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明智之三《剖疑》11 王商&王曾-《智囊里的管理学》

  王商&王曾:当下遇谣言,记住“三不”——不盲从、不恐慌、不沉默

  汉成帝时:王商拒“避水”,戳穿“大水至”的谣言

  汉成帝建始年间,关内下了四十多天大雨。京城百姓突然毫无缘由地恐慌起来,到处传“洪水要来了”。人们吓得四处奔逃,互相推搡踩踏,老人小孩哭喊声不断,长安城里一片混乱。

  大将军王凤慌了,提议让太后、皇帝和后宫嫔妃先登上船避难,再命令官员百姓爬上城墙躲水。大臣们都跟着附和,只有右将军王商站出来反对:“自古以来,就算是无道的国家,洪水也不会漫过城墙,现在怎么会有大水一天之内突然冲过来?这肯定是谣言!要是让大家都上城,反而会让百姓更恐慌。”

  汉成帝听了王商的话,没下令上城。过了一会儿,混乱渐渐平息,派人查证后,果然是谣言。大家都称赞王商能坚持理性,没跟着瞎折腾。

  宋仁宗时:王曾淡定辟谣“汴口决堤”

  天圣年间,也曾下过一场大雨,民间突然传言“汴河河口决堤了,洪水马上要淹过来”。京城人吓得想往东逃跑。

  宋仁宗问王曾该怎么办,王曾淡定地说:“如果汴河真的决堤,官方的奏报早就该到了,现在没消息,肯定是谣言,不用担心里!”没过多久,事实证明果然是谣言。

  延伸案例:任同知敢开门,救了上万百姓;无锡谣言却踩死百人

  嘉靖年间:任同知拒“闭门弃民”,冒风险护百姓

  嘉靖年间,东南沿海有倭寇作乱,苏州城进入戒备状态。突然有人传“倭寇从西边来了,已经过了浒墅关”。苏州太守带着人登上城墙,急着下令关闭城门。

  当时有上万乡民为了躲避倭寇,涌到城门外,哭喊声响彻天地。任同知(任环)生气地说:“还没看到倭寇,就先把百姓拒之门外,这哪像地方官该做的事!要是出了问题,我来承担责任!”

  他立刻派县里的官员打开六座城门,让百姓进城,自己则拿着剑带兵坐在接官亭,防备西边可能来的倭寇。等百姓都进了城,过了好一会儿,倭寇才到——多亏任同知果断,救了很多人的命。苏州百姓到现在还记着他的好,供奉他的牌位。

  万历年间:无锡谣言酿惨剧,官员失职坑了人

  万历戊午年间,无锡某个乡搭了戏台,想通过演戏祭祀神灵。结果戏台上有人起哄闹事,演员没来得及脱戏服就慌忙逃走,看戏的人也一哄而散,有人顺口开玩笑说“倭寇来了”。

  这话转眼就传遍了,甚至有人说“亲眼看到穿锦衣的倭寇”。结果城门白天就关了,城外的人挤成一团,互相踩踏死了近百人,直到晚上才安定下来。

  这事虽然有点荒唐,但也怪当地官员没经验、不果断——要是当时能及时辟谣,根本不会酿成惨剧。

  应对谣言的“智慧总结”:别慌、别盲从,理性才是硬道理。

  其实不管是战乱还是天灾,遇到谣言时,关键要做到两点:

  1.先查信息,别被情绪带跑:就像王商、王曾那样,先想“有没有官方证据”——洪水漫城、河堤决堤,官方奏报肯定会到,没消息就大概率是谣言;要是像无锡官员那样,听到传言就慌着关城门,只会害了人。

  2.真有危机,更要稳人心:就算真有危险(比如倭寇要来),也不能像苏州太守那样“先弃百姓”,任同知敢开门、敢担责,反而能稳住局面。要是一慌就乱下令,只会引发更大的混乱。

  还有个更高级的辟谣方式:用行动打破谣言。比如开元初年,民间传“皇帝要选女子进宫”,唐玄宗直接把后宫用不上的宫女送回家——谣言立刻就没了。这就应了“止谤莫如自修”:与其费口舌辟谣,不如用实际行动证明传言是假的。

  反观天启初年,吴中地区传“宦官要来选绣女”,民间吓得赶紧嫁女儿、娶媳妇,甚至出现很多人仓促婚配、流离失所的情况。这就是因为当地官员没及时禁止谣言、没澄清事实,才让坏人(比如没老婆的恶少)趁机煽风点火,坑了老百姓。

  【管理智慧】

  一、王商&王曾的“稳神逻辑”:不被恐慌带偏,先查“谣言有没有谱”

  为啥王凤和京城百姓会慌?因为他们只听“大水来了”,没琢磨“这水咋来的、合不合理”。王商和王曾的聪明,就是先抓“谣言的逻辑漏洞”:

  - 王商想“大水淹城得有征兆,哪能突然就来?”

