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璋&罗通:“制强者别硬碰”,先“抓软肋”再“给退路”更高效
王璋:单骑“敲警钟”,借“收护卫”解危局
王璋是河南人,永乐年间担任左都御史。当时有人告发周王府要谋反,皇上想在周王行动前出兵讨伐,就这事询问王璋的意见。
王璋说:“现在没任何证据,讨伐他师出无名。”皇上反驳:“兵贵神速,等他带兵出城,就没法收拾了!”王璋回应:“依我看,不用兴师动众,我请求去处理这件事。”皇上问:“那你需要带多少人?”王璋答:“只要三四个御史随行就行。但必须有皇上的敕令,任命我巡抚当地,才能行事。”
皇上立刻让学士草拟敕令,王璋当天就出发了。黎明时分,他直接赶到周王府。周王又惊又慌,不知道他来干嘛,只好把他请进偏室,问他来意。王璋说:“有人告你谋反,我是来处理这事的!”周王吓得当场下跪。
王璋接着说:“朝廷已经派丘大帅率领十万大军过来了,我觉得你谋反没证据,所以先来给你透个信。你打算怎么办?”周王全家围着他哭个不停。王璋说:“哭没用,得想办法打消皇上的疑心。”周王说:“我实在想不出办法,全靠您指点!”王璋说:“你把王府的护卫兵权交出来,这事就结了。”
周王立刻照做,王璋赶紧通过驿站把消息上报朝廷。皇上特别高兴,王璋随后下令:“护卫军三天内不撤走的,立斩!”没几天,护卫军就全散了。
罗通:抓僭越“留余地”,借“还礼器”化矛盾
罗通以御史身份巡查四川,蜀王是藩王中最富有的,出门时用的车马、仪仗,竟然违规模仿皇帝的规格。罗通心里想约束他,却没硬来。
有一天,蜀王路过御史台,罗通突然派人把蜀王违规使用的仪仗没收了。蜀王一下子没了气焰,又怕又慌。四川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来见罗通,问他怎么回事,还说:“听说蜀王犯的错可能要受重罚,现在该怎么办啊?”罗通说:“确实是这么回事,你们也帮着想想办法。”
第二天一早,官员们又来问,罗通说:“简单,你们悄悄跟蜀王说,就说他用的那套黄屋车、左纛旗,本来是玄元皇帝庙里的礼器,现在只是还回去而已。”(边批:让蜀王自己找台阶下,自己化解问题)玄元皇帝是唐玄宗巡蜀时为老子建庙供奉的称号。
蜀王照这个说法做,事情果然顺利解决,之后他也收敛了不少,再也不敢违规用仪仗了。
不“靠权势压人”,用“借势 给台阶”控藩王,比硬刚更显智慧
王璋抓准“周王怕被讨伐”的心理,借“十万大军”的威慑逼他交兵权,既没动刀兵,又解决了隐患;罗通抓准“蜀王怕担僭越罪名”的顾虑,借“还礼器”的说法给他台阶,既纠正了违规,又没激化矛盾。他俩都没靠“硬怼”,而是顺着藩王的“怕”和“面子”做文章,既达成目的,又留了余地,比单纯靠职权压制高明太多。
王璋和罗通的智慧,在于看透“藩王有势力但也怕追责”:不跟他们比权势,而是先点出他们的“致命问题”(谋反嫌疑、僭越之罪),再给他们“安全解套”的办法(交兵权、还礼器)。很多时候,面对比自己有势力的人,别只想着“对抗”,先找到对方的顾虑,再留一条体面的退路,反而能轻松达成目的。
【管理智慧】
一、王璋的“软平叛逻辑”:不派兵,靠“借势施压 给生路”破局
王璋不请兵、只带几个御史,核心是算透了“周王的软肋”——他不是真要谋反,是被举报后慌了神,怕皇上动杀心;要是真派兵,周王可能会“破罐子破摔”真反,反而难收拾;而“借十万大军的势吓他,再给‘献护卫’的生路”,等于既让皇上看到“周王服软”,又没把周王逼到绝路,两边都能下台。
放到现代场景(比如企业处理“疑似贪腐高管”、社区应对“违规大户”、职场调解“疑似结党同事”),这个逻辑就是“遇到‘有嫌疑但没实锤’的问题,别先想着‘硬查、硬罚、硬压’,可以‘借更高层的势施压,再给对方留个台阶’——硬刚容易逼对方反抗,软处理反而能让对方主动配合,还不激化矛盾”。
