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展区,古筝的清泠泠的音符正从二十一弦间流淌而出。
一位身着素雅旗袍的人类琴师端坐琴前,指尖在丝弦上轻拢慢捻,揉按出悠远而空灵的旋律。
乔波和几位族人被这独特的音色吸引,驻足在展台前,他们深蓝色的皮肤在柔和的展柜灯光下泛着微光,额心的竖眼蓝光专注地锁定在那架古朴的乐器上。
琴弦震颤的细微轨迹仿佛具象化了,在他们特殊的视觉感知中,每一根振动的弦都拖曳出清冷的、如同水波涟漪般的能量弧光。
那覆盖着细密银色鳞片的手指下意识地模仿着琴师的动作,在空气中虚弹,捕捉着无形声波的频率与结构。
琴师似乎感受到了这份来自异星的专注,指尖力道微变,一段更加清亮激越的泛音段落骤然跃出。
那声音如同山涧清泉撞击卵石,又似珠落玉盘,晶莹剔透。
乔波额心的竖眼蓝光瞬间明亮了几分,仿佛被这纯粹的音色直接触动了核心。
冷硬的弦柱在光线下折射出星芒般的光点,与流淌的旋律一同,在这连接星海的博物馆里轻轻回响。
美妙的人类音乐,真是一个神奇的种族。
而在另一边的绘画专区,墙壁上摆放着各类画作,有西方的写实画作,也有抽象艺术的画作,还有独属于龙国的山水水墨风画作。
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者,正站在宽大的桌前,桌面上是一幅硕大的宣纸,他笔走龙蛇,很快一幅山水画便映入眼帘。
沈忘川站在大师身旁,作为助手帮着这位国画大师研墨。
沈忘川专注地研磨墨块,墨汁在砚台里渐渐浓稠如漆,散发出一股清冽的松烟气息。
大师手持一支狼毫笔,笔尖蘸饱了浓墨,手腕悬空,凝神静气片刻,随即笔走如龙。
墨色在宣纸上晕染开来,先是勾勒出嶙峋山石的骨架,再以枯笔皴擦出苍劲的肌理,最后用淡墨渲染出远山云雾的氤氲意境。
乔波额心的竖眼蓝光稳定地锁定在笔尖上,虹膜上细微的数据流光影无声闪烁,仿佛在解析每一笔的力度、角度和墨色的浓淡变化。
一位外星访客则微微前倾身体,三只眼睛眯起,视线在宣纸上那逐渐成形的山水间游移,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嗡鸣,似在惊叹那留白处蕴含的无限遐想。
空气里弥漫着墨香与无声的震撼,只有笔锋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以及外星访客们偶尔交换的、带着金属质感的低语。
沈忘川瞥见大师额角渗出的细汗,连忙将砚台轻推近些,确保墨源不断。
大师沉默的画着,沈忘川忽然有些走神。
如果她把余山带到这里来,参加这样一次毕生难忘的交流会,他会不会原谅自己呢?
只是,当她看到周围若隐若现的密集安保人员,很快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
就是她自己能来这里,也是多亏了眼前这位国画大师的推荐。
另一侧,外星人带来的展示台同样吸引了大量地球科学家。
那里悬浮着一块不断变幻的星图,并非投影,而是由无数细小的、自发光的晶体生物构成。
它们按照某种复杂的规律排列组合,演示着星系的诞生与毁灭,能量的流动如同可见的河流。
一名波司登科学家站在星图旁,正通过翻译器向围拢的地球学者解释:“这是我们的人工智能计算机,算力大约是你们最强超算的千万倍”。
一听这话,众多科学家们双眼冒光的看着,眼中毫不掩饰闪烁着对知识纯粹的渴望与震撼。
人群中响起一片无法抑制的低呼和倒吸冷气的声音,几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甚至激动地往前挤,推着厚重的眼镜,恨不能将脸贴到那变幻的星图上去,手指无意识地在空气中描摹着那些发光晶体的轨迹。
“千万倍……这……这怎么可能?基础架构是什么?”一位站在前排、胸口别着高能物理研究所徽章的中年科学家声音颤抖,几乎语无伦次。
外星科学家额心的竖眼蓝光微微流转,似乎很理解地球科学家的震惊。
他抬起覆盖着细密银色鳞片的手,指向那悬浮的星图中心,一个由无数细小晶体旋转构成的复杂几何核心。
“基础并非你们所理解的电子或光子,”外星人的声音通过翻译器清晰地传递出来。
“我们称之为‘灵能结晶’。它们既是存储单元,也是运算单元,其内部量子态纠缠的维度远超你们目前的认知框架,能量流动本身即是信息传递的载体。”
