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条老巷比上次的更安静,青石板路被踩得发亮,墙根下的青苔比别处厚些,连风都像是被老砖墙拦了一下,吹到脸上时软乎乎的。林薇举着那面歪歪扭扭的铜铃铛小旗,脚步比上次放得更轻——这条巷她只来踩过两次点,连门楣上的雕花叫什么都记不太准,昨晚对着张师傅给的老照片背讲解词,背到民国时期的青砖砌筑工艺时,舌头还打了个结。
林姐姐,这里的树比上次的老槐树高!小葡萄从妈妈手里挣开,跑到巷口那棵老槐树下,仰着脖子看树冠,羊角辫上的粉色蝴蝶结晃来晃去,你看它的树干,像不像张爷爷修鞋的老木凳?
林薇笑着走过去,刚想接话,就听见身后传来个沙哑的声音:小姑娘,你刚说这树像修鞋凳?倒是有点意思。
转头一看,是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用个黑色的小发夹别在脑后。他穿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领口磨出了毛边,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的皮肤上爬着几道浅褐色的老年斑。手里攥着把旧蒲扇,扇面上印着江城纺织厂的字样,边角用蓝线缝了个补丁,显然是用了很多年。老人的脚步有点慢,却很稳,每一步踩在石板路上,都像在跟老巷打招呼。
爷爷您好!林薇赶紧把小旗子递到顾妍手里,上前两步,我们是小薇文创的,今天带大家来逛老巷,您是这儿的住户吗?
住了七十三年咯。老人往槐树下的石墩上坐,蒲扇轻轻扇了两下,风里带点槐花香,这树是我爹小时候种的,那时候就跟个小树苗似的,现在都长这么高了。他指着树干上一道浅浅的疤痕,看见没?这是1968年夏天,我跟隔壁二柱爬树掏鸟窝,被我妈用扫帚打的,树也跟着遭了殃,后来好几年没长新枝。
人群里有人笑了,小葡萄凑到石墩边,仰着头问:爷爷,掏鸟窝会不会被鸟妈妈骂呀?我上次想摸楼下的小猫,猫妈妈就哈我!
老人被逗得眼睛眯成一条缝,伸手摸了摸小葡萄的头:骂!怎么不骂?那窝小鸟刚出壳,毛都没长齐,鸟妈妈在树枝上扑腾,叫得可凶了。后来我妈把我揍了一顿,还让我把家里的小米偷出来撒在树下,给鸟妈妈赔罪。他顿了顿,声音慢了下来,现在二柱不在了,去年冬天走的,走之前还跟我说,想再来看一眼这棵树,看看当年的疤还在不在。
巷子里静了下来,风穿过槐树叶,发出的轻响,像在回应老人的话。林薇站在旁边,手里还攥着昨晚写的讲解词,纸页被汗浸湿了一角——她原本准备好说这棵槐树树龄约80年,属于本地原生树种,可现在听着老人的话,那些干巴巴的文字突然变得没了意义。她悄悄把讲解词塞进口袋,从背包里掏出个小本子和笔,笔尖在纸上顿了顿,写下老槐树·1968年的鸟窝·二柱,字迹有点歪,却比任何讲解词都让她踏实。
爷爷,您再给我们讲讲别的吧!那个戴眼镜的男生推了推眼镜,手里的画板已经打开,铅笔在纸上飞快地勾勒着老人的侧影,比如这巷子里的老房子,以前住的都是什么人呀?
以前啊,这巷子里热闹得很!老人来了兴致,蒲扇往石墩上一放,开始慢慢讲,最里头的青砖房,以前是个染坊,老板姓周,染的蓝布在江城出了名,我小时候总去他那儿蹭染坊的糖吃;中间那间带木窗的,是个裁缝铺,李裁缝的手艺好,我结婚时的新衣服就是他做的,针脚密得很;还有巷口的杂货铺,王老板的算盘打得噼啪响,每次我去买盐,他都多给我抓一把......
老人的话像打开了闸门,那些藏在老巷角落里的故事,跟着他的声音慢慢流淌出来:染坊老板的儿子偷偷把染坏的布做成小口袋,送给巷子里的小孩;裁缝铺的李裁缝总在傍晚时坐在门口拉二胡,琴声混着染坊的靛蓝香;杂货铺的王老板在冬天会把暖炉放在门口,让路过的乞丐烤火......大家围在老人身边,听得入了迷,连原本计划的十点半去看民国门楣都忘了,顾妍手里的签到本早就扔在一边,手机举着录像,屏幕上的画面有点晃,却把老人的声音清清楚楚地录了下来。
江屿还是跟在队伍最后,相机镜头对着老人,也对着听故事的人们——他拍小葡萄趴在石墩上,托着下巴听得认真,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拍戴眼镜的男生停住画笔,眼里闪着光;拍林薇蹲在老人身边,小本子写得密密麻麻,偶尔抬头问爷爷,染坊的糖是什么味的,眼里的好奇像个孩子。他没打断,只是偶尔上前,给老人递瓶水,帮林薇把被风吹乱的头发别到耳后,动作轻轻的,怕扰了这份难得的安静。
直到中午十二点,陈伯推着糖水车来,喊着小林,该吃糖水啦,大家才恋恋不舍地散开。老人被林薇挽着胳膊,走到糖水车前,陈伯一眼就认出他:老周!你怎么在这儿?好些年没见你出来逛了!
