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上智之二《远犹》45 程颢-《智囊里的管理学》

  程颢:不为 “看似厉害” 的人踩雷!

  程颢担任越州佥判时,蔡卞是当地主帅,对他很看重。起初,蔡卞曾跟程颢说:“张怀素的道术特别神,连飞禽走兽都能召唤指挥。他还说孔子杀少正卯时,自己曾劝孔子‘太早了’;汉高祖在成皋和项羽对峙时,他也多次登高观战。没人知道他活了多少岁,恐怕不是普通人!”程颢每次听到这话,都在心里暗暗觉得可笑。

  后来程颢要去四明,而张怀素刚好要到会稽来。蔡卞让程颢稍等几天见一面,程颢却不肯停留,说:“孔子从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鬼神,因为这些内容没法用来教化人。张怀素这事儿就接近‘怪异’了。现在州里的主帅(指蔡卞)既然这么信任看重他,士大夫们又纷纷附和讨好,老百姓也跟着盲从。要是他真有道行,肯定不会喜欢这种场面;就算他是骗子,不见他也不是什么损失。”

  二十年后,张怀素果然犯事败露,还牵扯出很多名士(边批:想靠攀扯别人脱罪)。有人想趁机把程颢也拉进来,最后因为找不到程颢和张怀素有交集的痕迹,才没能得逞。如果不是程颢平时就坚持正论、不碰这类是非,早就被罗织罪名了。

  冯梦龙点评:明哲保身,关键在“辨是非”而非“随大流”

  张让是大家都唾弃的人,陈太丘(陈寔)却敢去吊唁他;张怀素是大家都追捧的人,程颢(伯淳)却不肯轻易见他。可见“明哲保身”没有固定套路,关键是能看清人和事的本质。要是有这两位的见识,两种做法其实并不冲突。

  再看蔡邕,他在江湖上逃亡了十二年,却没能低调隐藏自己,避免被董卓征召;就算被征召,称病不去也还来得及,可他因为怕董卓发怒、担心惹祸,最终还是顺从了;后来受董卓宠信,董卓死后他还叹息不已。最初的操守去哪了?犹豫着没能坚持,最终被污染,违背了自己的本心,还指望靠续写史书免罪,多糊涂啊!跟陈太丘比起来,蔡邕真该羞愧死!

  《容斋随笔》里还记载了一件事:会稽天宁观有个何道士,住在观里的东廊,平时种花酿酒,有客人来就热情招待。有一天,一个长得很魁梧的道人上门求见,这人很会说话,还能写一手好大字。何道士高兴地留他住了几天,道人走后没多久,妖人张怀素谋反的事就败露了——那道人正是张怀素。何道士也因此被牵连入狱,过了很久才被释放。

  从此何道士怕客人像怕老虎一样,关起门来拒绝见客。后来又有一个道人,长得风度翩翩,还会不少技艺。西廊的张若水道士介绍他来拜访,何道士气得大骂,关上门不让进。可这个道人是永嘉的林灵噩,后来得到皇上宠幸,一时间显贵无比,还被赐名“灵素”,凡是曾有一饭之恩的人,他都会厚报。

  张若水后来乘驿车去京城,官做到了蕊珠殿校籍,父母也都得到了封号。而何道士因为曾经骂过林灵噩,天天担忧害怕;直到张若水写信安慰他,他才稍微安心。这也是“只看到一面,没看到另一面”的教训啊!

  【管理智慧】

  一、程颢的“拒险逻辑”:不被吹捧迷惑,只看“本质是不是靠谱”

  程颢拒绝见张怀素,不是不给蔡卞面子,而是看透了“风险人物的核心问题”:这类人要么靠“虚头巴脑的噱头”包装自己,要么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跟他们接触,就是给自己埋雷。他的判断标准,放到职场里同样好用:

  1.“吹得越神,越要警惕”:张怀素“能指挥禽兽、活了几百岁”,明显违背常识;职场里有人说“能靠关系搞定政府项目”“能让公司业绩翻倍”,却拿不出实际案例,十有八九是忽悠。

  2.“众人追捧,更要冷静”:蔡卞和士大夫都信张怀素,程颢却不跟风;职场里大家都觉得“某合作方\/候选人厉害”,你得自己判断,别被“群体效应”带偏。

  3.“违背底线,坚决远离”:张怀素搞“怪力乱神”,违背“正向引导”的底线;职场里有人踩“合规红线”“价值观歪”,哪怕再厉害,也不能合作。

  二、现代职场案例:拒绝“张怀素式人物”,才能避开大坑

  职场里的“张怀素”可能是“看似有资源的合作方”“履历光鲜的候选人”,也可能是“吹得厉害的外部顾问”。学会拒绝他们,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案例1:拒绝“靠关系拿项目”的合作方,避开诈骗坑

  某国企市场部要推进“智慧园区”项目,部门经理老王推荐了一个叫“李总”的合作方,说李总“认识市里领导,能直接拿到项目审批,还不用走公开招标”,还把李总吹得“手眼通天,之前帮好几家公司搞定过类似项目”。

  新来的副总监李姐却觉得不对劲:她让李总提供“之前做过的项目案例”,李总只说“都是涉密项目,不能对外说”;问“审批流程要多久”,李总又说“看领导时间,说不准,但肯定能成”,全程没一句实在话。李姐没听老王的,直接拒绝合作:“咱们做项目得合规,这种‘靠关系、说不清’的合作方,万一出问题,咱们整个部门都得担责。”

