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翁&尤翁:包容不是盲目忍,分清情况才避坑
夏翁是江阴的大户人家,有次坐船经过市桥,一个挑粪的人不小心把粪泼进了他的船里,还溅到了他衣服上——这人还是夏翁认识的。家里的仆人当场就火了,想上去揍他,夏翁却拦住说:“他这肯定是不小心的,要是知道是我,怎么会故意冒犯呢?”接着还好言好语把人打发走了。
等夏翁回到家,翻查债务账本时发现,那个泼粪的人居然欠了自己三十两银子,一直还不上,这次说不定是故意找茬想求死(逼夏翁动手,自己能有个了断)。夏翁二话不说,直接把对方的欠条撕了,免了这笔债。
尤翁:看透“找茬背后的猫腻”,用隐忍躲过祸事
长洲的尤翁开了家当铺,年底的时候,突然听到外面吵吵嚷嚷的,出去一看,闹事的是邻居。当铺的掌柜上前告状:“这人之前拿衣服来当钱,现在空着手就想把衣服拿回去,还骂我们,哪有这种道理!”那邻居态度特别蛮横,一点不认错。
尤翁却慢悠悠地跟他说:“我知道你心思,不就是想拿件衣服过年嘛。这点小事,犯不着吵成这样。”说完就让人找出对方当初当的东西,里面有四五件衣物。尤翁指着一件棉衣说:“这衣服冬天御寒少不了,你拿着。”又指着一件道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穿。其他东西不是急用的,就先放我这儿吧。”
那人拿着两件衣服,没说话就走了。没想到当天晚上,这人居然死在了别人家,还牵扯出一场打了一年的官司。原来这人欠了好多债,早就服了毒,知道尤翁家有钱,本来想找茬讹一笔,没成,就转到别家去了(最后死在别家,没牵连到尤翁)。
有人问尤翁:“你怎么提前知道他的心思,还愿意忍下来呢?”尤翁说:“但凡有人没道理还故意找茬,背后肯定有依仗(要么有难言之隐,要么想碰瓷),一点小事不忍让,灾祸马上就会找上门。”(边批:这句话能用到很多大事情上)大家都特别佩服他的见识。
冯梦龙点评:不是所有“忍”都对,分清情况才是真智慧!
吕文懿公刚辞去宰相职位,回到老家,天下人都把他当标杆敬仰。有个同乡喝醉了骂他,吕文懿公让仆人别跟对方计较。过了一年,这人犯了死罪被关进监狱,吕文懿公才后悔说:“要是当时稍微跟他计较一下,把他送到官府治罪,小小的教训一下,就能让他记住不再犯。我当时只想着宽容,没想到反而纵容了他的恶习,把他推到了犯错的地步。”议论的人都觉得这是仁人的话。
有人觉得这事和夏翁、尤翁的做法相反,冯梦龙却说:“不是这样的。喝醉了骂人是恶习,本来就该教训一下让他改正;但像夏翁遇到的‘误泼粪’、尤翁遇到的‘借衣服过年’,都是超出常理的事(背后有隐情),也该用灵活的方式包容。智慧就像流动的水,怎么能只守着一种做法呢!”
夏翁和尤翁的智慧,不在于“忍”本身,而在于“能看透对方行为背后的原因”:夏翁知道对方是“求死式找茬”,所以用宽容救人;尤翁知道对方是“过年急着用衣服”,还识破了潜在的“碰瓷风险”,所以用退让避祸。而吕文懿公的遗憾,在于没分清“可纠正的恶习”和“需包容的隐情”,盲目忍让反而纵容了对方。
生活里遇到矛盾,别上来就硬碰硬,也别一味忍。先想想“对方为啥这么做”,是故意找茬、有难言之隐,还是只是误会,再决定是包容、提醒,还是反击,这样才不会要么吃亏,要么惹祸。
【管理智慧】
一、夏翁:担粪泼了船不发火,还免了对方的死债——看懂“找茬是求死”,宽容救了人也避了祸
当代案例:职场“同事交差漏百出”,没骂他反而帮,最后发现他在“藏难处”
公司的组长老陈,有次让同事小李做一份项目汇报ppt,结果小李交上来的ppt错漏一大堆:数据标错、图表放反,连客户名称都写错了。组里人都觉得“小李太敷衍,该骂”,老陈却没发火,反而让小李过来:“是不是最近有啥事儿?这ppt不像你平时的水平。”
小李憋了半天,才说“我妈住院了,这几天天天跑医院,没心思细改”。老陈听完没怪他,反而说:“你先去照顾阿姨,ppt我让其他人帮你改改, deadline往后延两天。” 后来小李妈出院后,他不仅主动加班补了工作,还成了组里最靠谱的人——要是老陈当时像僮仆那样“急眼骂他”,小李可能会破罐子破摔,甚至辞职,项目也得拖进度,反而得不偿失。
夏翁的智慧,放在职场就是“不盯着‘对方做错了啥’,多想想‘他为啥会做错’”——很多时候,找茬或犯错背后,藏着你没看到的难处,宽容一点,反而能化解矛盾,还能收获人心。
二、尤翁:当铺遇人找茬不较真,给件衣服就化解,还避开了“碰瓷命案”——看透“找茬是碰瓷”,软处理躲了坑
当代案例:商家遇“顾客故意找茬要赔偿”,没硬刚给了小补偿,避开“讹钱陷阱”
有家小超市,有次一个顾客拿了瓶过期牛奶过来,拍在柜台上骂:“你们卖过期食品,我要投诉,还得赔我1000块!” 老板没急着辩解,反而笑着说:“实在不好意思,可能是我们没及时下架。这样,牛奶我给你换瓶新的,再送你一提纸巾,你看行不?”
