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希宪:对高官冷脸对寒士热捧不是双标
廉希宪特别重视人才、礼遇士人,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他当中书平章(相当于宰相级官员)的时候,江南的刘整带着高官头衔来拜见他,廉希宪态度坚决,没让刘整坐下。
刘整走了之后,有几个宋朝的读书人,穿着又破又旧的衣服,袖子里揣着诗稿来求见。廉希宪立马请他们进来坐下聊天,一会儿聊经书、一会儿谈历史,还关心他们吃得好不好、累不累,跟老朋友相处一样热络。
事后,廉希宪的弟弟廉希贡问他:“刘整是高官,你却对他冷淡;那些读书人是穷酸秀才,你却对他们特别客气,这有啥说法吗?”
廉希宪说:“这不是你能懂的。大臣的一言一行、待人接物,都关系到天下的稳定。刘整官虽然大,但他是背叛自己国家和君主来的,这种人不能给好脸色;而宋朝的读书人,他们没犯任何错,却成了被关押的人,咱们要是不尊重他们,怎么能让天下人信服?现在咱们国家从北方崛起,我要是不对文化人、对儒家学问好点,那儒家学说就该慢慢没落了。”
冯梦龙点评:不止是抬举文化,更是守住“道义”。廉希宪这操作,不只是为了振兴文化,更让大家明白“气节道义”有多重要,这才是开国功臣该有的格局和手段。
就像现在有些企业合作,哪怕对方公司规模大、名头响,但要是有“挖对手墙角、坑合作伙伴”的黑历史,也会保持距离;反而会主动帮扶那些有真才实学、但暂时没资源的小团队——不是看“当下的地位”,而是看“做人做事的底色”,这才是能长久立足的关键。
【管理智慧】
一、廉希宪的“待人逻辑”:不是看“身份标签”,是看“价值底色”
廉希宪的“双标”,其实是最清醒的“价值判断”——他不被“高官”“寒士”的表面身份迷惑,只抓两件事:一是“品行节义”(叛臣不能捧),二是“长远价值”(文化不能丢)。这两套逻辑放到现在的职场、行业里,照样是“选人做事”的黄金法则。
1.节义比官阶重要:再牛的“人才”,品行不正也不能重用
刘整有高官头衔,可能还有带兵的本事,但“背叛老东家”的底色改不了——廉希宪怕的是“捧了他,就等于告诉天下人‘背叛也能当大官’”,坏了“做人做事的规矩”。就像现在企业里,有人带着资源跳槽,但跳槽前挖空了老东家的团队,这种人再能赚钱,也不能委以重任,怕的是带坏公司风气;
2.文化传承比表面排场重要:再穷的“火种”,也得护住才能长远
宋朝读书人虽然穷,但他们是“儒术文化”的载体——廉希宪知道,元朝要想稳住天下,不能只靠武力,还得靠文化留住人心。就像现在的非遗行业,老匠人可能没名气、没多少钱,但他们手里的手艺是“行业根脉”,得好好捧着,不然手艺就断了,行业也就没了未来。
二、当代“廉希宪式待人”案例:选对人、护对根,才是真格局
廉希宪的“看人看底色、做事看长远”,现在很多聪明的企业、行业带头人都在学——不被“表面光环”骗,只认“品行”和“核心价值”,反而能走得更稳。
案例1:互联网公司“冷待叛将高管,热捧踏实新人”——这就是廉希宪“冷待刘整”的现代版:品行不正的人,再牛也不能要,怕的是“引狼入室”。
案例2:非遗竹编“厚待老匠人,拒走流量捷径”。四川有个做竹编非遗的品牌,某公司选择村里有质量保证的老匠人而不选择偷工减料的带货主播合作——这就是廉希宪“热待宋诸生”的现代版:护住核心价值的“火种”,哪怕暂时没收益,长远看也值。
案例3:职场“看重实习生品行,不看背景”——这也是廉希宪的逻辑:短期便利不如长期靠谱,背景光环不如品行扎实。
三、评注的现代意义:不止“护文化”,更在“立规矩”,是“定调者”的格局
评注里冯梦龙说廉希宪“不惟兴文,且令知节义之重,是具开国手段者”——意思是他不只是在保护文化,更在给天下人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规矩,这是能开创基业的大格局。
