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瀚:“遇急事别慌神”,用 “抓重点 重实效” 比 “纠结细节” 更高效
张瀚先担任庐州知府,后来又调任大名知府。庚戌年间,敌军(羽林,此处代指外敌)逼近京城,朝廷下诏书派一名司马郎(兵部官员),手持符节去征召四个州郡的士兵进京护卫。
使者快马赶到真定,当地的知府、知州们都慌了神:一来没遇到过这种紧急情况,二来还纠结 “该用什么礼节拜见使者”,磨蹭了半天没动静。
张瀚听到消息后,首先判断 “招募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没用 —— 他们饿的时候来投靠,吃饱了就跑,根本靠不住”。于是他翻开辖区内的户籍名册,从壮丁里按 “三十人选一人” 的比例挑选,还特意规定 “每三十个人负责供养一个士兵”(边批:这招太妙了!既保证士兵后勤,又不增加百姓额外负担),最后选出八百个精锐士兵(边批:兵贵在精不在多,八百人顶得上几千散兵)。
安排好征兵后,张瀚立刻去劝说其他知府、知州:“都什么时候了,还在跟使者纠结礼节细节?司马郎的官职确实不如咱们这些知府(二千石)高,但《春秋》里有‘天子的使者要优先于诸侯’的道理,朝廷这么安排,是为了让命令能顺利执行、威严能树立起来啊!要是咱们故意摆架子怠慢使者,传出去别人会怎么说咱们‘为国勤王’的态度?”
这些知府、知州听完,脸色都变了,赶紧一起去拜见使者。张瀚又第一个请求使者检阅士兵,使者惊讶地说:“怎么这么快就准备好了!” 等检阅的时候,看到每个士兵都精干勇猛,远超预期,使者这才感叹佩服:“张知府真是文武双全啊!”
不被 “虚礼” 困住,不招 “废兵” 凑数,既破了协调僵局,又拿出硬核实力,这办事能力太顶了!
要是张瀚跟着其他守相一起纠结 “拜见礼节”,只会耽误征兵勤王的大事;要是随便招些散兵充数,就算凑够人数,也没法应对外敌。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先抓 “征兵质量” 的核心 —— 选精锐、定供养制度,保证士兵能打仗、留得住;再破 “礼节争执” 的僵局 —— 用 “勤王大义” 点醒众人,别因小失大;最后用 “精锐士兵” 的实力说话,不仅赢得使者认可,还帮其他守相解了围,一举三得。
张瀚的 “办事逻辑”,藏着三层实用智慧
先筛核心矛盾,不被琐事牵绊:面对 “征兵 拜礼” 两件事,优先解决 “征兵” 这个关乎勤王成败的关键,把 “礼节” 这种次要问题放在后面,避免本末倒置;
选对执行方式,不做无用功:不盲目 “广撒网” 征兵,而是按比例精选壮丁,还配套 “三十人养一人” 的后勤制度,既保证士兵质量,又减轻百姓负担,比 “凑数式征兵” 高效得多;
用大义 实力说话,服人不硬碰:劝其他守相时,不指责 “纠结礼节不对”,而是用 “勤王大义” 讲道理;赢得使者认可时,不靠嘴说,而是用 “精锐士兵” 的实际成果证明,既体面又有说服力。
张瀚的智慧,在于看透 “紧急任务中,‘完成目标’比‘讲究形式’更重要”:他不被 “拜见礼节” 的虚事困住,聚焦 “征兵勤王” 的实事;不追求 “人数多” 的表面功夫,注重 “士兵精” 的实际效果。很多时候,面对突发、紧急的事(如职场紧急项目、生活突发难题),别先纠结 “流程对不对、场面好不好看”,先抓住核心目标(如完成项目、解决问题),用务实的方式推进,反而能更快、更好地搞定。
【管理智慧】
一、选兵:不凑“人头数”,要“精锐质”——30抽1 3人供1,把“散沙”拧成“铁拳”
张瀚没走“临时抓壮丁”的笨路子,核心是算透了“危机时刻的兵,贵精不贵多”:游食之徒是“凑数的散沙”,不仅打不了仗,还得浪费粮草;而“三十抽一”选的壮丁,是本地能扛事的骨干,再让“三十人供一人”,等于给士兵“断了后顾之忧”(不用操心家里生计),能专心打仗。
