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钦若:“遇死局别硬卡”,用 “反向思维” 比 “守教条” 更高效
王钦若担任亳州判官时,负责监管会亭仓(朝廷粮仓)。当时连着下了好久的雨,粮仓管理人员因为粮食被雨水打湿,就拒绝接收百姓缴纳的租米。那些从远方赶来交租的百姓,又累又急,别提多难受了。
王钦若知道后,立刻下令让粮仓把湿米全都收下,还上奏朝廷请求:“不用按往年‘先支用旧米、再用新米’的固定顺序,先把这次收下的湿米发放出去。”(边批:百姓本来就担心湿米放久了坏了,现在能提前领走用掉,肯定乐意配合。)
宋太宗看到奏折后特别高兴,从此记住了王钦若的名字,之后也越来越重用他。
冯梦龙点评:对比看处事,才知王钦若的办法多高明!
绍兴年间,中丞蒋继周出任宣城知府,采纳了通判周世询的建议,想把去年的旧米拿出来,供应一半给军队当口粮。士兵们嫌弃旧米又陈又烂,拿着棍棒在院子里闹事,还说些不恭敬的话。
佥判王明清后来赶到,听说士兵闹事后,赶紧让车前两个士兵传话:“佥判我刚从知府衙门过来,已经拿到中丞的命令,现在全部给大家发新米!” 士兵们的吵闹才停下来。
不过,像蒋继周那样 “命令没人听”,本身就不合规矩;而王明清靠 “谎称有新命令” 平息混乱,也只是临时糊弄。只有王钦若的办法,才是既解决百姓交租难题,又合理处理湿米、不浪费粮食的正经思路 —— 不被 “干米才收、按序支用” 的死规矩捆住,反而把 “湿米” 这个麻烦变成了 “解民忧的机会”。
王钦若的 “灵活”,藏着三层处事智慧
先解民急,再想办法:没纠结 “湿米收了会不会坏”,先解决百姓 “千里送粮却被拒收” 的困境,守住 “为民办事” 的根本;
反向调度,破死规矩:别人觉得 “湿米不能收”,他偏收;别人觉得 “支米要按年次”,他偏先支湿米 —— 既避免湿米积压变质,又让百姓愿意配合,一举两得;
向上沟通,给足理由:不是擅自做主,而是上奏朝廷说明 “先支湿米” 的好处,既合规又让皇帝看到他的能力,为后续被重用埋下伏笔。
王钦若的智慧,在于看透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面对 “湿米拒收” 的僵局,他不盯着 “规矩说不能收”,而是盯着 “百姓难、湿米易坏” 的实际问题,用 “收湿米 先支用” 的灵活操作,既破了局,又赢了民心。很多时候,遇到按常规走不通的事,别死磕 “必须怎样”,换个角度想 “怎么能解决问题”,反而能找到更优解。
【管理智慧】
一、王钦若的“破局逻辑”:不卡“教条流程”,抓“供需双赢”解难题
王钦若没按“仓库不收湿米”的死规矩来,反而主动收湿米、奏请先支湿米,核心是算透了“三方痛点”:
-百姓痛点:米湿了没人收,白跑一趟还可能违约;
-仓库痛点:湿米堆外面会烂,收了又怕不好管理;
-朝廷痛点:百姓怨声大,粮食浪费还影响民心。
而“收湿米 先支湿米”正好把痛点变成优点:
-对百姓:不用扛着湿米来回跑,还能优先用自己交的粮,省事又安心;
-对仓库:湿米及时入仓,避免烂在外面,还能通过“先支”快速清掉,不占库存;
-对朝廷:既解了百姓的急,又没浪费粮食,还得了民心——这哪是“违规”,分明是“把教条流程掰成了便民好招”。
这就像“公司规定‘临期产品不准卖’,但有员工提议‘临期产品买一送一,优先给老客户’,既清了库存,又让客户觉得划算”——不被死规矩绑住,找“大家都受益”的路子,比硬卡流程强太多。放到现代场景(企业处理滞销品、社区解决物资难题、机构优化服务),这个逻辑就是“遇到‘规矩卡死人’的事,别先想‘能不能办’,先想‘怎么让各方都受益’,灵活调整比硬拒更管用”。
当代案例1:超市处理临期牛奶,不硬扔不硬卖,“买一送一 会员优先”清库存还圈粉
某连锁超市的乳制品区,一批牛奶还有10天过期,按规定“临期7天内才能打折”,店员不敢动,眼看就要过期扔了。店长学王钦若的思路,没等7天,反而搞了个“临期牛奶福利”:
1.对普通顾客:买一送一,比如30元一箱的牛奶,花30元能拿两箱;
2.对会员:凭会员卡能“优先兑换”,还能额外送一包酸奶——相当于“会员花更少的钱,得更多实惠”。
