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上智之四《迎刃》08 陈平-《智囊里的管理学》

  陈平:“遇危别盲动”,看“局势定策略”比“死磕一条路”更稳妥

  擒樊哙:囚而不杀“留退路”,不做后悔事

  燕王卢绾谋反,汉高祖刘邦派樊哙以相国身份率军平叛。樊哙出发后,有人在刘邦面前说他坏话,刘邦大怒,骂道:“樊哙见我生病,竟然盼着我死!”

  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召来绛侯周勃,在病床前下诏:“陈平乘坐驿站快马,载着周勃去军中接替樊哙的兵权。陈平到了军营,立刻砍下樊哙的头!”两人接受诏令后,私下商量:“樊哙是陛下的老部下,功劳多;而且他还是吕后妹妹吕须的丈夫,有亲属关系又显贵。陛下现在是因为愤怒才想杀他,恐怕之后会后悔。”(边批:考虑得真细致)“咱们不如把他囚禁起来,送到陛下面前,让陛下自己决定杀不杀。”

  陈平到了军营,搭建高台,拿着符节召见樊哙。樊哙接了符节,就被反绑起来,装进囚车送往长安;同时让周勃接替他,率军平定燕国。陈平押送囚车途中,听说刘邦去世了,他担心吕后和吕须会迁怒于自己,立刻乘驿站快马抢先回京。

  路上遇到朝廷使者,使者传诏让陈平与灌婴驻守荥阳。陈平接了诏书,却立刻又快马赶到皇宫,对着刘邦的灵柩哭得特别悲痛,还趁机在灵前汇报了处理樊哙一事的经过。吕太后很同情他,说:“你出去休息吧!”

  陈平却坚持请求留在宫中担任警卫,太后最终任命他为郎中令,还让他“辅佐教导新皇帝”。从此之后,吕须再想进谗言陷害陈平,也没机会了。

  冯梦龙点评:应对谗言的逻辑相通,看距离远近定策略,陈平“近守”和刘琦“远避”都是高招!

  同样是面对谗言灾祸,陈平判断“留在京城、靠近权力中心,才能阻止对方的阴谋”,于是主动争取宿卫宫中,让吕须的谗言无法生效;而刘琦则判断“离开荆州、去往外地,才能消除父亲的猜忌”,于是自请驻守江夏,避开了祸患。

  该靠近时却远离,该远离时却靠近,这两种情况都会加速灾祸降临。陈平与刘琦的智慧,就在于找准了“近”与“远”的平衡点。

  延伸:刘琦避祸:自请出守“远猜忌”,不陷内斗

  刘表偏爱小儿子刘琮,长子刘琦担心自己会遭遇不测,就向诸葛亮请教对策,诸葛亮却不回应。有一天,刘琦邀请诸葛亮一起登楼,趁上楼后让人撤掉梯子,说:“今天您说的话,只有我一个人听见,现在总可以教我了吧?”

  诸葛亮说:“你没听说过吗?春秋时晋国的申生留在国内,最终陷入危险;重耳逃到国外,反而得以安全。”刘琦恍然大悟,主动请求刘表派自己去驻守江夏,从而避开了荆州的权力内斗,保全了自身。

  陈平的智慧,在于看透“处理樊哙不能硬杀,应对吕后需主动靠近”:不执行可能后悔的“斩头”命令,留足缓冲空间;刘邦去世后立刻贴近权力中心,堵住谗言渠道。而刘琦则看透“留在荆州只会被猜忌,离开才能自保”。很多时候,面对危机别盲目行动,先判断局势核心(是要“留余地”还是“避锋芒”),再针对性制定策略,才能化险为夷。

  【管理智慧】

  一、陈平的“软执行逻辑”:不硬刚圣旨,不踩权力雷区,用“留余地”保自己

  陈平不直接斩樊哙,反而囚送回京,后来还主动靠向吕后,核心是算透了“两层死穴”:一是“樊哙背景太硬,硬斩必留祸”——樊哙既是开国功臣,又是吕后的亲戚,刘邦气头过后肯定会后悔,真杀了樊哙,自己轻则丢官,重则掉脑袋;二是“权力风向要盯紧,别站错队”——刘邦驾崩后,吕后肯定掌权,要是不主动表忠心,吕媭的谗言一进,自己必遭报复。

