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被误解的“细节控”
刘备一见到马超,就封他为平西将军、都亭侯。马超见刘备对自己这么好,就有点没大没小,跟刘备说话时,经常直接喊刘备的字(古人喊字是平辈或晚辈对长辈的不礼貌行为)。
关羽看不过去,就请求刘备杀了马超,刘备没同意。张飞说:“要想让他懂规矩,得让他看看啥叫礼仪。”
第二天刘备召集所有将领开会,关羽和张飞都握着刀,笔直地站在刘备身边。马超进来后,扫了一圈座位,没看到关羽和张飞的坐席;再一看他俩居然站着护在刘备旁边,当场就吓懵了。从那以后,马超对刘备就特别恭敬,再也不敢没规矩了。
冯梦龙点评:张飞是粗人?那是你没看懂他的细!
当初张飞活捉严颜后还能放了他,现在又用这招教马超懂规矩,全是靠心思细腻才能做到。后来人总把张飞当成没脑子的粗人,真是太冤枉他了!
就像现在有些看着大大咧咧的人,遇到关键事儿比谁都拎得清——比如平时跟同事打打闹闹,真到重要场合,该守的规矩、该给的尊重一点不含糊,这才是真的“会做人”。
【管理智慧】
一、张飞的“立规矩逻辑”:不搞硬杀不骂街,用“场景施压”让对方自己懂分寸
很多人觉得张飞是“只会喊打喊杀的粗人”,但他治马超这波操作,全是细心算计——没靠暴力,没靠职权硬压,而是用“看得见的排面”戳中马超的心理软肋,比关羽“一杀了之”的思路高太多:
1.不选“硬刚”,选“软提醒”:给面子还能立规矩
要是真听关羽的杀了马超,刘备会落下“容不下人才”的名声,还少了个能打仗的猛将;张飞不这么干,而是用“站着不坐”的阵仗提醒马超“你得认清楚自己的位置”——既没撕破脸,又让马超懂了规矩,相当于“给了台阶还立了标杆”;
2.抓准马超的“心理软肋”:刚归降没根基,怕失势
马超是半路投奔刘备的,看似待遇高,其实心里没底——要是真跟刘备、关张闹僵,自己在蜀汉就没立足之地了。张飞和关羽站在刘备身边,就是用“我们仨是核心”的排面告诉马超:“这儿的规矩得按我们来,你要是不懂,就融不进来”;
3.用“仪式感”强化规矩:比说一百句“你要守规矩”管用
开会时“关张持刀立直”“没留座位”,这些细节不是瞎搞,是把“上下级规矩”变成了看得见的场景——马超一进门就感受到“不对劲”,不用别人说,自己就知道该收敛了。就像现在公司里,新员工看到老员工都按时打卡、对领导用敬称,不用人教,自己也会跟着做。
二、当代“张飞式立规矩”案例:不硬刚不骂人,用场景让对方主动守分寸
张飞这招“场景施压立规矩”,现在职场、团队管理里特别好用——遇到“没规矩但有价值”的人,不用吵架不用处罚,靠细节设计让他自己懂分寸,比硬来效果好太多。
案例1:技术大牛“飘了”,主管用“汇报场景”教他懂规矩
某互联网公司新招了个技术大牛老吴,手里有核心算法,老板特别器重,老吴就飘了:开会总迟到半小时,还随便打断产品经理说话,甚至跟主管老张说话都直呼其名“老张,你这方案不行”。
团队里有人劝老张“得敲打敲打他”,老张没骂也没罚,反而在下次项目汇报会上搞了个“小设计”:
1.提前把座位表贴在会议室门口,老吴的座位安排在离白板最远的角落,老张和两个资深工程师坐在白板正前方;
2.汇报时,老吴说“算法没问题”,老张没直接反驳,而是让资深工程师问:“老吴,你这算法在高并发场景下的容错率是多少?之前测试时没覆盖到这个点吧?” 老吴答不上来,老张才补充:“下次汇报得把风险点说清楚,咱们按流程来。”
3.整个汇报过程,没人给老吴递矿泉水,也没人主动跟他搭话——以前大家都围着他问技术问题,这次明显不一样。
汇报结束后,老吴主动找老张道歉:“张主管,之前是我没规矩,以后我肯定按时到,按流程来。” 后来老吴不仅守规矩,还主动帮团队带新人——老张没硬刚,靠汇报场景的细节,让老吴自己意识到“得守规矩”,这就是张飞的思路:用场景说话,比批评管用。