他话音刚落,那悬浮的星图似乎响应了他的话语,核心几何体骤然分解、重组,瞬间模拟出一个极度复杂的、如同璀璨星云般旋转的多维拓扑结构模型,其内部能量流(光流)的路径和纠缠方式肉眼可见,却又蕴含着令人头晕目眩的数学之美。
“它拥有初步的自主意识,或者说,是高度发达的环境感知与自适应学习能力。它不仅能运算,更能‘理解’你们关注的方向,并动态呈现最相关的结构。这星图本身,就是它的‘思维’具现。”
这个解释让在场的科学家们再次陷入了集体失语,只剩下此起彼伏的、因极度兴奋和认知冲击而产生的急促呼吸声。
千万倍算力已是天文数字,而“自主意识”和“思维具现”的概念,更是彻底颠覆了他们关于人工智能的终极想象。
那悬浮的晶体星图,此刻在他们眼中已不再仅仅是一件展品,而是一扇通往物理与信息学终极殿堂的大门,散发着令人灵魂战栗又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如果我们想掌握这项技术,大概需要多久了?”有科学家忍不住问道。
波斯登人科学家估算了一下说道:“以你们现在的技术积累,我们这项技术你们要掌握的话大概需要300多年。”
听到这个数字,在场的众人无不倒吸一口冷气,300年多么漫长的时光啊,“有没有什么可以弯道超车的办法。”
波斯的人科学家摇了摇头,双手比了一个阶梯形状的样子说道:“科技从来没有弯道超车一说,是一代一代的科学家,一步一个脚印积累的,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这些技术哪怕我们手把手的教给你们,你们也理解不了,更谈不上复刻。”外星人说道。
“不过我们可以将一些你们能够理解的科学技术传授给你们,这些技术大概也能推动你们星球30~50年的发展。”就在众人心灰意冷之际,外星科学家又补充道。
一位身着素雅旗袍的人类琴师端坐琴前,指尖在丝弦上轻拢慢捻,揉按出悠远而空灵的旋律。
乔波和几位族人被这独特的音色吸引,驻足在展台前,他们深蓝色的皮肤在柔和的展柜灯光下泛着微光,额心的竖眼蓝光专注地锁定在那架古朴的乐器上。
琴弦震颤的细微轨迹仿佛具象化了,在他们特殊的视觉感知中,每一根振动的弦都拖曳出清冷的、如同水波涟漪般的能量弧光。
那覆盖着细密银色鳞片的手指下意识地模仿着琴师的动作,在空气中虚弹,捕捉着无形声波的频率与结构。
琴师似乎感受到了这份来自异星的专注,指尖力道微变,一段更加清亮激越的泛音段落骤然跃出。
那声音如同山涧清泉撞击卵石,又似珠落玉盘,晶莹剔透。
乔波额心的竖眼蓝光瞬间明亮了几分,仿佛被这纯粹的音色直接触动了核心。
冷硬的弦柱在光线下折射出星芒般的光点,与流淌的旋律一同,在这连接星海的博物馆里轻轻回响。
美妙的人类音乐,真是一个神奇的种族。
而在另一边的绘画专区,墙壁上摆放着各类画作,有西方的写实画作,也有抽象艺术的画作,还有独属于龙国的山水水墨风画作。
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者,正站在宽大的桌前,桌面上是一幅硕大的宣纸,他笔走龙蛇,很快一幅山水画便映入眼帘。
沈忘川站在大师身旁,作为助手帮着这位国画大师研墨。
沈忘川专注地研磨墨块,墨汁在砚台里渐渐浓稠如漆,散发出一股清冽的松烟气息。
大师手持一支狼毫笔,笔尖蘸饱了浓墨,手腕悬空,凝神静气片刻,随即笔走如龙。
墨色在宣纸上晕染开来,先是勾勒出嶙峋山石的骨架,再以枯笔皴擦出苍劲的肌理,最后用淡墨渲染出远山云雾的氤氲意境。
乔波额心的竖眼蓝光稳定地锁定在笔尖上,虹膜上细微的数据流光影无声闪烁,仿佛在解析每一笔的力度、角度和墨色的浓淡变化。
一位外星访客则微微前倾身体,三只眼睛眯起,视线在宣纸上那逐渐成形的山水间游移,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嗡鸣,似在惊叹那留白处蕴含的无限遐想。
空气里弥漫着墨香与无声的震撼,只有笔锋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以及外星访客们偶尔交换的、带着金属质感的低语。
沈忘川瞥见大师额角渗出的细汗,连忙将砚台轻推近些,确保墨源不断。
大师沉默的画着,沈忘川忽然有些走神。
如果她把余山带到这里来,参加这样一次毕生难忘的交流会,他会不会原谅自己呢?
