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上智之三《通简》41 郭子仪-《智囊里的管理学》

  郭子仪:“位高别藏私”,用“自曝弱点”比“严防死守”更能避祸

  汾阳王郭子仪的府邸在亲仁里,他把大门敞开,任凭外人进出,从不过问。手下将领外出镇守前来辞行时,郭子仪的夫人和女儿正对着镜子梳妆,还让将领们帮忙拿毛巾、打水,使唤他们跟对待仆人没两样。

  后来子弟们列队劝谏,郭子仪不听;子弟们接着哭着说:“父亲您功业显赫,却不注重自身威严,不管身份贵贱的人都能在您卧室里随意走动,我们觉得就算是伊尹、霍光这样的贤臣,也不该这么做。”

  郭子仪笑着解释:“你们根本想不到这层。我现在有五百匹战马吃朝廷的粮草,一千个家仆靠朝廷供养,往前没什么可追求的,往后也没什么可依靠的。要是我把院墙修得高高的、大门锁得严严的,不让内外往来,一旦有人心怀怨恨,捏造我谋反的罪名,再加上那些贪功害能的人趁机煽风点火,咱们全家都会被满门抄斩,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现在府门大开、毫无隔阂,就算有人想进谗言诋毁我,也没什么可利用的把柄!”子弟们听完都跪地拜服。

  冯梦龙点评:裴谞奏报郭府下人犯禁,看似“不给面子”,实则是帮郭子仪避嫌!

  唐德宗因为要修建皇陵,下令禁止民间屠宰。郭子仪的仆人违反了禁令,金吾将军裴谞上奏弹劾。有人对裴谞说:“你就不为郭公留点情面吗?”裴谞回答:“我这正是在为郭公着想啊。郭公声望太高,皇上刚即位,肯定会担心他党羽众多。我揭发他的小过错,正好能证明郭公没那么可怕,这不是很好吗!”像裴谞这样的人,称得上是郭子仪的益友。

  看郭子仪的处世之道,会觉得王翦、萧何的避祸方法格局太小。王翦、萧何的事迹可见《委虵部》。

  鱼朝恩暗中派人挖郭子仪家的祖坟,没挖到什么东西。郭子仪从泾阳回朝,唐德宗安慰他,他当即哭着说:“我长期掌管军队,没能禁止士兵挖别人的祖坟;现在有人挖我先人的坟墓,这是上天的惩罚,不是人为的灾祸啊!”

  鱼朝恩还曾准备酒席邀请郭子仪,有人说鱼朝恩可能会对他不利,手下人愿意穿戴铠甲跟着保护。郭子仪不同意,只带了几个家仆前往。鱼朝恩问:“怎么带这么少的随从?”郭子仪把听到的传言告诉他。鱼朝恩惶恐地说:“要是换了别人,恐怕早就怀疑我了,您真是宽厚长者啊!”

  冯梦龙点评:郭子仪精通黄老“不争”之术,就算是鱼朝恩这样的小人,也不得不被他的大德感化!

  君子要是不幸遇到小人,千万不能跟小人一般见识。郭子仪面对祖坟被挖、被人暗算的情况,没选择硬碰硬,反而用“认天命”“坦诚相告”的方式化解矛盾——既避免了激化冲突,又用自身气度让对方羞愧,这比任何反击都更有力量。

  郭子仪的智慧,在于看透“位高权重时,越藏着掖着越容易遭猜忌”:敞开府门是告诉外界“我没秘密”,不追究祖坟被挖是展示“我无怨恨”,带少量随从赴宴是证明“我不设防”。很多时候,身处高位或面对小人,与其靠“防备”保护自己,不如主动暴露“无威胁”,反而能减少算计和灾祸。

  【管理智慧】

  一、郭子仪的“开门逻辑”:不是没架子,是“用透明破猜忌,以无防换安全”

  郭子仪敞开王府大门,核心是算透了“功高震主的死穴——猜忌”。古代功臣一旦权大、位高,皇上最怕的就是“你藏着掖着,不知道在搞什么”;而郭子仪“四门洞开、不避贵贱”,等于把自己“晒在皇上和所有人眼前”:想谋反?家里天天人来人往,根本没机会密谋;想贪腐?谁都能进来看,藏不住金银珠宝;想摆架子结党?对夫人女儿都像使唤仆人,谁会觉得他能拉拢人心——猜忌的根基没了,自然能保全家平安。

  放到现代场景(企业高管避嫌、职场位高者自处、社区名人免是非),这个逻辑就是“当你权大、名盛容易遭人猜忌时,别靠‘藏着掖着、摆架子’防人,要靠‘透明化、接地气’破局——越透明,别人越抓不到你的把柄;越接地气,别人越不会觉得你‘危险’”。

  当代案例:集团cEo“办公室不关门”,用透明避“结党”猜忌

  某上市公司的cEo老张,权力大、话语权重,总有竞争对手在董事会造谣“老张拉帮结派,想架空董事长”。老张没急着辩解,反而改了个习惯:办公室门永远敞开,不管是高管汇报工作、普通员工提建议,还是保洁阿姨打扫卫生,都能直接进去;他还经常去员工食堂吃饭,跟基层员工聊“工资够不够花”“家里有啥困难”,一点没高管架子。

  结果不到半年,没人再造谣了——董事会成员去他办公室,看到“谁都能进去找他”,知道“根本没结党的机会”;员工们觉得“张总接地气、没架子”,反而更支持他,竞争对手的谣言自然没人信。要是老张像以前一样“办公室门关得严严实实,只跟高管来往”,反而会让猜忌越演越烈,最后可能真的被董事会猜忌。

  二、郭子仪的“忍辱逻辑”:不是怂,是“用不争堵小人的嘴,以格局化敌人的恶”

  评注里冯梦龙还讲了两件事,更能看出郭子仪的通透:

  一是德宗皇帝规定“皇陵附近禁止屠宰”,郭子仪家的仆人偏偏犯了禁。金吾将军裴谞直接上奏弹劾,有人劝裴谞“你就不能给郭公留点面子吗?” 裴谞却说:“我这才是帮他!郭公威望太高,皇上刚即位,肯定怕他党羽多、不好管,我弹劾他的小过错,正好能让皇上知道‘郭公也有能被约束的地方,不用怕他’,这不是帮他吗?”