案例2:新同事“没分寸”,老员工用“团队聚餐”教他懂边界
刚毕业的小林进了一家广告公司,仗着自己是985毕业,对带他的老员工阿丽没大没小:让阿丽帮他写文案初稿,还说“你写的比我快,反正你也没事”;甚至在茶水间跟同事吐槽“阿丽的创意太老套”。
阿丽没跟小林吵架,反而在团队聚餐时做了个“小动作”:
1.聚餐时大家按入职年限坐,阿丽和其他老员工坐在主桌,小林被安排在副桌,没人喊他“过来坐”;
2.领导问“最近谁表现好”,老员工们都提“阿丽帮新人改了3版方案,还主动加班”,没人提小林;
3.小林想敬阿丽酒,阿丽笑着说“先敬领导吧,咱们团队规矩是先敬前辈和领导”。
聚餐后,小林主动给阿丽发消息:“丽姐,之前是我不懂事,以后我肯定好好学,不麻烦你了。” 后来小林不仅自己写文案,还主动帮阿丽整理资料——阿丽用聚餐的场景细节,让小林懂了“职场有边界,得尊重前辈”,跟张飞“用开会场景教马超”的逻辑一模一样。
三、评注的真相:张飞从不是粗人,“细心”才是他的隐藏技能
评注里说“释严颜、诲马超,都是细心作用。后世目飞为粗人,大枉!”——这话戳中了张飞的真实人设:他不是只会“当阳桥断喝”的猛夫,而是懂人心、会变通的细心人。
比如之前张飞生擒严颜,严颜宁死不降,张飞没杀他,反而亲自给他松绑,还说“我知道你是好汉,愿意跟我干吗?” 严颜被感动,当场就投降了——这要是真粗人,早把严颜砍了,哪会用“尊重”收服人心?
再看诲马超:他知道马超“吃软不吃硬”,杀了会失人心,骂了会结仇,所以用“场景施压”让马超自己收敛——这种“不激化矛盾还能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关羽的“暴力解决”细心多了。
现在很多人也会被“标签误解”:比如觉得“销售都是能说会道的油滑人”,其实有的销售靠“细心记客户喜好”成单;觉得“程序员都是闷葫芦”,其实有的程序员靠“细心帮产品找漏洞”赢得尊重——别被表面标签骗了,真正厉害的人,都藏着“别人没看到的细心”。
四、核心启示:遇到“没规矩的人”,记住“3个不硬刚”
张飞治马超的智慧,说到底就是“不硬刚,用巧劲”。不管是职场带新人、管团队,还是生活里遇到没分寸的人,都能学这三点:
1.不搞“一杀了之”,先看“这人有没有价值”
马超能打仗,老吴有核心技术,小林是高材生——这些人都有价值,杀了、骂走了可惜;
要是对方没价值还没规矩,那可以按规则罚;但要是有价值,就用“软办法”教规矩,别浪费人才。
2.不喊“你要守规矩”,用“场景让他自己懂”
别总靠嘴说“你得尊重我”“你得按时到”,而是用细节设计让他感受到规矩:比如开会的座位、聚餐的排位、汇报的流程;
人都是“看环境做事”,看到别人都守规矩,自己也会跟着守,比你说一百句管用。
3.不撕破脸,给“台阶”也给“警示”
张飞没让马超下不来台,只是用“站着不坐”提醒他;老张没骂老吴,只是用“提问”提醒他;
给对方留面子,他才愿意改;要是撕破脸,他可能会破罐子破摔,反而更难管。
【原文】张飞
先主一见马超,以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超见先主待之厚也,阔略无上下礼,与先主言,常呼字。关羽怒,请杀之,先主不从。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明日大会诸将,羽、飞并挟刀立直。超入顾坐席,不见羽、飞座;见其直也,乃大惊。自后乃尊事先主。
(评:释严颜、诲马超,都是细心作用。后世目飞为粗人,大枉!)
