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醉的靴底碾过皇城根下最后一粒尘土时,晨雾正顺着护城河的水纹缓缓褪去。眼前的朱雀门像一头沉眠的巨兽,朱红漆门上的铜钉在初阳下泛着冷光,每一颗都比寻常城池的门钉大出三倍,钉帽上錾刻的龙纹张牙舞爪,仿佛要从 wood 里挣脱出来。
“客官打尖还是住店?”
店小二的吆喝声拽回他飘远的思绪。沈醉侧目,见身侧是家挂着“迎客楼”幌子的客栈,幌子上的金丝绣线被风吹得猎猎作响,线头处却磨出了白茬。他抬手按了按斗笠边缘,遮住大半张脸——这是他一路向北养成的习惯,江湖人总爱盯着生面孔,尤其是他这种带着一身霜雪气的。
“一间上房。”他的声音经过灵力掩饰,透着几分沙哑,像被砂纸磨过的青铜。
踏入客栈的刹那,一股混杂着脂粉香、酒气与肉腥的热浪扑面而来。大堂里满是南来北往的客商,穿绸缎的富商正拍着桌子吹嘘西域的宝石,戴毡帽的行脚僧低头扒着碗里的素面,角落里两个镖师模样的汉子正用银簪子挑着牙缝,唾沫横飞地说些什么。
沈醉选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桌面。这皇城的繁华,比他想象中更甚。街对面的绸缎庄挂着七彩云纹的锦缎,阳光下流转的光泽晃得人眼晕;隔壁的糖画摊前围满了孩童,老艺人手中的铜勺在青石板上游走,转眼便浇出条鳞爪分明的糖龙;更远处的戏楼传来咿咿呀呀的唱腔,水袖翻飞的影子映在雕花窗棂上,倒有几分不真切的热闹。
“听说了吗?昨儿个户部尚书又被皇上赏了黄金百两,就因为他给淑妃娘娘寻来了支千年雪莲。”邻桌的茶客压低声音,茶杯在桌上磕出轻响。
“赏黄金算什么?前儿个我亲眼看见,李公公带着禁军抄了御史大夫的家,只因为御史弹劾淑妃的哥哥贪墨河工款。”另一个声音接道,“那老大人被拖走时,头发都白了,还在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呢。”
沈醉端茶的手顿了顿。茶盏里的碧螺春舒展着芽叶,茶汤映出他眼底一闪而过的寒芒。他一路从江南而来,听过太多关于皇城的传闻,有说皇帝圣明、国泰民安的,也有说奸佞当道、民不聊生的。可此刻亲耳听见这些碎言碎语,才知传闻里的七分真,藏着三分更刺骨的凉。
“这位爷看着面生,是第一次来皇城?”
搭话的是个穿青布短打的书生,腰间别着支磨得发亮的竹笔,桌上摊着张墨迹未干的字纸。沈醉瞥了眼那字,笔锋凌厉如剑,却在收笔处带着几分犹豫,倒像是有什么话想说又不敢说。
“路过。”沈醉淡淡应道,指尖在茶盏边缘划了个圈。
书生却像是没听出他的疏离,自顾自地倒了杯茶推过来:“皇城这地方,看着花团锦簇,底下的淤泥可深着呢。爷要是想逛,千万别去西边的贫民窟,那里……”他忽然住了口,警惕地看了眼四周,见没人注意,才压低声音,“那里上个月冻死了十几个流民,官府连口薄皮棺材都不肯给。”
沈醉抬眼,正撞上书生眼底的愤懑。那是种未经世事打磨的纯粹,像极了多年前的自己,总以为握紧了剑,就能斩尽天下不平。
“多谢提醒。”他端起茶盏,与书生的杯子轻轻一碰,“在下沈九,做些药材生意。”
“原来是沈老板。”书生眼睛亮了亮,“在下柳明轩,在翰林院当个编修。说起来,沈老板要是想采买药材,城南的‘百草堂’倒是实在,就是老板性子倔,不肯给当官的打折。”
沈醉笑了笑。这书生,倒坦诚得可爱。
正说着,街面上忽然一阵骚动。茶客们纷纷涌到窗边,只见一队身着银甲的禁军正策马而过,马蹄踏在青石板上发出沉闷的响声,惊得路边的小贩手忙脚乱地收摊。为首的将领面如冠玉,腰间悬着柄镶宝石的弯刀,路过绸缎庄时,还掀开车帘对里面抛了个媚眼。
“是安乐侯!”柳明轩的声音透着鄙夷,“淑妃娘娘的亲哥哥,仗着妹妹得宠,在皇城横行霸道,上个月还强抢了城西张屠户的女儿。”
