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端:北宋“大局观天花板”!抓准牵制点比硬刚管用
李继迁在西北边境作乱,保安军上报说抓到了他的母亲。宋太宗想杀了她,因为寇准掌管枢密院,就单独召见寇准商量这事。
寇准退朝后,路过宰相办公的地方,北宋宰相吕端问他:“皇上是不是告诫你别跟我说这事?”寇准说:“没有。”接着就把太宗想杀李继迁母亲的事告诉了吕端。吕端问:“打算怎么处理她?”寇准说:“想在保安军北门外把她斩了,用来警告那些叛乱的人。”
吕端说:“要是真这么做,可就失策了!”他立刻进宫上奏:“当年项羽想煮了刘邦的父亲,刘邦却说愿意分一杯羹。干大事的人都不顾及自己的亲人,何况李继迁这种叛乱的人呢!陛下今天杀了他母亲,明天就能抓住李继迁吗?要是抓不到,只会白白结下仇怨,让他更坚定地叛乱啊。”
太宗问:“那该怎么办?”吕端说:“依我看,应该把她安置在延州,派人好好照顾,用她来招降李继迁。就算他不马上投降,至少能牵制他的心,而且他母亲的生死还掌握在我们手里。”
太宗拍着大腿称赞:“要是没有你,我差点办错了事!”后来李继迁的母亲在延州去世,李继迁死后,他的儿子最终还是向朝廷投降了。
冯梦龙点评:抓准“牵制点”,比硬刚更管用
照着吕端的办法做,就能像后来俺答汗归降明朝那样顺利;要是违背这个思路硬来,就会像奴儿干都司的叛乱那样难收拾。
其实吕端的核心逻辑很简单:对付叛乱者,杀了他的亲人只能解一时之气,却会把对方逼得更狠;反过来留着亲人当“牵制”,既能保留招降的可能,还能掌握主动权——这比“一杀了之”的简单操作,要高明得多。
【管理智慧】
一、吕端的“破局逻辑”:不是心软,是“算透‘泄愤’和‘成事’的账”
吕端反对杀李继迁母亲,不是同情叛乱者家属,而是精准拿捏了“平定叛乱的核心——不是靠杀人泄愤,是靠牵制对方、留有余地”。杀老太太看似“解气”,实则断了招降的可能,还会逼对方鱼死网破;留着老太太,反而能成为“软牵制”,这背后藏着三个现代都能用的“大局观智慧”。
1.先分“情绪和目标”:别让“生气”盖过“要办的事”
太宗想杀老太太,是“被叛乱惹火了”的情绪驱动;吕端却盯着“平定叛乱”的目标——杀了人,目标没达成,还多了个仇人;留着人,至少有机会招降,就算招不降,也能让对方有所顾忌。这就像现在:
客户因为合同纠纷,故意拖延付款,还说难听的话。你要是气不过,直接发律师函骂客户“不讲信用”,可能会彻底闹僵,钱要不回来;但要是先冷静下来,主动联系客户说“咱们一起看看问题在哪,解决了问题,付款自然好谈”,反而有机会拿回钱——别让情绪替目标做决定,不然只会跑偏。
2.再算“短期和长期”:别图“一时痛快”,丢“长远机会”
杀老太太能换“一时威慑”,却丢了“招降李继迁后代”的长远可能;留着老太太,虽然当下没“解气”,却为后来李继迁儿子归顺埋下伏笔。这就像现在企业:
对手挖走你的核心员工,你要是气不过,到处说对手“搞不正当竞争”,可能会让行业人觉得你“小气”;但要是沉下心来,优化员工福利、完善培养体系,不仅能留住剩下的人,还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短期的气可以忍,长期的机会不能丢。
3.最后留“后手和余地”:别把路走死,要“攥住牵制点”
吕端把老太太安置在延州,不是“放任不管”,是把“李继迁的牵挂”攥在手里——老太太的生死、待遇,都由宋朝决定,李继迁再叛逆,也不能完全不顾母亲。这就像现在职场:
你和同事合作项目,同事总拖进度,你要是直接跟领导告状“他不干活”,可能会让同事记恨,以后没法合作;但要是先帮他梳理进度难点,说“咱们一起赶,要是实在来不及,我跟领导申请延期”,既给了同事台阶,又攥住了“一起承担责任”的牵制点,同事反而会更积极——别把关系闹僵,留个后手,以后好办事。
二、当代“吕端式破局”案例:不逞一时之快,留余地反而成事
吕端这种“不泄愤、算长远、留后手”的思路,现在不管是客户沟通、职场协作,还是企业竞争,用好了都能“把死局走活”——比硬刚、吵架管用多了。
案例1:销售不“怼拖款客户”,留余地拿回百万欠款
某公司销售小张,遇到个难缠的客户:合同签了半年,100万货款却一直拖着,每次催款,客户都找理由“资金紧张”“产品有小问题”,甚至说“你们要是逼太紧,大不了这钱不付了”。小张气得想直接发律师函,同事劝他:“别冲动,这客户后续还有合作可能,把关系闹僵,钱要不回,还丢了长期生意。”
小张冷静下来,换了个思路:先不提催款,主动带技术人员上门,帮客户解决“产品小问题”,还跟客户老板说:“王总,我知道您最近资金周转有点紧,我跟公司申请了,这100万可以分3个月付,每月付30多万,您压力小点。而且后续您再下单,我给您申请额外5%的折扣——咱们长期合作,互相体谅嘛。”
客户老板没想到小张这么“懂变通”,当场答应“这个月先付40万”,后续也按时结了款,还跟小张签了明年的长期合同。小张后来跟人说:“要是当时硬怼,钱要不回,还丢了客户;留了余地,不仅拿回钱,还赚了长期合作。”——这就是吕端“不杀老太太”的现代版:别把对方逼到绝路,留余地就是给自己留机会。
案例2:企业不“骂挖人对手”,补短板反而吸引更多人才
某科技公司的核心技术团队,被竞争对手挖走了,还带走了几个重要客户。公司里的人都很生气,有人建议“在行业群里曝光对手‘挖人又挖客户’的小动作”,让对手丢脸。老板却摇头:“骂对手没用,反而显得咱们没格局。不如想想,为啥团队会被挖走?”
