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国企破产潮中的工人命运,姐妹的互助与转型
一九九五年的深秋,寒意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更刺骨。梅林县国营棉纺厂那标志性的、高耸入云的烟囱,不再吐出象征生机与忙碌的滚滚白烟,只剩下锈迹斑斑的躯干,沉默地指向灰蒙蒙的天空,像一块巨大的墓碑,祭奠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厂区门口那面曾经悬挂着无数奖状和流动红旗的荣誉墙,如今贴上了一张崭新的、却足以让所有人血液凝固的公告——《梅林县国营棉纺厂破产清算及人员安置通知》。白纸黑字,冰冷得没有一丝温度。
通知跟前,黑压压地围满了人。男人们眉头紧锁,一根接一根地抽着劣质香烟,烟雾缭绕中是他们焦灼而茫然的脸;女人们则大多红了眼眶,有的死死攥着衣角,指甲几乎要嵌进肉里,有的低声啜泣,声音压抑而绝望,生怕一丝响动就会惊扰了这最后的、脆弱的平静。孩子们被大人紧紧拽着手,懵懂地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不安,睁大了眼睛,不敢嬉闹。
梅小艳的“康乐康复中心”就在棉纺厂生活区的边缘,往日里,这里虽然忙碌,却充满着重获新生的希望。
但今天,这里却被一种截然不同的、山雨欲来的恐慌所淹没。中心本就不大的院子里,此刻竟涌进了数百名刚刚得知噩耗的下岗工人。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曾是这里的伤员,在小艳和同事们的帮助下重新站了起来,回到了车间;更有许多人,是康复中心里正在接受治疗的工友的家属。此刻,绝望像瘟疫一样蔓延,他们本能地聚集到这里,仿佛这个曾经给予他们身体慰藉的地方,也能在精神的崩塌时刻,为他们提供一丝渺茫的庇护。
“梅医生!梅医生你想想办法啊!” “厂子没了,我们可怎么活啊?一家老小都指着那点工资吃饭呐!” “说是安置,那点买断工龄的钱,够干个啥?能撑几个月?”
人们七嘴八舌地将小艳围在中间,声音里带着哭腔,带着愤怒,更带着对她近乎本能的依赖。小艳穿着一身白大褂,站在人群中央,脸色苍白。她刚刚结束一台针灸治疗,指尖还残留着艾草的温热,此刻却被现实的冰冷彻底吞噬。
她看着眼前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他们是她的乡亲,是她的父辈、同辈,甚至还有她看着长大的年轻人。棉纺厂不仅仅是他们谋生的地方,更是他们青春、荣誉和整个社会关系的维系。它的倒塌,不啻于一场天崩地裂。
“大家安静一下,安静一下!”小艳提高声音,试图维持秩序,但她的声音在巨大的嘈杂面前显得如此微弱,“具体情况还不清楚,大家先别慌,厂里和县里肯定会有后续的安置政策……”
她的安慰苍白无力。人群后面一阵骚动,几个人推搡着挤了进来。小艳定睛一看,心猛地一沉——被围在中间的,竟是她的丈夫,棉纺厂的前任厂长周建国。他今天穿了一件半旧的灰色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但憔悴的面容和眼底深重的阴影却无法掩饰。他手里拿着一份名单,手指用力地攥着,指节泛白。
他是被县清算工作组“请”回来的。作为曾经的主要领导,宣读裁员名单、安抚(或者说镇压)工人情绪这项最艰难、最得罪人的任务,无情地落在了他的肩上。
人群瞬间炸开了锅。 “周建国!你还有脸回来!” “都是你们这些当官的把厂子搞垮的!” “蛀虫!败家子!你把我们的饭碗还回来!”
