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上智之三《通简》10 张咏-《智囊里的管理学》

  张咏:“处理事”要顾全大局,“查实情”要多方求证

  张咏(谥号忠定)担任益州知州时,有百姓告状,说主帅手下的士兵仗着势力欺压百姓、抢夺钱财。

  在此之前,叛军首领李顺攻陷了成都,朝廷任命王继恩为招安使讨伐叛军。王继恩打败叛军、收复成都后,官军驻扎在府城里,仗着功劳变得傲慢放纵。那个被百姓告状的士兵听说要查他,就顺着绳子爬下城墙,连夜逃跑了。

  张咏派衙役去追捕,还特意叮嘱:“你们要是活捉了他,就直接穿着衣服把他扔进井里,然后上报说他是逃跑时不小心掉进井里淹死的。”当时士兵们正因为这事议论纷纷,听说那人是自己投井死的,就没再滋生其他闲话;同时,也避免了因为处理这个士兵,和主帅产生矛盾的名声。

  冯梦龙点评:张咏“访民情”有妙招,不被片面之词骗

  张咏从不把了解情况的事完全交给手下人,他自己查访民间事务,总能得到真实情况。李畋问他这么做的诀窍,张咏说:“手下人各有自己的喜好和偏见,会扰乱我的判断。我只是在不同群体里,反复询问情况而已。问品行端正的人,能了解到君子的情况;问普通民众,能知道底层的实情。就算有隐瞒的,也能了解到八九分真相。”子犹(明朝人高弘图之字)说:“张公真是绝顶聪明的人啊!”

  张咏的智慧,体现在两点:一是处理骄兵时,既惩治了恶人,又没激化和主帅、其他士兵的矛盾,把局面稳住;二是查民情时,不依赖单一渠道,懂得多群体求证,避免被偏见误导。很多时候,做事不光要解决问题,还要考虑后续影响;了解情况也不能偏听偏信,多方打听才能接近真相。

  【管理智慧】

  一、张咏的“软处理逻辑”:不是怂,是“懂人性、避死结”

  张咏不直接公开处置士兵,反而搞“投井假象”,绝不是“怕主帅”,而是算透了“当时的局势死穴——硬刚军方,只会捅更大的篓子”。一来,官军刚平叛,士气正盛又骄纵,直接严惩士兵,很可能让其他士兵觉得“朝廷卸磨杀驴”,甚至引发哗变;二来,主帅是军方负责人,公开处置他的手下,等于不给主帅面子,以后军政配合肯定出问题;三来,老百姓要的是“有人管这事”,只要士兵得到惩罚,不用在乎“怎么罚的”。

  放到现代职场,这个逻辑就是“遇到跨部门矛盾、强势方犯错(比如合作部门的老员工欺负人、领导亲信搞小动作),别硬刚撕破脸,找‘既解决问题,又给对方留面子’的折中方案,反而能把事平了”。

  1.对“强势方的错”:别戳面子,要解里子

  张咏知道,主帅的“面子”比士兵的“惩罚形式”重要——只要士兵没好下场,老百姓满意,又没让主帅难堪,就是最好的结果。这就像职场里,销售部总监的得力手下,仗着业绩好抢了客服部的功劳,客服部投诉到你这。你要是直接在大会上批评销售部员工“抢功劳”,销售总监肯定没面子,以后跨部门合作肯定卡壳;不如私下找那员工说“客服部帮你跟进了不少客户,下次汇报提一嘴他们,大家以后配合更顺”,再跟销售总监说“你手下员工很厉害,要是能带动其他部门一起做,业绩肯定更上一层”,既让客服部出了气,又没让销售总监丢面子,问题也解决了。

  2.对“可能激化的矛盾”:别给“闹事借口”,要断“发酵空间”

  张咏装“投井”,是怕士兵同伙找借口闹事儿——要是说“士兵被抓后处死”,同伙可能会喊“凭啥只罚我们人”;说“自己投井”,是他“自己作死”,没人能挑理。这就像公司里,有个老员工因迟到被罚款,他不服气,跟其他老员工吐槽“公司针对老员工”。你要是直接说“迟到就该罚,别找借口”,反而会让其他老员工跟着不满;不如私下跟他说“你平时全勤没的说,这次迟到可能是有急事,下次提前说一声,我跟财务说这次就算了,以后注意就行”,既没让他闹起来,也没让其他员工觉得“公司苛刻”。

  二、张咏的“调研智慧”:不偏听偏信,才能摸到真情况

  除了处理矛盾有一套,张咏了解民间事的方法也特别绝。有人问他“为啥你总能知道老百姓的真实情况,不被人蒙骗”,张咏说:“别人都有自己的好恶,会顺着自己的心思给你传消息,容易扰乱你的判断。你得在不同的人群里反复打听——跟君子打听,能知道君子圈的事;跟小人打听,能知道小人圈的事。就算有人想隐瞒,也能摸透八九成真相。”

  这放到现代,就是“做调研、听反馈,别只找‘自己想听的人’,要兼听不同立场的声音,才能避免信息茧房”。

  案例1:产品经理“全人群调研”,避开“核心用户陷阱”

