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明智之一《知微》39 万二-《智囊里的管理学》

  万二:别忽略“上位者的微妙情绪”,财富再多看不清风险也白搭

  明朝洪武初年,嘉定安亭有个叫万二的人,是元朝遗留下来的百姓,家里的财富在整个郡里都是顶尖的。有一次,他碰到一个从京城回来的人,就问对方在京城看到、听到了什么新鲜事。

  这人说:“皇帝(朱元璋)最近写了首诗,内容是‘大臣们还没起床,我就已经起来了;大臣们都睡下了,我还没睡。真不如江南那些有钱的富翁,太阳都升到一丈五高了,还裹着被子睡大觉。’”

  万二听完,立刻叹气说:“这是要对江南富人动手的苗头啊!” 他马上把家里的财产托付给手下的管家打理,然后买了一艘大商船,带着妻子儿女,沿着湖湘一带四处游历,彻底离开了家乡。

  没过两年,江南的富裕大家族就一个接一个地被朝廷抄家没收财产,只有万二因为早早跑路,全家平安无事,最后得以善终。

  不只听 “诗的表面意思”,能抓 “皇帝的羡慕 不满”,万二的 “风险敏感度” 太顶了!

  换作别人,可能只会觉得 “皇帝抱怨自己辛苦,羡慕富人清闲”,根本想不到背后的危险。但万二一眼看穿: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最忌讳 “有人比自己过得安逸,还拥有大量财富”,这句诗里藏着对江南富人的 “不满和警惕”—— 一旦皇帝心里有了这种想法,后续的抄家就只是时间问题。他没等灾祸降临,先一步跑路,完美避开了坑。

  万二的智慧,在于能从 “皇帝的诗句” 这种看似平常的信息里,读出 “对富人的潜在敌意”。他知道,在皇权至上的时代,“财富太多 让皇帝觉得‘不公平’”,就是最大的风险。比起守着家产舍不得动,他更清楚 “保住命和家人,比钱财重要”。

  生活里要是遇到 “比自己有权势的人,对你的优势流露出不满”,别不当回事;职场上要是发现 “领导对你的‘亮眼成绩’或‘额外资源’有微妙看法”,也别盲目得意。有时候,懂得 “藏锋芒、避风头”,比 “高调展示优势” 更能保平安。

  【管理智慧】

  一、万二的“弦外之音解读术”:不是诗有多吓人,是看懂“皇帝嫉妒=要动手”

  万二怕的不是朱元璋“羡慕江南富豪”,是从诗里读出了“危险信号”——朱元璋当皇帝天天熬夜干活,江南富豪却能躺着享福,这种“对比落差”背后,藏的是“皇帝心里不平衡,想把这些‘舒服的富豪’拿捏住”。就像现在老板跟你说“你天天到点就下班,真潇洒啊”,不是夸你,是嫌你下班早;政策里说“某个行业‘利润过高’,需要‘规范发展’”,不是真要规范,是要盯着这个行业的钱袋子了。

  万二的厉害,是没把“诗”当“随口吐槽”,而是当成“行动预告”——很多人栽跟头,就是把“老板的话、政策的话”当“废话”,没听出背后的“潜台词”,等真动手了才慌,却早就来不及了。

  当代案例1:职场“打工人听懂老板‘优化’潜台词,提前找下家避裁员”

  小周去年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有次老板在部门会上说:“最近公司要‘优化组织架构’,大家要‘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别到时候跟不上节奏。” 其他同事还觉得“老板就是想让我们多干活”,该摸鱼还摸鱼。

  小周却听出不对劲:“‘优化组织架构’不就是要裁员吗?‘不可替代性’就是说‘没本事的要被裁’!” 他没声张,悄悄更新了简历,利用下班时间面试,不到一个月就拿到了新offer。

  结果没过多久,公司果然开始裁员,跟小周同组的3个同事全被裁了,找工作找了快半年;只有小周因为“提前跑路”,一点没受影响——这跟万二“从诗里看风险”一模一样:老板的话别只听表面,要想“他说这话想干啥”,提前行动才能避坑。

  当代案例2:商业“老板读懂政策‘规范’信号,提前转型避行业整顿”

  老吴开了家校外培训机构,2020年的时候,就听人说“教育部要‘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可能要管教培行业”。其他机构老板还觉得“这么多机构,轮不到我被管”,照样疯狂招生、收年费。

