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伯纯:拒设盐场怼百姓,拒代军器留后手,多年后全中他的预判
孙伯纯在史馆任职、兼任海州知州时,发运司(主管漕运和盐铁的机构)提议在海州设置洛要、板浦、惠泽三个盐场。孙伯纯觉得这事儿不妥,坚决反对。发运使亲自到海州考察,态度强硬,非要办这事,孙伯纯据理力争,极力阻止,立场特别坚定。
当地百姓却拦着县衙门口,说设置盐场对大家有好处。孙伯纯耐心开导他们:“你们是没看透长远啊!官府卖盐看似能让大家沾点短期好处,但官盐的问题从来不是不够卖,而是卖不出去。一旦盐场开起来,盐越积越多却卖不动,三十年后肯定要出大麻烦!”
后来孙伯纯离任,三个盐场最终还是建起来了。可没过多久,沿海一带的官司、盗贼和劳役,比以前多了不少,根源全在这三个盐场。堆成山的盐卖不出去,官府催缴盐税的亏空、欠账,动不动就让百姓倾家荡产,这时大家才后悔当初没听孙伯纯的话。
还有一次,朝廷要海州调运军器材料,包括弩桩、箭杆这类东西。海州从来就不产这些,百姓急得团团转,就请求用当地产的鳔胶代替。孙伯纯说:“弩桩、箭杆不是海州特产,大家都知道,这只是朝廷一时急用。可要是这次用本地东西顶替,以后朝廷说不定会年年让你们缴这些,没完没了,到时候更苦!”
【管理智慧】
一、拒设盐场:不贪“眼前卖盐钱”,怕的是“以后盐堆毁民生”
孙伯纯反对建盐场,不是“跟百姓过不去”,是算透了“盐业的‘供需死循环’”——短期看,设盐场能产盐、能收税,百姓能沾点小利;但长期看,海州的盐根本卖不完,最后只会堆成“麻烦山”:盐卖不掉,官府不会亏,只会把压力转嫁给百姓,要么逼商户囤盐交税,要么加劳役运盐,最后官司、盗贼全来了。
核心逻辑:产业不能“拍脑袋扩张”,短期利填不满长期坑
孙伯纯最清楚:海州的市场就那么大,周边盐场已经够多了,再建三个,必然供大于求。就像现在有人看到“奶茶火”,就不管一条街已经有五家奶茶店,还要开第六家,最后只能靠低价内卷,倒闭的全是跟风的;而孙伯纯就是那个“拦着不让开第六家”的人,可惜没人听。
当代案例:某地盲目搞“光伏基地”,短期收租爽,长期烂尾惨
几年前,某县看到“光伏产业有补贴”,不管本地光照条件一般、电网承载有限,硬要在农田里建光伏基地,还跟农民说“租地给光伏企业,每年能拿几千块,比种地划算”。农民觉得划算,都签了合同。
结果才三年就翻车:全国光伏产能过剩,补贴降了,企业赚不到钱,不仅欠着农民的租金,还把光伏板扔在田里不管——农民没了租金,田也被光伏板占着种不了地,想拆板还得自己花钱,不少人因为当初借了钱投光伏配套,最后家底都赔光了。当地的纠纷官司比以前多了一倍,这就是孙伯纯说的“盐多不售,遗患在后”:只看短期利益搞产业,最后坑的还是老百姓。
二、拒用鳔胶代军器:不接“临时替代活”,怕的是“变成固定甩锅”
孙伯纯不让用鳔胶代替弩桩,不是“故意给百姓添麻烦”,是怕“一次妥协,次次被拿捏”——朝廷这次知道海州没军器,可能只是临时要一次;但要是用鳔胶代替,就等于给朝廷递了个“海州能出替代材料”的信号,以后不管海州有没有,都会年年要,变成“固定摊派”,百姓只会被压榨得越来越狠。
核心逻辑:“临时替代”是坑的开始,一旦接了就甩不掉
这就像职场里,同事说“这个报表我忙不过来,你帮我做一次,下次我自己来”,你要是帮了,下次他还会找你,最后“帮一次”变成“你负责做报表”;孙伯纯就是那个“一开始就不接临时活”的人,从根上断了“被长期甩锅”的可能。
当代案例:公司部门拒“临时代做”,避免变成“固定背锅侠”
某互联网公司的市场部,行政部因为“活动物料没人做”,找市场部临时帮忙:“就一次活动,你们帮着设计下海报,下次我们自己招设计”。市场部总监没同意,说:“设计不是我们的职责,这次帮了,以后所有活动物料你们都会找我们,我们的核心业务(做推广、拉客户)会受影响。你们要么临时找外包,要么赶紧招设计,别让我们接不属于自己的活。”
后来行政部找了外包,也招了设计,没再找市场部;而隔壁公司的市场部,因为帮行政做了一次物料,后来行政天天把设计活推给他们,市场部的推广任务完不成,还被老板骂“效率低”——这和孙伯纯拒用鳔胶的逻辑一样:临时替代看似省事,实则是“甩锅的开始”,一开始不拒绝,以后就成了你的固定职责。
三、核心启示:想避“长期坑”,记住孙伯纯的2个“不犯傻”
孙伯纯的智慧,说到底就是“不犯傻贪短期利,不犯傻接临时坑”——这两点不管是看产业、接任务,还是日常决策,都能帮你避开“短期爽、长期垮”的陷阱:
1.不犯傻“见利就上”:先想“这利能赚多久?以后会有啥麻烦?”