  - 王曾想“河决口有官方通报,没通报就是没影的事”

  这就像现在有人传“某小区要封控,赶紧抢菜”,你先想“封控会有社区通知,没通知咋会突然封?”;有人传“某品牌奶粉有问题”,你先想“质量问题会有监管部门公告,没公告就是瞎传”——很多谣言,一戳“逻辑漏洞”就破了。

  当代案例:“传‘某品牌奶粉致腹泻’,宝妈先查监管公告,没慌着换奶”

  有宝妈在群里传“xx牌奶粉喝了拉肚子,我家娃喝了就中招”,群里立马有宝妈慌了,说“我家也喝这个,要不要赶紧换?”。但有个宝妈没跟风,先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查,发现最近没这个品牌的质量问题通报,还私信传谣言的宝妈:“你家娃腹泻有没有去医院查?会不会是辅食的问题?”

  后来传谣言的宝妈说“娃去医院查了,是受凉了,跟奶粉没关系”,还在群里道歉——这就是王曾“等官方奏报”的思路:没权威依据的谣言,别信也别传,一查就知道是假的。

  二、任同知的“硬核反例”:别为了“防谣言”,反而坑了老百姓

  后面嘉靖年间的案例更戳心:东南闹倭寇,苏州城戒严,突然传“倭寇从西边来了,已经过了浒墅关”。太守慌了,立马带人造反城,还下令关城门。结果上万避倭寇的乡民堵在城门外,哭喊声震天,差点踩出人命。

  这时候任同知(环)火了,说:“没见到倭寇就先把老百姓关在外面,这叫啥父母官!有事我担着!”接着他让下属打开六座城门,放乡民进来,自己则拿着剑带兵守在西边路口。乡民全进来后,过了好久倭寇才到,好多人都靠他保住了命——苏州人到现在还记着他的好。

  这对比太明显了:太守为了“防万一”,瞎关城门坑百姓;任同知却懂“谣言再凶,也不能不管老百姓的命”。现在也有这种情况:比如传“有危险分子进商场”,保安立马锁门,把顾客关在外面淋雨;传“某景区有疫情”,工作人员不让游客出来,反而造成拥挤——这些“瞎操作”,比谣言本身更害人。

  当代案例:“传‘商场有小偷带刀’,保安锁门堵人,负责人及时纠正”

  有商场传“有小偷带刀,在三楼偷东西”,保安队长慌了,立马下令锁上所有出口,不让人进出。结果顾客们慌了,在商场里乱跑,还有老人被挤得差点摔倒。商场负责人赶到后,赶紧让保安开门,还拿着喇叭喊:“大家别慌!我们查了监控,没带刀小偷,是误会!现在门都开着,想走想留都随意,我们会加强巡逻!”

  最后虚惊一场,顾客们也松了口气——这就是任同知的智慧:应对谣言,别搞“一刀切”的蠢操作,先保老百姓的安全,再慢慢核实,才是正事。

  三、无锡&天启的“反面教材”:有司不作为,谣言能闹翻天

  再看两个“坑货”案例:

  - 万历年间,无锡某乡搭台唱戏敬神,有人在台上吵架,戏子没脱戏服就慌着跑,看戏的人也散了,有人随口开玩笑说“倭寇来了”。这话一下传开,还越传越真,说“亲眼看到穿锦衣的倭寇”。结果城门白天就关了,城外百姓挤着进城,踩死了近百人,到晚上才平静——这就是有司(官员)没经验,没及时澄清导致的惨事。

  - 天启年间,吴中传“太监来选绣女”,民间疯了,没结婚的男女赶紧连夜结婚,甚至有十几岁的小姑娘随便找个人嫁了。这其实是没老婆的混混瞎传的,可官员不管不问,好多男女最后嫁错人、娶错人,一辈子都受影响。

