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温:重要场合讲顺序,别因小失大踩坑
当初蔡确当宰相时,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邢恕从襄州调任河阳,特意去找蔡确,谋划着编造“蔡确拥立哲宗”的功劳。后来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字公休)要进京,邢恕就邀请司马康先去河阳见他。
邵伯温知道后,赶紧劝司马康:“你刚守完丧,还没拜见新皇帝,不该绕路先去见朋友。”司马康说:“我已经答应邢恕了。”邵伯温又劝:“邢恕这人狡诈善变,他说不定会用事情要挟你;你要是听了他的,将来肯定会后悔。”
可司马康还是去了河阳。果然,邢恕劝司马康写封信,称赞蔡确的“拥立之功”,还说这是为了司马康以后“保全自身和家族”考虑。司马康和邢恕是同一年考中科举的,邢恕又曾经是司马光的门生,司马康就听了邢恕的话,写了这封信。
邢恕其实是打了个算盘:司马康是司马光的儿子,他说蔡确有“定策功”,世人肯定会相信。没过多久,梁焘和刘安世一起上奏,请求诛杀蔡确,还弹劾邢恕有罪,朝廷也下令让司马康说明情况。直到这时,司马康才后悔当初没听邵伯温的劝告。
邵伯温的清醒,在于看透“人”和“事”的风险——邢恕的狡诈,绕路见友的不妥
别人可能觉得“朋友相邀,不去不好”,邵伯温却能看到两层风险:一是邢恕“倾巧”的人品,大概率没安好心;二是司马康“未拜君先见友”的顺序不对,本就容易落人口实。司马康被“同年情谊”“门生关系”迷惑,没听劝,最后果然被邢恕利用,卷入风波。
这也说明:遇到“人情裹挟”的事时,别只看表面的“情分”,得先判断对方的人品,再想想事情的轻重顺序,不然很容易被人当枪使。
【管理智慧】
一、邵伯温的“熟人坑识别术”:看“动机”不看“关系”,投机者的“好心”都是套
邵伯温敢说邢恕“倾巧”,不是瞎猜,是看透了邢恕的“投机动机”——他找司马康,不是真要“聚聚”,是想借司马康的“身份背书”(司马光儿子),帮蔡确伪造功劳,顺便把司马康拉下水。这种“用熟人关系当幌子,实则挖坑”的操作,现在职场、生活里到处都是:比如同事找你“帮忙改个报表数据”,说“都是自己人,没事”,实际是让你帮他背锅;朋友找你“一起投资”,说“稳赚不赔,我能坑你吗”,实际是让你接他的烂摊子。
邵伯温的智慧,就是不被“熟人关系”迷惑,专盯“对方的真实目的”——只要对方找你干“敏感事、擦边事”,哪怕是发小、老同事,也得先打个问号。
二、司马康的“踩坑误区”:把“熟人情分”当“安全保障”,抹不开面儿最易栽
司马康为啥会踩坑?一是“抹不开面子”——已经答应邢恕,觉得“反悔没面子”;二是“轻信熟人”——觉得“同科 师门,邢恕不会坑我”。这俩误区,现在很多人都有:
- 职场里,老领导找你“帮忙做私活”,你觉得“人家以前帮过我,不好拒绝”,结果耽误本职工作,被批评;
- 生活里,亲戚找你“担保贷款”,你觉得“都是一家人,不能不帮”,结果亲戚不还钱,你被银行追债。
“熟人情分”不是“免坑金牌”,反而容易让你放松警惕,最后因为“抹不开面儿”栽大跟头。
三、核心启示:想避开“熟人坑”,记住邵伯温的2个“防坑动作”
不管是职场、生活还是合作,邵伯温的故事都在说:熟人的坑最隐蔽,但只要拎清“情分”和“风险”,就能避开。
1.熟人找你干事,先问“这事合不合规矩”,别先想“答不答应”
像邵伯温提醒司马康“未见君先见朋友不合规矩”一样,遇到熟人找你帮忙,先想“这事有没有风险?合不合规矩?会不会牵连我?”。规矩和风险在前,情分在后,才不会栽。
2.别把“同科\/师门\/发小”当“免坑符”,投机者专坑熟人
邢恕专找“同科 师门”的司马康,就是觉得“熟人好忽悠”;现在的投机者,也专坑“发小、老同事、亲戚”,因为知道你“抹不开面儿、容易信”。所以遇到熟人找你干“敏感事、擦边事”,哪怕关系再近,也得多留个心眼,别被“情分”绑住手脚。
简单说,把情分当安全牌,最后被坑得没脾气。别因为“抹不开面儿”踩坑——毕竟坑你的人,往往是你最不设防的“自己人”。
【原文】邵伯温
初,蔡确之相也,神宗崩,哲宗立。邢恕自襄州移河阳,诣确,谋造定策事。及司马光子康诣阙,恕召康诣河阳。邵伯温谓康曰:“公休除丧,未见君,不宜枉道先见朋友。”康曰:“已诺之。”伯温曰:“恕倾巧,或以事要公休,若从之,必为异日之悔。”康竟往,恕果劝康作书称确,以为他日全身保家计。康、恕同年登科,恕又出光门下,康遂作书如恕言。恕盖以康为光子,言确有定策功,世必见信。既而梁焘与刘安世共请诛确,且论恕罪,亦命康分析,康始悔之。