愤怒的吼声、咒骂声像石头一样砸向他。周建国低着头,一言不发,只是将手里的名单攥得更紧。小艳看到他微微佝偻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极其复杂的情绪。有怨恨——他曾经的错误决策和隐瞒,确实加速了厂子的衰败;有怜悯——他此刻承受的,几乎是千夫所指的凌迟;更有一种兔死狐悲的凄凉。他们夫妻二人,一个曾是厂长,一个是厂医,他们的命运早已和这座工厂血肉相连。
周建国抬起手,示意大家安静。他的声音沙哑而沉重,透过简陋的扩音喇叭传出来,带着嗡嗡的回响,每一个字都像锤子砸在人们心上。 “工友们……同志们……”他顿了顿,这个久违的称呼显得如此不合时宜,“根据梅林县国营棉纺厂破产清算小组的决定,现在宣布第一批……下岗人员名单。”
人群瞬间鸦雀无声,只剩下粗重的呼吸声和秋风刮过光秃秃的树梢发出的呜咽。空气仿佛凝固了,每一秒都漫长如一个世纪。
周建国开始念名字。每念出一个名字,人群中就爆发出一阵小小的骚动——一声压抑不住的哭泣,一句绝望的咒骂,或者只是一声长长的、沉重的叹息。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即将面临的暴风雨。
“王志刚。” “李秀兰。” “赵卫东。” ……
名单像一条无情的鞭子,抽打着每一个人。小艳的心紧紧揪着,她看到那些被念到名字的人,有的当场瘫软下去,被身边的人扶住;有的愣在原地,眼神空洞,仿佛灵魂已经被抽走;有的则猛地蹲下身,抱住头,肩膀剧烈地抖动。
突然,一个名字像冰锥一样刺入小艳的耳中。 “张大山。”
“老张?!”小艳失声惊呼,猛地拨开人群向前挤去。
张大山是康复中心最早的一批伤员之一,也是在康复后留下成为“员工志愿者”的典范。他在一次机械事故中失去了三根手指,在小艳的精心治疗和鼓励下,不仅克服了残疾带来的不便,掌握了新的工作技能,更以其乐观和坚韧感染了无数后来的伤员。他是康复中心的“活招牌”,是小艳公益理念得以实现的重要证明。他怎么会在下岗名单里?
小艳挤到周建国面前,声音因激动而颤抖:“老张?为什么有老张?他是因公致残的工人,按照规定,优先留用保障的!清算组难道不清楚吗?”
周建国不敢看她的眼睛,目光躲闪着,声音低沉而疲惫:“名单是清算组根据……根据各方面的因素综合确定的。小艳,这是组织的决定……”
“什么组织的决定?!这是胡闹!”小艳罕见的激动起来,脸涨得通红,“老张的情况特殊,他对厂子有贡献,他现在还在康复中心帮忙,他怎么可以下岗?他下了岗,一家老小怎么办?他的心理落差怎么平复?”
周围的工人也被点燃了。 “对啊!凭什么让老张下岗!” “欺负老实人!欺负残疾人!” “周建国!你们安的什么心!”
人群再次激动起来,推搡着向前涌。周建国被围在中间,脸色灰败,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几个清算组的工作人员试图维持秩序,但根本无济于事。场面眼看就要失控。
小艳看着丈夫在人群中狼狈不堪的样子,又想到老张未来的困境,心如乱麻。她深吸一口气,强压下自己的情绪,转身对工人们喊道:“大家冷静!不要冲动!事情总要解决,冲动解决不了问题!关于名单,我会去找清算组,去找县里问清楚!现在,请大家先回去,照顾好家里,等消息!”
好说歹说,加上几位老工人的协助,激动的人群才渐渐散去,但空气中弥漫的绝望和愤怒并未消失,只是暂时被压抑,像一座沉默的火山。院子里终于稍微安静下来,只剩下满地狼藉和几个迟迟不愿离开、眼神空洞的工人。
周建国松了松领口,像是刚经历了一场酷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他看了小艳一眼,眼神复杂,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哑声说了一句:“名单是上头定的,我……我只是个念名单的。”说完,便低着头,快步跟着清算组的人离开了,背影仓惶而落寞。
小艳站在原地,秋风吹起她白大褂的衣角,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她转身回到康复中心里面,伤员和家属们也都惶惶不安,窃窃私语。她强打精神安抚了大家几句,安排护士们做好工作,自己则心乱如麻地回到了那间狭小的办公室。
她需要静一静,需要想想怎么帮老张,帮那些名单上的人。她拉开抽屉,想找找有没有相关的政策文件。无意中,她碰倒了抽屉角落里的一个铁皮盒子。盒子摔在地上,盖子开了,里面掉出几本旧笔记本和一些零散的照片。
那是她父亲梅父的遗物。母亲前段时间整理老屋送过来的,她一直没来得及仔细整理。
小艳叹了口气,蹲下身,默默地将散落的东西捡回盒子里。忽然,一本深蓝色封皮、边缘已经磨损的笔记本吸引了她的注意。她记得这本子,是父亲生前常用的工作笔记,他在百货公司上班的时候,就养成的习惯,啥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鬼使神差地,她翻开了它。
里面大多是些厂里的生产数据、会议记录,字迹工整而略显古板,是父亲一贯的风格。她快速翻动着,目光掠过那些早已成为历史的数字和事项。直到某一页,几行匆匆写就、略显潦草的字迹跳入她的眼帘。看日期,正是棉纺厂改制风波最激烈的那段时间,也是周建国作为副厂长,压力最大的时候。
那似乎是一次谈话的速记,父亲在旁边标注了“与周建国谈改制方案及人员安置”。上面零星记录着: “……建国压力大,方案推行阻力重重……” “……部分历史遗留工伤赔偿,账目无法走通,工人等着钱救命……” “……他提出可否暂时……挪用……其他款项?我严词拒绝!此例不可开!责令其想合法途径……” “……但他言及重伤员李师傅手术在即,家属跪求……唉,两难……”
笔记在这里中断了,后面是大片空白,仿佛记录者当时也心绪难平,无法落笔。
小艳的心脏骤然狂跳起来,手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父亲的字迹像一把钥匙,猛地插入了她记忆的锁孔,碰撞出令人心惊的火花。周建国曾经含糊其辞的辩解、他那段时期异常的焦虑、以及后来发现的账目漏洞……种种碎片,仿佛被这条笔记瞬间串联起来!