这不是小林他们搞活动,我来凑个热闹。老周笑了,接过陈伯递来的糖水碗,还是你熬的桂花糖水,没变味!
原来老周和陈伯是老相识,年轻时都在巷口摆摊,一个修自行车,一个卖糖水,晚上收摊后总凑在一起喝两杯。后来老周的儿子接他去住电梯房,他住不惯,总偷偷溜回老巷,坐在槐树下发呆。还是老巷好啊,老周喝着糖水,眼里有点湿,电梯房里静得很,邻居见面都不说话,哪像这儿,谁家门口做了好吃的,都能闻到香味。
林薇看着两人聊得热络,心里突然亮堂起来——她以前总想着怎么把老巷的故事讲出去,却忘了最会讲故事的,就是住在巷子里的人。他们的记忆里,藏着老巷最鲜活的模样,那些染坊的糖味、裁缝铺的琴声、杂货铺的算盘响,比任何设计稿都更能打动人。
下午活动结束时,老周从家里拿了本旧相册,送给林薇:这里面有我年轻时拍的老巷照片,有染坊的蓝布晒在竹竿上,有李裁缝拉二胡的样子,你要是用得上,就拿去。相册的封面是硬纸板做的,用红笔写着老巷记忆,里面的照片已经泛黄,却把当年的热闹都定格了下来。
林薇捧着相册,心里沉甸甸的,又暖乎乎的。她把自己脖子上的铜铃铛吊坠摘下来,戴在老周的手腕上:爷爷,这是我们工作室做的,上面的青苔纹是老巷墙缝里的,您戴着它,就像老巷一直陪着您。
老周笑了,把吊坠攥在手里,像攥着个宝贝。
回到工作室时,顾妍刚把活动照片和视频发到社交媒体上,就冲进办公室,手里举着手机,跑得差点撞在门框上:林薇!你快看!咱们的视频火了!老周爷爷讲掏鸟窝的片段,已经被转发五千多次了!
林薇凑过去看,手机屏幕上,老周坐在槐树下讲往事的视频,点赞已经破万,评论区里全是感动的留言:
爷爷讲的槐花落进西瓜碗,让我想起外婆家的夏天,那时候外婆也会在树下给我切西瓜,花瓣掉在碗里,她总说这是老天爷给的糖
我小时候住的老巷也有棵大槐树,后来拆迁了,再也没见过那么高的树,今天看这个视频,眼泪都掉下来了。
下次活动什么时候?我想带我爸妈去,他们也是老江城人,肯定
林姐姐,这里的树比上次的老槐树高!小葡萄从妈妈手里挣开,跑到巷口那棵老槐树下,仰着脖子看树冠,羊角辫上的粉色蝴蝶结晃来晃去,你看它的树干,像不像张爷爷修鞋的老木凳?
林薇笑着走过去,刚想接话,就听见身后传来个沙哑的声音:小姑娘,你刚说这树像修鞋凳?倒是有点意思。
转头一看,是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用个黑色的小发夹别在脑后。他穿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领口磨出了毛边,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的皮肤上爬着几道浅褐色的老年斑。手里攥着把旧蒲扇,扇面上印着江城纺织厂的字样,边角用蓝线缝了个补丁,显然是用了很多年。老人的脚步有点慢,却很稳,每一步踩在石板路上,都像在跟老巷打招呼。
爷爷您好!林薇赶紧把小旗子递到顾妍手里,上前两步,我们是小薇文创的,今天带大家来逛老巷,您是这儿的住户吗?
住了七十三年咯。老人往槐树下的石墩上坐,蒲扇轻轻扇了两下,风里带点槐花香,这树是我爹小时候种的,那时候就跟个小树苗似的,现在都长这么高了。他指着树干上一道浅浅的疤痕,看见没?这是1968年夏天,我跟隔壁二柱爬树掏鸟窝,被我妈用扫帚打的,树也跟着遭了殃,后来好几年没长新枝。
人群里有人笑了,小葡萄凑到石墩边,仰着头问:爷爷,掏鸟窝会不会被鸟妈妈骂呀?我上次想摸楼下的小猫,猫妈妈就哈我!
老人被逗得眼睛眯成一条缝,伸手摸了摸小葡萄的头:骂!怎么不骂?那窝小鸟刚出壳,毛都没长齐,鸟妈妈在树枝上扑腾,叫得可凶了。后来我妈把我揍了一顿,还让我把家里的小米偷出来撒在树下,给鸟妈妈赔罪。他顿了顿,声音慢了下来,现在二柱不在了,去年冬天走的,走之前还跟我说,想再来看一眼这棵树,看看当年的疤还在不在。
巷子里静了下来,风穿过槐树叶,发出的轻响,像在回应老人的话。林薇站在旁边,手里还攥着昨晚写的讲解词,纸页被汗浸湿了一角——她原本准备好说这棵槐树树龄约80年,属于本地原生树种,可现在听着老人的话,那些干巴巴的文字突然变得没了意义。她悄悄把讲解词塞进口袋,从背包里掏出个小本子和笔,笔尖在纸上顿了顿,写下老槐树·1968年的鸟窝·二柱,字迹有点歪,却比任何讲解词都让她踏实。
爷爷,您再给我们讲讲别的吧!那个戴眼镜的男生推了推眼镜,手里的画板已经打开,铅笔在纸上飞快地勾勒着老人的侧影,比如这巷子里的老房子,以前住的都是什么人呀?