顾客愣了一下,没再坚持要1000块,拿了牛奶和纸巾就走了。后来旁边水果店老板说,这顾客前几天也去他店里,拿了个有点坏的苹果,要赔500块,水果店老板硬刚,顾客就闹到市场监管局,最后水果店赔了200块才了事。
超市老板说:“我一看他拿的牛奶,过期才一天,而且他进门时眼神就不对劲,不像真生气,倒像故意找茬——要是我跟他硬刚,他肯定会闹大,我反而得赔钱;给点小补偿,他没理由闹,我也省了麻烦。” 这跟尤翁的做法一模一样:不跟“找茬的人”硬刚,先化解对方的“目的”,反而能避开大坑。
三、评注里的“忍与不忍”:不是所有事都要忍,关键看“背后是啥原因”
评注里冯梦龙提到吕文懿公的故事,跟夏翁、尤翁形成了对比:吕文懿公刚辞掉宰相,回到老家,有人喝醉了骂他,他让仆人别跟对方计较。结果过了一年,这人犯了死刑被抓,吕文懿公后悔了:“要是当时我跟他计较一下,送官教训一顿,说不定他就不会犯这么大的错了。”
这不是说夏翁、尤翁的“忍”错了,而是告诉我们:“忍”要分情况,不是盲目忍——
1.该忍的情况:对方找茬是因为“有难处”(像夏翁的挑粪人欠了债想求死,尤翁的邻居想碰瓷过年):这时候忍一忍,给对方台阶,不仅能化解矛盾,还能避开对方背后的“祸”(比如挑粪人死在自己家,邻居死在自己当铺);
2.不该忍的情况:对方找茬是因为“有恶习”(像吕文懿公遇到的醉汉,习惯性骂人;或者职场里有人故意偷懒、甩锅):这时候适当“计较”,比如教训一顿、按规矩处理,反而能让对方改正,避免他以后犯更大的错。
四、核心启示:想避开“找茬引的祸”,先学会“先看隐情再动手”
夏翁和尤翁的“智忍”,不是“怂”,是“看透本质后的理性选择”。不管是生活中遇到别人找茬,还是职场里遇到同事犯错,都可以学他们:
1.第一时间急眼:先想“他为啥这么做”——是不小心?是有难处?还是故意碰瓷?想明白背后的原因,就不会被情绪带着走;
2.别跟“找茬的目的”硬刚:先化解对方的“需求”——挑粪人想求死,就免他的债;邻居想拿衣服过年,就给他人;顾客想要补偿,就给点小好处——对方的需求满足了,自然不会再闹;
3.分清楚“该忍还是该管”:恶习要管,难处要忍——遇到故意犯错、有恶习的人,别一味忍,适当教训能止损;遇到有难处的人,忍一忍反而能避祸。
【原文】夏翁 尤翁
夏翁,江阴巨族,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人其舟,溅及翁衣,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殴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语遣之。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翁为之折券。
长洲尤翁开钱典,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司典者前诉曰:“某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之?”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边批:名言可以喻大。人服其识。
评: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山斗。有乡人醉而詈之,公戒仆者勿与较。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但欲存厚,不谓养成其恶,陷人于有过之地也。”议者以为仁人之言。或疑此事与夏、尤二翁相反。子犹曰:不然,醉詈者恶习,理之所有,故可创之使改;若理外之事,亦当以理外容之。智如活水,岂可拘一辙乎!