难道……难道他当年挪用那笔公款,并不是完全为了私利,而是为了……支付那些改制前遗留的、厂里账面无法报销的工伤赔偿?为了救那些像李师傅一样、等钱救命的工人?
这个突如其来的、可能的真相,像一道强光,刺得她睁不开眼,又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她的心上。她一直认定周建国当年的行为是纯粹的渎职和背叛,是他人生的污点,也是他们夫妻关系中难以愈合的裂痕。
她因此愤怒、失望,甚至鄙夷。
可如果……如果这丑陋的行为背后,竟然包裹着如此沉重而无奈的动机呢?
那么,她这些年的怨恨,算什么?周建国这些年的沉默和承受,又算什么?
信任的基石原本已经崩裂,此刻却被这意外的发现搅动得更加混沌不堪。她感到一阵剧烈的眩晕,不得不扶住桌子才能站稳。
笔记本从手中滑落,掉在地上,发出轻微的啪嗒声。
窗外,秋风呜咽,卷起几片枯黄的落叶,拍打在玻璃窗上。下岗通知的阴霾还笼罩着整个梅林县,而梅小艳的内心世界,也正经历着一场无声却剧烈的地震。她对丈夫的认知、对过往的判断,甚至是对是非黑白的界定,都在这一刻,出现了深深的、难以弥合的裂痕。
一九九五年的深秋,寒意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更刺骨。梅林县国营棉纺厂那标志性的、高耸入云的烟囱,不再吐出象征生机与忙碌的滚滚白烟,只剩下锈迹斑斑的躯干,沉默地指向灰蒙蒙的天空,像一块巨大的墓碑,祭奠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厂区门口那面曾经悬挂着无数奖状和流动红旗的荣誉墙,如今贴上了一张崭新的、却足以让所有人血液凝固的公告——《梅林县国营棉纺厂破产清算及人员安置通知》。白纸黑字,冰冷得没有一丝温度。
通知跟前,黑压压地围满了人。男人们眉头紧锁,一根接一根地抽着劣质香烟,烟雾缭绕中是他们焦灼而茫然的脸;女人们则大多红了眼眶,有的死死攥着衣角,指甲几乎要嵌进肉里,有的低声啜泣,声音压抑而绝望,生怕一丝响动就会惊扰了这最后的、脆弱的平静。孩子们被大人紧紧拽着手,懵懂地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不安,睁大了眼睛,不敢嬉闹。
梅小艳的“康乐康复中心”就在棉纺厂生活区的边缘,往日里,这里虽然忙碌,却充满着重获新生的希望。
但今天,这里却被一种截然不同的、山雨欲来的恐慌所淹没。中心本就不大的院子里,此刻竟涌进了数百名刚刚得知噩耗的下岗工人。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曾是这里的伤员,在小艳和同事们的帮助下重新站了起来,回到了车间;更有许多人,是康复中心里正在接受治疗的工友的家属。此刻,绝望像瘟疫一样蔓延,他们本能地聚集到这里,仿佛这个曾经给予他们身体慰藉的地方,也能在精神的崩塌时刻,为他们提供一丝渺茫的庇护。
“梅医生!梅医生你想想办法啊!” “厂子没了,我们可怎么活啊?一家老小都指着那点工资吃饭呐!” “说是安置,那点买断工龄的钱,够干个啥?能撑几个月?”
