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家纺织合作社在旧厂房仓库的一角勉强立住了脚跟。省里的试点名头像一块金字招牌,吸引了不少关注,也带来了一些零星的订单。
最初的日子,工棚里洋溢着一种劫后余生的热情。周建国几乎住在了厂里,带着几个懂机械的老工人,对照着他那些泛黄的图纸,日夜不停地捣鼓那些从废墟里扒拉出来的、早已停产多年的老式织机和缝纫设备。
除锈、上油、更换磨损的齿轮和皮带,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机器的空转试验声,成了合作社最初的生产序曲。
王大姐带着女工们,用小艳千方百计筹措来的钱买回的几匹最便宜的白坯布,练习裁剪和缝纫。她们的手艺还在,只是多年重复单一工序后,对完整的服装制作流程已有些生疏。但希望是最好的老师,她们相互请教,拆了缝,缝了拆,昏暗的灯光下,一张张专注的脸上重新有了光泽。
然而,热情很快遭遇了冰冷的现实。周建国费尽心力修复的机器,能动,却远远谈不上“好用”。效率低下,故障频发,织出的布面稀疏不均,缝纫机动不动就断线、跳针。第一批订单是县里一家小旅馆定制的几百套床单被套,要求白色、无瑕。
可交出去的货品,却因为布料厚薄不一、缝线歪斜,被对方质检员毫不客气地退了回来,指责他们是“糊弄叫花子”,并要求赔偿延误工期的损失。
消息传回合作社,如同当头一盆冷水。刚刚燃起的信心火苗,瞬间被浇得只剩青烟。王大姐拿着那条被退回、指出了七八处问题的床单,手指颤抖,眼圈通红:“我们……我们没偷懒啊……这机器,它不听使唤……”
周建国蹲在一台再次趴窝的织机旁,满手油污,额头抵在冰冷的铁架上,肩膀垮塌下去,背影写满了无力与绝望。他空有理论图纸,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超期服役的老古董,早已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
资金短缺得像一道紧箍咒,牢牢套在合作社的脖子上,越挣扎,箍得越紧。
更严峻的打击接踵而至。原本靠着“再就业试点”的名声和一点人情关系拉来的零星订单,在经历了退货和延迟交货的风波后,迅速枯竭。
仓库里积压着因质量不达标而无人问津的货品,以及那些质量尚可、却因款式老旧、毫无竞争力而同样卖不出去的手工袜和布艺。合作社的账面上,再次出现了刺眼的赤字。
阴霾重新笼罩了这片刚刚有点生气的旧厂房。工人们沉默地坐在机器旁,眼神空洞。怀疑和沮丧的情绪像霉菌一样滋生蔓延。
有人开始小声抱怨,甚至提出来:“要不……还是去找县里闹一闹?总不能看着我们饿死吧?”