当初蔡确当宰相时,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邢恕从襄州调任河阳,特意去找蔡确,谋划着编造“蔡确拥立哲宗”的功劳。后来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字公休)要进京,邢恕就邀请司马康先去河阳见他。
邵伯温知道后,赶紧劝司马康:“你刚守完丧,还没拜见新皇帝,不该绕路先去见朋友。”司马康说:“我已经答应邢恕了。”邵伯温又劝:“邢恕这人狡诈善变,他说不定会用事情要挟你;你要是听了他的,将来肯定会后悔。”
可司马康还是去了河阳。果然,邢恕劝司马康写封信,称赞蔡确的“拥立之功”,还说这是为了司马康以后“保全自身和家族”考虑。司马康和邢恕是同一年考中科举的,邢恕又曾经是司马光的门生,司马康就听了邢恕的话,写了这封信。
邢恕其实是打了个算盘:司马康是司马光的儿子,他说蔡确有“定策功”,世人肯定会相信。没过多久,梁焘和刘安世一起上奏,请求诛杀蔡确,还弹劾邢恕有罪,朝廷也下令让司马康说明情况。直到这时,司马康才后悔当初没听邵伯温的劝告。
邵伯温的清醒,在于看透“人”和“事”的风险——邢恕的狡诈,绕路见友的不妥
别人可能觉得“朋友相邀,不去不好”,邵伯温却能看到两层风险:一是邢恕“倾巧”的人品,大概率没安好心;二是司马康“未拜君先见友”的顺序不对,本就容易落人口实。司马康被“同年情谊”“门生关系”迷惑,没听劝,最后果然被邢恕利用,卷入风波。
这也说明:遇到“人情裹挟”的事时,别只看表面的“情分”,得先判断对方的人品,再想想事情的轻重顺序,不然很容易被人当枪使。
【管理智慧】
一、邵伯温的“熟人坑识别术”:看“动机”不看“关系”,投机者的“好心”都是套
邵伯温敢说邢恕“倾巧”,不是瞎猜,是看透了邢恕的“投机动机”——他找司马康,不是真要“聚聚”,是想借司马康的“身份背书”(司马光儿子),帮蔡确伪造功劳,顺便把司马康拉下水。这种“用熟人关系当幌子,实则挖坑”的操作,现在职场、生活里到处都是:比如同事找你“帮忙改个报表数据”,说“都是自己人,没事”,实际是让你帮他背锅;朋友找你“一起投资”,说“稳赚不赔,我能坑你吗”,实际是让你接他的烂摊子。
邵伯温的智慧,就是不被“熟人关系”迷惑,专盯“对方的真实目的”——只要对方找你干“敏感事、擦边事”,哪怕是发小、老同事,也得先打个问号。
二、司马康的“踩坑误区”:把“熟人情分”当“安全保障”,抹不开面儿最易栽
司马康为啥会踩坑?一是“抹不开面子”——已经答应邢恕,觉得“反悔没面子”;二是“轻信熟人”——觉得“同科 师门,邢恕不会坑我”。这俩误区,现在很多人都有:
- 职场里,老领导找你“帮忙做私活”,你觉得“人家以前帮过我,不好拒绝”,结果耽误本职工作,被批评;
- 生活里,亲戚找你“担保贷款”,你觉得“都是一家人,不能不帮”,结果亲戚不还钱,你被银行追债。
“熟人情分”不是“免坑金牌”,反而容易让你放松警惕,最后因为“抹不开面儿”栽大跟头。
三、核心启示:想避开“熟人坑”,记住邵伯温的2个“防坑动作”
不管是职场、生活还是合作,邵伯温的故事都在说:熟人的坑最隐蔽,但只要拎清“情分”和“风险”,就能避开。
1.熟人找你干事,先问“这事合不合规矩”,别先想“答不答应”
像邵伯温提醒司马康“未见君先见朋友不合规矩”一样,遇到熟人找你帮忙,先想“这事有没有风险?合不合规矩?会不会牵连我?”。规矩和风险在前,情分在后,才不会栽。
2.别把“同科\/师门\/发小”当“免坑符”,投机者专坑熟人
邢恕专找“同科 师门”的司马康,就是觉得“熟人好忽悠”;现在的投机者,也专坑“发小、老同事、亲戚”,因为知道你“抹不开面儿、容易信”。所以遇到熟人找你干“敏感事、擦边事”,哪怕关系再近,也得多留个心眼,别被“情分”绑住手脚。
简单说,把情分当安全牌,最后被坑得没脾气。别因为“抹不开面儿”踩坑——毕竟坑你的人,往往是你最不设防的“自己人”。
【原文】邵伯温
初,蔡确之相也,神宗崩,哲宗立。邢恕自襄州移河阳,诣确,谋造定策事。及司马光子康诣阙,恕召康诣河阳。邵伯温谓康曰:“公休除丧,未见君,不宜枉道先见朋友。”康曰:“已诺之。”伯温曰:“恕倾巧,或以事要公休,若从之,必为异日之悔。”康竟往,恕果劝康作书称确,以为他日全身保家计。康、恕同年登科,恕又出光门下,康遂作书如恕言。恕盖以康为光子,言确有定策功,世必见信。既而梁焘与刘安世共请诛确,且论恕罪,亦命康分析,康始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