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阶:明朝“破局型大佬”!怼朝堂阻兵、怼甩锅惯例,还靠粮价差救边军
嘉靖年间,倭寇在东南沿海作乱,地方巡抚、按察使急着上报朝廷请求派兵。可兵部职方郎却泼冷水:“要是兵派出去,倭寇已经跑了,谁来担这个责任?”兵部尚书也被这话绕住了,犹豫不决。
徐阶坚决反对这种说法,可朝廷还是只派了三千疲弱士兵去支援。徐阶立刻据理力争:“江南是国家腹地,被倭寇祸害这么久了!兵部官员在千里之外,怎么能断定倭寇一定会跑,还断定他们跑了就不会再回来,就凭这个阻拦援兵?派兵只该考虑‘该不该派’——不该派,不管精锐还是弱兵都不派,省得浪费钱;该派,就必须派精锐去打胜仗,怎么能用三千弱兵当幌子糊弄人,拿着几万两银子的军费喂倭寇呢!”
兵部尚书被说怕了,终于派了六千精锐,让副将许国、李逢时带领。可许国已经年老,李逢时虽然敢深入敌境,却心思粗疏。两人一开始突然袭击倭寇,打了胜仗;可后来中了倭寇埋伏,军队溃败。管事的人又把出兵失败的锅甩给徐阶,徐阶马上又上奏疏反驳:
“按规矩,该要求将领打仗、地方官防守。现在将领只要打了一次败仗就判死罪,地方官却安然无恙;等到城池被攻破,将领又被判死罪,地方官只被降职。这怎么能起到奖惩作用?能调动百姓的是地方官,现在当兵的1个人,对应要保护100个百姓,凭什么把打仗和防守的责任都压给将领?地方官勤快,军粮就不会缺;地方官果断,侦察情报就不会错;地方官警惕,奸细就混不进来;地方官仁厚,乡兵就愿意出力。我认为该加重地方官的责任才对!”
冯梦龙:徐阶戳中“战守脱节”的千年老问题
汉朝制度好,是因为百姓平时是民、战时是兵,地方官平时管民、战时就是将,所以地方自己就能抵御贼寇。唐朝的府兵制,还保留着井田制的遗风,可自从张说把府兵改成彍骑(职业兵),兵和农就分开了,最后演变成藩镇割据,只剩将领掌权,没了地方官的事。
到了宋朝以后,太平的时候只让地方官负责,将领不练打仗的本事;打仗的时候只让将领负责,地方官不参与谋划。这就导致“打仗”和“防守”两头都虚。徐阶这个提议,是真的看透了末世制度臃肿低效的弊病。
徐阶再破边军粮荒:靠“粮价差”平物价、饱士兵
后来徐阶又考虑到,蒙古部落把王庭迁到宣府、大同一带,和明朝军民杂居,士兵没法耕种,当地米麦价格涨到每石三两黄金,可士兵每月发的军粮只值七文钱,连米和豆子都不够吃。
当时京城周边的小麦正好成熟,每石只卖四文钱。徐阶算过账:可以趁机收购几十万石小麦,每石花五文钱,就能运出居庸关送到宣府;每石花八文钱,就能运出紫荆关送到大同。大概算下来,每石粮食总共花费一两黄金,却能让士兵吃饱一个月。而且这么做,当地的米麦价格也会慢慢降下来。他把这个办法写成奏疏,朝廷采纳后,真的缓解了边军粮荒。
【管理智慧】
徐阶的厉害,在于“敢怼错、能务实”)
别人面对问题要么“怕担责不敢做”(如兵部尚书),要么“出了事就甩锅”(如怼徐阶的官员),徐阶却敢直接戳破朝堂的“甩锅逻辑”“虚文套路”,还能算出“粮价差”的务实办法——既敢硬刚不合理的惯例,又能拿出落地的解决方案,这才是真的能解决事的官员。
一、核心逻辑:破解“朝堂甩锅、边军困境”,别“怕担责、混日子”,要“怼错规、找实招”
徐阶能两次破局,核心是两个思路:
1.戳破“甩锅逻辑”:面对“派兵怕担责”,他直指“只论该派不该派”;面对“败战甩锅将领”,他点出“地方官该担防守责”,不被虚头巴脑的借口绕住;
2.找“务实解困招”:解决边军粮荒,不喊“加军饷”的空口号,而是算“京城低价粮→边关高价地”的运输账,用“差价收购 运输”既饱士兵又平物价,成本低还管用。