小艳心急如焚。她比谁都清楚,一旦工人们失去了靠自己双手站起来的信念,重新滑向依赖和乞怜,那这个合作社就真的完了,省里的试点名头也会成为一个笑话。
她白天强打精神,四处奔波,寻找哪怕是最微小的订单机会,晚上则对着账本和那一堆“不听话”的机器,愁得彻夜难眠。
就在这山穷水尽之时,转机来自一次家庭聚会。
那是个周末,三姐妹难得地都抽空回了趟老宅。饭桌上的气氛并不轻松。小丽正为电子厂引进新生产线资金紧张而烦心,小红超市的扩张计划也遇到了地方势力的阻挠。小艳更是眉宇间锁着浓得化不开的愁绪。
梅母看着三个女儿,叹了口气,给每人碗里夹了菜:“一个个都瘦了。再难,饭总要好好吃。一根筷子易折,三根筷子捆在一起,就难掰断了。你们三姐妹,得多想着互相搭把手。”
这话像是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小艳心里漾开了涟漪。她下意识地看向大姐小红和小妹小丽。
小红的超市有现成的销售渠道,小丽的电子厂……电子厂?一个近乎异想天开的念头突然划过小艳的脑海,微弱,却带着一丝奇异的亮光。
她猛地放下筷子,抓住小丽的手:“小丽!你厂里那个工程师,阿鹏!他是不是特别厉害,什么机器都能捣鼓?” 小丽被问得一愣:“阿鹏?是啊,厂里那些进口设备他都能自己修自己改。你怎么突然问他?” “我们合作社那些老掉牙的纺织机,总是出问题,效率低,质量也不行。我在想……能不能请阿鹏哥去看看?说不定……他能有办法?”小艳的声音带着急切和不确定的期盼。让一个搞电子芯片的工程师去修老式纺织机,这听起来确实有些荒谬。
小丽皱了下眉,下意识地想拒绝。阿鹏是厂里的技术骨干,现在正忙着新生产线的调试,抽身谈何容易。但她抬眼看到小艳那双几乎被焦虑和期待烧红的眼睛,又想到母亲刚才的话,到嘴边的拒绝咽了回去。
她沉吟片刻,点了点头:“我试试看。不过你别抱太大希望,隔行如隔山。”
第二天,小丽还是说服了阿鹏。
阿鹏是个技术痴,听说有老式的机械难题,反而生出了几分兴趣,抽了个周末休息时间,跟着小艳来到了合作社那间破旧的仓库。
当阿鹏看到那些锈迹斑斑、结构简单却故障百出的老机器时,他推了推眼镜,脸上并没有露出轻视,反而是一种技术员特有的专注和探究。
他听着周建国结结巴巴地介绍机器的问题,又看着王大姐操作时机器表现出的种种“顽疾”。他这里敲敲,那里听听,时不时拿出随身带的工具拆开某个部位查看。
周建国一开始还有些局促和怀疑,但看到阿鹏专业的样子,也渐渐放开,两人蹲在机器旁,一个说机械原理,一个谈控制逻辑,竟然也能沟通起来。
研究了小半天,阿鹏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油污,对眼巴巴看着他的小艳和周建国说:“这些机器太老了,核心部件磨损严重,靠修修补补,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提升效率和稳定性,最好的办法是进行自动化改造。”
“自……自动化?”周建国愣住了,这个词对于这些老纺织工人来说,太过遥远和陌生。
“对。”阿鹏走到一台织机前,比划着,“比如,加装简单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步进电机,替代人工的送经、卷取和换梭控制。再加装光电传感器监测断线和布面瑕疵。电路部分不难,我可以用厂里的边角料自己做,机械部分的改造,需要周厂长你们配合。”
小艳听得似懂非懂,但“提升效率”、“稳定性”这些词让她心跳加速。她急切地问:“阿鹏哥,这……这能行吗?大概要多少钱?”
阿鹏粗略估算了一下:“如果用替代件和废旧元件自己改造,成本能压到很低,主要是人工和时间。可以先改一台试试效果。”
这成了合作社最后的希望。小丽特批,允许阿鹏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这项“跨界”尝试,并提供了部分废弃的电子元件。
接下来的日子,合作社的角落里出现了一道奇特的风景:一边是周建国带着老工人们按照阿鹏的要求,对机器进行机械结构的拆卸和调整,铁锤、扳手叮当作响;另一边是阿鹏带着万用表、电烙铁和一堆线路板,在布满棉絮的空气里埋头编程、接线。
王大姐和女工们好奇又紧张地围观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阿鹏捣鼓的那些东西,她们完全看不懂,只觉得神秘。她们能做的,就是尽量不打扰,并且更加精细地做好手头还能做的工作。
失败是难免的。
第一次通电测试时,电机转速失控,差点把梭子弹飞;第二次,传感器误报警,机器动不动就自动停机。
每一次失败都让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但阿鹏总是面无表情,嘴里念叨着“电压不对”、“参数要调”,然后继续埋头修改。
周建国则成了阿鹏最得力的助手。他不懂电子,但对机械有着本能的直觉,往往能精准地执行阿鹏的要求,并能从机械角度提出一些实用的建议。
两个不同领域的人,在这台饱经风霜的老机器上,竟然找到了一种奇特的默契。
终于,在经历了不知多少次调试后,那台被选为试验品的织机,在阿鹏按下启动按钮后,发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平稳而富有节奏的轰鸣声。
梭子流畅地往复,光电眼敏锐地监测着纱线,PLC控制着经线的张力和平稳度。它不仅动了起来,而且织出的布面,明显比旁边那些老机器更加均匀、密实!