  老吴却觉得“这不是随口说说,是要动真格的”,立马开始转型:把学科培训的老师送去学书法、口才,把教室改成“手工教室”,还注册了“素质教育公司”。

  等2021年“双减”政策下来,其他教培机构要么倒闭、要么被罚款,老吴的机构早就变成了“素质培训班”,不仅没倒,还因为“合规”招到了更多学生——这就是万二的智慧:政策的“弦外之音”别忽视,提前跟着风向转,比等整顿来了再慌手慌脚强10倍。

  当代案例3:投资“玩家听出大佬‘过热’预警,提前撤资避亏损”

  前几年新能源赛道特别火,很多人都往里冲,有个投资圈的朋友老郑,却从一个行业大佬的采访里听出了风险——大佬说“现在新能源赛道‘参与者太多了’,有些企业‘只讲故事不做实事’,大家要‘理性看待’”。

  别人还觉得“大佬就是谦虚,赛道还能火好几年”,老郑却赶紧把手里的新能源基金、股票全卖了。结果没过半年,新能源赛道果然降温,很多没实力的企业倒闭,股价跌了一大半,没撤资的人亏得血本无归;只有老郑因为“提前撤资”,不仅没亏,还赚了一笔——这跟万二“提前跑路”一样:行业大佬的“提醒”不是没道理,听懂了就能躲过大跌。

  二、万二的“反侥幸逻辑”:别人觉得“没事”,他觉得“要出事”,不赌“运气”

  当时江南的富豪们,肯定也有人听到了朱元璋的诗,但大多觉得“皇帝就是发发牢骚,还能真来抄家?”“我家这么有钱,皇帝说不定还得靠我交税,不会动我”——这种“侥幸心理”,最后把他们全坑了。

  万二却没赌“运气”,他知道“皇帝的心思最难猜,宁可信‘要出事’,也别信‘没事’”。就像现在有人觉得“老板不会裁我,我在公司这么久了”“政策不会管到我,我这小公司没人注意”,结果裁员、整顿一来,第一个被盯上的就是“侥幸的人”。

  当代反例:老板觉得“政策不会管小公司”,侥幸不转型,最后倒闭

  有个开小托管班的老板老王,“双减”政策下来后,别人都转型做“课后看护”,不搞学科辅导了,老王却觉得“我这托管班就10来个孩子,没人会注意”,照样偷偷给孩子补数学、英语。

  结果没过多久,就被家长举报了,教育局上门检查,不仅罚了他5万块,还把托管班查封了——老王就是“侥幸心理”太重,没学万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最后只能倒闭。

  三、核心启示:想不做“被抄家的江南富豪”,记住万二的3个“保命动作”

  不管是职场、商业,还是投资,想听懂“弦外之音”、避开风险,照着万二这3步做,准没错:

  1.别只听“表面话”,要想“背后的需求\/情绪”

  朱元璋说“羡慕江南富豪”,背后是“不平衡,想拿捏”;老板说“优化架构”,背后是“要裁员”;政策说“规范行业”,背后是“要管钱袋子”——听到话先别急着下判断,多问自己“说这话的人,真正想干啥?”

  2.别赌“运气”,宁可信“风险要来了”

  别觉得“这么多人,不会轮到我”“就一次,不会被发现”——万二没赌“朱元璋不会动他”,最后活下来了;那些赌运气的富豪,全栽了。风险面前,“小心驶得万年船”永远没错。

  3.看出风险别犹豫,赶紧“转移资产\/跑路\/转型”

  万二没等“抄家”开始,就把财产托付、带家人跑路;小周没等“裁员”开始,就找好下家;老吴没等“双减”开始,就转型——风险不会等你“准备好”,越犹豫,越容易被拖进去。

  简单说,万二的故事就是教我们:有钱不如有“风险嗅觉”,听懂“弦外之音”不如提前行动。别等“皇帝的刀”架到脖子上,才想起要跑,那时候早就晚了。

  【原文】万二

  洪武初,嘉定安亭万二,元之遗民也,富甲一郡。尝有人自京回,问其何所见闻,其人曰:“皇帝近日有诗曰:‘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二叹曰:“兆已萌矣!”即以家赀付托诸仆干掌之,买巨航,载妻子,泛游湖湘而去。不二年,江南大族以次籍没,独此人获令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