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传承与新生(3)技术的双刃剑-《梅家三朵花》

  夜色如墨,笼罩着梅林县经济开发区。唯有“小丽电子”的厂区内依旧灯火通明,仿佛一座不夜城。然而,这片璀璨之下涌动的并非全是生产的热情,更有一股难以言说的焦虑和恐慌,如同地下暗流,在机器的低鸣与传送带的摩擦声中悄然蔓延。

  梅小丽站在崭新的AI智能质检车间外,透过巨大的隔音玻璃墙凝视着内部。

  几条全自动化的检测线取代了昔日数十名质检员的工作岗位。机械臂精准地抓取流水线上送来的主板,送入多光谱扫描仪下,高分辨率摄像头瞬间捕捉元器件焊点、印刷电路的精微细节,与云端数据库中的标准模型进行毫秒级的比对。

  一旦发现任何微瑕——哪怕是一粒肉眼难以察觉的锡珠,或者一个电阻值0.01%的偏差——系统便会自动将其剔除至返修区,同时在大屏幕上实时更新良品率数据:99.98%。效率惊人,成本骤降,品质稳定得近乎完美。

  这是她投入巨资、历时两年与高校联合攻关的成果,是电子厂迈向智能化、保持行业竞争力的关键一步。

  然而,小丽的眉头却紧锁着。她看到老质检班组长老王,此刻正穿着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干净工装,手足无措地站在一台庞大的检测终端旁。

  他的职责从“火眼金睛”的判断者,变成了监控屏幕数据、偶尔处理机器提示“不确定”项目的辅助者。他那双曾经能凭手感摸出焊点虚接的手,如今只能僵硬地悬在操作键盘上方,显得多余而落寞。

  不只是他,整个原质检车间近三分之二的老师傅都被重新分配了岗位,有的去了物料管理,有的去了包装线,更多人则陷入了一种对未来的茫然等待。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声的恐惧:

  下一个被替代的,会是谁?这把 technological 利剑,在斩向低效和误差的同时,其锋刃也寒光凛凛地映照出人的惶惑。

  “丽总,”技术总监阿鹏的声音在一旁响起,他脸上带着技术突破后的兴奋红光,“三条新线全部调试完毕,综合效率提升百分之三百,预计半年内就能收回投资成本。下一步,我建议在SMT贴片车间也引入AI视觉定位系统,预计还能优化掉十五个岗位…”

  小丽抬手打断了他,目光依旧没有离开车间内的老王。

  老王正试图用一块软布去擦拭一台光学仪器的外壳,动作小心翼翼,却显得笨拙而徒劳——那机器本身就有自动除尘功能。

  “阿鹏,效率和数据很重要,但人呢?”她的声音有些沙哑,“那些跟了厂子十几年、几十年的老师傅,他们怎么办?他们的手艺,他们的经验,难道就因为机器更快更准,就变得一文不值了吗?”

  阿鹏愣了一下,推了推眼镜,语气变得谨慎:“丽总,我明白您的顾虑。技术迭代必然伴随阵痛。我们可以按照《劳动法》给予经济补偿,或者…”他顿了顿,抛出深思熟虑后的方案,“我们可以启动一个‘技术再培训计划’,成立‘工匠学堂’。抽调像老王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由我们技术部工程师授课,培训他们学习基础的设备维护、编程调试、数据分析。让他们从操作工,转型为设备的‘管理者’和‘守护者’。虽然不可能所有人都成功转型,但这至少是一条出路,也能为我们储备复合型人才。”

  小丽转过身,看着阿鹏年轻而充满技术信仰的脸庞。

  他的话有道理,甚至是眼下最务实、最负责任的解决方案。

  但她深知,让一个习惯了螺丝刀和放大镜的老工人,去面对密密麻麻的代码和电路图,其间的鸿沟绝非轻易可以跨越。这不仅是技能的转换,更是身份认知和尊严的重塑。

  “工匠学堂…”她沉吟着,正想细问方案细节,办公室秘书匆匆走来,面色凝重地递给她一个平板电脑。“丽总,陈总那边从跨境电商数据监控系统里发现了一些…异常情况,需要您立刻看一下。”

  陈志远如今负责集团的供应链管理和部分外贸业务,他对数据的敏感度远超常人。

  小丽点开他标记出的异常链路模型,屏幕上是错综复杂的全球供应链网络图,其中一个指向东南亚某国的分支被高亮显示,旁边有陈志远标注的红色警示:“成本异常低下,疑似存在伦理风险。关联订单涉及我司品牌代工。”

  随着数据层层穿透,一些隐藏在正常贸易单据下的图片和信息被挖掘出来:昏暗拥挤的作坊式环境,操作设备的身影明显矮小瘦弱,工作时间记录长得离谱,而采购成本却低得惊人,几乎只有国内合规工厂的一半。

  陈志远甚至通过一些非正式的渠道,搞到了几张模糊但触目惊心的现场照片——孩子们的手,正熟练地焊接着那些本该出现在“小丽电子”品牌产品上的元件。

  小丽的胃猛地抽搐了一下,一股寒意从脊椎窜上。她刚刚还在为厂里老工人的未来忧心忡忡,转眼却看到另一端,更为残酷的图景:为了极致低廉的成本,部分订单竟间接支撑了远方的童工血汗。

