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清明一-《重生后,我的乡贤之路》

  早上7.20,传呼机设置的闹铃叫声,让杨志才瞬间没有了睡意。

  洗漱完毕,背起昨晚收好的单肩包。

  到北门外吃了碗鸡蛋面,花了270买了4条红塔山香烟,装在包里。

  这才打了一个出租车,直奔汽车站。

  一样的配方,4.5元的车票,搭上了直通永塔镇的第一班车,经过2个多小时的颠簸,顺利到了永塔。

  这次为了赶时间,杨志才花5块钱,找了个“摩的”,穿小路直接回百泉村。

  节约了不少时间,不到11.30分就回到了村里。

  还没到家,就看到四处忙碌的身影。

  大家正在平整一块,快长成的小麦地。

  见到隔壁堂叔家老大杨志福,杨志才叫了声,

  “志福哥,这怎么把麦田给平了?”

  一看是杨志才,杨志福回答道,

  “大叔公和幺叔(杨志才爸)他们通知要清明祭祖,各地的族人报名积极,听说都有700多人了,明天还不知道来多少呢?”

  “这不,先平整一块地方出来,不然各家院子不够,也分散,不好弄。”

  “六叔家的地正合适,把这一亩多青苗割掉,位置刚好。”

  杨志才说,“这么多人啊!六叔家这麦子没收不是很可惜?”

  “六叔高兴着呢,他说快50年了,没办过清明会”

  “能用上他家的地方是他的光荣,大叔公说给他家赔产量,他坚决不同意的!”

  杨志才说了声知道了,就往家里走。

  沿路打着招呼,进了自家龙门,里面的情形吓了他一跳。

  院子里摆放了6张8仙桌和凳子,屋檐下则是堆放着各种蔬菜。

  看样子有到集镇买的,还有村里族人送过来的。

  大叔公以及“为”字辈的多位叔公,还有“励”字辈的叔伯 ,有20多人,正在大声讨论事情。

  杨志才恭敬地,给各位叔公和叔伯打了招呼。

  有几位杨志才不认识,他父亲杨励广带着他,一一介绍。

  虽然叫了名字,但一时半会儿,他也没对上号。

  旁边坐了会儿,才知道大家,正在安排明天接待的事。

  叔公叔伯,哪位分别接待,不同村子和迁出到隔壁镇的族人。

  哪几个负责记账和收礼,定的是每人10元,多交多收。

  期间族中8叔杨励松提出,有些困难的族人,可能连10块钱也交不了怎么办?

  大家一阵沉默。是的,现在农村的生活还是清苦的,打工潮还没出现,家庭困难户不在少数。

  看到这个情况,杨志才从单肩包里先把4条香烟拿出来,交给他父亲。

  说是明天族人来了,做接待用。

  大叔公说“志才你有心了。”

  接着杨志才又分别 ,数了1000和5000块出来。

  说这1千给宗亲会,明天确有困难的族人,就由宗亲会代为垫付。

  50年了,不要寒了族人的心!

  5千是以父亲杨励广的名义 ,捐给宗亲会用来重修族谱的,不够他家补上。

  清明祭祖,最近差不多四代人 ,都没在族谱上,这算什么事?!

  各位叔公和叔伯,听了杨志才的话,大感欣慰。

  虽然提前知道修族谱的事,就连杨励广看他的眼神中,也多了一丝异样的神色。

  大家的话题,马上转到明天族人的登记上。

  一定不能出错,这可是要印成书 ,传家的大事!

  到了中午饭点的时候,杨志才母亲和三嫂,以及附近的几位婶子、嫂子已经帮忙,把饭菜做好。

  加上负责平地的族中叔伯兄弟,满满当当坐了5桌。

  杨志才感叹到:还是人多好办事啊!

  席间,大叔公几位族老都很高兴,这么多年才办“清明会”,感觉一切顺利。

  能重修族谱,以后杨氏一族的凝聚力会“蹭蹭”上涨。

  家族发展到他们这一辈手中,那都是与有荣焉的!

  大家都倒了点白酒,也嘱咐下面的子侄辈,明天一定要打起精神,把事情办好。

  更要彰显出,杨氏一脉的团结和友爱!

  父亲杨励广提出,修族谱的事(原来仅限于大叔公等少数人知道)一旦传出去,明天可能来的人。

  肯定会更多,是不是要多准备的肉食?

