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禾走到窗边,风从窗缝钻进来,带着凉意。
她目光落在苏雪柔房间的窗口,窗帘拉得严严实实,挡不住里面断断续续的动静 —— 先是啜泣声,接着 “哐当” 一声,像是摔了什么瓷的玩意儿,闷响里裹着股子气急败坏。
后来又掺进林婉秋的声音,温温柔柔的,想来是在劝说吧。
她脸上没什么表情,就那么静静看着。
哭吧,闹吧,要是苏雪柔还拎不清,真当她是软柿子,那也别怪她不客气。
她现在就是苏禾,是这个家名正言顺的女儿,一个占了十几年便宜的 “假千金”,凭什么在她跟前摆谱?
她们俩,打从她踏进这个家门起,就注定是对手。
就算她安安分分,苏雪柔也不会让她好过 —— 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那姑娘什么事做不出来?
苏禾抬抬手,看了眼手心涂着红药水的小擦伤,嘴角轻轻勾了下。
一召唤系统,【元宝:0】三个大字戳在眼前,把所有可能都封死了。
往下看,仓库里【面粉 x 199】的数字倒挺显眼,这是她现在唯一能指望的 “本钱”。
可怎么卖?
卖给谁?
这年代,买米要粮票,扯布要布票,什么都得按计划来。
她手里这么多精白面粉,品相好得扎眼,私自拿出去卖,本身就够危险的。
去黑市?
念头刚冒出来就被她掐了 —— 风险太大。
她一个半大孩子,又是生面孔,往那种鱼龙混杂的地方凑,跟送上门让人抢差不多。
再说她刚进大院,连黑市门朝哪开都不知道,瞎闯只会惹麻烦。
可一直待在苏家也不是办法。
家里人多眼杂,李阿姨天天在跟前转,警卫员时不时巡逻,还有个盯着她的苏雪柔,哪有半分安稳?
她需要个能藏东西、能安心做事的地方,可现在想这些,还太早。
眼下最要紧的,是把白面卖出去,换元宝,顺便挣点现钱。
苏禾忽然想起离开靠山屯时,王秀英塞给她的那个手帕包 —— 里面几张皱巴巴的毛票,还有两三张粮票,数量不多,但是能光明正大用的 “合法” 东西。
她接了原主的身份,这份情就得承着,以后总得想办法还。
可不管是还债还是以后想离开苏家,哪样都离不开钱。
系统只说 “出售产出物换元宝”,没说非得换钱。
那是不是意味着,不管换钱、粮票,还是用白面换别的东西,只要算 “交易”,系统认,还能折算成元宝?
这个念头让苏禾心跳快了半拍 —— 要是真这样,那路子就宽多了!
只要能挣着启动的元宝,买种子、开土地,往后就能像滚雪球似的慢慢发展。
眼下的目标很明确:找个靠谱的人,用少量白面试试水,看看一斤白面能换多少元宝。
可找谁呢?
苏禾脑子飞快转着,把这几天见过的人过了一遍。
李阿姨?
不行,她是苏家请的人,万一转头就把这事捅给林婉秋,解释起来太麻烦。
大院里其他家属?
她一个都不认识,冒然上去搭话,只会让人起疑心。
来苏家这些天,林婉秋跟她说过好几回 “大院情况复杂,你别瞎跑”,现在想想,那语气里防备比关心多,大概是怕她这个 “乡下女儿” 出去丢苏家的脸。
苏禾的目光越过院墙,看向外面 —— 军区大院管得严,但也不是完全跟外头隔开。
每天早上,都有郊区农民挑着菜和鸡蛋,在门口指定的地方卖;偶尔也有磨剪刀、补锅底的手艺人被请进来。
说不定,机会就在外面?
可怎么出去?
又怎么瞒着人完成交易?
正琢磨着,楼下忽然闹起来,说话声清清楚楚传上来。
听着像是隔壁楼的邻居来了,林婉秋下楼后听声音像是在寒暄。
“唉,可不是嘛!家里三个半大小子,正是能吃的时候,那点定量粮票哪够啊?真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哟!”