只是,当她看到周围若隐若现的密集安保人员,很快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
就是她自己能来这里,也是多亏了眼前这位国画大师的推荐。
另一侧,外星人带来的展示台同样吸引了大量地球科学家。
那里悬浮着一块不断变幻的星图,并非投影,而是由无数细小的、自发光的晶体生物构成。
它们按照某种复杂的规律排列组合,演示着星系的诞生与毁灭,能量的流动如同可见的河流。
一名波司登科学家站在星图旁,正通过翻译器向围拢的地球学者解释:“这是我们的人工智能计算机,算力大约是你们最强超算的千万倍”。
一听这话,众多科学家们双眼冒光的看着,眼中毫不掩饰闪烁着对知识纯粹的渴望与震撼。
人群中响起一片无法抑制的低呼和倒吸冷气的声音,几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甚至激动地往前挤,推着厚重的眼镜,恨不能将脸贴到那变幻的星图上去,手指无意识地在空气中描摹着那些发光晶体的轨迹。
“千万倍……这……这怎么可能?基础架构是什么?”一位站在前排、胸口别着高能物理研究所徽章的中年科学家声音颤抖,几乎语无伦次。
外星科学家额心的竖眼蓝光微微流转,似乎很理解地球科学家的震惊。
他抬起覆盖着细密银色鳞片的手,指向那悬浮的星图中心,一个由无数细小晶体旋转构成的复杂几何核心。
“基础并非你们所理解的电子或光子,”外星人的声音通过翻译器清晰地传递出来。
“我们称之为‘灵能结晶’。它们既是存储单元,也是运算单元,其内部量子态纠缠的维度远超你们目前的认知框架,能量流动本身即是信息传递的载体。”
他话音刚落,那悬浮的星图似乎响应了他的话语,核心几何体骤然分解、重组,瞬间模拟出一个极度复杂的、如同璀璨星云般旋转的多维拓扑结构模型,其内部能量流(光流)的路径和纠缠方式肉眼可见,却又蕴含着令人头晕目眩的数学之美。
“它拥有初步的自主意识,或者说,是高度发达的环境感知与自适应学习能力。它不仅能运算,更能‘理解’你们关注的方向,并动态呈现最相关的结构。这星图本身,就是它的‘思维’具现。”
这个解释让在场的科学家们再次陷入了集体失语,只剩下此起彼伏的、因极度兴奋和认知冲击而产生的急促呼吸声。
千万倍算力已是天文数字,而“自主意识”和“思维具现”的概念,更是彻底颠覆了他们关于人工智能的终极想象。
那悬浮的晶体星图,此刻在他们眼中已不再仅仅是一件展品,而是一扇通往物理与信息学终极殿堂的大门,散发着令人灵魂战栗又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如果我们想掌握这项技术,大概需要多久了?”有科学家忍不住问道。
波斯登人科学家估算了一下说道:“以你们现在的技术积累,我们这项技术你们要掌握的话大概需要300多年。”
听到这个数字,在场的众人无不倒吸一口冷气,300年多么漫长的时光啊,“有没有什么可以弯道超车的办法。”
波斯的人科学家摇了摇头,双手比了一个阶梯形状的样子说道:“科技从来没有弯道超车一说,是一代一代的科学家,一步一个脚印积累的,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这些技术哪怕我们手把手的教给你们,你们也理解不了,更谈不上复刻。”外星人说道。
“不过我们可以将一些你们能够理解的科学技术传授给你们,这些技术大概也能推动你们星球30~50年的发展。”就在众人心灰意冷之际,外星科学家又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