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上智之一《见大》47 季本-《智囊里的管理学》

  季本:明代“拎得清天花板”!死守边关拒上级

  季本刚当官时,任建宁府推官。当时朱宸濠在江西叛乱,王阳明正发兵讨伐他。建宁有个分水关,是从江西进入福建的要道,季本向主管部门请求,亲自去镇守关口。

  恰巧巡按御史因为科举考试的事,发公文让郡守和季本一起去。郡守写信催促季本,季本回信说:“建宁能依靠的,就咱们两个人。军事大事瞬息万变,而往返科场一趟至少要四十天。现在江西战事胜负还不确定,本地土匪会不会闹事也说不准。要是咱们俩都走了,谁来守关口?就算侥幸没出事,这时候让科举榜单上列着咱们俩的名字,传出去大家会觉得咱们分不清轻重,要被笑话死。违抗巡按御史的命令,和耽误国家大事比起来,哪个更严重啊!”

  郡守特别佩服他的话,最终没去科场。(边批:这位郡守也是个明白人居士。)

  冯梦龙点评:不贪“轻松好事”,才是真担当

  科举相关的事是体面好事,别人都想着争取,谁愿意放弃舒服的事去干守关的苦差?很多人遇事总想着挑容易的、躲难的,看到季本这事,真该羞愧出汗!

  就像现在职场里,有人面对“露脸的轻松活”和“紧急的麻烦活”,会毫不犹豫选前者,却忘了后者才是真正关乎团队或公司安危的关键。季本的清醒,在于他没被“科场美事”诱惑,始终盯着“守关护城”这个更重要的责任。

  【管理智慧】

  一、季本的“取舍逻辑”:不是怼上级,是“拎清‘保命事’和‘面子事’”

  季本敢拒御史的命令,不是耍脾气,是精准算透了“什么是不能丢的根本,什么是可放的次要”——守关是保福建安全的“保命事”,科场办事是走流程的“面子事”,拎不清这个,才是真失职。拆开来,这背后藏着三个现代都能用的“取舍智慧”:

  1.先分“刚需和次需”:保命的事绝不能丢

  季本心里门儿清:分水关是福建的“防火墙”,一旦失守,叛军进来,福建百姓遭殃,这是“刚需”;而科场事,无非是核对考卷、安排考场,晚几天办或者让别人代办,顶多挨御史两句骂,这是“次需”。就像现在:

  某公司客户系统突然出漏洞,数据随时可能泄露(刚需),同时部门要开“季度评优会”(次需),技术主管要是为了评“优秀员工”去开会,不管漏洞,客户丢了公司就得赔大钱——刚需没了,再好看的面子也没用。

  2.再算“时间和风险账”:别为了小事赌大风险

  季本算得明白:往返科场四十天,这期间江西战局可能反转,土寇可能闹事,没人守关就是“赌福建安全”,风险太高;而拒御史命令,顶多是“抗命”,但只要说清楚理由,御史也不会真追责。这就像现在:

  社区遇到疫情封控(要24小时守着,组织核酸、送物资),同时街道要开“表彰大会”(去了能拿“优秀社区工作者”奖状),社区主任要是去开会,封控没人统筹,居民可能断粮、出现聚集风险——风险远大于拿奖状的好处。

  3.最后顾“名声和责任”:不是怕骂,是怕“丢了该有的样子”

  季本不是不怕违逆御史,是怕“传出去被人笑‘不知所重’”——作为守关官,守关是责任,为了科场事离岗,就是“忘了自己该干嘛”,这比挨骂更丢人。就像现在:

  消防员出警去救火灾,路上遇到“单位拍照打卡”的通知,要是为了打卡耽误救火,就算没出事,也会被骂“忘了消防员的本分”——责任比打卡的“形式主义”重要多了。

  二、当代“季本式取舍”案例:放着“美事”不抢,选“苦事”担责,反而赢了更重要的

  季本这种“不贪美事、专挑苦事”的取舍,现在不管是企业、社区,还是职场,用好了都能“守住根本,赢回更实在的东西”——比拿奖状、评优更值。

  案例1:技术主管“弃评优会修漏洞”,保住客户比拿奖管用

  某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主管老李,正盯着一个紧急系统漏洞——这个漏洞会导致用户支付数据泄露,要是24小时内修不好,合作的大客户就要解约(违约金得赔200万)。偏偏这时候,行业协会发来邀请,让老李去参加“年度技术人物”评优会,去了不仅能领奖,还能认识很多行业大佬,是个“露脸美事”。