放到现在,这种“定调”的作用更明显:
企业老板要是像廉希宪一样,“不捧叛将、只重踏实人”,公司就会形成“踏实做事、不搞小动作”的风气;
行业带头人要是像廉希宪一样,“护住老手艺、不搞偷工减料”,整个行业就会往“重质量、传文化”的方向走;
职场管理者要是像廉希宪一样,“看品行不看背景”,团队就会越来越有凝聚力,少了“勾心斗角”的内耗。
反过来,要是只看“官阶”“资源”“背景”,不看“品行”“价值”,只会越走越歪:企业里“叛将”多了,人心散了;行业里“偷工减料”多了,口碑没了;团队里“靠背景”的多了,踏实人走了——最后只能是“短期热闹,长期崩盘”。
四、核心启示:普通人学廉希宪,先学会“不被标签迷惑”
我们不一定是“宰相”“老板”,但在日常选人、做事时,也能学廉希宪的“清醒”:
1.看人时,先扒掉“标签”看“底色”
遇到“高官\/老板\/富二代”,别先觉得“得巴结”,看看他是不是“靠自己、守规矩”;
遇到“寒士\/新人\/普通人”,别先觉得“没用”,看看他是不是“有本事、肯踏实”;
2.做事时,先想“长远价值”再看“短期好处”
选工作,别只看“工资高”,看看公司是不是“重品行、有发展”;
帮别人,别只看“对方能帮你啥”,看看对方是不是“值得帮、懂感恩”;
3.守住“自己的规矩”,别随波逐流
别人都捧“叛将高管”,你要是觉得不对,就别跟着捧;
别人都嫌“老匠人麻烦”,你要是觉得手艺该传,就多帮衬——你的选择,其实也在给身边人“立规矩”。
【原文】廉希宪
元廉公希宪礼贤下士,常如不及。方为中书平章时,江南刘整以尊官来谒,公毅然不命之坐。刘去,宋诸生褴缕冠衣,袖诗请见。公亟延入坐语,稽经抽史,饮食劳苦,如平生欢。既罢,弟希贡问曰:“刘整贵官而兄简薄之,诸生寒士而兄优礼之,有说乎?”公曰:“非尔所知也。大臣语默进退,系天下轻重。刘整官虽尊贵,然背国叛主而来者;若宋诸生,何罪而羁囚之?今国家崛起朔漠,我于斯文不加厚,则儒术由此衰熄矣。”
(评:不惟兴文,且令知节义之重,是具开国手段者。)
廉希宪特别重视人才、礼遇士人,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他当中书平章(相当于宰相级官员)的时候,江南的刘整带着高官头衔来拜见他,廉希宪态度坚决,没让刘整坐下。
刘整走了之后,有几个宋朝的读书人,穿着又破又旧的衣服,袖子里揣着诗稿来求见。廉希宪立马请他们进来坐下聊天,一会儿聊经书、一会儿谈历史,还关心他们吃得好不好、累不累,跟老朋友相处一样热络。
事后,廉希宪的弟弟廉希贡问他:“刘整是高官,你却对他冷淡;那些读书人是穷酸秀才,你却对他们特别客气,这有啥说法吗?”
廉希宪说:“这不是你能懂的。大臣的一言一行、待人接物,都关系到天下的稳定。刘整官虽然大,但他是背叛自己国家和君主来的,这种人不能给好脸色;而宋朝的读书人,他们没犯任何错,却成了被关押的人,咱们要是不尊重他们,怎么能让天下人信服?现在咱们国家从北方崛起,我要是不对文化人、对儒家学问好点,那儒家学说就该慢慢没落了。”
冯梦龙点评:不止是抬举文化,更是守住“道义”。廉希宪这操作,不只是为了振兴文化,更让大家明白“气节道义”有多重要,这才是开国功臣该有的格局和手段。
就像现在有些企业合作,哪怕对方公司规模大、名头响,但要是有“挖对手墙角、坑合作伙伴”的黑历史,也会保持距离;反而会主动帮扶那些有真才实学、但暂时没资源的小团队——不是看“当下的地位”,而是看“做人做事的底色”,这才是能长久立足的关键。
【管理智慧】
一、廉希宪的“待人逻辑”:不是看“身份标签”,是看“价值底色”
廉希宪的“双标”,其实是最清醒的“价值判断”——他不被“高官”“寒士”的表面身份迷惑,只抓两件事:一是“品行节义”(叛臣不能捧),二是“长远价值”(文化不能丢)。这两套逻辑放到现在的职场、行业里,照样是“选人做事”的黄金法则。
1.节义比官阶重要:再牛的“人才”,品行不正也不能重用