是个中年妇女的声音,嗓门敞亮,愁绪都快从话里溢出来了,“我正愁呢,想淘换点粮票,月底好带孩子回他姥姥家……”
苏禾心里 “咯噔” 一下 —— 粮票!
这是隔壁楼的张秋月,听说丈夫是个团长,性格泼辣得很。
一个念头飞快在她脑子里成型:她得找个机会,跟张秋月搭上话。
机会来得比预想的快。
下午太阳暖融融的,不少家属都在楼下小院里待着,有的织毛衣,有的凑一起聊天。
苏雪柔和苏卫民上学去了,林婉秋也去了单位,家里就剩李阿姨。
苏禾拿起那本边角磨得发白的旧课本,径直往楼下走。
刚到门口,李阿姨的声音从身后追过来,带着点刻意的热络:“小禾,你这是要出去啊?你妈妈不是说过,让你这几天在家好好待着,别到处乱跑吗?”
苏禾脚步顿住,转过身。
声音没提多高,也没带火气,但透着股冷劲:“李阿姨,我是犯了什么错,成了要被看管的犯人?连出门的自由都没?”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李阿姨有点发僵的脸,接着说:“妈妈当初是提醒我,不是给我下命令。这个家,什么时候轮得到您来管我了?”
李阿姨被噎得说不出话。
她早前就见识过这姑娘的厉害 —— 连苏雪柔那样被捧在手心里的,都没在她这儿讨到好。
张了张嘴,终究没敢再拦,只能眼睁睁看着苏禾推门出去,心里又憋屈又慌乱,打定主意等林婉秋回来,非得好好说道说道。
苏禾没管身后那道黏糊糊的目光,径直走出小院,在离那群聊天家属不远不近的花坛边坐下。
课本摊在膝盖上,她的目光却没落在字上,耳朵支棱着,像张轻悄悄的网,把不远处的交谈声都捞了过来 —— 就等张秋月来了。
没等多久,听见张秋月的大嗓门:“哟,你们都在这儿呢!”
她端着个印着 “为人民服务” 的大搪瓷杯,几步就凑进人群,话题没聊两句,就又绕回了孩子吃饭、粮票不够的事儿上。
苏禾心里悄悄松了口气:来了。
她目光落在苏雪柔房间的窗口,窗帘拉得严严实实,挡不住里面断断续续的动静 —— 先是啜泣声,接着 “哐当” 一声,像是摔了什么瓷的玩意儿,闷响里裹着股子气急败坏。
后来又掺进林婉秋的声音,温温柔柔的,想来是在劝说吧。
她脸上没什么表情,就那么静静看着。
哭吧,闹吧,要是苏雪柔还拎不清,真当她是软柿子,那也别怪她不客气。
她现在就是苏禾,是这个家名正言顺的女儿,一个占了十几年便宜的 “假千金”,凭什么在她跟前摆谱?
她们俩,打从她踏进这个家门起,就注定是对手。
就算她安安分分,苏雪柔也不会让她好过 —— 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那姑娘什么事做不出来?
苏禾抬抬手,看了眼手心涂着红药水的小擦伤,嘴角轻轻勾了下。
一召唤系统,【元宝:0】三个大字戳在眼前,把所有可能都封死了。
往下看,仓库里【面粉 x 199】的数字倒挺显眼,这是她现在唯一能指望的 “本钱”。
可怎么卖?
卖给谁?
这年代,买米要粮票,扯布要布票,什么都得按计划来。
她手里这么多精白面粉,品相好得扎眼,私自拿出去卖,本身就够危险的。
去黑市?
念头刚冒出来就被她掐了 —— 风险太大。
她一个半大孩子,又是生面孔,往那种鱼龙混杂的地方凑,跟送上门让人抢差不多。
再说她刚进大院,连黑市门朝哪开都不知道,瞎闯只会惹麻烦。
可一直待在苏家也不是办法。
家里人多眼杂,李阿姨天天在跟前转,警卫员时不时巡逻,还有个盯着她的苏雪柔,哪有半分安稳?