当代案例:企业查“疑似贪腐总监”,不报案反给路,轻松收权
某集团市场部总监老杨,被人举报“私吞推广经费,跟供应商有利益勾结”,但没找到实锤。cEo想直接派审计组严查,hRd却学王璋的招:“不用兴师动众,我去跟老杨谈,带两个hR就行,您先跟我演个戏——就说‘集团要派第三方审计查所有部门经费,重点查市场部’。”
hRd找到老杨,先“借势施压”:“杨总,总部刚说要派第三方审计来,专门查推广经费,听说有人把您给举报了,审计组肯定会重点盯您这边。”老杨脸色一下就变了。hRd接着“给生路”:“不过我跟cEo提了,要是您主动把‘供应商合作的决策权’交出来,再把最近半年的推广经费明细整理好,审计组可以先不查您,只查部门其他同事——这样您既不用担风险,也不丢面子。”
老杨赶紧答应,第二天就交了决策权,还把经费明细整理得清清楚楚。后来审计组过来,没发现老杨有问题(举报是竞品故意搞事),老杨反而因为“配合度高”,没被追究——要是当时直接派审计组硬查,老杨可能会觉得“公司不信任我”,要么故意藏资料,要么干脆辞职,反而给市场部造成混乱。
二、罗通的“软纠错逻辑”:不翻脸,靠“抓问题 给体面”收场
罗通扣了蜀王的僭越仪仗,却不直接定罪,反而让蜀王“借玄元皇帝庙找台阶”,核心是摸透了“蜀王的顾虑”——他不是故意谋反,是爱讲排场、不懂规矩,怕的是“被定‘僭越’的罪,丢了藩王面子”;要是直接上奏弹劾,蜀王会觉得“罗通故意找茬”,反而会跟他对着干;而“给台阶让他自己圆回去”,既纠正了他的错,又保住了他的体面,蜀王自然愿意收敛。
放到现代场景(比如职场纠正“越界同事”、商场提醒“违规合作方”、社区管“不守规矩的业主”),这个逻辑就是“遇到‘没恶意但越界’的行为,别先想着‘指责、通报、罚款’,可以‘先指出问题,再帮对方找个台阶下’——硬纠错容易伤和气,软纠错反而能让对方心甘情愿改,还能保住关系”。
当代案例:社区管“违规装豪华大门”业主,不拆门反给说法,轻松合规
某小区有个业主老陈,为了显气派,在自家门口装了个超宽的“皇家风大门”,超出了小区规定的尺寸,还挡了邻居的路。物业想强拆,社区主任却学罗通的招:“别硬拆,先扣住‘违规’的点,再给老陈找个台阶。”
主任先找老陈:“陈哥,您这大门确实气派,但小区规定大门不能超1.2米,您这都1.8米了,还挡了邻居走路,有人举报到街道办了,要是街道办来查,可能得让您拆了重装。”老陈一下就慌了——他花了好几万装的门,不想拆。
主任接着给台阶:“不过我跟街道办的人说了,您这门是‘老家祠堂的老物件,搬来小区暂时装着,以后还要送回去’,他们说只要不挡路、不超期,就不用拆。您要不把大门往里面挪20厘米,别挡邻居路,再跟街道办说‘半年后送回老家’,这事就过去了。”
老陈赶紧照做,把大门挪了位置,还跟街道办说了“送回老家”的说法。最后既没拆门,又合规了,邻居也不投诉了——要是当时物业硬拆,老陈肯定会跟物业吵架,甚至起诉,最后不仅伤和气,还得耽误好几天工期。
三、两人的“软处理共同点:不搞‘一棍子打死’,都留‘双向台阶’”
不管是王璋平周府疑叛,还是罗通管蜀王僭仪,他俩都没犯“硬刚到底”的错,反而靠“留台阶”解决了问题,核心藏着两个共性:
1.给对方“退路台阶”:王璋给周王“献护卫免罪”的路,罗通给蜀王“借庙还仪”的路,都没把对方逼到“要么反抗、要么认栽”的绝路,让对方有机会“体面认错”;
2.给自己“收场台阶”:王璋不用派兵,避免了“没实锤还兴师动众”的尴尬;罗通不直接弹劾,避免了“跟藩王结仇”的麻烦,最后都能“漂亮收场”。
这放现代就是“处理问题别追求‘赢了对方’,要追求‘解决问题 保住关系’”:比如职场纠正同事,别追求“让他认错道歉”,要追求“让他改过来 不影响以后合作”;社区管业主,别追求“让他服软”,要追求“让他合规 不闹矛盾”——这才是真的“会办事”。