刘整有高官头衔,可能还有带兵的本事,但“背叛老东家”的底色改不了——廉希宪怕的是“捧了他,就等于告诉天下人‘背叛也能当大官’”,坏了“做人做事的规矩”。就像现在企业里,有人带着资源跳槽,但跳槽前挖空了老东家的团队,这种人再能赚钱,也不能委以重任,怕的是带坏公司风气;
2.文化传承比表面排场重要:再穷的“火种”,也得护住才能长远
宋朝读书人虽然穷,但他们是“儒术文化”的载体——廉希宪知道,元朝要想稳住天下,不能只靠武力,还得靠文化留住人心。就像现在的非遗行业,老匠人可能没名气、没多少钱,但他们手里的手艺是“行业根脉”,得好好捧着,不然手艺就断了,行业也就没了未来。
二、当代“廉希宪式待人”案例:选对人、护对根,才是真格局
廉希宪的“看人看底色、做事看长远”,现在很多聪明的企业、行业带头人都在学——不被“表面光环”骗,只认“品行”和“核心价值”,反而能走得更稳。
案例1:互联网公司“冷待叛将高管,热捧踏实新人”——这就是廉希宪“冷待刘整”的现代版:品行不正的人,再牛也不能要,怕的是“引狼入室”。
案例2:非遗竹编“厚待老匠人,拒走流量捷径”。四川有个做竹编非遗的品牌,某公司选择村里有质量保证的老匠人而不选择偷工减料的带货主播合作——这就是廉希宪“热待宋诸生”的现代版:护住核心价值的“火种”,哪怕暂时没收益,长远看也值。
案例3:职场“看重实习生品行,不看背景”——这也是廉希宪的逻辑:短期便利不如长期靠谱,背景光环不如品行扎实。
三、评注的现代意义:不止“护文化”,更在“立规矩”,是“定调者”的格局
评注里冯梦龙说廉希宪“不惟兴文,且令知节义之重,是具开国手段者”——意思是他不只是在保护文化,更在给天下人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规矩,这是能开创基业的大格局。
放到现在,这种“定调”的作用更明显:
企业老板要是像廉希宪一样,“不捧叛将、只重踏实人”,公司就会形成“踏实做事、不搞小动作”的风气;
行业带头人要是像廉希宪一样,“护住老手艺、不搞偷工减料”,整个行业就会往“重质量、传文化”的方向走;
职场管理者要是像廉希宪一样,“看品行不看背景”,团队就会越来越有凝聚力,少了“勾心斗角”的内耗。
反过来,要是只看“官阶”“资源”“背景”,不看“品行”“价值”,只会越走越歪:企业里“叛将”多了,人心散了;行业里“偷工减料”多了,口碑没了;团队里“靠背景”的多了,踏实人走了——最后只能是“短期热闹,长期崩盘”。
四、核心启示:普通人学廉希宪,先学会“不被标签迷惑”
我们不一定是“宰相”“老板”,但在日常选人、做事时,也能学廉希宪的“清醒”:
1.看人时,先扒掉“标签”看“底色”
遇到“高官\/老板\/富二代”,别先觉得“得巴结”,看看他是不是“靠自己、守规矩”;
遇到“寒士\/新人\/普通人”,别先觉得“没用”,看看他是不是“有本事、肯踏实”;
2.做事时,先想“长远价值”再看“短期好处”
选工作,别只看“工资高”,看看公司是不是“重品行、有发展”;
帮别人,别只看“对方能帮你啥”,看看对方是不是“值得帮、懂感恩”;
3.守住“自己的规矩”,别随波逐流
别人都捧“叛将高管”,你要是觉得不对,就别跟着捧;
别人都嫌“老匠人麻烦”,你要是觉得手艺该传,就多帮衬——你的选择,其实也在给身边人“立规矩”。
【原文】廉希宪
元廉公希宪礼贤下士,常如不及。方为中书平章时,江南刘整以尊官来谒,公毅然不命之坐。刘去,宋诸生褴缕冠衣,袖诗请见。公亟延入坐语,稽经抽史,饮食劳苦,如平生欢。既罢,弟希贡问曰:“刘整贵官而兄简薄之,诸生寒士而兄优礼之,有说乎?”公曰:“非尔所知也。大臣语默进退,系天下轻重。刘整官虽尊贵,然背国叛主而来者;若宋诸生,何罪而羁囚之?今国家崛起朔漠,我于斯文不加厚,则儒术由此衰熄矣。”
(评:不惟兴文,且令知节义之重,是具开国手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