夏翁是江阴的大户人家,有次坐船经过市桥,一个挑粪的人不小心把粪泼进了他的船里,还溅到了他衣服上——这人还是夏翁认识的。家里的仆人当场就火了,想上去揍他,夏翁却拦住说:“他这肯定是不小心的,要是知道是我,怎么会故意冒犯呢?”接着还好言好语把人打发走了。
等夏翁回到家,翻查债务账本时发现,那个泼粪的人居然欠了自己三十两银子,一直还不上,这次说不定是故意找茬想求死(逼夏翁动手,自己能有个了断)。夏翁二话不说,直接把对方的欠条撕了,免了这笔债。
尤翁:看透“找茬背后的猫腻”,用隐忍躲过祸事
长洲的尤翁开了家当铺,年底的时候,突然听到外面吵吵嚷嚷的,出去一看,闹事的是邻居。当铺的掌柜上前告状:“这人之前拿衣服来当钱,现在空着手就想把衣服拿回去,还骂我们,哪有这种道理!”那邻居态度特别蛮横,一点不认错。
尤翁却慢悠悠地跟他说:“我知道你心思,不就是想拿件衣服过年嘛。这点小事,犯不着吵成这样。”说完就让人找出对方当初当的东西,里面有四五件衣物。尤翁指着一件棉衣说:“这衣服冬天御寒少不了,你拿着。”又指着一件道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穿。其他东西不是急用的,就先放我这儿吧。”
那人拿着两件衣服,没说话就走了。没想到当天晚上,这人居然死在了别人家,还牵扯出一场打了一年的官司。原来这人欠了好多债,早就服了毒,知道尤翁家有钱,本来想找茬讹一笔,没成,就转到别家去了(最后死在别家,没牵连到尤翁)。
有人问尤翁:“你怎么提前知道他的心思,还愿意忍下来呢?”尤翁说:“但凡有人没道理还故意找茬,背后肯定有依仗(要么有难言之隐,要么想碰瓷),一点小事不忍让,灾祸马上就会找上门。”(边批:这句话能用到很多大事情上)大家都特别佩服他的见识。
冯梦龙点评:不是所有“忍”都对,分清情况才是真智慧!
吕文懿公刚辞去宰相职位,回到老家,天下人都把他当标杆敬仰。有个同乡喝醉了骂他,吕文懿公让仆人别跟对方计较。过了一年,这人犯了死罪被关进监狱,吕文懿公才后悔说:“要是当时稍微跟他计较一下,把他送到官府治罪,小小的教训一下,就能让他记住不再犯。我当时只想着宽容,没想到反而纵容了他的恶习,把他推到了犯错的地步。”议论的人都觉得这是仁人的话。
有人觉得这事和夏翁、尤翁的做法相反,冯梦龙却说:“不是这样的。喝醉了骂人是恶习,本来就该教训一下让他改正;但像夏翁遇到的‘误泼粪’、尤翁遇到的‘借衣服过年’,都是超出常理的事(背后有隐情),也该用灵活的方式包容。智慧就像流动的水,怎么能只守着一种做法呢!”
夏翁和尤翁的智慧,不在于“忍”本身,而在于“能看透对方行为背后的原因”:夏翁知道对方是“求死式找茬”,所以用宽容救人;尤翁知道对方是“过年急着用衣服”,还识破了潜在的“碰瓷风险”,所以用退让避祸。而吕文懿公的遗憾,在于没分清“可纠正的恶习”和“需包容的隐情”,盲目忍让反而纵容了对方。
生活里遇到矛盾,别上来就硬碰硬,也别一味忍。先想想“对方为啥这么做”,是故意找茬、有难言之隐,还是只是误会,再决定是包容、提醒,还是反击,这样才不会要么吃亏,要么惹祸。
【管理智慧】
一、夏翁:担粪泼了船不发火,还免了对方的死债——看懂“找茬是求死”,宽容救了人也避了祸
当代案例:职场“同事交差漏百出”,没骂他反而帮,最后发现他在“藏难处”
公司的组长老陈,有次让同事小李做一份项目汇报ppt,结果小李交上来的ppt错漏一大堆:数据标错、图表放反,连客户名称都写错了。组里人都觉得“小李太敷衍,该骂”,老陈却没发火,反而让小李过来:“是不是最近有啥事儿?这ppt不像你平时的水平。”
小李憋了半天,才说“我妈住院了,这几天天天跑医院,没心思细改”。老陈听完没怪他,反而说:“你先去照顾阿姨,ppt我让其他人帮你改改, deadline往后延两天。” 后来小李妈出院后,他不仅主动加班补了工作,还成了组里最靠谱的人——要是老陈当时像僮仆那样“急眼骂他”,小李可能会破罐子破摔,甚至辞职,项目也得拖进度,反而得不偿失。
夏翁的智慧,放在职场就是“不盯着‘对方做错了啥’,多想想‘他为啥会做错’”——很多时候,找茬或犯错背后,藏着你没看到的难处,宽容一点,反而能化解矛盾,还能收获人心。
二、尤翁:当铺遇人找茬不较真,给件衣服就化解,还避开了“碰瓷命案”——看透“找茬是碰瓷”,软处理躲了坑
当代案例:商家遇“顾客故意找茬要赔偿”,没硬刚给了小补偿,避开“讹钱陷阱”
有家小超市,有次一个顾客拿了瓶过期牛奶过来,拍在柜台上骂:“你们卖过期食品,我要投诉,还得赔我1000块!” 老板没急着辩解,反而笑着说:“实在不好意思,可能是我们没及时下架。这样,牛奶我给你换瓶新的,再送你一提纸巾,你看行不?”