这就像“公司突发大客户项目,不随便拉人凑团队,而是从部门里挑30%核心员工,再配3个支持岗服务1个核心岗,反而能快速出成果”——危机中要的是“能干活的人”,不是“凑数的人”,抓质量比堆数量管用。
当代案例1:企业接突发大客户,不凑团队凑精锐,30%核心 3:1支持,2周搞定
某外贸公司突然接到一个“300万订单,2周内出样”的紧急需求,销售部想“把全部门20人都拉进来盯项目”,结果大家互相推诿,没人牵头。
项目经理学张瀚的思路,改了方案:
1.选精锐:从销售、设计、生产部门各挑30%核心员工(销售2人、设计2人、生产3人),共7人组成“突击组”,都是能独立扛活的老员工;
2.保后勤:安排3个行政岗专门服务突击组(1人盯物料、1人盯物流、1人盯沟通),相当于“3人供1组”,让突击组不用管杂事,专心搞样品;
3.定节奏:每天开1次短会同步进度,有问题当场解决,不拖延。
结果不到2周,样品就按时交付,客户还夸“效率高、质量好”。要是当时硬凑20人,只会“人多嘴杂、互相甩锅”,别说2周,1个月都未必搞定——张瀚的“精锐思维”,在当代职场就是“不搞‘全员参战’的形式主义,抓核心人、保后勤,才能破急事”。
当代案例2:社区突发防疫,不凑志愿者凑骨干,30%年轻 3户供1,3天稳住
某社区突然出现阳性病例,需要志愿者守门、送物资,居委会一开始想“挨家喊人,凑够50人”,结果来了20多个老人、学生,根本扛不住高强度工作。
社区主任学张瀚的招,调整策略:
1.选精锐:从社区里挑30%年轻力壮的居民(多是上班族、退伍军人),共15人,组成“防疫骨干组”,每人负责1个单元;
2.保物资:让每个单元3户居民,轮流给骨干组送水、送盒饭,相当于“3户供1人”,不让骨干饿肚子、干着急;
3.分任务:骨干组明确分工(5人守门、5人送物资、5人登记信息),不瞎忙。
结果3天就稳住了社区秩序,物资没断过,门岗没缺过人。要是当时硬凑50人,只会“老人累倒、学生帮倒忙”,反而耽误防疫——危机中“选对人、给支持”,比“凑够数”重要10倍。
二、劝诸守:不纠结“礼仪虚”,抓“勤王实”——弃内耗,先把事干了再说
其他太守纠结“庭谒礼仪”,本质是“把形式当重点,把正事当次要”:外敌压境,勤王是“保命的正事”,礼仪是“锦上添花的虚事”,要是为了虚事耽误正事,就是本末倒置。张瀚一句话点透“勤王责任”,让太守们从“纠结形式”拉回“聚焦正事”,避免了内耗。
这放现代就是“遇到急事,别纠结‘流程对不对、面子好不好看’,先把核心事干了再说”——比如项目要上线,别纠结“汇报格式对不对”,先保证功能能跑;防疫要封控,别纠结“通知文案美不美”,先保证居民有物资。
当代案例:公司系统突发故障,不纠结“汇报流程”,先抢修再补手续
某电商公司“双十一”当天,支付系统突然崩溃,技术部想“先写《故障汇报》,找cEo签字再抢修”,结果耽误了1小时,订单流失了几十万。
技术总监学张瀚的思路,后来定了规矩:“系统故障超10分钟,不用等签字,直接抢修,事后补汇报”。有次物流系统又出问题,技术组没纠结流程,直接派3个核心工程师抢修,20分钟就恢复了,事后补了份简单汇报——cEo不仅没怪,还夸“抓重点,不内耗”。要是当时还等签字,又得流失几十万订单——急事里“流程是服务于事的,不是事服务于流程的”。
三、阅师:不玩“嘴炮”,用“实力”说话——800精锐比千句解释管用
张瀚没跟使者“说自己多厉害”,而是直接请阅师——士兵的精气神、装备的齐整度,是最硬的“成绩单”。使者本来觉得“太守们磨磨蹭蹭,肯定没好兵”,结果一看精锐,立马服了,这比说一百句“我准备好了”都管用。
这放现代就是“别光说不练,用结果证明实力”——比如你说自己能搞定项目,不如拿出“进度表 样品”;你说自己能管好团队,不如拿出“业绩数据 团队满意度”。