  手下劝老李:“漏洞让下属盯着,您去领奖,回来再看也不迟!”老李却摇头:“下属没处理过这么大的漏洞,万一出岔子,客户丢了,公司都得受影响,我领个奖有啥用?”最后他留在公司,带着团队熬了20小时,终于把漏洞修好,客户也没解约。

  后来客户知道这事,特意给公司发了感谢信,还介绍了两个新客户;公司老板也在全员大会上夸老李:“李主管没去拿个人的奖,却给公司拿了更大的‘奖’——客户的信任!”——这就是季本“弃科场守关”的现代版:个人的“美事”再香,也没集体的“根本事”重要。

  案例2:社区主任“拒表彰会守封控”,居民口碑比奖状值钱

  疫情期间,某社区主任张姐正忙着封控:组织居民做核酸、给老人送药、帮上班族送快递,每天睡不了4小时。这时候街道办打电话,让张姐去开“优秀社区工作者”表彰大会,说“您是重点表彰对象,必须亲自来领奖”。

  张姐想都没想就拒绝:“现在社区封控正是关键时候,我走了没人统筹,居民要是没饭吃、没药用,出了问题谁负责?表彰会让副主任替我去就行,我得留在这!”

  后来封控结束,居民们特意给张姐送了面锦旗,上面写着“居民的定心丸”;还有居民在社区群里说:“张姐没去领那奖状,却在咱们心里赢了‘最好的奖’!”——这和季本“拒御史守关”的逻辑一样:别人给的表彰再风光,也没自己该担的责任实在。

  三、评注的“戳心话”:多数人选“美事”避“苦事”,季本的取舍才显珍贵

  评注里说:“科场是美事啊,别人抢都抢不到,谁愿意放着轻松露脸的事不干,去干守关这种苦差事?那些遇到事就挑轻松的、躲麻烦的,看到季本这做法,真该羞愧到出汗!”

  这话放现在也戳心:很多人遇到“评优、表彰、露脸会”和“紧急项目、辛苦差事”,会下意识选前者——因为轻松、有面子;但真正靠谱的人,会像季本一样选后者——因为他们知道,“面子事”只能爽一时,“责任事”才能保长远。比如:

  有的员工为了参加“优秀员工”评选,把没做完的工作推给同事,结果同事出错,项目延期;

  有的干部为了去开表彰会,把乡村振兴的事丢在一边,结果村里的农产品烂在地里——这些人看似“得了好处”,其实丢了更重要的责任和信任。

  四、核心启示:想“拎得清”,记住季本的3个“不糊涂”

  季本的智慧,说到底就是“不糊涂地分轻重、不糊涂地算风险、不糊涂地担责任”。不管是职场、社区,还是生活里遇到选择,想做到“不捡芝麻丢西瓜”,记住这三点:

  1.不糊涂地“选美事还是苦事”:先看“哪个是根本”

  遇到选择,别先想“哪个轻松、哪个有面子”,先想“哪个丢了会出大问题”——比如守关丢了会丢福建,漏洞丢了会丢客户,封控丢了会丢居民安全;

  根本的事再苦也得扛,美事再香,能放就放。

  2.不糊涂地“拒上级还是拒责任”:理由要站在“大局上”

  季本拒御史,不是说“我不想去”,是说“去了会误国家事”;老李拒评优,不是说“我不想要奖”,是说“去了会丢客户”;

  拒的时候别谈“个人意愿”,要谈“大局损失”,上级反而会理解你。

  3.不糊涂地“要名声还是要实在”:责任扛住了,名声自然来

  季本没去科场,却赢了“拎得清”的名声;老李没去评优,却赢了客户和老板的信任;

  靠“美事”赚的名声是虚的,靠“担责任”赚的名声才是实的,能走得更远。

  【原文】季本

  季本初仕,为建宁府推官,值宸濠反江西,王文成公方发兵讨之。而建有分水关,自江入闽道也。本请于所司,身往守之。会巡按御史某以科场事檄郡守与本并入。守以书趣本,本复书曰:“建宁所恃者,唯吾两人。兵家事在呼吸,而科场往返动计四旬。今江西胜负未可知,土寇生发叵测。微吾二人,其谁与守?即幸而无事,当此之际,使试录列吾两人名,传播远迩,将以为不知所重,贻笑多矣。拒违按院之命,孰与误国家事哉!”守深服其言,竞不往。(边批:此守亦高人。)

  (评:科场美事,人方则得之,谁肯舍甘就苦?选事避难,睹此当愧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