  他的操作堪称“职场避坑教科书”:既没违抗圣旨(按诏去了军营,控制了樊哙),又没把事做绝(留着樊哙让刘邦自己定夺);皇帝驾崩后,还第一时间“靠向新掌权者”,用“宿卫”的动作断了别人说坏话的机会——不是怂,是懂“在权力夹缝里,留余地比死磕更安全”。

  当代案例:cEo气头上要开老员工,hR“软执行”保人又避祸

  某互联网公司cEo因为老技术总监“没赶上项目 deadline”,当着全管理层的面发火:“这项目搞砸了,明天就让他卷铺盖走人!” 还让hR总监第二天就办离职手续。hR总监一琢磨,这老总监是公司开国员工,技术能力没话说,还是董事长的远房亲戚——cEo现在是气昏了头,真开了人,回头肯定后悔,自己还得得罪董事长。

  于是hR总监没硬办离职,反而找老总监聊:“cEo现在在气头上,你先去总部的技术顾问组协助两个月,帮新人梳理下核心代码,等项目风波过了,我再跟cEo沟通你的岗位。” 老总监明白这是在保他,立马答应。

  果然,一周后cEo冷静下来,发现新项目离不开老总监的技术支持,主动问hR:“老x呢?让他赶紧回项目组。” 后来董事长还私下跟hR说:“你这事办得周到,没让我难做人。” 要是当时hR硬开了老总监,不仅会丢了个技术骨干,还得同时得罪cEo(后悔后迁怒)和董事长(亲戚被开),自己的位置也坐不稳——陈平的“软执行”,在当代职场里就是“不把事做绝,给别人留路,就是给自己留路”。

  二、刘琦的“远避祸逻辑”:不卷权力内斗,主动跳出漩涡,用“离开”躲坑

  评注里冯梦龙提到的刘琦(刘表长子),则是另一种避坑思路:刘表偏爱小儿子刘琮,刘琦怕自己被父亲猜忌、被弟弟陷害,多次找诸葛亮请教,诸葛亮都没明说。直到有天两人一起登楼,刘琦让人撤了梯子,说:“今天话只在你我之间,您总该教我了吧?” 诸葛亮才点拨他:“你没听说过申生留在国内反而遭祸,重耳逃到国外反而安全吗?” 刘琦一下醒悟,主动请求去江夏担任太守——远离了荆州的权力中心,成功避开了后来刘琮继位后对他的迫害。

  刘琦的核心逻辑是“惹不起就躲,不跟权力漩涡硬碰”:在父亲偏宠、弟弟觊觎的局面下,留在荆州只会“被动挨坑”,不管怎么辩解、怎么做,都可能被安上“争位”的罪名;而主动去外地任职,既显得“没争位的心思”,又跳出了弟弟的势力范围,反而能保平安。

  当代案例:家族企业争位,老主管“主动外派”避祸

  某家族建材企业,老板年近六十,偏爱小儿子,想让小儿子接位,可大儿子一直管着销售部,手里握着实权,两边明争暗斗。跟着大儿子多年的销售主管老郑,夹在中间特别难受——帮大儿子,怕老板和小儿子记恨;帮小儿子,又对不起大儿子的知遇之恩,还可能被销售部的人骂“叛徒”。

  老郑想起刘琦的办法,主动找老板说:“西南市场一直没打开,我想带个小团队去成都开分公司,既能帮公司拓展业务,也能让年轻人多历练历练。” 老板正愁怎么让老郑“远离销售部”,立马同意。