“成了!好像……真的成了!”王大姐第一个叫出声,声音因激动而尖锐。
工人们瞬间围拢过来,难以置信地看着那台仿佛被赋予了新生的“老伙计”。周建国伸出手,小心翼翼地去触摸那刚刚织出的、平整的布面,手指微微颤抖,眼眶再次湿润。
这一次,是因为喜悦和震撼。
阿鹏脸上也难得地露出一丝笑容,他推了推眼镜:“这只是初步改造,还有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如果效果稳定,可以逐步推广到其他机器上。”
奇迹般的转变开始了。
随着一台接一台的机器被成功改造,合作社的生产效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产品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布匹的均匀度、染色牢固度大大提高,缝纫的精准度和速度也上来了。
原来需要十个人手忙脚乱才能完成的订单,现在可能只需要五六个人就能轻松搞定,而且质量远超预期。
成本的下降和质量的提升,带来了最直接的效果——订单回来了,而且是优质的订单。
县里那家旅馆的经理亲自上门道歉,续签了长期合同,还介绍了新的客户。以前看不上他们产品的批发商,也开始主动询价。
合作社第一次出现了产能跟不上订单的“甜蜜的烦恼”。
更重要的是,工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自卑和沮丧被自信和骄傲取代。
他们不再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废人”,而是掌握着“先进技术”的工匠。王大姐腰杆挺得笔直,逢人便夸:“瞧见没?这是我们‘智能纺织’织出来的布!老机器咋了?装上电子的心,比新的还厉害!”
“智能布艺”——这个带着几分自豪和戏谑的称呼,很快就在工人们中间传开了,成了他们产品的代名词。
小艳看着车间里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听着那和谐运转的机器声,心中百感交集。她走到正在一台缝纫机前指导女工调整针距的周建国身边,轻声说:“谢谢你,建国。”
周建国抬起头,脸上沾着一点油污,眼神却明亮而踏实:“别谢我,该谢阿鹏工程师,谢小丽,也谢……大家都没放弃。”他顿了顿,声音有些哽咽,“小艳,我好像……才刚开始学着,怎么真正当一个对大家有用的人。”
小艳没有说话,只是递给他一块干净的手巾。
她又走到正在收拾工具准备离开的阿鹏面前,深深鞠了一躬:“阿鹏,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你救了合作社,救了几百个家庭。”
阿鹏有些不好意思地摆摆手:“小艳姐,别这么说。这事挺有意思的,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们电子厂有些废旧传感器和控制板,其实稍微改改,在很多传统行业都能用上。下次有机会,我还可以试试给你们的刺绣机加装自动换线系统……”
技术突围的成功,像一道强劲的电流,激活了梅家纺织合作社这具曾经濒临瘫痪的躯体。
它不仅仅意味着生存,更意味着在时代的浪潮中,他们找到了一种新的、更有尊严的活法。王大姐看着仓库外渐渐西沉的落日,抹了把额头的汗,对身边的工友笑着说:“以前总觉得咱们是被扔进垃圾堆的零件,现在看看,咱们这老零件,配上新技术,照样能组成一台好机器!我们不是被淘汰的人!”