  没过多久,就听说李总因为“伪造政府文件、诈骗企业保证金”被抓,之前跟他合作的两家公司,不仅没拿到项目,还亏了几百万。市场部的人都庆幸:“幸好李姐拦着,不然咱们也得踩坑!”——这就是程颢“拒见张怀素”的现代版:合作方吹得越玄,越要查实际凭据,没凭据就拒绝,别被“关系”“资源”忽悠。

  案例2:拒绝“履历好看但价值观歪”的候选人,避开团队内耗坑

  某互联网公司技术部招“算法主管”,收到一份简历:候选人老张有大厂经历,参与过“千万级用户项目”,简历写得特别亮眼,技术总监看了特别满意,觉得“挖到宝了”。

  但hR主管小周在面试时发现问题:聊到“项目数据不达标怎么办”,老张说“可以先改部分数据应付考核,后续再优化”;问“怎么看待团队协作”,老张又说“只要能出成绩,不用管同事怎么想”。小周当场就判断:这人价值观有问题,就算技术再好,也可能给团队带歪风气。

  她跟技术总监建议:“老张虽然履历好看,但他踩了‘数据造假’‘不顾团队’的红线,要是招进来,以后可能会为了KpI搞小动作,还会跟同事闹矛盾,反而拖累项目。”技术总监一开始不乐意,但还是听了小周的话,没录用老张。

  后来从老张之前的同事那听说:老张在大厂时,就因为“私自改数据”被警告过,还跟团队成员吵过好几次架,最后是被“优化”走的。技术总监后怕地说:“幸好没招他,不然技术部得乱套!”——这和程颢“守正拒险”的逻辑一样:候选人再厉害,只要价值观歪、踩底线,就坚决拒绝,别为了“能力”牺牲团队稳定。

  三、拒绝风险人物的3个关键:别做“蔡邕式妥协”,要学程颢“守得住”

  评注里提到蔡邕:他躲了董卓十二年,却因为怕董卓发怒,最终还是出山合作,最后被牵连。职场里很多人也像蔡邕一样,因为“怕得罪人”“想抱大腿”,不敢拒绝风险人物,最后踩坑。要像程颢那样避开麻烦,得记住3个关键:

  1.别被“人情\/压力”绑架:程颢没因为蔡卞是上司就妥协,职场里也别因为“对方是领导推荐的”“同事都同意”就放弃原则——得罪人总比踩坑强,真出了事,没人会替你担责。

  2.提前“划清界限”,别留模糊空间:程颢明确说“不见张怀素”,没给对方留“再聊聊”的余地;职场里拒绝风险人物时,别模棱两可,要明确说“不行”,并讲清理由(比如“不合规”“没案例”),避免对方纠缠。

  3.用“规则\/底线”当理由,别用“个人喜好”:程颢用“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当理由,职场里拒绝时可以说“不符合公司合规要求”“跟团队价值观不符”——用客观规则当借口,比“我觉得不行”更有说服力,也不容易得罪人。

  四、核心启示:职场“明哲保身”,不是“谁都不得罪”,是“该拒就拒”

  程颢拒绝张怀素,不是“不合群”,是“提前避坑”;李姐拒绝李总、小周拒绝老张,也不是“故意找茬”,是“守护团队和自己的职场安全”。职场里,遇到“看似厉害但有风险”的人,别犹豫:

  要是对方“吹得玄、没实据”,拒绝;

  要是对方“踩底线、价值观歪”,拒绝;

  要是对方“众人捧、但你觉得不对”,拒绝。

  别像蔡邕那样“怕得罪人而妥协”,最后后悔都来不及。坚持原则拒绝风险,才是真的对自己、对团队负责。

  【原文】程颢

  程颢为越州佥判,蔡卞为帅,待公甚厚。初,卞尝为公语:“张怀素道术通神,虽飞禽走兽能呼遣之,至言孔子诛少正卯,彼尝谏以为太早;汉祖成皋相持,彼屡登高观战。不知其岁数,殆非世间人也!”公每窃笑之。及将往四明,而怀素且来会稽。卞留少俟,公不为止,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以不可训也。斯近怪矣。州牧既甚信重,士大夫又相谄合,下民从风而靡,使真有道者,固不愿此。不然,不识之未为不幸也。”后二十年,怀素败,多引名士。边批:欲以自脱。或欲因是染公,竟以寻求无迹而止。非公素论守正,则不免于罗织矣。

  评:张让,众所弃也,而太丘独不难一吊。张怀素,众所奉也,而伯淳独不轻一见。明哲保身,岂有定局哉!具二公之识,并行不悖可矣。蔡邕亡命江海积十二年矣,不能自晦以预免董卓之辟;逮既辟,称疾不就犹可也,乃因卓之一怒,惧祸而从;受其宠异,死犹叹息。初心谓何,介而不果,涅而遂淄,公论自违,犹望以续史幸免,岂不愚乎?视太丘愧死矣!《容斋随笔》云:会稽天宁观老何道士,居观之东廊,栽花酿酒,客至必延之。一日有道人貌甚伟,款门求见,善谈论,能作大字。何欣然款留,数日方去。未几,有妖人张怀素谋乱,即前日道人也。何亦坐系狱,良久得释。自是畏客如虎,杜门谢客。忽有一道人,亦美风仪,多技术。西廊道士张若水介之来谒,何大怒骂,合扉拒之。此道乃永嘉林灵噩,旋得上幸,贵震一时,赐名灵素,平日一饭之恩无不厚报。若水乘驿赴阙,官至蕊珠殿校籍,父母俱荣封。而老何以尝骂故,朝夕忧惧;若水以书慰之,始少安。此亦知其一不知其二之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