当代案例:销售组竞标,不堆“ppt话术”,用“客户案例”赢单
某科技公司销售组竞标一个大项目,其他组都在“把ppt做得花里胡哨,说自己多牛”,张组长却带了“3个类似客户的成功案例 数据报告”(比如“帮A客户降本20%,帮b客户提效30%”)。
客户看完直接说:“别讲虚的,你们的案例就是最好的证明”,最后张组长顺利赢单。要是当时也堆ppt话术,客户未必信——实力不是“说出来的”,是“用结果证明的”。
四、对比“内耗的坑”:张瀚的“抓核心”,避开了“越纠结越乱”的死局
要是张瀚也跟着纠结礼仪、凑游食之徒,后果不堪设想:
1.凑游食之徒:800人全是散沙,到了京城不仅打不了仗,还得抢粮草,反而添乱;
2.纠结礼仪:耽误1天征兵,外敌可能提前到京城,勤王晚了,四郡太守都得担罪。
现在很多人处理急事,也爱犯“内耗”的错:
-某学校突发暴雨,教室漏水,老师先纠结“要不要先报教育局”,结果耽误2小时,课本全湿了;要是学张瀚,先找学生搬课本、找塑料布挡雨,事后再报备,就不会损失课本;
-某餐厅突发煤气泄漏,店员先纠结“要不要先找老板”,结果耽误10分钟,差点引发爆炸;要是学张瀚,先关煤气阀、疏散顾客,事后再找老板,就不会有危险。
五、核心启示:遇到“急事\/危机”,记住张瀚的2个“不犯傻”
1.不犯“凑数不抓质”的傻:别一着急就“拉人凑数、堆资源充场面”,像张瀚那样“30抽一选精锐、3人供1保后勤”,抓“能干活的核心”,比堆10倍的“散沙”管用;
2.不犯“纠结虚事忘正事”的傻:别把“礼仪、流程、面子”当重点,急事里“把核心事干成”才是第一,像张瀚那样“弃礼仪、保勤王”,内耗少了,事才能快成。
【原文】张瀚
张瀚知庐州府,再补大名。庚戌羽当薄都门,诏遣司马郎一人,持节征四郡兵入卫。使者驰至真定,诸守相错愕,且难庭谒礼,踌躇久之。瀚闻报,以募召游食,饥附饱飏,不可用。披所属编籍,选丁壮三十之一,即令三十人治一人饷,边批:尤妙。得精锐八百人。边批:兵贵精不贵多。驰谓诸守:“此何时也,而与使者争苛礼乎?司马郎诚不尊于二千石,顾《春秋》之义,以王人先诸侯,要使令行威振耳。借令傲然格使者,其谓勤王何!”诸守色动,遂俱入谒。瀚首请使者阅师。使者卉然曰:“何速也!”比阅师,则人人精锐,绝出望外,使者乃叹服守文武才。
张瀚先担任庐州知府,后来又调任大名知府。庚戌年间,敌军(羽林,此处代指外敌)逼近京城,朝廷下诏书派一名司马郎(兵部官员),手持符节去征召四个州郡的士兵进京护卫。
使者快马赶到真定,当地的知府、知州们都慌了神:一来没遇到过这种紧急情况,二来还纠结 “该用什么礼节拜见使者”,磨蹭了半天没动静。
张瀚听到消息后,首先判断 “招募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没用 —— 他们饿的时候来投靠,吃饱了就跑,根本靠不住”。于是他翻开辖区内的户籍名册,从壮丁里按 “三十人选一人” 的比例挑选,还特意规定 “每三十个人负责供养一个士兵”(边批:这招太妙了!既保证士兵后勤,又不增加百姓额外负担),最后选出八百个精锐士兵(边批:兵贵在精不在多,八百人顶得上几千散兵)。
安排好征兵后,张瀚立刻去劝说其他知府、知州:“都什么时候了,还在跟使者纠结礼节细节?司马郎的官职确实不如咱们这些知府(二千石)高,但《春秋》里有‘天子的使者要优先于诸侯’的道理,朝廷这么安排,是为了让命令能顺利执行、威严能树立起来啊!要是咱们故意摆架子怠慢使者,传出去别人会怎么说咱们‘为国勤王’的态度?”
这些知府、知州听完,脸色都变了,赶紧一起去拜见使者。张瀚又第一个请求使者检阅士兵,使者惊讶地说:“怎么这么快就准备好了!” 等检阅的时候,看到每个士兵都精干勇猛,远超预期,使者这才感叹佩服:“张知府真是文武双全啊!”
不被 “虚礼” 困住,不招 “废兵” 凑数,既破了协调僵局,又拿出硬核实力,这办事能力太顶了!