这句话,道出了所有合作社工人们的心声。黄昏虽至,但新的生机,已在技术的赋能下,破土而出,迎风生长。
最初的日子,工棚里洋溢着一种劫后余生的热情。周建国几乎住在了厂里,带着几个懂机械的老工人,对照着他那些泛黄的图纸,日夜不停地捣鼓那些从废墟里扒拉出来的、早已停产多年的老式织机和缝纫设备。
除锈、上油、更换磨损的齿轮和皮带,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机器的空转试验声,成了合作社最初的生产序曲。
王大姐带着女工们,用小艳千方百计筹措来的钱买回的几匹最便宜的白坯布,练习裁剪和缝纫。她们的手艺还在,只是多年重复单一工序后,对完整的服装制作流程已有些生疏。但希望是最好的老师,她们相互请教,拆了缝,缝了拆,昏暗的灯光下,一张张专注的脸上重新有了光泽。
然而,热情很快遭遇了冰冷的现实。周建国费尽心力修复的机器,能动,却远远谈不上“好用”。效率低下,故障频发,织出的布面稀疏不均,缝纫机动不动就断线、跳针。第一批订单是县里一家小旅馆定制的几百套床单被套,要求白色、无瑕。
可交出去的货品,却因为布料厚薄不一、缝线歪斜,被对方质检员毫不客气地退了回来,指责他们是“糊弄叫花子”,并要求赔偿延误工期的损失。
消息传回合作社,如同当头一盆冷水。刚刚燃起的信心火苗,瞬间被浇得只剩青烟。王大姐拿着那条被退回、指出了七八处问题的床单,手指颤抖,眼圈通红:“我们……我们没偷懒啊……这机器,它不听使唤……”
周建国蹲在一台再次趴窝的织机旁,满手油污,额头抵在冰冷的铁架上,肩膀垮塌下去,背影写满了无力与绝望。他空有理论图纸,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超期服役的老古董,早已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
资金短缺得像一道紧箍咒,牢牢套在合作社的脖子上,越挣扎,箍得越紧。
更严峻的打击接踵而至。原本靠着“再就业试点”的名声和一点人情关系拉来的零星订单,在经历了退货和延迟交货的风波后,迅速枯竭。
仓库里积压着因质量不达标而无人问津的货品,以及那些质量尚可、却因款式老旧、毫无竞争力而同样卖不出去的手工袜和布艺。合作社的账面上,再次出现了刺眼的赤字。
阴霾重新笼罩了这片刚刚有点生气的旧厂房。工人们沉默地坐在机器旁,眼神空洞。怀疑和沮丧的情绪像霉菌一样滋生蔓延。
有人开始小声抱怨,甚至提出来:“要不……还是去找县里闹一闹?总不能看着我们饿死吧?”
小艳心急如焚。她比谁都清楚,一旦工人们失去了靠自己双手站起来的信念,重新滑向依赖和乞怜,那这个合作社就真的完了,省里的试点名头也会成为一个笑话。
她白天强打精神,四处奔波,寻找哪怕是最微小的订单机会,晚上则对着账本和那一堆“不听话”的机器,愁得彻夜难眠。
就在这山穷水尽之时,转机来自一次家庭聚会。
那是个周末,三姐妹难得地都抽空回了趟老宅。饭桌上的气氛并不轻松。小丽正为电子厂引进新生产线资金紧张而烦心,小红超市的扩张计划也遇到了地方势力的阻挠。小艳更是眉宇间锁着浓得化不开的愁绪。
梅母看着三个女儿,叹了口气,给每人碗里夹了菜:“一个个都瘦了。再难,饭总要好好吃。一根筷子易折,三根筷子捆在一起,就难掰断了。你们三姐妹,得多想着互相搭把手。”
这话像是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小艳心里漾开了涟漪。她下意识地看向大姐小红和小妹小丽。
小红的超市有现成的销售渠道,小丽的电子厂……电子厂?一个近乎异想天开的念头突然划过小艳的脑海,微弱,却带着一丝奇异的亮光。
她猛地放下筷子,抓住小丽的手:“小丽!你厂里那个工程师,阿鹏!他是不是特别厉害,什么机器都能捣鼓?” 小丽被问得一愣:“阿鹏?是啊,厂里那些进口设备他都能自己修自己改。你怎么突然问他?” “我们合作社那些老掉牙的纺织机,总是出问题,效率低,质量也不行。我在想……能不能请阿鹏哥去看看?说不定……他能有办法?”小艳的声音带着急切和不确定的期盼。让一个搞电子芯片的工程师去修老式纺织机,这听起来确实有些荒谬。
