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上智之四《迎刃》33 费宏&胡世宁-《智囊里的管理学》

  费宏&胡世宁:“解难题别治标”,用“提前储备 长期渗透”比“临时应对”更高效

  费宏:堵漏洞“提前囤”,断了请托路

  铸印局按规定设大使、副使各1人,还有2个拿俸禄的儒士岗位。每当这些岗位空缺,来报名考试的人不下几千,其中一半都托了关系,负责这事的人每次都特别难处理。

  费宏当吏部尚书时,在2个在编儒士之外,提前选拔了4个“候补人员”和4个“练字学徒”,按顺序排好队等着补空缺,算下来这一安排能覆盖十多年。从此之后,想报名考试的、想托关系的人,一看没机会,全都不来了。

  胡世宁:驯土官“从小管”,消了反叛心

  少数民族土司的职位是世袭的,但每次交接都要层层审核,审核的人还趁机向土司索贿。土司们因此心怀怨恨,经常反叛,也看不起朝廷官员。

  胡世宁(胡公)定下规矩:土司家生了孩子,必须立刻上报官府;家里有要世袭职位的子弟,到了10岁,每月初一十五或者官府有事召集时,土司都得把孩子带来见太守。太守会记录下孩子的年龄、相貌,相当于提前备案。等土司父亲或兄长去世,官府就按之前的备案,直接帮子弟向朝廷申请世袭职位。土司们对此特别满意,也真心服从朝廷管理。

  冯梦龙点评:不止省了临时审核的麻烦,还让土司子弟从小习惯太守的管束,慢慢磨掉他们身上的桀骜脾气,这真是绝妙的办法!

  费宏不盯着“每次空缺怎么筛人”,而是提前储备好未来十多年的人选,从根源上断了“数千人争抢、托关系”的可能;胡世宁不纠结“每次世袭怎么防索贿”,而是从小给土司子弟“备案 见官”,既避免了审核漏洞,又悄悄驯化了土司后代,从长远解决了反叛问题。两人都没头疼“眼前麻烦”,而是用“长期布局”的思路彻底治本。

  费宏和胡世宁的智慧,在于看透“短期应对只会反复出问题,长期布局才能一劳永逸”:费宏抓“岗位空缺有规律”的特点,提前囤人堵漏洞;胡世宁抓“土司世袭靠后代”的关键,从小渗透改习性。很多时候,面对反复出现的难题,别只想着“这次怎么解决”,先找问题的根源(如岗位缺口、世袭制度),用“提前准备”或“长期影响”的方式干预,反而能彻底摆脱“头疼医头”的困境。

  【管理智慧】

  一、费宏:铸印局补员“卷疯了”?提前囤8人按序补,请托的全歇菜

  铸印局(管铸造官印的部门)按规矩设大使、副使各1人,还有2个“食粮儒士”(拿俸禄的文职)名额。可这2个儒士岗一有空缺,来报名的能有几千人,一半还带着“领导打招呼”的请托,负责这事的人每次都头大——录了走后门的,其他人有意见;不录,又得罪领导。

  费宏当吏部尚书时,一看这情况,没搞“临时考试筛人”那套,反而玩了波“提前囤货”:在现有2个儒士之外,额外找了4个“听缺人员”(等着补岗的储备者)、4个“习字人员”(练过官印相关文书的新手),按“能力排名”排好队,约定“以后有空缺,就按这个顺序补”。这么一算,这8个人够补十好几年,根本不用再对外招人。

  结果之前挤破头报名的、托关系的,一看“名额早定好了,按顺序来,没空子钻”,全蔫了——铸印局补员的烂摊子,就这么悄没声儿解决了。

  核心逻辑:不跟“临时争抢”较劲,提前锁死“补员通道”,断了请托的空间

  费宏的聪明在于算透了“请托的死穴——得有空子钻”。要是等岗空了再招人,几千人抢2个名额,领导才好打招呼;可提前把“未来十几年的储备人选”定好,按规矩排队,既没得罪想报名的人,又让“走后门”的没理由插手——你总不能让已经排好队的人让位置吧?

  这就像“公司某岗位总有人走后门抢,hR不临时招人,反而提前建人才库,把未来3年的储备者定好,按考核补岗”——没了“临时空缺”的空子,请托自然就没了。

  当代案例:国企财务岗“总被打招呼”,hR提前建储备库,3年没人走后门

  某地方国企的财务岗,每次有人退休或离职,总有领导给hR打招呼“安排我亲戚\/下属”,hR要么得罪领导,要么招进来的人不专业,财务出错好几次。

  新hR总监学费宏的思路,没硬刚,反而做了三件事:

  1.摸需求:算好未来3年财务岗会有4人退休,需要4个储备;

  2.建库锁人:从应届毕业生里挑6个“财务相关专业 有初级证”的,跟学校签“定向培养协议”,先在公司实习6个月,按“考勤 实操成绩”排名;

  3.定规则:以后财务岗空缺,就按储备库的排名补,补完再从下一届应届生里补库,全程公示名单和成绩。

  结果3年里,财务岗补了4人,全是从储备库按顺序来的,没一个领导打招呼——因为规则透明,提前定好了人,领导也不好意思开口;招进来的人因为提前实习过,上手快,财务再也没出过错。要是当时硬拒领导,要么hR被穿小鞋,要么招进来的人更差,反而更麻烦。