四、核心启示:遇到“有嫌疑、没恶意”的问题,记住两位大佬的2个“不犯傻”
1.不犯“硬刚激化矛盾”的傻:别一遇到问题就“派兵、严查、强拆、弹劾”,先想“对方是不是真有恶意?硬刚会不会逼他反抗?”——王璋没派兵,罗通没弹劾,都是怕激化矛盾,软处理反而更顺利;
2.不犯“不给体面赶尽杀绝”的傻:别抓住对方的错就“往死里踩”,哪怕是对方不对,也要给“体面的台阶”——周王怕丢命,王璋给“献护卫”的台阶;蜀王怕丢面子,罗通给“还庙器”的台阶,保住对方的体面,对方才愿意配合。
【原文】王璋 罗通
璋,河南人,永乐中为左都御史。时有告周府将为不轨者,上欲及其未发讨之,以问璋。璋曰:“事未有迹,讨之无名。”上曰:“兵贵神速,彼出城,则不可为矣。”璋曰:“以臣之愚,可不烦兵,臣请往任之。”曰:“若用众几何?”曰:“但得御史三四人随行足矣。然须奉敕,以臣巡抚其地,乃可。”遂命学士草敕,即日起行。黎明,直造王府。周王惊愕,莫知所为,延之别室,问所以来者。曰:“人有告王谋叛,臣是以来!”王惊跪。璋曰:“朝廷已命丘大帅将兵十万,将至,臣以王事未有迹,故来先谕。事将若何?”王举家环哭不已。璋曰:“哭亦何益?愿求所以释上疑者。”曰:“愚不知所出,唯公教之。”璋曰:“能以王护卫为献,无事矣。”王从之,乃驰驿以闻。上喜,璋乃出示曰:“护卫军三日不徙者,处斩!”不数日而散。
罗通以御史按蜀,蜀王富甲诸国,出入僭用乘舆仪从。通心欲检制之。一日,王过御史台,公突使人收王所僭卤簿,蜀王气沮。藩、臬俱来见,问状,且曰:“闻报,王罪且不测,今且奈何?”通曰:“诚然,公等试思之。”诘旦复来,通曰:“易耳,宜密语王,但谓黄屋、左纛故玄元皇帝庙中器,今复还之耳。”边批:自结还使自解。玄元皇帝,玄宗幸蜀建祀老子者也。从之,事乃得解,王亦自敛。
王璋:单骑“敲警钟”,借“收护卫”解危局
王璋是河南人,永乐年间担任左都御史。当时有人告发周王府要谋反,皇上想在周王行动前出兵讨伐,就这事询问王璋的意见。
王璋说:“现在没任何证据,讨伐他师出无名。”皇上反驳:“兵贵神速,等他带兵出城,就没法收拾了!”王璋回应:“依我看,不用兴师动众,我请求去处理这件事。”皇上问:“那你需要带多少人?”王璋答:“只要三四个御史随行就行。但必须有皇上的敕令,任命我巡抚当地,才能行事。”
皇上立刻让学士草拟敕令,王璋当天就出发了。黎明时分,他直接赶到周王府。周王又惊又慌,不知道他来干嘛,只好把他请进偏室,问他来意。王璋说:“有人告你谋反,我是来处理这事的!”周王吓得当场下跪。
王璋接着说:“朝廷已经派丘大帅率领十万大军过来了,我觉得你谋反没证据,所以先来给你透个信。你打算怎么办?”周王全家围着他哭个不停。王璋说:“哭没用,得想办法打消皇上的疑心。”周王说:“我实在想不出办法,全靠您指点!”王璋说:“你把王府的护卫兵权交出来,这事就结了。”
周王立刻照做,王璋赶紧通过驿站把消息上报朝廷。皇上特别高兴,王璋随后下令:“护卫军三天内不撤走的,立斩!”没几天,护卫军就全散了。
罗通:抓僭越“留余地”,借“还礼器”化矛盾
罗通以御史身份巡查四川,蜀王是藩王中最富有的,出门时用的车马、仪仗,竟然违规模仿皇帝的规格。罗通心里想约束他,却没硬来。
有一天,蜀王路过御史台,罗通突然派人把蜀王违规使用的仪仗没收了。蜀王一下子没了气焰,又怕又慌。四川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来见罗通,问他怎么回事,还说:“听说蜀王犯的错可能要受重罚,现在该怎么办啊?”罗通说:“确实是这么回事,你们也帮着想想办法。”