她需要个能藏东西、能安心做事的地方,可现在想这些,还太早。
眼下最要紧的,是把白面卖出去,换元宝,顺便挣点现钱。
苏禾忽然想起离开靠山屯时,王秀英塞给她的那个手帕包 —— 里面几张皱巴巴的毛票,还有两三张粮票,数量不多,但是能光明正大用的 “合法” 东西。
她接了原主的身份,这份情就得承着,以后总得想办法还。
可不管是还债还是以后想离开苏家,哪样都离不开钱。
系统只说 “出售产出物换元宝”,没说非得换钱。
那是不是意味着,不管换钱、粮票,还是用白面换别的东西,只要算 “交易”,系统认,还能折算成元宝?
这个念头让苏禾心跳快了半拍 —— 要是真这样,那路子就宽多了!
只要能挣着启动的元宝,买种子、开土地,往后就能像滚雪球似的慢慢发展。
眼下的目标很明确:找个靠谱的人,用少量白面试试水,看看一斤白面能换多少元宝。
可找谁呢?
苏禾脑子飞快转着,把这几天见过的人过了一遍。
李阿姨?
不行,她是苏家请的人,万一转头就把这事捅给林婉秋,解释起来太麻烦。
大院里其他家属?
她一个都不认识,冒然上去搭话,只会让人起疑心。
来苏家这些天,林婉秋跟她说过好几回 “大院情况复杂,你别瞎跑”,现在想想,那语气里防备比关心多,大概是怕她这个 “乡下女儿” 出去丢苏家的脸。
苏禾的目光越过院墙,看向外面 —— 军区大院管得严,但也不是完全跟外头隔开。
每天早上,都有郊区农民挑着菜和鸡蛋,在门口指定的地方卖;偶尔也有磨剪刀、补锅底的手艺人被请进来。
说不定,机会就在外面?
可怎么出去?
又怎么瞒着人完成交易?
正琢磨着,楼下忽然闹起来,说话声清清楚楚传上来。
听着像是隔壁楼的邻居来了,林婉秋下楼后听声音像是在寒暄。
“唉,可不是嘛!家里三个半大小子,正是能吃的时候,那点定量粮票哪够啊?真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哟!”
是个中年妇女的声音,嗓门敞亮,愁绪都快从话里溢出来了,“我正愁呢,想淘换点粮票,月底好带孩子回他姥姥家……”
苏禾心里 “咯噔” 一下 —— 粮票!
这是隔壁楼的张秋月,听说丈夫是个团长,性格泼辣得很。
一个念头飞快在她脑子里成型:她得找个机会,跟张秋月搭上话。
机会来得比预想的快。
下午太阳暖融融的,不少家属都在楼下小院里待着,有的织毛衣,有的凑一起聊天。
苏雪柔和苏卫民上学去了,林婉秋也去了单位,家里就剩李阿姨。
苏禾拿起那本边角磨得发白的旧课本,径直往楼下走。
刚到门口,李阿姨的声音从身后追过来,带着点刻意的热络:“小禾,你这是要出去啊?你妈妈不是说过,让你这几天在家好好待着,别到处乱跑吗?”
苏禾脚步顿住,转过身。
声音没提多高,也没带火气,但透着股冷劲:“李阿姨,我是犯了什么错,成了要被看管的犯人?连出门的自由都没?”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李阿姨有点发僵的脸,接着说:“妈妈当初是提醒我,不是给我下命令。这个家,什么时候轮得到您来管我了?”
李阿姨被噎得说不出话。
她早前就见识过这姑娘的厉害 —— 连苏雪柔那样被捧在手心里的,都没在她这儿讨到好。
张了张嘴,终究没敢再拦,只能眼睁睁看着苏禾推门出去,心里又憋屈又慌乱,打定主意等林婉秋回来,非得好好说道说道。
苏禾没管身后那道黏糊糊的目光,径直走出小院,在离那群聊天家属不远不近的花坛边坐下。
课本摊在膝盖上,她的目光却没落在字上,耳朵支棱着,像张轻悄悄的网,把不远处的交谈声都捞了过来 —— 就等张秋月来了。
没等多久,听见张秋月的大嗓门:“哟,你们都在这儿呢!”
她端着个印着 “为人民服务” 的大搪瓷杯,几步就凑进人群,话题没聊两句,就又绕回了孩子吃饭、粮票不够的事儿上。
苏禾心里悄悄松了口气: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