  后来小儿子顺利接位,清理了大儿子身边的几个“核心心腹”,却没找老郑的麻烦——老郑不在总部,没参与内斗,还帮公司打开了西南市场,小儿子反而觉得他“靠谱”,后来还把西南分公司的权限扩大了。要是老郑当时留在总部,不管站哪边,都会被卷进内斗,最后大概率“被扫地出门”——刘琦的“远避”,在当代就是“不卷没必要的内斗,跳出漩涡,反而有新机会”。

  三、两人的“避坑共同点:看清楚局势,不做‘没必要的硬刚’”

  不管是陈平的“软执行”,还是刘琦的“远避”,本质都是“不跟局势硬碰,用变通找活路”,但又不是盲目躲:

  - 陈平的“软”,是看清楚“樊哙背景硬、皇帝情绪不稳、吕后要掌权”,所以不硬斩、主动靠;

  - 刘琦的“远”,是看清楚“父亲偏宠、弟弟要害、留在荆州必遭祸”,所以主动走、不恋权。

  反观那些“踩坑的人”:比如有人在领导气头上“硬劝”,结果被骂“不长眼”;有人在公司内斗里“硬站边”,结果输的一方被清算;有人在家族矛盾里“硬掺和”,结果两边都得罪——都是没看清楚局势,非要“硬刚”,最后把自己坑了。

  反面案例:主管硬刚老板,卷进内斗丢工作

  某快消公司市场部主管小林,老板想推新品牌,让他做方案,可副总监(老板的侄子)觉得“新品牌风险大”,一直从中作梗。小林觉得“老板是对的”,硬跟副总监对着干,还在会议上直接反驳副总监的意见。

  结果老板后来为了“安抚侄子”,把新品牌项目暂停了,小林因为“跟副总监不和”,被调去了后勤部门,最后只能主动辞职。要是小林像陈平一样“软处理”——不直接跟副总监吵架,而是把方案里的风险点列清楚,让老板自己决定;或者像刘琦一样“主动申请去分公司”,远离总部内斗,也不会落得这个下场。

  四、核心启示:遇到权力坑、内斗坑,记住两人的2个“不犯傻”

  1.不犯“硬刚圣旨\/老板”的傻:遇到“上级气头上的命令、背景硬的对手”,别直接说“不行”,也别硬着头皮办——像陈平一样“留余地”,比如“按命令走流程,但不把事做绝”,等上级冷静了,自然会调整,自己也不会背锅;

  2.不犯“恋权\/恋位硬卷内斗”的傻:遇到“权力内斗、偏心明显”的局面,别觉得“自己能争赢”,也别抱着“我不站队就没事”——像刘琦一样“主动远离”,去新的领域做事,既避开祸端,还能靠实力立足,比在漩涡里挣扎强。

  【原文】陈平

  燕王卢绾反,高帝使樊哙以相国将兵击之。既行,人有短恶哙者,高帝怒,曰:“哙见吾病,乃几吾死也!”用陈平计,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平乘驰传,载勃代哙将。平到军中,即斩哙头!”二人既受诏行,私计曰:“樊哙,帝之故人,功多;又吕后女弟女女须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即恐后悔,边批:精细。宁囚而致上,令上自诛之。”平至军,为坛,以节召樊哙。哙受诏节,即反接载槛车诣长安,而令周勃代,将兵定燕。平行,闻高帝崩,平恐吕后及吕女须怒,乃驰传先去。逢使者,诏平与灌婴屯于荥阳。平受诏,立复驰至宫,哭殊悲,因奏事丧前。吕太后哀之,曰:“君出休矣!”平因固请,得宿卫中,太后乃以为郎中令,曰:“傅教帝。”是后吕女须谗乃不得行。

  评:谗祸一也,度近之足以杜其谋,则为陈平;度远之足以消其忌,则又为刘琦。宜近而远,宜远而近,皆速祸之道也。

  刘表爱少子琮,琦惧祸,谋于诸葛亮,亮不应。一日相与登楼,去梯,琦曰:“今日出君之口,入吾之耳,尚未可以教琦耶?”亮曰:“子不闻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悟,自请出守江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