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明智之四《经务》35 韦孝宽&李崇-《智囊里的管理学》

  韦孝宽&李崇:古代“基建 治安”双能手!一个种树代土堆,一个建楼防盗贼

  韦孝宽担任雍州刺史时,以前的规矩是路边每一里路立一个土堠(用土堆成的路标),可土堠一淋雨就垮,总得重修。韦孝宽到任后,让辖区里该立土堠的地方,全改种槐树。这样一来,既不用反复修复路标,槐树还能给赶路的人遮阴,一举两得。后来宇文泰看到这景象,感叹道:“哪能只让雍州这么干!”于是下令让各州都按里数种树当路标。

  李崇:建“防盗鼓楼”,百里之内盗无所逃

  北魏的李崇任兖州刺史时,兖州过去经常有强盗出没。李崇想了个办法:让每个村子都建一座楼,楼上挂一面大鼓。只要哪里出现强盗,村民就使劲敲鼓;旁边村子听到鼓声,先敲一下作为信号,接着敲两下、三下,很快鼓声就能传遍百里。各村听到鼓声,立刻派人守住险要路口。从此,强盗没一个能逃脱的。

  袁了凡点评:古今防盗思路对比,弭盗根本在“安民”

  宋朝的薛季宣任武昌县令时,让每个乡都建一座楼,遇到强盗,就击鼓举烽火,消息瞬间传遍百里,和李崇的办法如出一辙。乱世里防止强盗,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但也有不同的看法:宋朝的向子韶任吴江县令时,太守孙公杰让每个保(古代基层单位)建一座鼓楼,派五个保丁负责巡逻,发现强盗就击鼓传信。向子韶却坚决反对,说:“这样只会引发更多争斗!”这也是一种值得考虑的观点。

  其实,关键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办法,看主事人的谋略如何。但说到底,严明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富足,才是防止强盗的根本——百姓日子过好了,自然没人愿意当强盗。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解决“基建反复修、治安难防范”,别硬扛,要“找替代、建联动”

  韦孝宽和李崇的破局思路,都跳出了“老办法修补”的局限:

  1.韦孝宽种树:用“活的槐树”替代“易坏的土堠”,把“需要反复维护的基建”变成“一劳永逸的资源”,既省工又实用;

  2.李崇建鼓楼:把“各村单独防盗”变成“百里联动防贼”,用“鼓声传信”快速动员,让强盗无处可藏。

  这就像现在小区搞安防,不只用摄像头盯着,还建“业主群联动机制”,发现异常在群里一说,附近业主立刻留意——靠“技术 联动”,比单打独斗管用多了。

  二、核心启示:遇“反复麻烦、单打独斗难解决”的事,要“换思路、建网络”

  两人的思路放到现在也超实用,比如这些场景:

  - 社区基建维护:小区里的水泥长椅总坏,维修费高。可以像韦孝宽那样,换成防腐木长椅,既耐用又不用频繁修,还能美化环境;

  - 乡村治安防范:村里独居老人多,容易遭小偷。可以学李崇建“联动机制”,给每户装简易报警铃,一按铃,附近几户和村委会都能收到信号,立刻派人查看;

  - 校园安全管理:学校教学楼多,光靠保安巡逻顾不过来。可以在每层走廊装“紧急呼叫器”,学生或老师遇到问题一按,保安室和班主任手机立刻收到提醒,同时走廊广播响起警示,快速联动处置。

  简单说就是:“遇到‘老出问题、一个人解决不了’的事,别死磕老办法。要么找个更耐用的替代方案,要么建个‘一人有难、众人支援’的联动网络,效率会高很多。”

  【原文】韦孝宽 李崇

  韦孝宽为雍州刺史,先是,路侧一里置一土堠,经雨辄毁。孝宽临州,勒部内当堠处但植槐树,既免修复,又便行旅。宇文泰后见之,叹曰:“岂得一州独尔!”于是令诸州皆计里种树。

  魏李崇为兖州刺史,兖旧多劫盗,崇命村置一楼,楼皆悬鼓;盗发之处,乱击之,旁村始闻者,以一击为节,次二,次三,俄顷之间,声布百里,皆发人守险。由是盗无不获。

  袁了凡曰:宋薛季宣令武昌,乡置一楼,盗发,伐鼓举烽,瞬息遍百里,事与李崇合。乱世弭盗之法,莫良于此。独宋向子韶知吴江县,太守孙公杰令每保置一鼓楼,保丁五人,以备巡警,盗发则鸣鼓相闻,子韶执不可,曰:“斗争自此始矣!”是亦一见也。大抵相机设法,顾其人方略何如,唯明刑、薄赋、裕民为弭盗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