,直接破音。

  程会计瞪大眼睛,嘴唇张了张。

  若真是能考大学,确实比在村里当一个普通工人强。

  哪怕大学毕业后还是当一名工人,以那两小子的聪明劲,肯定是当工程师。

  他可是知道,春燕家的老二有空就在厂里搞研究。

  厂里真空包装的机器,就是老二搞出来的。

  前两年还搞出彩色电视机和洗衣机。

  只不过零件太贵,村里人买不起,只有他们自己家在用。

  工程师和研究员确实比当会计和财务有前途。

  “对!高考!”

  赵春燕原本不想说的,现在被逼得没办法,只能瞎扯。

  “刘叔,我想除了知青回城,想必还有一件事你们各村支书之间也多有讨论。”

  “牛棚的人最近几年逐渐平反,被接回城里了。”

  刘支书点点头:“对!咱们村牛棚原来有八个,现在只剩下两个,其他村也差不多,绝大部分的人都平反了。”

  “那你们有没有注意,以前待在牛棚的都是些什么人?”

  赵春燕不想装的,可不引导,她找不到更好的理由。

  别人不知道,面前的两人对她的底细多少有点了解。

  与其说什么上头有人,还不如分析真相。

  程会计眼前一亮:“你是说那些有权力的人和教书的人都平反了,上头很可能会恢复高考?”

  “对!尤其那些老师!平反会给他们补偿和安排工作。”

  “厂里的工作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老师回到城里能补偿什么工作?”

  “啪!”

  “那肯定是继续当老师啊!”

  麻了!

  刘支书甩了甩手。

  大腿真硬,拍得手疼。

  “没错!最重要的是有些人是大学教授,这意味着……”赵春燕解释道。

  “意味着大学要恢复学习了!”

  程会计语气中的兴奋藏不住。

  他儿子没念多少书,但孙子孙女都读了书。

  一个孙子高中毕业,一个孙女正在念高二,两个孙子在念初中。

  他说呢!

  为什么春燕丫头这么精明的人,不送孩子去工农兵大学。

  原来是在这等着。

  刘支书搓了搓手,舔着菊花脸讨好问道:“春燕丫头啊!你觉得恢复高考还要多久?”

  赵春燕看他们喜形于色,决定再透露一点。

  “我猜就这一两年内,很大可能今年会出结果!毕竟牛棚的人不多了!”

  “哈哈哈哈!那我得让家里那几个娃早点复习,到时我们老刘家也出个大学生。”

  刘支书恨不得立刻回去,提着孙子孙女的耳朵,督促他们赶紧复习。

  程会计嘴角的弧度前所未有的大,和当初娶媳妇时差不多。

  他已经很久没这么高兴过了,很快像是想到什么,弧度更大,露出一口大白牙。

  “老刘,你先别高兴,我跟你说个让你更高兴的事!”

  “还有什么事比这更高兴?”刘支书好奇问道。

  “春燕丫头不是说要选会计和财务?”程会计解释道,“你说我们要是以选会计的名义,让村里那些高中生和初中生学习,他们会拒绝吗?”

  刘支书很快明白他意思。

  “不愧是老程,你这想法妙啊!”

  赵春燕给两人竖起大拇指。

  这格局真不是常人所有的。

  第一时间想到尽可能让村里人能上大学都去。

  以选会计和财务的名义,工资六十五,那些初高中毕业生自己心动不说。

  家里人只怕也会追着赶着督促。

  也不会有人怀疑杏花村的人率先得到消息。

  至于其他人来问?

  问就是别的厂都要初高中生。

  杏花食品加工厂重要岗位也必须是高中生。

  不然说出去丢人。

  理由完美!

  “不过具体怎么操作?还得仔细想想。”

  程会计脑子转得飞快。

  会计和财务两个职位不可能不考虑,这是春燕丫头今天来的主要目的,事情得给人家办成了。

  高考时间不定,总不能找的财务和会计到时又去参加高考,到头来还得重新选。

  “春燕丫头,你什么时候要人?”

  “这个不急!”

  赵春燕有了新的想法:“刘叔,程叔我有一个主意,咱们干脆办一个班,叫人才培训班。”

  “人才培训班?”刘支书问道。

  “对!人才培训班!咱们村里账面上有钱,可以拿出一部分以工厂的名义做为奖励。”

  “咱们村不是有小学么,晚上腾出一间教室,给村里的初高中上课。”

  “和上班一样,按照临时工算,每个人工资十二块五,由村干部和老师监督,表现好的还有奖励。”

  “食品加工厂以后只会越来越大,需要的人才会更多。”

  “去外面招你们肯定不放心,最好的办法是咱们村自己培养人才。”

  尤其是田产分配,可以进行个人买卖后,食品加工厂扩建的速度只会更快。

  各村没有限制,养鸡养兔子的人只会更多,甚至形成一定规模。

  “我已经想好了!这些初高中生,咱们厂每年组织他们去其他地方去学习,去见识。”

  “哪怕以后他们在外面混不下去,也有咱们杏花村给他们兜底,当然前提是人品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