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明智之四《经务》11 吴潜-《智囊里的管理学》

  吴潜:宋朝“海防改革狠人”!把“强征民船”改成“共赢模式”,让沿海防线稳如铁

  以前,制置使司(宋朝军事机构)每年都要征调明州、温州、台州三郡的民船,去防守定海,还要驻守淮东、京口。可登记在册的民船,大多在征调中损坏。更糟的是,每次按名册派船时,官吏还会趁机搞猫腻捞好处,老百姓被折腾得苦不堪言。

  吴潜到任后,直接推翻旧规矩,搞了个“义船法”:让三郡的每个县、每个都(古代基层单位),各自挑选本地有能力的人,牵头组织民船统筹。比如一个都每年要出3艘船,要是当地有50-60家有船的人家,就一起凑出6艘船——3艘用来应付官府征调,另外3艘让大家自己运营赚钱;赚的钱除了分摊成本,剩下的存起来留着明年用。

  而且,民船的尺寸有统一标准,船身要烙上专属标识,征调时间也有明确规定,全写成了固定制度。这些船专门停在江边,随时轮流下海巡逻。船户们都想保护自己的家乡,主动拿出大船听从调遣。每天在三江口集合官府兵船和民船一起检阅,整个沿海地区都变得井然有序,没人敢作乱。

  吴潜还在夜飞山设了“永平寨”,派副将统领,给士兵发临时军饷,配军舰;让渔户登记在册方便管理,来往行人商旅再也不用担惊受怕。又设了“向头寨”,对外防备倭寇和高丽(当时的海上威胁),对内保护京城安全。

  他还建了烽火台预警系统,分成三路,起点都在招宝山:一路通到大洋壁下山,一路通到向头寨,一路通到本府的看教亭。从看教亭再秘密传递令牌,直接送到官府帅帐。沿江沿海的信号火快速传递,看到的人都心生敬畏,不敢有丝毫懈怠。

  冯梦龙点评:这么连起来搞海防,再危险的海域也像在眼皮子底下,信息秒通,哪个倭寇敢来送死!

  以前征调民船,是“官府硬要、百姓吃亏、官吏捞钱”,船越征越少,防线越守越松;吴潜改了之后,变成“百姓自愿、有赚头、有奔头”——大家既能靠多余的船赚钱,又能保护家乡,反而主动出大船配合。加上烽火台把信息连起来,整个海防从“散沙”变成“铁板”。

  关键在于他没把百姓当“负担”,反而当成“防线合伙人”,既解决了官府的防守难题,又让百姓得实惠,这种“共赢”的思路,比硬征硬调管用多了。

  一、核心逻辑:破解“官府强征、民怨沸腾”,别用“硬压”,要搭“利益绑定的合作局”

  之前的海防困境,本质是“官府和百姓对立”:官府只想要船,不管百姓损失;百姓怕赔钱,不愿配合,官吏还趁机捞钱,形成恶性循环。吴潜的破局点,是把“对立”变成“合作”,用“义船法”绑定双方利益:

  1.给百姓留好处:征调之外的船能赚钱,还有结余储备,百姓不亏;

  2.给规则定标准:船的尺寸、征调时间明确,官吏没机会搞猫腻;

  3.给家乡安全感:民船巡逻保护的是自己的乡井,百姓有动力。

  这就像现在社区组织治安巡逻,直接让居民义务站岗大家不情愿;但要是搞“巡逻积分制”,积分能换日用品,大家反而愿意参与——本质都是“用利益和责任绑定,让‘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二、核心启示:遇“强推不配合”的事,别硬来,先找“共赢的利益点”

  吴潜的思路放到现在也超实用,比如这些场景:

  - 社区治理:社区搞垃圾分类,光靠劝导效果差。可以像吴潜那样,搞“分类积分制”,正确分类能换日用品,再选小区有威望的人当“分类组长”,大家有好处、有组织,配合度自然高;

  - 乡村建设:村里修灌溉水渠,靠政府拨款不够,村民不愿出力。可以牵头搞“水渠认养制”:村民自愿出资出工,认养一段水渠,以后这段水渠周边的田地优先灌溉,还能挂认养牌,有实惠又有面子,村民自然愿意参与;

  - 企业协作:公司推数据共享,各部门怕泄露信息不愿配合。可以建“共享奖励机制”:主动共享数据并帮其他部门解决问题的,部门绩效加分,再明确共享规则,消除顾虑,协作效率会更高。

  简单说就是:“别总想着‘我需要什么’,多想想‘对方能得到什么’。找到共赢的利益点,再难推的事也能顺起来。”

  【原文】吴潜

  先是制置使司岁调明、温、台三郡民船防定海,戍淮东、京口,船在籍者率多损失。每按籍科调,吏并缘为奸,民甚苦之。吴潜至,立义船法,令三郡都县各选乡之有材力者,以主团结。如一都岁调三舟,而有舟者五六十家,则众办六舟,半以应命,半以自食其利,有余赀,俾蓄以备来岁用。凡丈尺有则,印烙有文,调用有时,着为成式。其船专留江浒,不时轮番下海巡绰。船户各欲保护乡井,竟出大舟以听调发,旦日于三江合兵、民船阅之,环海肃然。设永平寨于夜飞山,统以偏校,饷以生券,给以军舰,使渔户有籍而行旅无虞。设向头寨,外防倭丽,内蔽京师。又立烽燧,分为三路,皆发轫于招宝山,一达大洋壁下山,一达向头寨,一达本府看教亭。从亭密传一牌,竟达辕帐,而沿江沿海,号火疾驰,观者悚惕。

  海上如此联络布置,使鲸波蛟穴之地如在几席,呼吸相通,何寇之敢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