要是张瀚跟着其他守相一起纠结 “拜见礼节”,只会耽误征兵勤王的大事;要是随便招些散兵充数,就算凑够人数,也没法应对外敌。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先抓 “征兵质量” 的核心 —— 选精锐、定供养制度,保证士兵能打仗、留得住;再破 “礼节争执” 的僵局 —— 用 “勤王大义” 点醒众人,别因小失大;最后用 “精锐士兵” 的实力说话,不仅赢得使者认可,还帮其他守相解了围,一举三得。
张瀚的 “办事逻辑”,藏着三层实用智慧
先筛核心矛盾,不被琐事牵绊:面对 “征兵 拜礼” 两件事,优先解决 “征兵” 这个关乎勤王成败的关键,把 “礼节” 这种次要问题放在后面,避免本末倒置;
选对执行方式,不做无用功:不盲目 “广撒网” 征兵,而是按比例精选壮丁,还配套 “三十人养一人” 的后勤制度,既保证士兵质量,又减轻百姓负担,比 “凑数式征兵” 高效得多;
用大义 实力说话,服人不硬碰:劝其他守相时,不指责 “纠结礼节不对”,而是用 “勤王大义” 讲道理;赢得使者认可时,不靠嘴说,而是用 “精锐士兵” 的实际成果证明,既体面又有说服力。
张瀚的智慧,在于看透 “紧急任务中,‘完成目标’比‘讲究形式’更重要”:他不被 “拜见礼节” 的虚事困住,聚焦 “征兵勤王” 的实事;不追求 “人数多” 的表面功夫,注重 “士兵精” 的实际效果。很多时候,面对突发、紧急的事(如职场紧急项目、生活突发难题),别先纠结 “流程对不对、场面好不好看”,先抓住核心目标(如完成项目、解决问题),用务实的方式推进,反而能更快、更好地搞定。
【管理智慧】
一、选兵:不凑“人头数”,要“精锐质”——30抽1 3人供1,把“散沙”拧成“铁拳”
张瀚没走“临时抓壮丁”的笨路子,核心是算透了“危机时刻的兵,贵精不贵多”:游食之徒是“凑数的散沙”,不仅打不了仗,还得浪费粮草;而“三十抽一”选的壮丁,是本地能扛事的骨干,再让“三十人供一人”,等于给士兵“断了后顾之忧”(不用操心家里生计),能专心打仗。
这就像“公司突发大客户项目,不随便拉人凑团队,而是从部门里挑30%核心员工,再配3个支持岗服务1个核心岗,反而能快速出成果”——危机中要的是“能干活的人”,不是“凑数的人”,抓质量比堆数量管用。
当代案例1:企业接突发大客户,不凑团队凑精锐,30%核心 3:1支持,2周搞定
某外贸公司突然接到一个“300万订单,2周内出样”的紧急需求,销售部想“把全部门20人都拉进来盯项目”,结果大家互相推诿,没人牵头。
项目经理学张瀚的思路,改了方案:
1.选精锐:从销售、设计、生产部门各挑30%核心员工(销售2人、设计2人、生产3人),共7人组成“突击组”,都是能独立扛活的老员工;
2.保后勤:安排3个行政岗专门服务突击组(1人盯物料、1人盯物流、1人盯沟通),相当于“3人供1组”,让突击组不用管杂事,专心搞样品;
3.定节奏:每天开1次短会同步进度,有问题当场解决,不拖延。
结果不到2周,样品就按时交付,客户还夸“效率高、质量好”。要是当时硬凑20人,只会“人多嘴杂、互相甩锅”,别说2周,1个月都未必搞定——张瀚的“精锐思维”,在当代职场就是“不搞‘全员参战’的形式主义,抓核心人、保后勤,才能破急事”。
当代案例2:社区突发防疫,不凑志愿者凑骨干,30%年轻 3户供1,3天稳住
某社区突然出现阳性病例,需要志愿者守门、送物资,居委会一开始想“挨家喊人,凑够50人”,结果来了20多个老人、学生,根本扛不住高强度工作。
社区主任学张瀚的招,调整策略:
1.选精锐:从社区里挑30%年轻力壮的居民(多是上班族、退伍军人),共15人,组成“防疫骨干组”,每人负责1个单元;
2.保物资:让每个单元3户居民,轮流给骨干组送水、送盒饭,相当于“3户供1人”,不让骨干饿肚子、干着急;
3.分任务:骨干组明确分工(5人守门、5人送物资、5人登记信息),不瞎忙。
结果3天就稳住了社区秩序,物资没断过,门岗没缺过人。要是当时硬凑50人,只会“老人累倒、学生帮倒忙”,反而耽误防疫——危机中“选对人、给支持”,比“凑够数”重要10倍。