结果不到3天,这批临期牛奶就卖光了,没浪费一瓶。顾客们还夸“超市会办事,不浪费还替我们省钱”,不少人还特意办了会员卡。要是按规定等7天,牛奶早过期一半,扔了既浪费又可惜;王钦若的“灵活”,在零售里就是“不被‘临期时间’的死规矩绑住,找顾客愿意买、超市不浪费的路子”。
当代案例2:企业处理旧办公椅,不堆仓库不硬派,“旧椅换购 员工福利”清库存还得人心
某互联网公司搬新办公室,剩下50把旧办公椅,扔了可惜,堆仓库占地方,行政部本来想“分给新员工用”,可新员工嫌旧,没人要。行政总监学王钦若的招,改了个方案:
1.旧椅换购:员工要是想换新办公椅,用旧椅能抵200元(新椅原价800元,抵完只要600元);
2.福利捐赠:没换购的旧椅,免费送给“员工家属开的小公司”,还帮着运过去——员工要是有需要,直接跟行政部申请。
结果30把旧椅被员工换购走,20把送给了员工家属,仓库一下空了。员工们都觉得“公司不浪费,还替我们着想”,行政部也没再为旧椅头疼。要是按原计划硬派给新员工,只会让新员工不满;王钦若的“双赢”,在企业里就是“不把旧物资当‘包袱’,变成员工能受益的‘福利’,既清库存又得人心”。
二、对比“硬教条的坑”:评注里的“翻车现场”,告诉我们“硬来只会炸锅”
评注里冯梦龙讲了个反例:南宋绍兴年间,中丞蒋继周去宣城当太守,听通判周世询的主意,想把去年的陈米拿出来,给士兵当一半的军粮。结果士兵们嫌陈米又老又难吃,当场拿着棍子在院子里闹事,还说难听的话,差点闹翻天。后来佥判王明清赶过来,急中生智骗士兵:“我刚从太守府来,太守说了,全给你们发新米!” 士兵们才不闹了。
蒋继周的问题就在于“太教条”:只想着“用陈米清库存”,没考虑士兵“不想吃陈米”的感受,硬来只会引发不满;而王钦若的高明,在于“既清了湿米(问题物资),又让百姓乐意(受益)”——不是不能用问题物资,是不能硬塞,得让用的人觉得“划算、不亏”。
当代反例:公司硬推滞销产品,扣销售绩效,结果员工离职还丢客户
某服装公司有一批去年的滞销羽绒服,老板没找“让客户愿意买”的办法,反而下死命令:“每个销售必须卖10件,卖不完扣20%绩效!” 销售们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给老客户推销,说“这是限量款”,结果客户买回去发现是旧款,纷纷退货,还吐槽“公司不诚信”;有3个销售受不了扣绩效,直接辞职了。要是老板学王钦若,搞“滞销羽绒服 新款毛衣”的套装,打折卖给老客户,既清库存又不坑客户,肯定不会闹成这样。
三、核心启示:遇到“规矩卡难题”,记住王钦若的2个“不犯傻”
1.不犯“教条主义”的傻:别一遇到事就翻“规定”说“不行”,先想“规定的初衷是什么”——仓库不收湿米,初衷是“怕粮食坏”,王钦若“收湿米 先支湿米”,反而避免了粮食坏;超市不让临期打折,初衷是“怕亏”,店长“买一送一”反而赚了人气,别让规矩变成“解决问题的拦路虎”。
2.不犯“只算自己账”的傻:别只想着“我要清库存、我要省成本”,忘了“对方愿不愿意”——蒋继周只算“用陈米省钱”,没算士兵“不想吃陈米”;王钦若算“百姓愿交湿米,朝廷愿清湿米”,两边都划算,只有让对方受益,你的“计划”才能落地,不然只会炸锅。
【原文】王钦若
王钦若为亳州判官,监会亭仓。天久雨,仓司以米湿,不为受纳。民自远方来输租者,深以为苦。钦若悉命输之仓,奏请不拘年次,先支湿米。边批:民利于透支,必然乐从。太宗大喜,因识其名,由是大用。
评:绍兴间,中丞蒋继周出守宣城,用通判周世询议,欲以去岁旧粟支军食之半。群卒恶其陈腐,横梃于庭,出不逊语。佥判王明清后至,闻变,亟令车前二卒传谕云:“佥判适自府中来,已得中丞台旨,令尽支新米。”群嚣始息。然令之不行,大非法纪;必如钦若,方是出脱恶米之法。
王钦若担任亳州判官时,负责监管会亭仓(朝廷粮仓)。当时连着下了好久的雨,粮仓管理人员因为粮食被雨水打湿,就拒绝接收百姓缴纳的租米。那些从远方赶来交租的百姓,又累又急,别提多难受了。
王钦若知道后,立刻下令让粮仓把湿米全都收下,还上奏朝廷请求:“不用按往年‘先支用旧米、再用新米’的固定顺序,先把这次收下的湿米发放出去。”(边批:百姓本来就担心湿米放久了坏了,现在能提前领走用掉,肯定乐意配合。)
宋太宗看到奏折后特别高兴,从此记住了王钦若的名字,之后也越来越重用他。
冯梦龙点评:对比看处事,才知王钦若的办法多高明!