这就像现在公司面对市场危机,有人怕担责不敢行动,有人失败了就甩锅,而务实的人会先戳破“怕担责”的借口,再算“成本-收益”找具体办法,比如用“本地低价原料→外地高价市场”的差价打开销路。
二、核心启示:遇“怕担责、瞎甩锅、真困境”,别“跟着绕”,要“戳痛点、算实账”
徐阶的思路放到现在也超实用,比如这些场景:
- 企业应对危机:公司某部门出问题,其他部门怕担责不愿支援。可以像徐阶那样,戳破“怕担责”的借口:“只论该不该支援——该支援就派骨干,别用‘怕没用’当理由”;解决问题时,不算“空账”,而是算“投入多少能止损多少”,比如用“老客户优惠→拉新成本降低”的实招救业绩;
- 社区应对难题:社区疫情时缺志愿者,有人怕传染不愿上,有人出问题就怪组织者。可以像徐阶那样,点出“居民该担配合责”:“志愿者负责服务,居民负责报备、配合,别只让志愿者扛责”;解决物资短缺,不算“要多少物资”,而是算“周边超市低价→社区配送”的账,用团购平物价、保供应;
- 学校应对教学问题:学生成绩差,老师怪学生基础差,家长怪老师教得不好。可以像徐阶那样,戳破“甩锅”:“老师负责教方法,家长负责督学习,别只怪一方”;提升成绩,不算“补多少课”,而是算“课本重点→课后练习”的匹配度,用“针对性刷题”提分,不搞无效补习。
简单说就是:“遇到‘没人敢担责、出事就甩锅、困境没头绪’的事,别跟着绕圈子。先戳破不合理的借口,再算‘成本-收益’找具体办法,比喊口号、甩锅管用多了。”
【原文】徐阶
世庙时,倭蹂东南,抚按亟告急请兵。职方郎谓:“兵发而倭已去,谁任其咎?”尚书惑之。相阶持不可,则以羸卒三千往。阶争之曰:“江南腹心地,捐以共贼久矣。部臣于千里外,何以遥度贼之必去,又度其去而必不来,而阻援兵不发也!夫发兵者,但计当与不当耳。不当发,则毋论精弱皆不发以省费;当发,则必发精者以取胜,而奈何用虚文涂耳目,置此三千羸卒与数万金之费以喂贼耶!”尚书惧,乃发精卒六千,俾偏将军许国、李逢时将焉。国已老,逢时敢深入而疏。骤击倭,胜之;前遇伏,溃。当事者以发兵为阶咎,阶复疏云:“法当责将校战而守令守。今将校一不利辄坐死,而府令偃然自如;及城溃矣,将校复坐死,而守令仅左降。此何以劝惩也!夫能使民者,守令也,今为兵者一,而为民者百,奈何以战守并责将校也!夫守令勤,则粮饷必不乏;守令果,则探哨必不误;守令警,则奸细必不容;守令仁,则乡兵必为用。臣以为重责守令可也。”
汉法之善,民即兵,守令即将,故郡国自能制寇。唐之府兵,犹有井田之遗法,自张说变为弞骑,而兵农始分,流为藩镇,有将校而无守令矣。迄宋以来,无事则专责守令,而将校不讲韬钤之术,有事则专责将校,而守令不参帷幄之筹。是战与守两俱虚也。徐文贞此议,深究季世塌冗之弊。
阶又念虏移庭牧宣、大,与虏杂居,士卒不得耕种,米麦每石值至中金三两,而所给月粮仅七镮,米菽且不继。时畿内二麦熟,石止直四镮,可及时收买数十万石。石费五镮,可出居庸,抵宣府;费八镮可,可出紫荆,抵大同。大约合计之,费止金一两,而士卒可饱一月食,其地米麦,当亦渐平。上疏行之。
嘉靖年间,倭寇在东南沿海作乱,地方巡抚、按察使急着上报朝廷请求派兵。可兵部职方郎却泼冷水:“要是兵派出去,倭寇已经跑了,谁来担这个责任?”兵部尚书也被这话绕住了,犹豫不决。
徐阶坚决反对这种说法,可朝廷还是只派了三千疲弱士兵去支援。徐阶立刻据理力争:“江南是国家腹地,被倭寇祸害这么久了!兵部官员在千里之外,怎么能断定倭寇一定会跑,还断定他们跑了就不会再回来,就凭这个阻拦援兵?派兵只该考虑‘该不该派’——不该派,不管精锐还是弱兵都不派,省得浪费钱;该派,就必须派精锐去打胜仗,怎么能用三千弱兵当幌子糊弄人,拿着几万两银子的军费喂倭寇呢!”