刘备一见到马超,就封他为平西将军、都亭侯。马超见刘备对自己这么好,就有点没大没小,跟刘备说话时,经常直接喊刘备的字(古人喊字是平辈或晚辈对长辈的不礼貌行为)。
关羽看不过去,就请求刘备杀了马超,刘备没同意。张飞说:“要想让他懂规矩,得让他看看啥叫礼仪。”
第二天刘备召集所有将领开会,关羽和张飞都握着刀,笔直地站在刘备身边。马超进来后,扫了一圈座位,没看到关羽和张飞的坐席;再一看他俩居然站着护在刘备旁边,当场就吓懵了。从那以后,马超对刘备就特别恭敬,再也不敢没规矩了。
冯梦龙点评:张飞是粗人?那是你没看懂他的细!
当初张飞活捉严颜后还能放了他,现在又用这招教马超懂规矩,全是靠心思细腻才能做到。后来人总把张飞当成没脑子的粗人,真是太冤枉他了!
就像现在有些看着大大咧咧的人,遇到关键事儿比谁都拎得清——比如平时跟同事打打闹闹,真到重要场合,该守的规矩、该给的尊重一点不含糊,这才是真的“会做人”。
【管理智慧】
一、张飞的“立规矩逻辑”:不搞硬杀不骂街,用“场景施压”让对方自己懂分寸
很多人觉得张飞是“只会喊打喊杀的粗人”,但他治马超这波操作,全是细心算计——没靠暴力,没靠职权硬压,而是用“看得见的排面”戳中马超的心理软肋,比关羽“一杀了之”的思路高太多:
1.不选“硬刚”,选“软提醒”:给面子还能立规矩
要是真听关羽的杀了马超,刘备会落下“容不下人才”的名声,还少了个能打仗的猛将;张飞不这么干,而是用“站着不坐”的阵仗提醒马超“你得认清楚自己的位置”——既没撕破脸,又让马超懂了规矩,相当于“给了台阶还立了标杆”;
2.抓准马超的“心理软肋”:刚归降没根基,怕失势
马超是半路投奔刘备的,看似待遇高,其实心里没底——要是真跟刘备、关张闹僵,自己在蜀汉就没立足之地了。张飞和关羽站在刘备身边,就是用“我们仨是核心”的排面告诉马超:“这儿的规矩得按我们来,你要是不懂,就融不进来”;
3.用“仪式感”强化规矩:比说一百句“你要守规矩”管用
开会时“关张持刀立直”“没留座位”,这些细节不是瞎搞,是把“上下级规矩”变成了看得见的场景——马超一进门就感受到“不对劲”,不用别人说,自己就知道该收敛了。就像现在公司里,新员工看到老员工都按时打卡、对领导用敬称,不用人教,自己也会跟着做。
二、当代“张飞式立规矩”案例:不硬刚不骂人,用场景让对方主动守分寸
张飞这招“场景施压立规矩”,现在职场、团队管理里特别好用——遇到“没规矩但有价值”的人,不用吵架不用处罚,靠细节设计让他自己懂分寸,比硬来效果好太多。
案例1:技术大牛“飘了”,主管用“汇报场景”教他懂规矩
某互联网公司新招了个技术大牛老吴,手里有核心算法,老板特别器重,老吴就飘了:开会总迟到半小时,还随便打断产品经理说话,甚至跟主管老张说话都直呼其名“老张,你这方案不行”。
团队里有人劝老张“得敲打敲打他”,老张没骂也没罚,反而在下次项目汇报会上搞了个“小设计”:
1.提前把座位表贴在会议室门口,老吴的座位安排在离白板最远的角落,老张和两个资深工程师坐在白板正前方;
2.汇报时,老吴说“算法没问题”,老张没直接反驳,而是让资深工程师问:“老吴,你这算法在高并发场景下的容错率是多少?之前测试时没覆盖到这个点吧?” 老吴答不上来,老张才补充:“下次汇报得把风险点说清楚,咱们按流程来。”
3.整个汇报过程,没人给老吴递矿泉水,也没人主动跟他搭话——以前大家都围着他问技术问题,这次明显不一样。
汇报结束后,老吴主动找老张道歉:“张主管,之前是我没规矩,以后我肯定按时到,按流程来。” 后来老吴不仅守规矩,还主动帮团队带新人——老张没硬刚,靠汇报场景的细节,让老吴自己意识到“得守规矩”,这就是张飞的思路:用场景说话,比批评管用。