沈醉望着那队禁军远去的背影,忽然注意到队伍末尾的一个小兵。那小兵低着头,帽檐压得极低,可沈醉还是瞥见他脖颈处露出的一点刺青——那是朵半开的雪莲,花瓣边缘带着锯齿,与他多年前在某个魔教长老身上见过的标记一模一样。
禁军刚过,街角忽然跑来个衣衫褴褛的孩童,怀里抱着个破碗,碗里躺着几枚生锈的铜钱。他跑得太急,撞上了个穿锦袍的公子哥,碗“哐当”一声摔在地上,铜钱滚了满地。
“不长眼的东西!”锦袍公子抬脚就踹,皮鞋尖狠狠踹在孩童胸口。孩童疼得蜷缩在地,却死死盯着滚到公子脚边的一枚铜钱,像是那是什么稀世珍宝。
周围的人纷纷侧目,却没人敢出声。沈醉看着那孩童冻得发紫的嘴唇,忽然想起自己年少时,也曾为了半块发霉的饼子,被地主家的恶犬追得满街跑。
“这位公子,何必跟个孩子计较。”沈醉起身,从袖中摸出块碎银子扔过去,“够赔你的鞋了。”
锦袍公子见他出手阔绰,又看他斗笠下露的半张脸冷峻得很,悻悻地收了脚:“算你识相。”说罢,拂袖而去。
沈醉弯腰将孩童扶起,见他胸口的衣服已被踹破,露出的皮肤上青一块紫一块。孩童却顾不上疼,只顾着捡地上的铜钱,小手冻得通红,指尖裂了好几道血口子。
“这些钱要给谁?”沈醉问道。
孩童怯生生地抬头,眼里还含着泪:“给……给娘买药。娘快不行了,大夫说……说要三钱银子才能抓药。”
沈醉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他从怀里摸出个钱袋,塞到孩童手里:“去抓药吧。”
孩童捧着沉甸甸的钱袋,愣了半晌才“扑通”一声跪下,“咚咚咚”地磕了三个响头:“谢谢大恩人!谢谢大恩人!”
看着孩童飞奔而去的背影,柳明轩叹了口气:“沈老板是好心人,可这皇城的苦,不是几块银子能填的。”他忽然压低声音,“前几日我去城郊办事,看见乱葬岗上新添了几十座坟,都是饿死的流民。可宫里呢?淑妃娘娘生辰,光是宴席就摆了三天三夜,听说一道‘龙凤呈祥’,就用了一百只活鸟的舌头。”
沈醉没说话,只是望着窗外。阳光渐渐烈了起来,将皇城的琉璃瓦照得金碧辉煌,可那些隐藏在胡同深处的阴影,却像是永远也照不亮的寒潭。
他忽然站起身:“柳编修,多谢你的茶。”
“沈老板这就走?”
“去百草堂看看。”沈醉的声音里听不出情绪,“听说那里的药材,能治些不治之症。”
走出迎客楼,沈醉顺着柳明轩指的方向往南走。街上的行人依旧熙熙攘攘,货郎的吆喝、女子的笑骂、铜钱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织成一张繁华的网。可沈醉却像行走在网外,每一步都踩在这繁华的裂缝上。
路过一处拐角时,一阵风吹起了他的斗笠。他伸手去扶的瞬间,眼角余光瞥见墙根下站着个穿灰衣的老者。老者手里拄着根竹杖,脸上布满皱纹,可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正直勾勾地盯着他。
四目相对的刹那,老者忽然咧嘴一笑,露出没剩几颗牙的牙床。他缓缓抬起竹杖,杖尖指向沈醉的胸口,无声地做了个口型。
沈醉的瞳孔骤然收缩。
那口型,是“青云”二字。
三百年了,除了早已作古的师父和叛逃的旧部,谁还会知道这个代号?
他猛地转身,想追上去问个明白,可回头时,墙根下早已空无一人。只有一阵风卷起地上的枯叶,打着旋儿飘过他的靴底,像是在嘲笑他的恍惚。
沈醉站在原地,指尖悄然握住了藏在袖中的软剑。阳光落在他的侧脸,一半亮,一半暗,像极了这座看似繁华,实则暗流汹涌的皇城。
他不知道,那老者消失的巷口深处,一个穿黑衣的女子正对着铜镜摘下易容,露出一张倾城的容颜。她对着镜中自己眼角的朱砂痣轻笑一声,声音如碎玉相击:
“沈醉,三百年不见,你还是这么容易上钩啊。”
镜面上,不知何时多了一行用血写的字:
“御书房的密档,藏着你想知道的一切。”
“客官打尖还是住店?”