以前啊,这巷子里热闹得很!老人来了兴致,蒲扇往石墩上一放,开始慢慢讲,最里头的青砖房,以前是个染坊,老板姓周,染的蓝布在江城出了名,我小时候总去他那儿蹭染坊的糖吃;中间那间带木窗的,是个裁缝铺,李裁缝的手艺好,我结婚时的新衣服就是他做的,针脚密得很;还有巷口的杂货铺,王老板的算盘打得噼啪响,每次我去买盐,他都多给我抓一把......
老人的话像打开了闸门,那些藏在老巷角落里的故事,跟着他的声音慢慢流淌出来:染坊老板的儿子偷偷把染坏的布做成小口袋,送给巷子里的小孩;裁缝铺的李裁缝总在傍晚时坐在门口拉二胡,琴声混着染坊的靛蓝香;杂货铺的王老板在冬天会把暖炉放在门口,让路过的乞丐烤火......大家围在老人身边,听得入了迷,连原本计划的十点半去看民国门楣都忘了,顾妍手里的签到本早就扔在一边,手机举着录像,屏幕上的画面有点晃,却把老人的声音清清楚楚地录了下来。
江屿还是跟在队伍最后,相机镜头对着老人,也对着听故事的人们——他拍小葡萄趴在石墩上,托着下巴听得认真,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拍戴眼镜的男生停住画笔,眼里闪着光;拍林薇蹲在老人身边,小本子写得密密麻麻,偶尔抬头问爷爷,染坊的糖是什么味的,眼里的好奇像个孩子。他没打断,只是偶尔上前,给老人递瓶水,帮林薇把被风吹乱的头发别到耳后,动作轻轻的,怕扰了这份难得的安静。
直到中午十二点,陈伯推着糖水车来,喊着小林,该吃糖水啦,大家才恋恋不舍地散开。老人被林薇挽着胳膊,走到糖水车前,陈伯一眼就认出他:老周!你怎么在这儿?好些年没见你出来逛了!
这不是小林他们搞活动,我来凑个热闹。老周笑了,接过陈伯递来的糖水碗,还是你熬的桂花糖水,没变味!
原来老周和陈伯是老相识,年轻时都在巷口摆摊,一个修自行车,一个卖糖水,晚上收摊后总凑在一起喝两杯。后来老周的儿子接他去住电梯房,他住不惯,总偷偷溜回老巷,坐在槐树下发呆。还是老巷好啊,老周喝着糖水,眼里有点湿,电梯房里静得很,邻居见面都不说话,哪像这儿,谁家门口做了好吃的,都能闻到香味。
林薇看着两人聊得热络,心里突然亮堂起来——她以前总想着怎么把老巷的故事讲出去,却忘了最会讲故事的,就是住在巷子里的人。他们的记忆里,藏着老巷最鲜活的模样,那些染坊的糖味、裁缝铺的琴声、杂货铺的算盘响,比任何设计稿都更能打动人。
下午活动结束时,老周从家里拿了本旧相册,送给林薇:这里面有我年轻时拍的老巷照片,有染坊的蓝布晒在竹竿上,有李裁缝拉二胡的样子,你要是用得上,就拿去。相册的封面是硬纸板做的,用红笔写着老巷记忆,里面的照片已经泛黄,却把当年的热闹都定格了下来。
林薇捧着相册,心里沉甸甸的,又暖乎乎的。她把自己脖子上的铜铃铛吊坠摘下来,戴在老周的手腕上:爷爷,这是我们工作室做的,上面的青苔纹是老巷墙缝里的,您戴着它,就像老巷一直陪着您。
老周笑了,把吊坠攥在手里,像攥着个宝贝。
回到工作室时,顾妍刚把活动照片和视频发到社交媒体上,就冲进办公室,手里举着手机,跑得差点撞在门框上:林薇!你快看!咱们的视频火了!老周爷爷讲掏鸟窝的片段,已经被转发五千多次了!
林薇凑过去看,手机屏幕上,老周坐在槐树下讲往事的视频,点赞已经破万,评论区里全是感动的留言:
爷爷讲的槐花落进西瓜碗,让我想起外婆家的夏天,那时候外婆也会在树下给我切西瓜,花瓣掉在碗里,她总说这是老天爷给的糖
我小时候住的老巷也有棵大槐树,后来拆迁了,再也没见过那么高的树,今天看这个视频,眼泪都掉下来了。
下次活动什么时候?我想带我爸妈去,他们也是老江城人,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