绍兴年间,中丞蒋继周出任宣城知府,采纳了通判周世询的建议,想把去年的旧米拿出来,供应一半给军队当口粮。士兵们嫌弃旧米又陈又烂,拿着棍棒在院子里闹事,还说些不恭敬的话。
佥判王明清后来赶到,听说士兵闹事后,赶紧让车前两个士兵传话:“佥判我刚从知府衙门过来,已经拿到中丞的命令,现在全部给大家发新米!” 士兵们的吵闹才停下来。
不过,像蒋继周那样 “命令没人听”,本身就不合规矩;而王明清靠 “谎称有新命令” 平息混乱,也只是临时糊弄。只有王钦若的办法,才是既解决百姓交租难题,又合理处理湿米、不浪费粮食的正经思路 —— 不被 “干米才收、按序支用” 的死规矩捆住,反而把 “湿米” 这个麻烦变成了 “解民忧的机会”。
王钦若的 “灵活”,藏着三层处事智慧
先解民急,再想办法:没纠结 “湿米收了会不会坏”,先解决百姓 “千里送粮却被拒收” 的困境,守住 “为民办事” 的根本;
反向调度,破死规矩:别人觉得 “湿米不能收”,他偏收;别人觉得 “支米要按年次”,他偏先支湿米 —— 既避免湿米积压变质,又让百姓愿意配合,一举两得;
向上沟通,给足理由:不是擅自做主,而是上奏朝廷说明 “先支湿米” 的好处,既合规又让皇帝看到他的能力,为后续被重用埋下伏笔。
王钦若的智慧,在于看透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面对 “湿米拒收” 的僵局,他不盯着 “规矩说不能收”,而是盯着 “百姓难、湿米易坏” 的实际问题,用 “收湿米 先支用” 的灵活操作,既破了局,又赢了民心。很多时候,遇到按常规走不通的事,别死磕 “必须怎样”,换个角度想 “怎么能解决问题”,反而能找到更优解。
【管理智慧】
一、王钦若的“破局逻辑”:不卡“教条流程”,抓“供需双赢”解难题
王钦若没按“仓库不收湿米”的死规矩来,反而主动收湿米、奏请先支湿米,核心是算透了“三方痛点”:
-百姓痛点:米湿了没人收,白跑一趟还可能违约;
-仓库痛点:湿米堆外面会烂,收了又怕不好管理;
-朝廷痛点:百姓怨声大,粮食浪费还影响民心。
而“收湿米 先支湿米”正好把痛点变成优点:
-对百姓:不用扛着湿米来回跑,还能优先用自己交的粮,省事又安心;
-对仓库:湿米及时入仓,避免烂在外面,还能通过“先支”快速清掉,不占库存;
-对朝廷:既解了百姓的急,又没浪费粮食,还得了民心——这哪是“违规”,分明是“把教条流程掰成了便民好招”。
这就像“公司规定‘临期产品不准卖’,但有员工提议‘临期产品买一送一,优先给老客户’,既清了库存,又让客户觉得划算”——不被死规矩绑住,找“大家都受益”的路子,比硬卡流程强太多。放到现代场景(企业处理滞销品、社区解决物资难题、机构优化服务),这个逻辑就是“遇到‘规矩卡死人’的事,别先想‘能不能办’,先想‘怎么让各方都受益’,灵活调整比硬拒更管用”。
当代案例1:超市处理临期牛奶,不硬扔不硬卖,“买一送一 会员优先”清库存还圈粉
某连锁超市的乳制品区,一批牛奶还有10天过期,按规定“临期7天内才能打折”,店员不敢动,眼看就要过期扔了。店长学王钦若的思路,没等7天,反而搞了个“临期牛奶福利”:
1.对普通顾客:买一送一,比如30元一箱的牛奶,花30元能拿两箱;
2.对会员:凭会员卡能“优先兑换”,还能额外送一包酸奶——相当于“会员花更少的钱,得更多实惠”。
结果不到3天,这批临期牛奶就卖光了,没浪费一瓶。顾客们还夸“超市会办事,不浪费还替我们省钱”,不少人还特意办了会员卡。要是按规定等7天,牛奶早过期一半,扔了既浪费又可惜;王钦若的“灵活”,在零售里就是“不被‘临期时间’的死规矩绑住,找顾客愿意买、超市不浪费的路子”。