  二、胡世宁:土官世袭“索贿还叛离”?从小登记见太守,服服帖帖不闹事

  明朝的土官(少数民族地区的世袭官员),每次到“父死子继”的时候,都得经过朝廷“结勘”(核查身份、功绩),可负责结勘的人总趁机索贿;土官要么花大价钱行贿,要么不给钱就被刁难,时间长了,土官们怨声载道,有的干脆叛离朝廷。

  胡世宁到任后,没去查“谁索贿”,反而搞了套“从小盯到底”的操作:

  1.出生就登记:土官生了孩子,必须马上报给知府,登记孩子的出生年月、样貌特征;

  2.十岁刷脸:土官子弟满十岁后,每月初一十五或者有公事召集时,都得跟着父兄来见太守,太守当面记一记孩子的年龄、长相,跟登记的信息对一对;

  3.世袭按籍办:等土官父兄去世,要世袭职位时,直接按之前的登记册走流程,报给朝廷请官——不用再临时核查,也没人敢索贿。

  土官们一看“不用花钱行贿,按规矩就能让孩子继位”,还能让孩子从小跟太守熟络,以后办事方便,全都服服帖帖,再也没叛离的。

  核心逻辑:不跟“索贿者”硬查,提前介入“世袭链条”,既省麻烦又养认同

  胡世宁的关键是“把临时的‘核查麻烦’,变成长期的‘熟悉过程’”:

  -对土官来说:孩子从小见太守,登记在册,等于“提前锁定世袭资格”,不用再怕被刁难;

  -对朝廷来说:从小记录信息,不用临时结勘,省了索贿的空间,还让土官子弟从小习惯“受朝廷约束”,慢慢消掉桀骜之气——评注里说这是“真良策”,就是因为它既治了“索贿叛离”的表,又治了“互不信任”的根。

  当代案例:非遗剪纸村“传承人抢破头”,村支书从小登记,没人闹了

  某非遗剪纸村,以前老传承人去世后,家里几个儿子抢着当“传承人”,还找文化站的人送礼,没抢到的就闹“不公”,剪纸技艺差点断代。

  村支书学胡世宁的思路,改了规矩:

  1.出生就登记:传承人家里生了孩子,不管男女,都报给村委会和文化站,登记“剪纸传承人储备名单”;

  2.十岁跟着学:孩子满十岁,每次老传承人教剪纸、参加非遗活动,都得带着孩子来,村支书和文化站的人当场记录孩子的学习情况、剪纸作品;

  3.世袭按记录定:等老传承人老了,就按“储备名单”里的学习记录、作品水平推荐,报给上级认定——谁学得好、参与多,谁就是传承人。

  结果最近老传承人退休,他儿子顺利继位,其他亲戚没一个闹的——因为大家都看着孩子从小学到大,记录透明,心服口服;而且孩子从小跟村支书、文化站的人熟,也更愿意传承技艺,没了以前的抵触情绪。要是当时硬查“谁送礼”,只会让亲戚们更恨,反而没人愿意学剪纸了。

  三、对比“临时救火的坑”:俩人都避开了“越治越乱”的死局

  要是费宏和胡世宁按“常规操作”硬刚,后果只会更糟:

  -费宏若“临时考试筛人”:几千人考2个名额,肯定有人作弊、找关系,考完了没中的人还会闹“黑幕”,反而把补员变成“闹剧”;

  -胡世宁若“严查索贿”:每次土官世袭都派人参查,索贿的人可能会更隐蔽,土官还会觉得“朝廷不信任我”,反而更易叛离——就像评注说的,胡世宁的办法不仅省了结勘的麻烦,还让土官子弟“习约束、消桀骜”,比硬查高明太多。

  现在很多人处理问题,也爱犯“临时救火”的错:

  -某公司的技术岗总缺人,每次缺了才急着招人,结果要么招到不专业的,要么被猎头坑高价;要是学费宏,提前建技术人才库,储备3-5个候选人,缺人了直接上,既省时间又靠谱;

  -某社区的广场舞队总抢场地,每次抢了才派保安调解,结果越调解越闹;要是学胡世宁,提前给每个舞队登记,按“登记顺序 人数”分时段,还让队长从小参加社区会议,培养规矩意识,根本不会抢场地。

  四、核心启示:遇到“反复出的麻烦”,记住俩人的2个“不犯傻”

  1.不犯“临时抱佛脚”的傻:费宏不等岗空了再招人,胡世宁不等世袭了再核查,都是“提前铺垫”——遇到反复出现的问题(补员、世袭、抢场地),别每次都临时应对,先想“未来1-3年的需求”,提前建规则、锁资源,麻烦自然少;

  2.不犯“只治表不治根”的傻:费宏没去堵“请托的人”,而是断了“请托的空子”;胡世宁没去查“索贿的人”,而是消了“叛离的根”——处理问题别盯着“表面的人”,要找“背后的漏洞”,从源头解决,比每次救火都管用。

  【原文】费宏 胡世宁

  铸印局额设大使、副使各一员,食粮儒士二名。及满,将补投考者不下数千人,请托者半之,当事者每难处分。费宏为吏部尚书,于食粮二名外,预取听缺者四人,习字者四人,拟次第补,度可逾十数年。由是投考及请托者皆绝迹。

  土官世及,辄转展结勘,索赂土官,土官以故怨叛,轻中朝诸人。胡公世宁令土官生子,即闻府;子弟应世及者,年且十岁,朔望或有事调集,皆携之见太守,太守为识年数状貌。父兄有故,按籍为请官于朝。土官大悦服。

  评:不唯省临时结勘之烦,且令土官从幼习太守之约束,而渐消其桀骜之气,真良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