后来老板发现,是公司的薪资体系没竞争力,员工晋升通道也不清晰。他立马调整:给核心员工涨薪20%,建立“技术专家”晋升通道(不用当管理也能涨工资),还增设“员工创新奖”,鼓励大家搞技术研发。
没想到才半年,不仅留住了剩下的技术人员,还吸引了行业里两个更厉害的技术专家加入——他们说:“听说你们公司重视技术、待遇也好,比那些靠挖人发展的公司靠谱。” 对手后来因为挖来的团队“水土不服”,项目黄了,反而后悔当初的操作——这和吕端“留老太太牵住李继迁”的逻辑一样:不跟对手硬刚,专注补自己的短板,反而能抓住更长远的机会。
三、评注的“高见”:留余地还是走绝路,结果天差地别
评注里说:“照着吕端的办法做,就能像后来俺答(明代蒙古首领)那样归顺朝廷;要是违背这个思路,非要赶尽杀绝,就会像奴囚(指叛乱势力)那样死磕到底。” 这其实是在说:处理矛盾时,“留余地”和“走绝路”的结果,完全是两个方向。
就像现在:客户拖款,留余地(分期付、给折扣)就能拿回钱、保合作;走绝路(发律师函、骂客户)就会丢钱、丢客户。对手挖人,留余地(补薪资、建通道)就能吸引更多人才;走绝路(骂对手、搞报复)就会失格局、陷内耗——做事别只看眼前,多想想“留条路”,往往能有意外收获。
四、核心启示:想破局成事,记住吕端的3个“不糊涂”
吕端的智慧,说到底就是“不糊涂地泄愤、不糊涂地算长远、不糊涂地留余地”。不管是处理矛盾、沟通协作,还是应对竞争,想避开“把事办砸”的坑,记住这三点:
1.不糊涂地“逞一时之快”:先问自己“这么做,能达成目标吗?”
遇到让你生气的事(比如客户拖款、对手挖人),别先想着“怎么解气”,先想“我的目标是什么?(拿回钱、保人才)这么做能帮我达成目标吗?”;
太宗想杀老太太,是“逞一时之快”,但杀了人抓不到李继迁,反而结仇;吕端反对,是因为“留着人能牵住对方,有机会招降”——别让情绪替目标做主。
2.不糊涂地“算短期账”:多想想“这事会影响以后吗?”