第二天一早,官员们又来问,罗通说:“简单,你们悄悄跟蜀王说,就说他用的那套黄屋车、左纛旗,本来是玄元皇帝庙里的礼器,现在只是还回去而已。”(边批:让蜀王自己找台阶下,自己化解问题)玄元皇帝是唐玄宗巡蜀时为老子建庙供奉的称号。
蜀王照这个说法做,事情果然顺利解决,之后他也收敛了不少,再也不敢违规用仪仗了。
不“靠权势压人”,用“借势 给台阶”控藩王,比硬刚更显智慧
王璋抓准“周王怕被讨伐”的心理,借“十万大军”的威慑逼他交兵权,既没动刀兵,又解决了隐患;罗通抓准“蜀王怕担僭越罪名”的顾虑,借“还礼器”的说法给他台阶,既纠正了违规,又没激化矛盾。他俩都没靠“硬怼”,而是顺着藩王的“怕”和“面子”做文章,既达成目的,又留了余地,比单纯靠职权压制高明太多。
王璋和罗通的智慧,在于看透“藩王有势力但也怕追责”:不跟他们比权势,而是先点出他们的“致命问题”(谋反嫌疑、僭越之罪),再给他们“安全解套”的办法(交兵权、还礼器)。很多时候,面对比自己有势力的人,别只想着“对抗”,先找到对方的顾虑,再留一条体面的退路,反而能轻松达成目的。
【管理智慧】
一、王璋的“软平叛逻辑”:不派兵,靠“借势施压 给生路”破局
王璋不请兵、只带几个御史,核心是算透了“周王的软肋”——他不是真要谋反,是被举报后慌了神,怕皇上动杀心;要是真派兵,周王可能会“破罐子破摔”真反,反而难收拾;而“借十万大军的势吓他,再给‘献护卫’的生路”,等于既让皇上看到“周王服软”,又没把周王逼到绝路,两边都能下台。
放到现代场景(比如企业处理“疑似贪腐高管”、社区应对“违规大户”、职场调解“疑似结党同事”),这个逻辑就是“遇到‘有嫌疑但没实锤’的问题,别先想着‘硬查、硬罚、硬压’,可以‘借更高层的势施压,再给对方留个台阶’——硬刚容易逼对方反抗,软处理反而能让对方主动配合,还不激化矛盾”。
当代案例:企业查“疑似贪腐总监”,不报案反给路,轻松收权
某集团市场部总监老杨,被人举报“私吞推广经费,跟供应商有利益勾结”,但没找到实锤。cEo想直接派审计组严查,hRd却学王璋的招:“不用兴师动众,我去跟老杨谈,带两个hR就行,您先跟我演个戏——就说‘集团要派第三方审计查所有部门经费,重点查市场部’。”
hRd找到老杨,先“借势施压”:“杨总,总部刚说要派第三方审计来,专门查推广经费,听说有人把您给举报了,审计组肯定会重点盯您这边。”老杨脸色一下就变了。hRd接着“给生路”:“不过我跟cEo提了,要是您主动把‘供应商合作的决策权’交出来,再把最近半年的推广经费明细整理好,审计组可以先不查您,只查部门其他同事——这样您既不用担风险,也不丢面子。”
老杨赶紧答应,第二天就交了决策权,还把经费明细整理得清清楚楚。后来审计组过来,没发现老杨有问题(举报是竞品故意搞事),老杨反而因为“配合度高”,没被追究——要是当时直接派审计组硬查,老杨可能会觉得“公司不信任我”,要么故意藏资料,要么干脆辞职,反而给市场部造成混乱。
二、罗通的“软纠错逻辑”:不翻脸,靠“抓问题 给体面”收场
罗通扣了蜀王的僭越仪仗,却不直接定罪,反而让蜀王“借玄元皇帝庙找台阶”,核心是摸透了“蜀王的顾虑”——他不是故意谋反,是爱讲排场、不懂规矩,怕的是“被定‘僭越’的罪,丢了藩王面子”;要是直接上奏弹劾,蜀王会觉得“罗通故意找茬”,反而会跟他对着干;而“给台阶让他自己圆回去”,既纠正了他的错,又保住了他的体面,蜀王自然愿意收敛。
放到现代场景(比如职场纠正“越界同事”、商场提醒“违规合作方”、社区管“不守规矩的业主”),这个逻辑就是“遇到‘没恶意但越界’的行为,别先想着‘指责、通报、罚款’,可以‘先指出问题,再帮对方找个台阶下’——硬纠错容易伤和气,软纠错反而能让对方心甘情愿改,还能保住关系”。
当代案例:社区管“违规装豪华大门”业主,不拆门反给说法,轻松合规