兵部尚书被说怕了,终于派了六千精锐,让副将许国、李逢时带领。可许国已经年老,李逢时虽然敢深入敌境,却心思粗疏。两人一开始突然袭击倭寇,打了胜仗;可后来中了倭寇埋伏,军队溃败。管事的人又把出兵失败的锅甩给徐阶,徐阶马上又上奏疏反驳:
“按规矩,该要求将领打仗、地方官防守。现在将领只要打了一次败仗就判死罪,地方官却安然无恙;等到城池被攻破,将领又被判死罪,地方官只被降职。这怎么能起到奖惩作用?能调动百姓的是地方官,现在当兵的1个人,对应要保护100个百姓,凭什么把打仗和防守的责任都压给将领?地方官勤快,军粮就不会缺;地方官果断,侦察情报就不会错;地方官警惕,奸细就混不进来;地方官仁厚,乡兵就愿意出力。我认为该加重地方官的责任才对!”
冯梦龙:徐阶戳中“战守脱节”的千年老问题
汉朝制度好,是因为百姓平时是民、战时是兵,地方官平时管民、战时就是将,所以地方自己就能抵御贼寇。唐朝的府兵制,还保留着井田制的遗风,可自从张说把府兵改成彍骑(职业兵),兵和农就分开了,最后演变成藩镇割据,只剩将领掌权,没了地方官的事。
到了宋朝以后,太平的时候只让地方官负责,将领不练打仗的本事;打仗的时候只让将领负责,地方官不参与谋划。这就导致“打仗”和“防守”两头都虚。徐阶这个提议,是真的看透了末世制度臃肿低效的弊病。
徐阶再破边军粮荒:靠“粮价差”平物价、饱士兵
后来徐阶又考虑到,蒙古部落把王庭迁到宣府、大同一带,和明朝军民杂居,士兵没法耕种,当地米麦价格涨到每石三两黄金,可士兵每月发的军粮只值七文钱,连米和豆子都不够吃。
当时京城周边的小麦正好成熟,每石只卖四文钱。徐阶算过账:可以趁机收购几十万石小麦,每石花五文钱,就能运出居庸关送到宣府;每石花八文钱,就能运出紫荆关送到大同。大概算下来,每石粮食总共花费一两黄金,却能让士兵吃饱一个月。而且这么做,当地的米麦价格也会慢慢降下来。他把这个办法写成奏疏,朝廷采纳后,真的缓解了边军粮荒。
【管理智慧】
徐阶的厉害,在于“敢怼错、能务实”)
别人面对问题要么“怕担责不敢做”(如兵部尚书),要么“出了事就甩锅”(如怼徐阶的官员),徐阶却敢直接戳破朝堂的“甩锅逻辑”“虚文套路”,还能算出“粮价差”的务实办法——既敢硬刚不合理的惯例,又能拿出落地的解决方案,这才是真的能解决事的官员。
一、核心逻辑:破解“朝堂甩锅、边军困境”,别“怕担责、混日子”,要“怼错规、找实招”
徐阶能两次破局,核心是两个思路:
1.戳破“甩锅逻辑”:面对“派兵怕担责”,他直指“只论该派不该派”;面对“败战甩锅将领”,他点出“地方官该担防守责”,不被虚头巴脑的借口绕住;
2.找“务实解困招”:解决边军粮荒,不喊“加军饷”的空口号,而是算“京城低价粮→边关高价地”的运输账,用“差价收购 运输”既饱士兵又平物价,成本低还管用。
这就像现在公司面对市场危机,有人怕担责不敢行动,有人失败了就甩锅,而务实的人会先戳破“怕担责”的借口,再算“成本-收益”找具体办法,比如用“本地低价原料→外地高价市场”的差价打开销路。