  某App想优化购物功能,产品经理小周一开始只找了“核心用户”(经常下单的人),他们都说“现在的功能挺好,不用改”。但小周没停,又找了“偶尔下单的人”(每月下1-2单),发现他们觉得“找优惠券太麻烦”;还找了“流失用户”(以前用现在不用),问出“付款流程太复杂,常卡顿”;甚至找了“没下载过的人”(同类App用户),知道“听说你们优惠券少,所以没试”。

  最后小周优化了“优惠券入口”“付款流程”,还加了“新用户专属券”,上线后月活涨了20%。要是他只听核心用户的话,肯定以为“功能没问题”,错过优化机会——这就是张咏的智慧:不偏信某一群人,多维度打听,才能摸到真需求。

  案例2:店长“跨人群打听”,揪出“老员工隐瞒真相”

  某服装店店长老吴,发现最近客流量没少,但销售额却降了。他先问老店员,老店员都说“现在衣服不好卖,客户眼光挑”。但老吴没信,又问新店员,新店员小声说“老店员怕我们抢单,有客户来就说‘这衣服没货’,其实仓库有”;还问了常来的客户,客户说“最近找某个老店员拿衣服,总说没货,换个店员就有了”。

  老吴这才知道问题所在,私下跟老店员谈了话,定了“谁接待的客户算谁的单,不许抢单、瞒货”,没多久销售额就回升了。要是他只听老店员的话,肯定以为“是衣服的问题”,根本找不到病根——这对应张咏说的“彼有好恶,乱我聪明”:只听一伙人的话,只会被蒙在鼓里。

  三、当代“张咏式软处理”案例:不硬刚、不偏听,反而能搞定难事儿

  职场里很多人遇到“强势方犯错”“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要么硬刚闹僵,要么偏听出错;而像张咏一样“软处理 全调研”的人,总能轻松搞定。

  案例1:hR处理“领导亲信摸鱼”,不撕领导还纠错

  某公司总监的亲信小李,天天上班摸鱼刷视频,同事都敢怒不敢言,最后投诉到hR小杨那。小杨没直接找总监说“小李摸鱼”,而是先找小李谈话:“我看你最近好像没什么活,是不是手头的事做完了?总监最近在推一个新项目,缺人手,我跟总监说让你去帮忙,既能学东西,还能在总监面前露脸,多好。”

  小李一听有机会表现,立马不摸鱼了,还主动问总监要活干。小杨又跟总监说:“小李主动问项目的事,看来想多承担,您多带带他,肯定能成得力助手。” 总监特别高兴,小李也没再摸鱼——小杨既没让总监没面子,又纠正了小李的问题,同事也满意,完美复刻张咏的“软处理”。

  案例2:运营“多渠道听反馈”,救活“快凉的活动”

  某电商运营小张,做了个“满减活动”,刚开始没人参加,他问身边的同事,同事都说“满减门槛太高”。但小张没直接改门槛,又去问用户群:“你们为啥不参加满减活动?” 有人说“不知道有这活动”,有人说“满减券用不了生鲜”,只有少数人说“门槛高”。

  小张赶紧调整:一是在App首页加了活动入口,二是把生鲜纳入满减范围,门槛只降了一点点。调整后活动参与率涨了3倍——要是他只听同事的话,只降门槛,肯定解决不了“没人知道、用不了生鲜”的核心问题,活动还是会凉。

  四、评注的“扎心点”:张咏的聪明,是“懂人性不较真”

  评注里说“张公当是绝世聪明汉”,他的聪明不是“耍心眼”,而是“懂人性的复杂,不跟人较死理”。比如处理士兵,他知道“硬刚军方没好果子”,所以搞“投井假象”;调研民间事,他知道“人会带私心传消息”,所以“多人群打听”。

  反观现在很多人,遇到跨部门矛盾,非要“争个对错”,结果两败俱伤;做调研只听“自己喜欢的声音”,结果决策失误——其实像张咏一样,多想想“怎么解决问题,不是怎么赢”,多听听“不同人的话,不是顺耳的话”,很多事会简单得多。

  五、核心启示:处理矛盾、做调研,记住张咏的2个“不犯傻”

  1.处理矛盾不犯“硬刚傻”:遇到强势方、跨部门问题,别先想着“撕破脸追责”,先想“怎么既解决问题,又给对方留面子”——给别人台阶,自己才能走得顺,就像张咏不撕主帅,反而能顺利管事儿。

  2.做调研不犯“偏听傻”:别只找“跟自己立场一致的人”打听,不管是用户、同事还是下属,多找几类不同的人问问,哪怕听到逆耳的话也别慌——兼听才能明辨真相,就像张咏“询君子也询小人”,才能摸到民间真情况。

  【原文】张咏

  张忠定知益州。民有诉主帅帐下卒恃势吓取民财者,先是,贼李顺陷成都,诏王继恩为招安使讨之,破贼,复成都。官军屯府中,恃功骄恣。其人闻知,缒城夜遁。咏差衙役往捕之,戒曰:“尔生擒得,则浑衣扑入井中,作逃走投井申来。”是时群党讻讻,闻自投井,故无他说;又免与主帅有不协名。

  评:忠定不以耳目专委于人,而采访民间事悉得其实。李畋问其旨,公曰:“彼有好恶,乱我聪明。但各于其党,询之又询。询君子得君子,询小人得小人。虽有隐匿者,亦十得八九矣。”子犹曰:“张公当是绝世聪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