人们七嘴八舌地将小艳围在中间,声音里带着哭腔,带着愤怒,更带着对她近乎本能的依赖。小艳穿着一身白大褂,站在人群中央,脸色苍白。她刚刚结束一台针灸治疗,指尖还残留着艾草的温热,此刻却被现实的冰冷彻底吞噬。
她看着眼前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他们是她的乡亲,是她的父辈、同辈,甚至还有她看着长大的年轻人。棉纺厂不仅仅是他们谋生的地方,更是他们青春、荣誉和整个社会关系的维系。它的倒塌,不啻于一场天崩地裂。
“大家安静一下,安静一下!”小艳提高声音,试图维持秩序,但她的声音在巨大的嘈杂面前显得如此微弱,“具体情况还不清楚,大家先别慌,厂里和县里肯定会有后续的安置政策……”
她的安慰苍白无力。人群后面一阵骚动,几个人推搡着挤了进来。小艳定睛一看,心猛地一沉——被围在中间的,竟是她的丈夫,棉纺厂的前任厂长周建国。他今天穿了一件半旧的灰色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但憔悴的面容和眼底深重的阴影却无法掩饰。他手里拿着一份名单,手指用力地攥着,指节泛白。
他是被县清算工作组“请”回来的。作为曾经的主要领导,宣读裁员名单、安抚(或者说镇压)工人情绪这项最艰难、最得罪人的任务,无情地落在了他的肩上。
人群瞬间炸开了锅。 “周建国!你还有脸回来!” “都是你们这些当官的把厂子搞垮的!” “蛀虫!败家子!你把我们的饭碗还回来!”
愤怒的吼声、咒骂声像石头一样砸向他。周建国低着头,一言不发,只是将手里的名单攥得更紧。小艳看到他微微佝偻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极其复杂的情绪。有怨恨——他曾经的错误决策和隐瞒,确实加速了厂子的衰败;有怜悯——他此刻承受的,几乎是千夫所指的凌迟;更有一种兔死狐悲的凄凉。他们夫妻二人,一个曾是厂长,一个是厂医,他们的命运早已和这座工厂血肉相连。
周建国抬起手,示意大家安静。他的声音沙哑而沉重,透过简陋的扩音喇叭传出来,带着嗡嗡的回响,每一个字都像锤子砸在人们心上。 “工友们……同志们……”他顿了顿,这个久违的称呼显得如此不合时宜,“根据梅林县国营棉纺厂破产清算小组的决定,现在宣布第一批……下岗人员名单。”
人群瞬间鸦雀无声,只剩下粗重的呼吸声和秋风刮过光秃秃的树梢发出的呜咽。空气仿佛凝固了,每一秒都漫长如一个世纪。
周建国开始念名字。每念出一个名字,人群中就爆发出一阵小小的骚动——一声压抑不住的哭泣,一句绝望的咒骂,或者只是一声长长的、沉重的叹息。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即将面临的暴风雨。
“王志刚。” “李秀兰。” “赵卫东。” ……
名单像一条无情的鞭子,抽打着每一个人。小艳的心紧紧揪着,她看到那些被念到名字的人,有的当场瘫软下去,被身边的人扶住;有的愣在原地,眼神空洞,仿佛灵魂已经被抽走;有的则猛地蹲下身,抱住头,肩膀剧烈地抖动。
突然,一个名字像冰锥一样刺入小艳的耳中。 “张大山。”
“老张?!”小艳失声惊呼,猛地拨开人群向前挤去。
张大山是康复中心最早的一批伤员之一,也是在康复后留下成为“员工志愿者”的典范。他在一次机械事故中失去了三根手指,在小艳的精心治疗和鼓励下,不仅克服了残疾带来的不便,掌握了新的工作技能,更以其乐观和坚韧感染了无数后来的伤员。他是康复中心的“活招牌”,是小艳公益理念得以实现的重要证明。他怎么会在下岗名单里?
小艳挤到周建国面前,声音因激动而颤抖:“老张?为什么有老张?他是因公致残的工人,按照规定,优先留用保障的!清算组难道不清楚吗?”
周建国不敢看她的眼睛,目光躲闪着,声音低沉而疲惫:“名单是清算组根据……根据各方面的因素综合确定的。小艳,这是组织的决定……”
“什么组织的决定?!这是胡闹!”小艳罕见的激动起来,脸涨得通红,“老张的情况特殊,他对厂子有贡献,他现在还在康复中心帮忙,他怎么可以下岗?他下了岗,一家老小怎么办?他的心理落差怎么平复?”
周围的工人也被点燃了。 “对啊!凭什么让老张下岗!” “欺负老实人!欺负残疾人!” “周建国!你们安的什么心!”