  最后决定 安排负责杀猪的,族叔杨励俊,明早直接杀4头肥猪备用。

  桌子全村只有50多张,得在附近村庄再借30张。

  人太多 ,就只有分二轮来吃了。

  掌勺厨师,除了自家族叔杨励东外,又增加了两名。

  帮厨的、传菜的自家婶娘、嫂子 也初步确定,有40多人。

  差不多90桌左右的来客,幸好本村就占一半,那规模也是极为庞大的。

  饭后,大家各自按照族老们的吩咐,忙自己的一摊去了。

  只有大叔公他们这一辈,和杨励广等几个,负责主要工作的叔伯,在院子里坐着。

  杨志才这才搬了条凳子,到大叔公这一桌族老们旁边坐下。

  杨志才低声说,“各位叔公,我估计这族谱重修消息传出后,年轻一辈的族人还会捐款。”

  “现在的的宗亲会,这么多年也没什么事可干,大部分人,年纪也大了。”

  “是不是趁着,明天大部分族人都在,再增补一部分,年轻成员来做事。”

  “成熟稳重品德好的那种,未来的事,可能会多不少呢!”

  大叔公说,“志才,有什么想法,讲详细点。”说完,又让几位叔伯,也都过来听。

  杨志才说:“叔公们年龄都大了。”

  “比如修族谱这个事,四处登记、核对校订,再到联系印刷,都需要年轻人做。”

  “刚才听说,族里还有不少困难家庭,年底时,我会捐一部分款到族里,用于65岁以上,老人和困难户的资助,这都需要人去做。”

  “还有,我上次回来给我父亲说了承包回梨园的事。”

  “到时后如果请我姐夫,联系县农业局的专家,把梨园规划改造好。”

  “我们家族梨园的名号也要恢复,都会由宗亲会管理。”

  “其它几件事还不成熟,我暂时还不说。初步计划就这些,需要干事的族中长辈,还请尽快确定出来。”

  大家听了杨志才的话,都挺高兴。

  如果做成刚提的几件事,家族的发展也会好起来的。

  大叔公也说,“刚才志才的计划很好,明天除了选好宗亲会的办事人员外,也要各支脉多宣传。”

  “族中多出几个,像志才这样的年轻人,为家族的振兴和发展,建言献策,出钱出力。”

  “到时候我们这批人入土了,才好有脸面对列祖列宗!”

  大叔公和族老杨为先等,商量祭祖流程、清明祭文的事,杨志才借口溜了号,属实不懂啊!

  看着情绪高涨的族老叔伯们, 商量着事情,杨志才走出了龙门。

  他暗道,这才哪到哪哦!

  再过两年,自己把家族祠堂、基金会建起来。

  这群老头们,还不知道有多高兴呢!

  杨志才出了院门,经过麦田时,以杨志福为首的叔伯兄弟,已经快把地平整完了。

  有几人还在拉绳子、洒石灰作记号,安排明天的桌椅位置。

  看起来有模有样的,他打了招呼,便朝梨园方向走去。

  梨园背后的一座小土坡上,就是几百年来,逝去的祖先埋骨之地,俗称“祖坟山”。

  迁居百泉村的始祖杨真明,和他的两位夫人颜氏和左氏的墓碑前。

  几位婶子,已经把70多个平方的拜台 平整好了。

  还细心的在地上摆放了3排草垫子,便于明天子孙下跪祭拜。

  杨志才并不经常来到这里。

  小的时候,每年腊月“挂坟”(中川习俗),在父亲的带领下,还过来给先祖烧纸进香磕头。

  最近几年因为大学读书,工作后没时间,一直没机会。

  颜老妇人的墓碑上,有“皇清待诰”的字样。

  小时候不明白,在大学图书馆里查过,才知道是:死者生前未获官方封赠,后人通过刻字的方式,表达对她德行的敬意。

  祖坟山上的坟头不少,但立碑的并不多,几十块而已。

  然而,就是这少量的刻字碑,就把家族几百年的演进历史,用辈分排序的方法,近乎完整地记载下来!

  杨志才来到第三排的,一座石碑前。

  这正是来到百泉村后,第一代出生的,自家这脉的先祖杨良行:一位不一样的童生!

  他的墓志铭,是清代乾隆时期的,一位李姓翰林亲自书写的。

  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位致仕的翰林大学士,居然把五字一句的杨氏辈份,改成了七言的绝句诗。

  导致的后果是:动乱年代“破四旧”,“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风潮下,杨氏祠堂以及迁移带过来的,老族谱毁于一旦。

  口口相传的,从九江府弘农杨氏分支,迁出的杨氏族人,彻底断了根源,就像浮萍一样,飘零在了异乡。

  杨氏族人,每每东面望乡,颇有陈子昂诗中的意境: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的无力感。

  杨志才缅怀先人阵阵,等回到院子里时,三哥帮着族人买香蜡纸钱回来。

  还没呆一会儿,姐夫两人也到了 (明天雷公逢集,生意都停了)。

  他哥杨志平一家,杨恒夏 也是请假,下午课没上回来的。

  大家的想法很简单,父亲力主举办的“清明会”。

  无论如何,作为子女,都该早点回来帮帮忙。

  族长一脉,这些事情,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