二、核心启示:遇“怕担责、瞎甩锅、真困境”,别“跟着绕”,要“戳痛点、算实账”
徐阶的思路放到现在也超实用,比如这些场景:
- 企业应对危机:公司某部门出问题,其他部门怕担责不愿支援。可以像徐阶那样,戳破“怕担责”的借口:“只论该不该支援——该支援就派骨干,别用‘怕没用’当理由”;解决问题时,不算“空账”,而是算“投入多少能止损多少”,比如用“老客户优惠→拉新成本降低”的实招救业绩;
- 社区应对难题:社区疫情时缺志愿者,有人怕传染不愿上,有人出问题就怪组织者。可以像徐阶那样,点出“居民该担配合责”:“志愿者负责服务,居民负责报备、配合,别只让志愿者扛责”;解决物资短缺,不算“要多少物资”,而是算“周边超市低价→社区配送”的账,用团购平物价、保供应;
- 学校应对教学问题:学生成绩差,老师怪学生基础差,家长怪老师教得不好。可以像徐阶那样,戳破“甩锅”:“老师负责教方法,家长负责督学习,别只怪一方”;提升成绩,不算“补多少课”,而是算“课本重点→课后练习”的匹配度,用“针对性刷题”提分,不搞无效补习。
简单说就是:“遇到‘没人敢担责、出事就甩锅、困境没头绪’的事,别跟着绕圈子。先戳破不合理的借口,再算‘成本-收益’找具体办法,比喊口号、甩锅管用多了。”
【原文】徐阶
世庙时,倭蹂东南,抚按亟告急请兵。职方郎谓:“兵发而倭已去,谁任其咎?”尚书惑之。相阶持不可,则以羸卒三千往。阶争之曰:“江南腹心地,捐以共贼久矣。部臣于千里外,何以遥度贼之必去,又度其去而必不来,而阻援兵不发也!夫发兵者,但计当与不当耳。不当发,则毋论精弱皆不发以省费;当发,则必发精者以取胜,而奈何用虚文涂耳目,置此三千羸卒与数万金之费以喂贼耶!”尚书惧,乃发精卒六千,俾偏将军许国、李逢时将焉。国已老,逢时敢深入而疏。骤击倭,胜之;前遇伏,溃。当事者以发兵为阶咎,阶复疏云:“法当责将校战而守令守。今将校一不利辄坐死,而府令偃然自如;及城溃矣,将校复坐死,而守令仅左降。此何以劝惩也!夫能使民者,守令也,今为兵者一,而为民者百,奈何以战守并责将校也!夫守令勤,则粮饷必不乏;守令果,则探哨必不误;守令警,则奸细必不容;守令仁,则乡兵必为用。臣以为重责守令可也。”
汉法之善,民即兵,守令即将,故郡国自能制寇。唐之府兵,犹有井田之遗法,自张说变为弞骑,而兵农始分,流为藩镇,有将校而无守令矣。迄宋以来,无事则专责守令,而将校不讲韬钤之术,有事则专责将校,而守令不参帷幄之筹。是战与守两俱虚也。徐文贞此议,深究季世塌冗之弊。
阶又念虏移庭牧宣、大,与虏杂居,士卒不得耕种,米麦每石值至中金三两,而所给月粮仅七镮,米菽且不继。时畿内二麦熟,石止直四镮,可及时收买数十万石。石费五镮,可出居庸,抵宣府;费八镮可,可出紫荆,抵大同。大约合计之,费止金一两,而士卒可饱一月食,其地米麦,当亦渐平。上疏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