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明智之四《经务》30 徐杲-《智囊里的管理学》

  徐杲:明朝“基建省钱能手”!万寿宫失火后,靠“旧料复用 零摊派”快速重建

  嘉靖年间,皇帝热衷修道,搬到西苑居住,还建了万寿宫作为修道的地方。没过多久,万寿宫意外失火被烧了。大臣们建议皇帝搬回乾清宫,可皇帝觉得修道不适合靠近皇宫,就下旨让工部尚书雷礼负责重建万寿宫。

  雷礼知道工匠徐杲脑子灵活、很有办法,就把重建的事全交给了他。徐杲没搞“大折腾”,而是从“省”和“便”入手:

  1.材料全靠“内部挖潜”:重建用的钱,全从工部营缮司原本收存的“赎工银”(类似罚款抵工的钱)里出;木材用的是台基厂、山西二厂库存的旧木料;砖瓦石头则用西苑里原本就有的旧砖旧石,稍微翻新一下就重新使用——完全没向各省摊派征集,没给地方添负担。

  2.人工兼顾“省力”和“济贫”:干活的人,主要用不用操练的士兵,还时常给他们发犒赏;另外还雇了京城的贫苦乞丐,既能让他们有活干、解决吃饭问题,又能补充人力。

  就这么干,朝廷内外没被折腾,士兵和百姓都愿意出力,万寿宫很快就重建好了。徐杲也因为这次功劳,一路升到了通政侍郎,还获得了工部尚书的职衔。

  【管理智慧】

  不折腾、不摊派,既办事又济民,这才是真本事

  别人搞大工程,总爱向地方摊派要钱要料,折腾得民不聊生;徐杲却反着来——不用新钱、不用新料,靠库存和旧物解决材料;不用强征民夫,靠士兵和乞丐解决人力,还顺便帮乞丐渡了难关。既高效完成了皇帝交代的事,又没给国家和百姓添负担,这样的“基建人才”,升职完全是凭实力。

  一、核心逻辑:破解“皇家工程费钱又扰民”,别“向外伸手”,要“向内挖潜 兼顾民生”

  徐杲能顺利完成重建,关键是跳出了“皇家工程必须铺张”的固定思维,用两个核心办法解决问题:

  1.材料“零外购”:不向各省摊派,而是盘活内部库存(旧木料、旧砖石)和原有资金(赎工银),省去了征集、运输的成本和麻烦;

  2.人力“双受益”:用歇操士兵,避免了士兵闲置;雇贫苦乞丐,既给了他们生路,又不用强征民夫引发不满——干活的人有动力,工程推进自然快。

  这就像现在公司搞项目,不盲目申请新预算,而是用现有资源;不强制员工加班,而是给额外奖励,既省成本又得人心。

  二、核心启示:遇“大型项目需高效低成本”,别“盲目扩张”,要“盘活存量 兼顾多方”

  徐杲的思路放到现在也超实用,比如这些场景:

  - 企业办公楼翻新:不买全新装修材料,而是把旧办公家具翻新、旧地砖重新打磨,用公司现有预算,不申请额外资金;人工找靠谱的本地施工队,不搞异地调派,还能给附近待业人员提供临时岗位——既省成本,又有点社会价值;

  - 城市公园改造:不用大规模采购新设施,而是把公园里旧的座椅、凉亭修修补补,用拆迁剩下的旧砖石铺步道;找社区志愿者和待业人员参与改造,给点补贴——既不折腾,又能让居民有参与感;

  - 学校图书馆升级:不买全新书架,而是把旧书架刷漆翻新,用学校现有经费;组织学生志愿者整理书籍,给志愿服务时长——既省了钱,又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

  简单说就是:“搞大项目不用非得‘大投入、大折腾’。先看看手里有啥存量资源能盘活,再想想怎么让参与的人都能有点收获,既高效又省心,还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原文】徐杲

  嘉靖间,上勤于醮事,移幸西苑,建万寿宫为斋居所。未几,万寿宫灾,阁臣请上还乾清宫。上以修玄不宜近宫闱,谕工部尚书雷礼兴工重建。礼以匠师徐杲有智,专委经营。皆取用于工部营缮司原收赎工等银,及台基、山西二厂原存木料,与夫西苑旧砖旧石,稍新改用,并不于各省派办。其夫力则以歇操军夫充之,时加犒赏,及雇募在京贫寒乞丐之民,因济其饥。是以中外不扰,军民踊跃,而功易成。杲历升通政侍郎及工部尚书职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