当代案例2:企业处理旧办公椅,不堆仓库不硬派,“旧椅换购 员工福利”清库存还得人心
某互联网公司搬新办公室,剩下50把旧办公椅,扔了可惜,堆仓库占地方,行政部本来想“分给新员工用”,可新员工嫌旧,没人要。行政总监学王钦若的招,改了个方案:
1.旧椅换购:员工要是想换新办公椅,用旧椅能抵200元(新椅原价800元,抵完只要600元);
2.福利捐赠:没换购的旧椅,免费送给“员工家属开的小公司”,还帮着运过去——员工要是有需要,直接跟行政部申请。
结果30把旧椅被员工换购走,20把送给了员工家属,仓库一下空了。员工们都觉得“公司不浪费,还替我们着想”,行政部也没再为旧椅头疼。要是按原计划硬派给新员工,只会让新员工不满;王钦若的“双赢”,在企业里就是“不把旧物资当‘包袱’,变成员工能受益的‘福利’,既清库存又得人心”。
二、对比“硬教条的坑”:评注里的“翻车现场”,告诉我们“硬来只会炸锅”
评注里冯梦龙讲了个反例:南宋绍兴年间,中丞蒋继周去宣城当太守,听通判周世询的主意,想把去年的陈米拿出来,给士兵当一半的军粮。结果士兵们嫌陈米又老又难吃,当场拿着棍子在院子里闹事,还说难听的话,差点闹翻天。后来佥判王明清赶过来,急中生智骗士兵:“我刚从太守府来,太守说了,全给你们发新米!” 士兵们才不闹了。
蒋继周的问题就在于“太教条”:只想着“用陈米清库存”,没考虑士兵“不想吃陈米”的感受,硬来只会引发不满;而王钦若的高明,在于“既清了湿米(问题物资),又让百姓乐意(受益)”——不是不能用问题物资,是不能硬塞,得让用的人觉得“划算、不亏”。
当代反例:公司硬推滞销产品,扣销售绩效,结果员工离职还丢客户
某服装公司有一批去年的滞销羽绒服,老板没找“让客户愿意买”的办法,反而下死命令:“每个销售必须卖10件,卖不完扣20%绩效!” 销售们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给老客户推销,说“这是限量款”,结果客户买回去发现是旧款,纷纷退货,还吐槽“公司不诚信”;有3个销售受不了扣绩效,直接辞职了。要是老板学王钦若,搞“滞销羽绒服 新款毛衣”的套装,打折卖给老客户,既清库存又不坑客户,肯定不会闹成这样。
三、核心启示:遇到“规矩卡难题”,记住王钦若的2个“不犯傻”
1.不犯“教条主义”的傻:别一遇到事就翻“规定”说“不行”,先想“规定的初衷是什么”——仓库不收湿米,初衷是“怕粮食坏”,王钦若“收湿米 先支湿米”,反而避免了粮食坏;超市不让临期打折,初衷是“怕亏”,店长“买一送一”反而赚了人气,别让规矩变成“解决问题的拦路虎”。
2.不犯“只算自己账”的傻:别只想着“我要清库存、我要省成本”,忘了“对方愿不愿意”——蒋继周只算“用陈米省钱”,没算士兵“不想吃陈米”;王钦若算“百姓愿交湿米,朝廷愿清湿米”,两边都划算,只有让对方受益,你的“计划”才能落地,不然只会炸锅。
【原文】王钦若
王钦若为亳州判官,监会亭仓。天久雨,仓司以米湿,不为受纳。民自远方来输租者,深以为苦。钦若悉命输之仓,奏请不拘年次,先支湿米。边批:民利于透支,必然乐从。太宗大喜,因识其名,由是大用。
评:绍兴间,中丞蒋继周出守宣城,用通判周世询议,欲以去岁旧粟支军食之半。群卒恶其陈腐,横梃于庭,出不逊语。佥判王明清后至,闻变,亟令车前二卒传谕云:“佥判适自府中来,已得中丞台旨,令尽支新米。”群嚣始息。然令之不行,大非法纪;必如钦若,方是出脱恶米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