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清明 三-《重生后,我的乡贤之路》

  整个清明会的中午饭,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多,才纷纷散去。

  没法,人太多了,想留客也住不下。

  酒其实没喝多少,主要就是大家相互了解情况,以及对同支脉逝去老人的追忆和缅怀.

  杨志才穿行在这样的人群中,眼中不时窜出儿时的画面,心中却又时时感伤,看着族老们也在回忆着几十年前的经历,有时还手舞足蹈的,还真是应了那一句:“男人至死是少年”,真是恰如其分。

  一阵阵的新式“忆苦思甜”画面里,大家挥手告别,结束了这次的清明聚会。

  百泉的族人们,都动起手来,该还的桌椅板凳的得清理出来,自家的则由小孩去找,待会抬回家中。

  新进的宗亲会成员留下来处理账目。

  汇总结果:本次来人963人,收到会费元,菜品及厨师费用(族叔杨励东坚决不要)计8987,盈余4858.

  详细看,只有16位困难族人没交费,主要是几十年的第一次,很多困难族人咬牙也是交上的。

  后面则是强调各支脉的族谱统计工作,要在本月底完成初稿,再汇总进行排版。

  后面才是印刷的事,还是属于时间紧、任务重的那种。

  作为宗亲会会长的杨励广,要做东请大家吃顿饭,考虑到忙碌一天,族老们已经吃不消,只得改日了。

  而原本推迟的家庭会议,在简单的晚饭后又开始了。

  父亲首先介绍了5月初的河沙承包情况,目前看,与他的预料没有差别,杨志才问家里钱够不够,母亲说有。

  知道是笔巨款,她母亲肯定肉疼,杨志才决定下月再给他们补上、

  第二件事就说到了三哥三嫂到新绵市的事情,他三哥在外学开车,杨志才也在外面吃饭,的确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三嫂林正莉去城里大家都没有异议。

  第三件事就是出租车的事,杨志才发言了。

  详细讲了杨津娜说的办证流程,以及王哥讲的出租车价格和每班利润(王哥喝酒说的,白、夜班每班能挣400块),现在车少,市政府规划的600辆,目前才210多辆,正是进入的好时机。

  另外,据张远航的消息,这个月末他的本金加分成,很可能突破70万(扣除贷款),大家都一脸惊讶,这也太快了吧!

  于是提醒的、担心的话纷至沓来,杨志才高接低挡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

  他的意思是说,为了分散风险,这次可能想买两辆出租车,几个月本金就回来了。

  换下来的旧车就给姐夫和他哥杨志平开,平常出行也方便一些。

  杨志才接下来说了三件事:

  1、在大姐家装部座机电话,装机钱他出,姐夫问清渠道,月底可办,好联系家里。平时可以在店里当公用电话,增加收入。

  2、讲了林秋平的事.姐夫方正礼知道其中的门道,也和大家科普了政府里的用人方式,说林秋平下来至少是副镇长,并且有实权的那种。上面人头熟,只要出成绩,升得快。

  3、计划这个月底分成时,提一下红旗镇这边有没有熟人,他哥升教导主任的事。

  大嫂给了杨志才一个“小老弟,没忘记哥嫂对你的好,心里还记挂着这事,真不错!”的眼神。

  大家对杨志才提出的三件事进行了 讨论,三嫂说,我们都到新绵了,杨思颖在村中心小学读书,后面只有暂时住在大姐家,有个电话通话,家里有事也方便知道,我是赞成的。

  他哥杨志平提到,3月份好像红旗镇的书记换了,找人的事要弄清楚关系在说,毕竟自己的能力在哪儿,不能弯太大的腰求人。杨志才说明白。

  大家正在说话间。看到龙门外射进一束手电筒光,三哥出门一看,原来是大叔公过来了。

  大家赶紧把大叔公迎进上座,又拿来长凳子围坐在一块,幸好会议议题基本已经完成,不然,还得熬夜。

  大叔公来主要有几件事,一个是昨天听杨志才说弄家族梨园的事,是否属实?

  杨志才郑重的说,肯定是真的,花费应该还不小,估计挂果成型得两三年。

  大叔公沉吟了会儿说,村里毕竟有外人,到时我让你八叔励松来喊价,再给其他几个平常嗓门大的小辈打下招呼,这是帮家族承包的,不要乱起哄。

  杨励广也插言说,最好承包30年,价格只要不起哄,500以内一年能拿。

  大叔公说,“行,励广到时你找几个人商量着办”,这事就定下了。

  大叔公说的第二件事是外嫁女入族谱的事。

  按旧历,外嫁女在本家族谱的信息,只是在父亲页面有,如长女某某,嫁入某家的信息。

  也有招婿的,一般随母姓,才记录孩子信息入族谱,女子名字旁注明招字。

  大家讨论起来后,姐夫方正礼说,今天外嫁女回来的人数不少,如果有儿子的话,建议记载到儿子这一代。

  他哥杨志平说,还是得尊重传统,虽然现在讲究男女平等,如果外嫁女的信息记录太细,族谱就变成“百家姓”了。

  杨志才想了想说,我们可以这样规定,外嫁女无论生男生女,只要对家族这边做出比较大的贡献。

  我们以后再修族谱时,可以在她那页增加个人生平事迹,介绍她及子女对家族的贡献等,也能让她们不要忘了自己的姓氏和心向家族。

  大叔公觉得杨志才提的建议好,还说要在族规里增设这个条款,对家族有益。

  大叔公说的第三件事,是让杨志才和杨志平想办法,把家族的迁徙路线找出来,现在家谱记载的是湖北孝感黄麻镇出发。

  实际上和祖上口口相传的是不一致的,现在的网络还不发达,实在是不知从哪里找。

  而祖上传下来的是,从九江府被官府下令迁移,汇集到黄麻镇,然后从不同线路转入中川。

  他们这一路实际上是从现在的孝感-随州-襄阳--安康-汉中-广德-新绵,被绑着绳索,串成一串,被官差一路押过来的,历时6个多月才到达的。

  小时候听大人说,村里的人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