某小区有个业主老陈,为了显气派,在自家门口装了个超宽的“皇家风大门”,超出了小区规定的尺寸,还挡了邻居的路。物业想强拆,社区主任却学罗通的招:“别硬拆,先扣住‘违规’的点,再给老陈找个台阶。”
主任先找老陈:“陈哥,您这大门确实气派,但小区规定大门不能超1.2米,您这都1.8米了,还挡了邻居走路,有人举报到街道办了,要是街道办来查,可能得让您拆了重装。”老陈一下就慌了——他花了好几万装的门,不想拆。
主任接着给台阶:“不过我跟街道办的人说了,您这门是‘老家祠堂的老物件,搬来小区暂时装着,以后还要送回去’,他们说只要不挡路、不超期,就不用拆。您要不把大门往里面挪20厘米,别挡邻居路,再跟街道办说‘半年后送回老家’,这事就过去了。”
老陈赶紧照做,把大门挪了位置,还跟街道办说了“送回老家”的说法。最后既没拆门,又合规了,邻居也不投诉了——要是当时物业硬拆,老陈肯定会跟物业吵架,甚至起诉,最后不仅伤和气,还得耽误好几天工期。
三、两人的“软处理共同点:不搞‘一棍子打死’,都留‘双向台阶’”
不管是王璋平周府疑叛,还是罗通管蜀王僭仪,他俩都没犯“硬刚到底”的错,反而靠“留台阶”解决了问题,核心藏着两个共性:
1.给对方“退路台阶”:王璋给周王“献护卫免罪”的路,罗通给蜀王“借庙还仪”的路,都没把对方逼到“要么反抗、要么认栽”的绝路,让对方有机会“体面认错”;
2.给自己“收场台阶”:王璋不用派兵,避免了“没实锤还兴师动众”的尴尬;罗通不直接弹劾,避免了“跟藩王结仇”的麻烦,最后都能“漂亮收场”。
这放现代就是“处理问题别追求‘赢了对方’,要追求‘解决问题 保住关系’”:比如职场纠正同事,别追求“让他认错道歉”,要追求“让他改过来 不影响以后合作”;社区管业主,别追求“让他服软”,要追求“让他合规 不闹矛盾”——这才是真的“会办事”。
四、核心启示:遇到“有嫌疑、没恶意”的问题,记住两位大佬的2个“不犯傻”
1.不犯“硬刚激化矛盾”的傻:别一遇到问题就“派兵、严查、强拆、弹劾”,先想“对方是不是真有恶意?硬刚会不会逼他反抗?”——王璋没派兵,罗通没弹劾,都是怕激化矛盾,软处理反而更顺利;
2.不犯“不给体面赶尽杀绝”的傻:别抓住对方的错就“往死里踩”,哪怕是对方不对,也要给“体面的台阶”——周王怕丢命,王璋给“献护卫”的台阶;蜀王怕丢面子,罗通给“还庙器”的台阶,保住对方的体面,对方才愿意配合。
【原文】王璋 罗通
璋,河南人,永乐中为左都御史。时有告周府将为不轨者,上欲及其未发讨之,以问璋。璋曰:“事未有迹,讨之无名。”上曰:“兵贵神速,彼出城,则不可为矣。”璋曰:“以臣之愚,可不烦兵,臣请往任之。”曰:“若用众几何?”曰:“但得御史三四人随行足矣。然须奉敕,以臣巡抚其地,乃可。”遂命学士草敕,即日起行。黎明,直造王府。周王惊愕,莫知所为,延之别室,问所以来者。曰:“人有告王谋叛,臣是以来!”王惊跪。璋曰:“朝廷已命丘大帅将兵十万,将至,臣以王事未有迹,故来先谕。事将若何?”王举家环哭不已。璋曰:“哭亦何益?愿求所以释上疑者。”曰:“愚不知所出,唯公教之。”璋曰:“能以王护卫为献,无事矣。”王从之,乃驰驿以闻。上喜,璋乃出示曰:“护卫军三日不徙者,处斩!”不数日而散。
罗通以御史按蜀,蜀王富甲诸国,出入僭用乘舆仪从。通心欲检制之。一日,王过御史台,公突使人收王所僭卤簿,蜀王气沮。藩、臬俱来见,问状,且曰:“闻报,王罪且不测,今且奈何?”通曰:“诚然,公等试思之。”诘旦复来,通曰:“易耳,宜密语王,但谓黄屋、左纛故玄元皇帝庙中器,今复还之耳。”边批:自结还使自解。玄元皇帝,玄宗幸蜀建祀老子者也。从之,事乃得解,王亦自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