小丽皱了下眉,下意识地想拒绝。阿鹏是厂里的技术骨干,现在正忙着新生产线的调试,抽身谈何容易。但她抬眼看到小艳那双几乎被焦虑和期待烧红的眼睛,又想到母亲刚才的话,到嘴边的拒绝咽了回去。
她沉吟片刻,点了点头:“我试试看。不过你别抱太大希望,隔行如隔山。”
第二天,小丽还是说服了阿鹏。
阿鹏是个技术痴,听说有老式的机械难题,反而生出了几分兴趣,抽了个周末休息时间,跟着小艳来到了合作社那间破旧的仓库。
当阿鹏看到那些锈迹斑斑、结构简单却故障百出的老机器时,他推了推眼镜,脸上并没有露出轻视,反而是一种技术员特有的专注和探究。
他听着周建国结结巴巴地介绍机器的问题,又看着王大姐操作时机器表现出的种种“顽疾”。他这里敲敲,那里听听,时不时拿出随身带的工具拆开某个部位查看。
周建国一开始还有些局促和怀疑,但看到阿鹏专业的样子,也渐渐放开,两人蹲在机器旁,一个说机械原理,一个谈控制逻辑,竟然也能沟通起来。
研究了小半天,阿鹏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油污,对眼巴巴看着他的小艳和周建国说:“这些机器太老了,核心部件磨损严重,靠修修补补,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提升效率和稳定性,最好的办法是进行自动化改造。”
“自……自动化?”周建国愣住了,这个词对于这些老纺织工人来说,太过遥远和陌生。
“对。”阿鹏走到一台织机前,比划着,“比如,加装简单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步进电机,替代人工的送经、卷取和换梭控制。再加装光电传感器监测断线和布面瑕疵。电路部分不难,我可以用厂里的边角料自己做,机械部分的改造,需要周厂长你们配合。”
小艳听得似懂非懂,但“提升效率”、“稳定性”这些词让她心跳加速。她急切地问:“阿鹏哥,这……这能行吗?大概要多少钱?”
阿鹏粗略估算了一下:“如果用替代件和废旧元件自己改造,成本能压到很低,主要是人工和时间。可以先改一台试试效果。”
这成了合作社最后的希望。小丽特批,允许阿鹏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这项“跨界”尝试,并提供了部分废弃的电子元件。
接下来的日子,合作社的角落里出现了一道奇特的风景:一边是周建国带着老工人们按照阿鹏的要求,对机器进行机械结构的拆卸和调整,铁锤、扳手叮当作响;另一边是阿鹏带着万用表、电烙铁和一堆线路板,在布满棉絮的空气里埋头编程、接线。
王大姐和女工们好奇又紧张地围观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阿鹏捣鼓的那些东西,她们完全看不懂,只觉得神秘。她们能做的,就是尽量不打扰,并且更加精细地做好手头还能做的工作。
失败是难免的。
第一次通电测试时,电机转速失控,差点把梭子弹飞;第二次,传感器误报警,机器动不动就自动停机。
每一次失败都让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但阿鹏总是面无表情,嘴里念叨着“电压不对”、“参数要调”,然后继续埋头修改。
周建国则成了阿鹏最得力的助手。他不懂电子,但对机械有着本能的直觉,往往能精准地执行阿鹏的要求,并能从机械角度提出一些实用的建议。
两个不同领域的人,在这台饱经风霜的老机器上,竟然找到了一种奇特的默契。
终于,在经历了不知多少次调试后,那台被选为试验品的织机,在阿鹏按下启动按钮后,发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平稳而富有节奏的轰鸣声。
梭子流畅地往复,光电眼敏锐地监测着纱线,PLC控制着经线的张力和平稳度。它不仅动了起来,而且织出的布面,明显比旁边那些老机器更加均匀、密实!