遇到“能赚钱、能省事”的事,别先急着答应,先问自己:“供需平衡吗?会不会过剩?以后会不会有后遗症?” 孙伯纯没急着设盐场,是怕过剩;农民没问光伏能不能长久,最后赔了钱——短期利再香,要是后面跟着大麻烦,不如一开始就不碰。
2.不犯傻“好说话”:别接“不属于自己的临时活”,一次都不行
遇到“临时帮个忙”的请求,先想“这会不会变成我的固定活?会不会影响我的核心事?” 孙伯纯没接鳔胶代军器,是怕长期摊派;市场部没接设计活,是怕影响核心业务——好说话一次,就会有无数次,最后把自己的事都耽误了。
【原文】孙伯纯
孙伯纯史馆知海州日,发运司议置洛要、板浦、惠泽三盐场,孙以为非便。发运使亲行郡,决欲为之,孙抗论排沮甚坚。百姓遮县,自言置盐场为便。孙晓之曰:“汝愚民,不知远计。官卖盐虽有近利,官盐患在不售,不患在不足。盐多而不售,遗患在三十年后。”至孙罢郡,卒置三场,其后连海间刑狱盗贼差役,比旧浸繁,缘三盐场所置。积盐山积,运卖不行,亏失欠负,动辄破人产业,民始患之。又朝廷调军器,有弩桩箭干之类。海州素无此物,民甚苦之,请以鳔胶充折。孙谓之曰:“弩桩箭干,共知非海州所产,盖一时所须耳。若以土产物代之,恐汝岁岁科无已时也。”
孙伯纯在史馆任职、兼任海州知州时,发运司(主管漕运和盐铁的机构)提议在海州设置洛要、板浦、惠泽三个盐场。孙伯纯觉得这事儿不妥,坚决反对。发运使亲自到海州考察,态度强硬,非要办这事,孙伯纯据理力争,极力阻止,立场特别坚定。
当地百姓却拦着县衙门口,说设置盐场对大家有好处。孙伯纯耐心开导他们:“你们是没看透长远啊!官府卖盐看似能让大家沾点短期好处,但官盐的问题从来不是不够卖,而是卖不出去。一旦盐场开起来,盐越积越多却卖不动,三十年后肯定要出大麻烦!”
后来孙伯纯离任,三个盐场最终还是建起来了。可没过多久,沿海一带的官司、盗贼和劳役,比以前多了不少,根源全在这三个盐场。堆成山的盐卖不出去,官府催缴盐税的亏空、欠账,动不动就让百姓倾家荡产,这时大家才后悔当初没听孙伯纯的话。
还有一次,朝廷要海州调运军器材料,包括弩桩、箭杆这类东西。海州从来就不产这些,百姓急得团团转,就请求用当地产的鳔胶代替。孙伯纯说:“弩桩、箭杆不是海州特产,大家都知道,这只是朝廷一时急用。可要是这次用本地东西顶替,以后朝廷说不定会年年让你们缴这些,没完没了,到时候更苦!”