案例2:新同事“没分寸”,老员工用“团队聚餐”教他懂边界
刚毕业的小林进了一家广告公司,仗着自己是985毕业,对带他的老员工阿丽没大没小:让阿丽帮他写文案初稿,还说“你写的比我快,反正你也没事”;甚至在茶水间跟同事吐槽“阿丽的创意太老套”。
阿丽没跟小林吵架,反而在团队聚餐时做了个“小动作”:
1.聚餐时大家按入职年限坐,阿丽和其他老员工坐在主桌,小林被安排在副桌,没人喊他“过来坐”;
2.领导问“最近谁表现好”,老员工们都提“阿丽帮新人改了3版方案,还主动加班”,没人提小林;
3.小林想敬阿丽酒,阿丽笑着说“先敬领导吧,咱们团队规矩是先敬前辈和领导”。
聚餐后,小林主动给阿丽发消息:“丽姐,之前是我不懂事,以后我肯定好好学,不麻烦你了。” 后来小林不仅自己写文案,还主动帮阿丽整理资料——阿丽用聚餐的场景细节,让小林懂了“职场有边界,得尊重前辈”,跟张飞“用开会场景教马超”的逻辑一模一样。
三、评注的真相:张飞从不是粗人,“细心”才是他的隐藏技能
评注里说“释严颜、诲马超,都是细心作用。后世目飞为粗人,大枉!”——这话戳中了张飞的真实人设:他不是只会“当阳桥断喝”的猛夫,而是懂人心、会变通的细心人。
比如之前张飞生擒严颜,严颜宁死不降,张飞没杀他,反而亲自给他松绑,还说“我知道你是好汉,愿意跟我干吗?” 严颜被感动,当场就投降了——这要是真粗人,早把严颜砍了,哪会用“尊重”收服人心?
再看诲马超:他知道马超“吃软不吃硬”,杀了会失人心,骂了会结仇,所以用“场景施压”让马超自己收敛——这种“不激化矛盾还能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关羽的“暴力解决”细心多了。
现在很多人也会被“标签误解”:比如觉得“销售都是能说会道的油滑人”,其实有的销售靠“细心记客户喜好”成单;觉得“程序员都是闷葫芦”,其实有的程序员靠“细心帮产品找漏洞”赢得尊重——别被表面标签骗了,真正厉害的人,都藏着“别人没看到的细心”。
四、核心启示:遇到“没规矩的人”,记住“3个不硬刚”
张飞治马超的智慧,说到底就是“不硬刚,用巧劲”。不管是职场带新人、管团队,还是生活里遇到没分寸的人,都能学这三点:
1.不搞“一杀了之”,先看“这人有没有价值”
马超能打仗,老吴有核心技术,小林是高材生——这些人都有价值,杀了、骂走了可惜;
要是对方没价值还没规矩,那可以按规则罚;但要是有价值,就用“软办法”教规矩,别浪费人才。
2.不喊“你要守规矩”,用“场景让他自己懂”
别总靠嘴说“你得尊重我”“你得按时到”,而是用细节设计让他感受到规矩:比如开会的座位、聚餐的排位、汇报的流程;
人都是“看环境做事”,看到别人都守规矩,自己也会跟着守,比你说一百句管用。
3.不撕破脸,给“台阶”也给“警示”
张飞没让马超下不来台,只是用“站着不坐”提醒他;老张没骂老吴,只是用“提问”提醒他;
给对方留面子,他才愿意改;要是撕破脸,他可能会破罐子破摔,反而更难管。
【原文】张飞
先主一见马超,以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超见先主待之厚也,阔略无上下礼,与先主言,常呼字。关羽怒,请杀之,先主不从。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明日大会诸将,羽、飞并挟刀立直。超入顾坐席,不见羽、飞座;见其直也,乃大惊。自后乃尊事先主。
(评:释严颜、诲马超,都是细心作用。后世目飞为粗人,大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