  二是宦官鱼朝恩跟郭子仪不对付,偷偷派人挖了郭子仪家的祖坟,却没挖到什么。郭子仪从泾阳回朝廷,皇帝安慰他,他却哭着说:“我带兵这么多年,没管好士兵,他们也挖过别人的祖坟,现在别人挖我的祖坟,这是上天的惩罚,不是人为的祸患啊!” 后来鱼朝恩还摆宴席邀请郭子仪,有人说“他肯定想害你,让手下人穿盔甲跟着去”,郭子仪却只带了几个家仆。鱼朝恩问“怎么带这么少人”,郭子仪把“有人说你要害我”的话直说出来,鱼朝恩又愧又怕:“要是换了别人,肯定会怀疑我,只有您是真正的长者啊!”

  郭子仪的厉害之处在于:不跟小人争对错,不跟敌人斗狠——你弹劾我小错,我认;你挖我祖坟,我不怪你;你可能害我,我还对你坦诚。这种“不争不斗”,反而让小人没了继续害他的理由,让敌人被他的格局感化,最后只能“服软”。

  当代案例:公司高管遇“下属造谣”,不反击反而帮下属,谣言自破

  某科技公司的技术总监老陈,被下属小李造谣“抢了他的项目功劳”,全部门都在传。老陈没找小李吵架,也没在领导面前辩解,反而在“项目庆功会”上说:“这个项目能成,小李的技术支持功不可没,他提出的算法优化方案,帮咱们节省了30%的时间,我已经跟hR申请,给小李涨薪、发奖金。”

  小李没想到老陈不仅不怪他,还帮他争取福利,又愧又悔,主动在部门群里澄清“是我误会陈总了,功劳确实是陈总的,我不该造谣”。要是老陈当时跟小李吵起来,反而会让大家觉得“两人有矛盾,说不定真有抢功劳的事”,谣言只会越传越凶;而老陈的“不争反帮”,反而让谣言不攻自破,还赢了人心。

  三、评注的“关键对比”:郭子仪比王翦、萧何“格局更大”

  评注里冯梦龙说“看郭汾阳,觉王翦、萧何家数便小”——王翦帮秦始皇灭楚时,怕皇上猜忌,故意“索要良田美宅”自污;萧何帮刘邦打天下时,怕皇上怀疑,故意“强买百姓田地”让自己名声变差。他们俩是“用‘贪’证明自己没野心”,而郭子仪是“用‘透明、不争’证明自己没威胁”——前者还带着“刻意自污”的痕迹,后者却把“避嫌”融入日常,活得更通透、格局更大,连小人都没法挑错。

  放到现代,这就是“避嫌的最高境界:不是‘故意做什么’,而是‘本来就是这样’”。比如有的高管“故意晒自己的普通生活”,反而像“演戏”;而郭子仪“敞开大门、使唤家人”,是日常习惯,一点不刻意,反而更让人信服。

  四、核心启示:位高名盛时,记住郭子仪的2个“不犯傻”

  1.不犯“藏着掖着”的傻:别觉得“关起门、摆架子能防人”,位越高、名越盛,越要“透明化、接地气”——敞开大门,别人才看不到“阴谋”;放下架子,别人才不会觉得“危险”,猜忌自然没了根基。

  2.不犯“跟小人斗狠”的傻:遇到小人造谣、陷害,别急着“反击、报复”,越斗越容易“把自己拉到小人的水平”;不如像郭子仪一样“不争不辩,甚至帮对方”,反而能让小人没了理由,让别人看到你的格局,最后赢的还是你。

  【原文】郭子仪

  汾阳王宅在亲仁里,大启其第,任人出入不问。麾下将吏出镇来辞,王夫人及爱女方临妆,令持帨汲水,役之不异仆隶。他日子弟列谏,不听,继之以泣,曰:“大人功业隆赫,而不自崇重,贵贱皆游卧内,某等以为虽伊、霍不当如此。”公笑谓曰:“尔曹固非所料。且吾马食官粟者五百匹,官饩者一千人,进无所往,退无所据。向使崇垣扃户,不通内外,一怨将起,构以不臣,其有贪功害能之徒成就其事,则九族齑粉,噬脐莫追。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欲兴,无所加也!”诸子拜服。

  评:德宗以山陵近禁屠宰。郭子仪之隶人犯禁,金吾将军裴谞奏之。或谓曰:“君独不为郭公地乎?”谞曰:“此乃所以为之地也。郭公望重,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故我发其小过,以明郭公之不足畏,不亦可乎!”若谞者,可谓郭公之益友矣。

  看郭汾阳,觉王翦、萧何家数便小。王、萧事见《委虵部》。

  鱼朝恩阴使人发郭氏墓,盗未得。子仪自泾阳来朝,帝唁之,即号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亦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朝恩又尝修具邀公,或言将不利公,其下愿裹甲以从。子仪不许,但以家僮数人往。朝恩曰:“何车骑之寡?”子仪告以所闻。朝恩惶恐曰:“非公长者,得无致疑!”

  评:精于黄老之术,虽朝恩亦不得不为盛德所化矣。君子不幸而遇小人,切不可与一般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