“成了!好像……真的成了!”王大姐第一个叫出声,声音因激动而尖锐。
工人们瞬间围拢过来,难以置信地看着那台仿佛被赋予了新生的“老伙计”。周建国伸出手,小心翼翼地去触摸那刚刚织出的、平整的布面,手指微微颤抖,眼眶再次湿润。
这一次,是因为喜悦和震撼。
阿鹏脸上也难得地露出一丝笑容,他推了推眼镜:“这只是初步改造,还有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如果效果稳定,可以逐步推广到其他机器上。”
奇迹般的转变开始了。
随着一台接一台的机器被成功改造,合作社的生产效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产品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布匹的均匀度、染色牢固度大大提高,缝纫的精准度和速度也上来了。
原来需要十个人手忙脚乱才能完成的订单,现在可能只需要五六个人就能轻松搞定,而且质量远超预期。
成本的下降和质量的提升,带来了最直接的效果——订单回来了,而且是优质的订单。
县里那家旅馆的经理亲自上门道歉,续签了长期合同,还介绍了新的客户。以前看不上他们产品的批发商,也开始主动询价。
合作社第一次出现了产能跟不上订单的“甜蜜的烦恼”。
更重要的是,工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自卑和沮丧被自信和骄傲取代。
他们不再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废人”,而是掌握着“先进技术”的工匠。王大姐腰杆挺得笔直,逢人便夸:“瞧见没?这是我们‘智能纺织’织出来的布!老机器咋了?装上电子的心,比新的还厉害!”
“智能布艺”——这个带着几分自豪和戏谑的称呼,很快就在工人们中间传开了,成了他们产品的代名词。
小艳看着车间里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听着那和谐运转的机器声,心中百感交集。她走到正在一台缝纫机前指导女工调整针距的周建国身边,轻声说:“谢谢你,建国。”
周建国抬起头,脸上沾着一点油污,眼神却明亮而踏实:“别谢我,该谢阿鹏工程师,谢小丽,也谢……大家都没放弃。”他顿了顿,声音有些哽咽,“小艳,我好像……才刚开始学着,怎么真正当一个对大家有用的人。”
小艳没有说话,只是递给他一块干净的手巾。
她又走到正在收拾工具准备离开的阿鹏面前,深深鞠了一躬:“阿鹏,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你救了合作社,救了几百个家庭。”
阿鹏有些不好意思地摆摆手:“小艳姐,别这么说。这事挺有意思的,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们电子厂有些废旧传感器和控制板,其实稍微改改,在很多传统行业都能用上。下次有机会,我还可以试试给你们的刺绣机加装自动换线系统……”
技术突围的成功,像一道强劲的电流,激活了梅家纺织合作社这具曾经濒临瘫痪的躯体。
它不仅仅意味着生存,更意味着在时代的浪潮中,他们找到了一种新的、更有尊严的活法。王大姐看着仓库外渐渐西沉的落日,抹了把额头的汗,对身边的工友笑着说:“以前总觉得咱们是被扔进垃圾堆的零件,现在看看,咱们这老零件,配上新技术,照样能组成一台好机器!我们不是被淘汰的人!”
这句话,道出了所有合作社工人们的心声。黄昏虽至,但新的生机,已在技术的赋能下,破土而出,迎风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