二、劝诸守:不纠结“礼仪虚”,抓“勤王实”——弃内耗,先把事干了再说
其他太守纠结“庭谒礼仪”,本质是“把形式当重点,把正事当次要”:外敌压境,勤王是“保命的正事”,礼仪是“锦上添花的虚事”,要是为了虚事耽误正事,就是本末倒置。张瀚一句话点透“勤王责任”,让太守们从“纠结形式”拉回“聚焦正事”,避免了内耗。
这放现代就是“遇到急事,别纠结‘流程对不对、面子好不好看’,先把核心事干了再说”——比如项目要上线,别纠结“汇报格式对不对”,先保证功能能跑;防疫要封控,别纠结“通知文案美不美”,先保证居民有物资。
当代案例:公司系统突发故障,不纠结“汇报流程”,先抢修再补手续
某电商公司“双十一”当天,支付系统突然崩溃,技术部想“先写《故障汇报》,找cEo签字再抢修”,结果耽误了1小时,订单流失了几十万。
技术总监学张瀚的思路,后来定了规矩:“系统故障超10分钟,不用等签字,直接抢修,事后补汇报”。有次物流系统又出问题,技术组没纠结流程,直接派3个核心工程师抢修,20分钟就恢复了,事后补了份简单汇报——cEo不仅没怪,还夸“抓重点,不内耗”。要是当时还等签字,又得流失几十万订单——急事里“流程是服务于事的,不是事服务于流程的”。
三、阅师:不玩“嘴炮”,用“实力”说话——800精锐比千句解释管用
张瀚没跟使者“说自己多厉害”,而是直接请阅师——士兵的精气神、装备的齐整度,是最硬的“成绩单”。使者本来觉得“太守们磨磨蹭蹭,肯定没好兵”,结果一看精锐,立马服了,这比说一百句“我准备好了”都管用。
这放现代就是“别光说不练,用结果证明实力”——比如你说自己能搞定项目,不如拿出“进度表 样品”;你说自己能管好团队,不如拿出“业绩数据 团队满意度”。
当代案例:销售组竞标,不堆“ppt话术”,用“客户案例”赢单
某科技公司销售组竞标一个大项目,其他组都在“把ppt做得花里胡哨,说自己多牛”,张组长却带了“3个类似客户的成功案例 数据报告”(比如“帮A客户降本20%,帮b客户提效30%”)。
客户看完直接说:“别讲虚的,你们的案例就是最好的证明”,最后张组长顺利赢单。要是当时也堆ppt话术,客户未必信——实力不是“说出来的”,是“用结果证明的”。
四、对比“内耗的坑”:张瀚的“抓核心”,避开了“越纠结越乱”的死局
要是张瀚也跟着纠结礼仪、凑游食之徒,后果不堪设想:
1.凑游食之徒:800人全是散沙,到了京城不仅打不了仗,还得抢粮草,反而添乱;
2.纠结礼仪:耽误1天征兵,外敌可能提前到京城,勤王晚了,四郡太守都得担罪。
现在很多人处理急事,也爱犯“内耗”的错:
-某学校突发暴雨,教室漏水,老师先纠结“要不要先报教育局”,结果耽误2小时,课本全湿了;要是学张瀚,先找学生搬课本、找塑料布挡雨,事后再报备,就不会损失课本;
-某餐厅突发煤气泄漏,店员先纠结“要不要先找老板”,结果耽误10分钟,差点引发爆炸;要是学张瀚,先关煤气阀、疏散顾客,事后再找老板,就不会有危险。
五、核心启示:遇到“急事\/危机”,记住张瀚的2个“不犯傻”
1.不犯“凑数不抓质”的傻:别一着急就“拉人凑数、堆资源充场面”,像张瀚那样“30抽一选精锐、3人供1保后勤”,抓“能干活的核心”,比堆10倍的“散沙”管用;
2.不犯“纠结虚事忘正事”的傻:别把“礼仪、流程、面子”当重点,急事里“把核心事干成”才是第一,像张瀚那样“弃礼仪、保勤王”,内耗少了,事才能快成。
【原文】张瀚
张瀚知庐州府,再补大名。庚戌羽当薄都门,诏遣司马郎一人,持节征四郡兵入卫。使者驰至真定,诸守相错愕,且难庭谒礼,踌躇久之。瀚闻报,以募召游食,饥附饱飏,不可用。披所属编籍,选丁壮三十之一,即令三十人治一人饷,边批:尤妙。得精锐八百人。边批:兵贵精不贵多。驰谓诸守:“此何时也,而与使者争苛礼乎?司马郎诚不尊于二千石,顾《春秋》之义,以王人先诸侯,要使令行威振耳。借令傲然格使者,其谓勤王何!”诸守色动,遂俱入谒。瀚首请使者阅师。使者卉然曰:“何速也!”比阅师,则人人精锐,绝出望外,使者乃叹服守文武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