店小二的吆喝声拽回他飘远的思绪。沈醉侧目,见身侧是家挂着“迎客楼”幌子的客栈,幌子上的金丝绣线被风吹得猎猎作响,线头处却磨出了白茬。他抬手按了按斗笠边缘,遮住大半张脸——这是他一路向北养成的习惯,江湖人总爱盯着生面孔,尤其是他这种带着一身霜雪气的。
“一间上房。”他的声音经过灵力掩饰,透着几分沙哑,像被砂纸磨过的青铜。
踏入客栈的刹那,一股混杂着脂粉香、酒气与肉腥的热浪扑面而来。大堂里满是南来北往的客商,穿绸缎的富商正拍着桌子吹嘘西域的宝石,戴毡帽的行脚僧低头扒着碗里的素面,角落里两个镖师模样的汉子正用银簪子挑着牙缝,唾沫横飞地说些什么。
沈醉选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桌面。这皇城的繁华,比他想象中更甚。街对面的绸缎庄挂着七彩云纹的锦缎,阳光下流转的光泽晃得人眼晕;隔壁的糖画摊前围满了孩童,老艺人手中的铜勺在青石板上游走,转眼便浇出条鳞爪分明的糖龙;更远处的戏楼传来咿咿呀呀的唱腔,水袖翻飞的影子映在雕花窗棂上,倒有几分不真切的热闹。
“听说了吗?昨儿个户部尚书又被皇上赏了黄金百两,就因为他给淑妃娘娘寻来了支千年雪莲。”邻桌的茶客压低声音,茶杯在桌上磕出轻响。
“赏黄金算什么?前儿个我亲眼看见,李公公带着禁军抄了御史大夫的家,只因为御史弹劾淑妃的哥哥贪墨河工款。”另一个声音接道,“那老大人被拖走时,头发都白了,还在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呢。”
沈醉端茶的手顿了顿。茶盏里的碧螺春舒展着芽叶,茶汤映出他眼底一闪而过的寒芒。他一路从江南而来,听过太多关于皇城的传闻,有说皇帝圣明、国泰民安的,也有说奸佞当道、民不聊生的。可此刻亲耳听见这些碎言碎语,才知传闻里的七分真,藏着三分更刺骨的凉。
“这位爷看着面生,是第一次来皇城?”
搭话的是个穿青布短打的书生,腰间别着支磨得发亮的竹笔,桌上摊着张墨迹未干的字纸。沈醉瞥了眼那字,笔锋凌厉如剑,却在收笔处带着几分犹豫,倒像是有什么话想说又不敢说。
“路过。”沈醉淡淡应道,指尖在茶盏边缘划了个圈。
书生却像是没听出他的疏离,自顾自地倒了杯茶推过来:“皇城这地方,看着花团锦簇,底下的淤泥可深着呢。爷要是想逛,千万别去西边的贫民窟,那里……”他忽然住了口,警惕地看了眼四周,见没人注意,才压低声音,“那里上个月冻死了十几个流民,官府连口薄皮棺材都不肯给。”
沈醉抬眼,正撞上书生眼底的愤懑。那是种未经世事打磨的纯粹,像极了多年前的自己,总以为握紧了剑,就能斩尽天下不平。
“多谢提醒。”他端起茶盏,与书生的杯子轻轻一碰,“在下沈九,做些药材生意。”
“原来是沈老板。”书生眼睛亮了亮,“在下柳明轩,在翰林院当个编修。说起来,沈老板要是想采买药材,城南的‘百草堂’倒是实在,就是老板性子倔,不肯给当官的打折。”
沈醉笑了笑。这书生,倒坦诚得可爱。
正说着,街面上忽然一阵骚动。茶客们纷纷涌到窗边,只见一队身着银甲的禁军正策马而过,马蹄踏在青石板上发出沉闷的响声,惊得路边的小贩手忙脚乱地收摊。为首的将领面如冠玉,腰间悬着柄镶宝石的弯刀,路过绸缎庄时,还掀开车帘对里面抛了个媚眼。
“是安乐侯!”柳明轩的声音透着鄙夷,“淑妃娘娘的亲哥哥,仗着妹妹得宠,在皇城横行霸道,上个月还强抢了城西张屠户的女儿。”
沈醉望着那队禁军远去的背影,忽然注意到队伍末尾的一个小兵。那小兵低着头,帽檐压得极低,可沈醉还是瞥见他脖颈处露出的一点刺青——那是朵半开的雪莲,花瓣边缘带着锯齿,与他多年前在某个魔教长老身上见过的标记一模一样。