顾客愣了一下,没再坚持要1000块,拿了牛奶和纸巾就走了。后来旁边水果店老板说,这顾客前几天也去他店里,拿了个有点坏的苹果,要赔500块,水果店老板硬刚,顾客就闹到市场监管局,最后水果店赔了200块才了事。
超市老板说:“我一看他拿的牛奶,过期才一天,而且他进门时眼神就不对劲,不像真生气,倒像故意找茬——要是我跟他硬刚,他肯定会闹大,我反而得赔钱;给点小补偿,他没理由闹,我也省了麻烦。” 这跟尤翁的做法一模一样:不跟“找茬的人”硬刚,先化解对方的“目的”,反而能避开大坑。
三、评注里的“忍与不忍”:不是所有事都要忍,关键看“背后是啥原因”
评注里冯梦龙提到吕文懿公的故事,跟夏翁、尤翁形成了对比:吕文懿公刚辞掉宰相,回到老家,有人喝醉了骂他,他让仆人别跟对方计较。结果过了一年,这人犯了死刑被抓,吕文懿公后悔了:“要是当时我跟他计较一下,送官教训一顿,说不定他就不会犯这么大的错了。”
这不是说夏翁、尤翁的“忍”错了,而是告诉我们:“忍”要分情况,不是盲目忍——
1.该忍的情况:对方找茬是因为“有难处”(像夏翁的挑粪人欠了债想求死,尤翁的邻居想碰瓷过年):这时候忍一忍,给对方台阶,不仅能化解矛盾,还能避开对方背后的“祸”(比如挑粪人死在自己家,邻居死在自己当铺);
2.不该忍的情况:对方找茬是因为“有恶习”(像吕文懿公遇到的醉汉,习惯性骂人;或者职场里有人故意偷懒、甩锅):这时候适当“计较”,比如教训一顿、按规矩处理,反而能让对方改正,避免他以后犯更大的错。
四、核心启示:想避开“找茬引的祸”,先学会“先看隐情再动手”
夏翁和尤翁的“智忍”,不是“怂”,是“看透本质后的理性选择”。不管是生活中遇到别人找茬,还是职场里遇到同事犯错,都可以学他们:
1.第一时间急眼:先想“他为啥这么做”——是不小心?是有难处?还是故意碰瓷?想明白背后的原因,就不会被情绪带着走;
2.别跟“找茬的目的”硬刚:先化解对方的“需求”——挑粪人想求死,就免他的债;邻居想拿衣服过年,就给他人;顾客想要补偿,就给点小好处——对方的需求满足了,自然不会再闹;
3.分清楚“该忍还是该管”:恶习要管,难处要忍——遇到故意犯错、有恶习的人,别一味忍,适当教训能止损;遇到有难处的人,忍一忍反而能避祸。
【原文】夏翁 尤翁
夏翁,江阴巨族,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人其舟,溅及翁衣,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殴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语遣之。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翁为之折券。
长洲尤翁开钱典,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司典者前诉曰:“某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之?”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边批:名言可以喻大。人服其识。
评: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山斗。有乡人醉而詈之,公戒仆者勿与较。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但欲存厚,不谓养成其恶,陷人于有过之地也。”议者以为仁人之言。或疑此事与夏、尤二翁相反。子犹曰:不然,醉詈者恶习,理之所有,故可创之使改;若理外之事,亦当以理外容之。智如活水,岂可拘一辙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