  “这批订单是哪个客户下的?规模多大?”她的声音冷了下来。

  “是…是‘迅捷科技’,”阿鹏查询了一下系统,脸色也变了,“他们是我们VCD解码板和音响主板最大的代工客户之一,上个月刚续签了年度框架协议,这笔疑似有问题订单占比约百分之十五。”百分之十五,意味着如果砍掉这部分,工厂的产能利用率会立刻出现一个窟窿,利润下滑,甚至可能影响到刚刚投资的AI质检项目的回报周期。而“迅捷科技”这样的价格敏感型客户,很可能转而寻找其他更“便宜”的供应商。

  技术的双刃剑,以另一种更狰狞的方式劈面而来。

  一边是AI提升效率可能带来的“内部失业”,另一边是外部订单背后隐藏的“伦理赤字”。

  拒绝这份订单,工厂短期利益受损,工人们的饭碗可能更早受到冲击;接受它,则等同于默许甚至纵容远方的苦难,违背了她创业之初就立下的“干干净净做生意”的底线。

  小丽感到一阵剧烈的撕扯。

  她独自在办公室里踱步,窗外是厂区璀璨的灯火,那是她半生心血的结晶,是数百个工人家庭生计的依托。

  而电脑屏幕上的那些图片,则像一根根冰冷的针,刺向她内心最深处的不安。资本逐利的冷酷逻辑与人性最基本的悲悯在她脑中激烈交锋。

  她想起大姐小红,二姐小艳。她们如今不仅是的亲人,更是事业上最坚实的盟友和智囊。

  这种涉及重大伦理和商业利益的抉择,她无法独自承担。

  深夜,梅家老宅的灯光再次亮起。小丽将AI质检带来的内部冲击和东南亚供应链发现的童工问题,原原本本地摆在两位姐姐面前。

  小红听完,猛地一拍桌子:“这还有什么可犹豫的?!那种沾着孩子血汗的订单,一分钱都不能赚!我们梅家起家再难,也没赚过这种黑心钱!厂里工人的问题,我们可以想办法,‘工匠学堂’我看就很好,钱不够,我超市这边的利润可以先贴补过来!但不能为了保饭碗,就去砸别人家孩子的饭碗!”

  小艳则显得更为沉痛,她接触过太多底层劳动者的艰辛。

  她轻轻握住小丽冰凉的手:“大姐说得对,底线不能破。但是小丽,你的难处我们也懂。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是我们梅家整个集团的事。那些孩子是受害者,我们国内的工人也不能无辜受损。光拒绝恐怕不够,我们得做点什么,从根子上做点什么。”

  三姐妹陷入沉思。

  窗外虫鸣唧唧,屋内的气氛却凝重如铅。

  最终,还是历经风浪、最擅协调资源的小红打破了沉默:“我看,这样。第一,小丽,你立刻启动阿鹏说的那个‘工匠学堂’,投入资源,务必妥善安置受影响的老师傅,一个都不能少,这是我们对内的责任。第二,那份问题订单,立即终止合作,并向‘迅捷科技’发出正式函询,要求他们解释并整改供应链。如果他们不改,哪怕损失这个客户,也在所不惜!第三,”她看向小艳,“二妹,你联系一下我们省里合作过的那些妇女儿童保护NGO,还有搞企业社会责任的机构。小丽,你们电子厂牵头,我们梅家集团联合发起一个‘供应链伦理审查倡议’,制定我们自己的标准,以后不仅查我们自己,也要逐步推动上下游合作伙伴都接受审查。我们要让市场知道,梅家出来的产品,不仅是质量过硬,更是干干净净、经得起良心拷问的!”

  小艳立刻点头:“我同意!我们可以把这项倡议和我们的‘梅家共生’品牌理念结合起来。这不仅是风险管控,更是未来商业的竞争力!”

  小丽看着两位姐姐,眼眶微微发热。内心的重压仿佛瞬间找到了分担的支点。

  是的,技术没有原罪,资本亦非天生邪恶,关键在于驾驭它们的人秉持怎样的价值观。

  逃避或妥协解决不了问题,唯有直面它,用更高的智慧和更强的责任感去引导它。

  “好!”小丽深吸一口气,目光重新变得坚定锐利,“就按大姐说的办。阿鹏,明天一早,召集技术部和人力资源部,详细论证‘工匠学堂’实施方案,我要最快速度看到细则和预算。另外,通知商务部,立刻暂停对‘迅捷科技’那批订单的所有后续操作,准备相关资料,我亲自处理。二姐,NGO和倡议联盟的事情,就拜托你多费心。”

  方案已定,姐妹三人却毫无睡意。她们围坐在灯下,继续细化着每一个步骤,预判着可能遇到的阻力。

  AI带来的效率革命与全球化隐藏的伦理陷阱,如同时代抛给她们的一道严峻考题。

  她们或许无法立刻给出满分答案,但她们选择了绝不回避,并用姐妹同心、家族共济的力量,以及那份从母亲、从岁月、从这片土地中继承来的坚韧与善良,去尝试书写一份属于自己的、问心无愧的解答。

  窗外的天色渐渐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来临。

  技术的双刃剑依然高悬,但梅家姐妹已经握住了剑柄,准备用自己的方式,驾驭这股强大的力量,劈开荆棘,守护她们所珍视的人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