人群再次激动起来,推搡着向前涌。周建国被围在中间,脸色灰败,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几个清算组的工作人员试图维持秩序,但根本无济于事。场面眼看就要失控。
小艳看着丈夫在人群中狼狈不堪的样子,又想到老张未来的困境,心如乱麻。她深吸一口气,强压下自己的情绪,转身对工人们喊道:“大家冷静!不要冲动!事情总要解决,冲动解决不了问题!关于名单,我会去找清算组,去找县里问清楚!现在,请大家先回去,照顾好家里,等消息!”
好说歹说,加上几位老工人的协助,激动的人群才渐渐散去,但空气中弥漫的绝望和愤怒并未消失,只是暂时被压抑,像一座沉默的火山。院子里终于稍微安静下来,只剩下满地狼藉和几个迟迟不愿离开、眼神空洞的工人。
周建国松了松领口,像是刚经历了一场酷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他看了小艳一眼,眼神复杂,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哑声说了一句:“名单是上头定的,我……我只是个念名单的。”说完,便低着头,快步跟着清算组的人离开了,背影仓惶而落寞。
小艳站在原地,秋风吹起她白大褂的衣角,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她转身回到康复中心里面,伤员和家属们也都惶惶不安,窃窃私语。她强打精神安抚了大家几句,安排护士们做好工作,自己则心乱如麻地回到了那间狭小的办公室。
她需要静一静,需要想想怎么帮老张,帮那些名单上的人。她拉开抽屉,想找找有没有相关的政策文件。无意中,她碰倒了抽屉角落里的一个铁皮盒子。盒子摔在地上,盖子开了,里面掉出几本旧笔记本和一些零散的照片。
那是她父亲梅父的遗物。母亲前段时间整理老屋送过来的,她一直没来得及仔细整理。
小艳叹了口气,蹲下身,默默地将散落的东西捡回盒子里。忽然,一本深蓝色封皮、边缘已经磨损的笔记本吸引了她的注意。她记得这本子,是父亲生前常用的工作笔记,他在百货公司上班的时候,就养成的习惯,啥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鬼使神差地,她翻开了它。
里面大多是些厂里的生产数据、会议记录,字迹工整而略显古板,是父亲一贯的风格。她快速翻动着,目光掠过那些早已成为历史的数字和事项。直到某一页,几行匆匆写就、略显潦草的字迹跳入她的眼帘。看日期,正是棉纺厂改制风波最激烈的那段时间,也是周建国作为副厂长,压力最大的时候。
那似乎是一次谈话的速记,父亲在旁边标注了“与周建国谈改制方案及人员安置”。上面零星记录着: “……建国压力大,方案推行阻力重重……” “……部分历史遗留工伤赔偿,账目无法走通,工人等着钱救命……” “……他提出可否暂时……挪用……其他款项?我严词拒绝!此例不可开!责令其想合法途径……” “……但他言及重伤员李师傅手术在即,家属跪求……唉,两难……”
笔记在这里中断了,后面是大片空白,仿佛记录者当时也心绪难平,无法落笔。
小艳的心脏骤然狂跳起来,手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父亲的字迹像一把钥匙,猛地插入了她记忆的锁孔,碰撞出令人心惊的火花。周建国曾经含糊其辞的辩解、他那段时期异常的焦虑、以及后来发现的账目漏洞……种种碎片,仿佛被这条笔记瞬间串联起来!
难道……难道他当年挪用那笔公款,并不是完全为了私利,而是为了……支付那些改制前遗留的、厂里账面无法报销的工伤赔偿?为了救那些像李师傅一样、等钱救命的工人?
这个突如其来的、可能的真相,像一道强光,刺得她睁不开眼,又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她的心上。她一直认定周建国当年的行为是纯粹的渎职和背叛,是他人生的污点,也是他们夫妻关系中难以愈合的裂痕。
她因此愤怒、失望,甚至鄙夷。
可如果……如果这丑陋的行为背后,竟然包裹着如此沉重而无奈的动机呢?
那么,她这些年的怨恨,算什么?周建国这些年的沉默和承受,又算什么?
信任的基石原本已经崩裂,此刻却被这意外的发现搅动得更加混沌不堪。她感到一阵剧烈的眩晕,不得不扶住桌子才能站稳。
笔记本从手中滑落,掉在地上,发出轻微的啪嗒声。
窗外,秋风呜咽,卷起几片枯黄的落叶,拍打在玻璃窗上。下岗通知的阴霾还笼罩着整个梅林县,而梅小艳的内心世界,也正经历着一场无声却剧烈的地震。她对丈夫的认知、对过往的判断,甚至是对是非黑白的界定,都在这一刻,出现了深深的、难以弥合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