  这俩案例告诉我们:官员\/负责人不作为,谣言会从“小玩笑”变成“大灾难”。现在也一样,比如传“某学校食堂有老鼠”,学校不回应,家长们就会慌着给孩子转学;传“某河流污染”,环保部门不检测不通报,老百姓就会疯抢瓶装水——有事及时站出来,谣言才没机会发酵。

  四、开元的“止讹天花板”:用实际行动打脸谣言,比说一万句都管用

  最绝的是开元年间的操作:民间传“皇上要选美女进宫”,老百姓慌了,家里有女儿的都怕被选走。皇上听说后,没说“这是谣言”,而是直接下令:“把后宫用不上的宫女,都打包送回家,让她们嫁人。”这一下,大家都知道“选美女是假的”,谣言立马就没了——这才是止讹的最高境界:别光说“假的”,用行动证明“假的”,比啥都管用。

  当代案例:“传‘某品牌要倒闭,退款难’,品牌方直接晒资金链,谣言秒散”

  某线上教育品牌传“要倒闭了,交了钱的退不了款”,家长们慌了,纷纷要求退款,客服电话被打爆。品牌方没光说“我们不会倒闭”,而是做了两件事:1 公布银行资金证明,说“账户里有5亿备用金,足够退款”;2 开通“24小时退款通道”,承诺“7天内到账”。家长们一看,都不慌了,没人再提“倒闭”的事——这就是开元皇帝的思路:行动比嘴炮管用,用实际操作让大家放心,谣言自然就没了。

  五、核心启示:应对谣言,记住3个“不翻车动作”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应对谣言的逻辑都一样:

  1.自己别慌,先查“逻辑 依据”:听到谣言别跟风,先想“这合理吗?有官方依据吗?”,比如传“质量问题”就查监管公告,多数谣言一查就破。

  2.负责人别瞎操作,先保人再核实:像任同知那样,别为了“防万一”关城门、锁商场,先让老百姓安全,再慢慢查;别像无锡官员那样不作为,及时站出来澄清,才是正事。

  3.止讹靠行动,别光说不练:像开元皇帝那样,传“选美女”就送宫女回家;传“倒闭”就晒资金链,用实际行动打脸,比说“这是谣言”管用100倍。

  简单说,谣言不可怕,怕的是“慌了神的百姓 瞎操作的负责人 不作为的地方官员”。只要脑子清醒、敢担当、用行动说话,再凶的谣言,也能被轻松搞定。

  【原文】王商 王曾

  汉成帝建始中,关内大雨四十余日。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

  大将军王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城以避水。

  群臣皆从凤议,右将军王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

  有顷稍定,问之,果讹言,于是美商之固守。

  天圣中尝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

  帝以问王曾,曾曰:“河决,奏未至,必讹言耳。不足虑!”已而果然。

  嘉靖间,东南倭乱,苏城戒严。忽传寇从西来,已过浒墅。太守率众登城,急令闭门。乡民避寇者万数,腾踊门外,号呼震天。

  任同知环愤然曰:“未见寇而先弃良民,谓牧守何!有事,环请当之!”乃分遣县僚洞开六门,纳百姓,而自仗剑帅兵,坐接官亭以遏西路。

  乡民毕入,良久,而倭始至,所全活甚众。

  吴民至今尸祝之。

  又:

  万历戊午间,无锡某乡构台作戏娱神。有哄于台者,优人不脱衣,仓皇趋避。观剧者亦雨散,口中戏云:“倭子至矣!”此语须臾传遍,且云“亲见锦衣倭贼”。

  由是城门昼闭,城外人填涌,践踏死者近百人,迄夜始定。此虽近妖,亦有司不练事之过也。

  大抵兵火之际,但当远其侦探,虽寇果临城,犹当静以镇之,使人心不乱,而后可以议战守;若讹言,又当直以理却之矣。

  开元初,民间讹言“上采女子以充掖庭”。上闻之,令选后宫无用者,载还其家。讹言乃息。

  语曰:“止谤莫如自修”,此又善于止讹者。

  天启初,吴中讹言“中官来采绣女”,民间若狂,一时婚嫁殆尽。

  此皆恶少无妻者之所为,有司不加禁缉,男女之失所者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