禁军刚过,街角忽然跑来个衣衫褴褛的孩童,怀里抱着个破碗,碗里躺着几枚生锈的铜钱。他跑得太急,撞上了个穿锦袍的公子哥,碗“哐当”一声摔在地上,铜钱滚了满地。
“不长眼的东西!”锦袍公子抬脚就踹,皮鞋尖狠狠踹在孩童胸口。孩童疼得蜷缩在地,却死死盯着滚到公子脚边的一枚铜钱,像是那是什么稀世珍宝。
周围的人纷纷侧目,却没人敢出声。沈醉看着那孩童冻得发紫的嘴唇,忽然想起自己年少时,也曾为了半块发霉的饼子,被地主家的恶犬追得满街跑。
“这位公子,何必跟个孩子计较。”沈醉起身,从袖中摸出块碎银子扔过去,“够赔你的鞋了。”
锦袍公子见他出手阔绰,又看他斗笠下露的半张脸冷峻得很,悻悻地收了脚:“算你识相。”说罢,拂袖而去。
沈醉弯腰将孩童扶起,见他胸口的衣服已被踹破,露出的皮肤上青一块紫一块。孩童却顾不上疼,只顾着捡地上的铜钱,小手冻得通红,指尖裂了好几道血口子。
“这些钱要给谁?”沈醉问道。
孩童怯生生地抬头,眼里还含着泪:“给……给娘买药。娘快不行了,大夫说……说要三钱银子才能抓药。”
沈醉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他从怀里摸出个钱袋,塞到孩童手里:“去抓药吧。”
孩童捧着沉甸甸的钱袋,愣了半晌才“扑通”一声跪下,“咚咚咚”地磕了三个响头:“谢谢大恩人!谢谢大恩人!”
看着孩童飞奔而去的背影,柳明轩叹了口气:“沈老板是好心人,可这皇城的苦,不是几块银子能填的。”他忽然压低声音,“前几日我去城郊办事,看见乱葬岗上新添了几十座坟,都是饿死的流民。可宫里呢?淑妃娘娘生辰,光是宴席就摆了三天三夜,听说一道‘龙凤呈祥’,就用了一百只活鸟的舌头。”
沈醉没说话,只是望着窗外。阳光渐渐烈了起来,将皇城的琉璃瓦照得金碧辉煌,可那些隐藏在胡同深处的阴影,却像是永远也照不亮的寒潭。
他忽然站起身:“柳编修,多谢你的茶。”
“沈老板这就走?”
“去百草堂看看。”沈醉的声音里听不出情绪,“听说那里的药材,能治些不治之症。”
走出迎客楼,沈醉顺着柳明轩指的方向往南走。街上的行人依旧熙熙攘攘,货郎的吆喝、女子的笑骂、铜钱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织成一张繁华的网。可沈醉却像行走在网外,每一步都踩在这繁华的裂缝上。
路过一处拐角时,一阵风吹起了他的斗笠。他伸手去扶的瞬间,眼角余光瞥见墙根下站着个穿灰衣的老者。老者手里拄着根竹杖,脸上布满皱纹,可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正直勾勾地盯着他。
四目相对的刹那,老者忽然咧嘴一笑,露出没剩几颗牙的牙床。他缓缓抬起竹杖,杖尖指向沈醉的胸口,无声地做了个口型。
沈醉的瞳孔骤然收缩。
那口型,是“青云”二字。
三百年了,除了早已作古的师父和叛逃的旧部,谁还会知道这个代号?
他猛地转身,想追上去问个明白,可回头时,墙根下早已空无一人。只有一阵风卷起地上的枯叶,打着旋儿飘过他的靴底,像是在嘲笑他的恍惚。
沈醉站在原地,指尖悄然握住了藏在袖中的软剑。阳光落在他的侧脸,一半亮,一半暗,像极了这座看似繁华,实则暗流汹涌的皇城。
他不知道,那老者消失的巷口深处,一个穿黑衣的女子正对着铜镜摘下易容,露出一张倾城的容颜。她对着镜中自己眼角的朱砂痣轻笑一声,声音如碎玉相击:
“沈醉,三百年不见,你还是这么容易上钩啊。”
镜面上,不知何时多了一行用血写的字:
“御书房的密档,藏着你想知道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