【管理智慧】
一、拒设盐场:不贪“眼前卖盐钱”,怕的是“以后盐堆毁民生”
孙伯纯反对建盐场,不是“跟百姓过不去”,是算透了“盐业的‘供需死循环’”——短期看,设盐场能产盐、能收税,百姓能沾点小利;但长期看,海州的盐根本卖不完,最后只会堆成“麻烦山”:盐卖不掉,官府不会亏,只会把压力转嫁给百姓,要么逼商户囤盐交税,要么加劳役运盐,最后官司、盗贼全来了。
核心逻辑:产业不能“拍脑袋扩张”,短期利填不满长期坑
孙伯纯最清楚:海州的市场就那么大,周边盐场已经够多了,再建三个,必然供大于求。就像现在有人看到“奶茶火”,就不管一条街已经有五家奶茶店,还要开第六家,最后只能靠低价内卷,倒闭的全是跟风的;而孙伯纯就是那个“拦着不让开第六家”的人,可惜没人听。
当代案例:某地盲目搞“光伏基地”,短期收租爽,长期烂尾惨
几年前,某县看到“光伏产业有补贴”,不管本地光照条件一般、电网承载有限,硬要在农田里建光伏基地,还跟农民说“租地给光伏企业,每年能拿几千块,比种地划算”。农民觉得划算,都签了合同。
结果才三年就翻车:全国光伏产能过剩,补贴降了,企业赚不到钱,不仅欠着农民的租金,还把光伏板扔在田里不管——农民没了租金,田也被光伏板占着种不了地,想拆板还得自己花钱,不少人因为当初借了钱投光伏配套,最后家底都赔光了。当地的纠纷官司比以前多了一倍,这就是孙伯纯说的“盐多不售,遗患在后”:只看短期利益搞产业,最后坑的还是老百姓。
二、拒用鳔胶代军器:不接“临时替代活”,怕的是“变成固定甩锅”
孙伯纯不让用鳔胶代替弩桩,不是“故意给百姓添麻烦”,是怕“一次妥协,次次被拿捏”——朝廷这次知道海州没军器,可能只是临时要一次;但要是用鳔胶代替,就等于给朝廷递了个“海州能出替代材料”的信号,以后不管海州有没有,都会年年要,变成“固定摊派”,百姓只会被压榨得越来越狠。
核心逻辑:“临时替代”是坑的开始,一旦接了就甩不掉
这就像职场里,同事说“这个报表我忙不过来,你帮我做一次,下次我自己来”,你要是帮了,下次他还会找你,最后“帮一次”变成“你负责做报表”;孙伯纯就是那个“一开始就不接临时活”的人,从根上断了“被长期甩锅”的可能。
当代案例:公司部门拒“临时代做”,避免变成“固定背锅侠”
某互联网公司的市场部,行政部因为“活动物料没人做”,找市场部临时帮忙:“就一次活动,你们帮着设计下海报,下次我们自己招设计”。市场部总监没同意,说:“设计不是我们的职责,这次帮了,以后所有活动物料你们都会找我们,我们的核心业务(做推广、拉客户)会受影响。你们要么临时找外包,要么赶紧招设计,别让我们接不属于自己的活。”
后来行政部找了外包,也招了设计,没再找市场部;而隔壁公司的市场部,因为帮行政做了一次物料,后来行政天天把设计活推给他们,市场部的推广任务完不成,还被老板骂“效率低”——这和孙伯纯拒用鳔胶的逻辑一样:临时替代看似省事,实则是“甩锅的开始”,一开始不拒绝,以后就成了你的固定职责。
三、核心启示:想避“长期坑”,记住孙伯纯的2个“不犯傻”
孙伯纯的智慧,说到底就是“不犯傻贪短期利,不犯傻接临时坑”——这两点不管是看产业、接任务,还是日常决策,都能帮你避开“短期爽、长期垮”的陷阱:
1.不犯傻“见利就上”:先想“这利能赚多久?以后会有啥麻烦?”
遇到“能赚钱、能省事”的事,别先急着答应,先问自己:“供需平衡吗?会不会过剩?以后会不会有后遗症?” 孙伯纯没急着设盐场,是怕过剩;农民没问光伏能不能长久,最后赔了钱——短期利再香,要是后面跟着大麻烦,不如一开始就不碰。
2.不犯傻“好说话”:别接“不属于自己的临时活”,一次都不行
遇到“临时帮个忙”的请求,先想“这会不会变成我的固定活?会不会影响我的核心事?” 孙伯纯没接鳔胶代军器,是怕长期摊派;市场部没接设计活,是怕影响核心业务——好说话一次,就会有无数次,最后把自己的事都耽误了。
【原文】孙伯纯
孙伯纯史馆知海州日,发运司议置洛要、板浦、惠泽三盐场,孙以为非便。发运使亲行郡,决欲为之,孙抗论排沮甚坚。百姓遮县,自言置盐场为便。孙晓之曰:“汝愚民,不知远计。官卖盐虽有近利,官盐患在不售,不患在不足。盐多而不售,遗患在三十年后。”至孙罢郡,卒置三场,其后连海间刑狱盗贼差役,比旧浸繁,缘三盐场所置。积盐山积,运卖不行,亏失欠负,动辄破人产业,民始患之。又朝廷调军器,有弩桩箭干之类。海州素无此物,民甚苦之,请以鳔胶充折。孙谓之曰:“弩桩箭干,共知非海州所产,盖一时所须耳。若以土产物代之,恐汝岁岁科无已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