做决定时,别只看“当下有没有好处”,多想想“会不会给以后埋坑”;
杀老太太当下“解气”,但以后李继迁后代会更恨宋朝,更难归顺;留着老太太当下“没解气”,但为后来归顺留了机会——短期的让步,可能换长期的收益。
3.不糊涂地“把路走死”:找个“能牵制对方的后手”
处理矛盾时,别把关系闹僵,尽量找个“双方都能下台阶”的办法,同时攥住“牵制点”;
吕端把老太太安置在延州,是“牵制点”(李继迁顾念母亲,做事有顾忌);小张让客户分期付,是“下台阶”,同时“后续合作给折扣”是“牵制点”(客户想拿折扣,就会按时付款)——留后手,才能有转圜的余地。
【原文】吕端
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吕端谓准曰:“上戒君勿言于端乎?”准曰:“否。”告之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即入奏曰:“昔项羽欲烹太公,高祖愿分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益坚其叛耳。”太宗曰:“然则如何?”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视之,以招来继迁。即不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生死之命在我矣。”太宗柑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其后母终于延州,继迁死,子竟纳款。
(评:具是依,则为俺答之款;具是违,则为奴囚之叛。)
李继迁在西北边境作乱,保安军上报说抓到了他的母亲。宋太宗想杀了她,因为寇准掌管枢密院,就单独召见寇准商量这事。
寇准退朝后,路过宰相办公的地方,北宋宰相吕端问他:“皇上是不是告诫你别跟我说这事?”寇准说:“没有。”接着就把太宗想杀李继迁母亲的事告诉了吕端。吕端问:“打算怎么处理她?”寇准说:“想在保安军北门外把她斩了,用来警告那些叛乱的人。”
吕端说:“要是真这么做,可就失策了!”他立刻进宫上奏:“当年项羽想煮了刘邦的父亲,刘邦却说愿意分一杯羹。干大事的人都不顾及自己的亲人,何况李继迁这种叛乱的人呢!陛下今天杀了他母亲,明天就能抓住李继迁吗?要是抓不到,只会白白结下仇怨,让他更坚定地叛乱啊。”
太宗问:“那该怎么办?”吕端说:“依我看,应该把她安置在延州,派人好好照顾,用她来招降李继迁。就算他不马上投降,至少能牵制他的心,而且他母亲的生死还掌握在我们手里。”
太宗拍着大腿称赞:“要是没有你,我差点办错了事!”后来李继迁的母亲在延州去世,李继迁死后,他的儿子最终还是向朝廷投降了。
冯梦龙点评:抓准“牵制点”,比硬刚更管用
照着吕端的办法做,就能像后来俺答汗归降明朝那样顺利;要是违背这个思路硬来,就会像奴儿干都司的叛乱那样难收拾。
其实吕端的核心逻辑很简单:对付叛乱者,杀了他的亲人只能解一时之气,却会把对方逼得更狠;反过来留着亲人当“牵制”,既能保留招降的可能,还能掌握主动权——这比“一杀了之”的简单操作,要高明得多。
【管理智慧】
一、吕端的“破局逻辑”:不是心软,是“算透‘泄愤’和‘成事’的账”
吕端反对杀李继迁母亲,不是同情叛乱者家属,而是精准拿捏了“平定叛乱的核心——不是靠杀人泄愤,是靠牵制对方、留有余地”。杀老太太看似“解气”,实则断了招降的可能,还会逼对方鱼死网破;留着老太太,反而能成为“软牵制”,这背后藏着三个现代都能用的“大局观智慧”。
1.先分“情绪和目标”:别让“生气”盖过“要办的事”
太宗想杀老太太,是“被叛乱惹火了”的情绪驱动;吕端却盯着“平定叛乱”的目标——杀了人,目标没达成,还多了个仇人;留着人,至少有机会招降,就算招不降,也能让对方有所顾忌。这就像现在:
客户因为合同纠纷,故意拖延付款,还说难听的话。你要是气不过,直接发律师函骂客户“不讲信用”,可能会彻底闹僵,钱要不回来;但要是先冷静下来,主动联系客户说“咱们一起看看问题在哪,解决了问题,付款自然好谈”,反而有机会拿回钱——别让情绪替目标做决定,不然只会跑偏。
2.再算“短期和长期”:别图“一时痛快”,丢“长远机会”
杀老太太能换“一时威慑”,却丢了“招降李继迁后代”的长远可能;留着老太太,虽然当下没“解气”,却为后来李继迁儿子归顺埋下伏笔。这就像现在企业:
对手挖走你的核心员工,你要是气不过,到处说对手“搞不正当竞争”,可能会让行业人觉得你“小气”;但要是沉下心来,优化员工福利、完善培养体系,不仅能留住剩下的人,还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短期的气可以忍,长期的机会不能丢。
3.最后留“后手和余地”:别把路走死,要“攥住牵制点”
吕端把老太太安置在延州,不是“放任不管”,是把“李继迁的牵挂”攥在手里——老太太的生死、待遇,都由宋朝决定,李继迁再叛逆,也不能完全不顾母亲。这就像现在职场:
你和同事合作项目,同事总拖进度,你要是直接跟领导告状“他不干活”,可能会让同事记恨,以后没法合作;但要是先帮他梳理进度难点,说“咱们一起赶,要是实在来不及,我跟领导申请延期”,既给了同事台阶,又攥住了“一起承担责任”的牵制点,同事反而会更积极——别把关系闹僵,留个后手,以后好办事。
二、当代“吕端式破局”案例:不逞一时之快,留余地反而成事
吕端这种“不泄愤、算长远、留后手”的思路,现在不管是客户沟通、职场协作,还是企业竞争,用好了都能“把死局走活”——比硬刚、吵架管用多了。
案例1:销售不“怼拖款客户”,留余地拿回百万欠款
某公司销售小张,遇到个难缠的客户:合同签了半年,100万货款却一直拖着,每次催款,客户都找理由“资金紧张”“产品有小问题”,甚至说“你们要是逼太紧,大不了这钱不付了”。小张气得想直接发律师函,同事劝他:“别冲动,这客户后续还有合作可能,把关系闹僵,钱要不回,还丢了长期生意。”
小张冷静下来,换了个思路:先不提催款,主动带技术人员上门,帮客户解决“产品小问题”,还跟客户老板说:“王总,我知道您最近资金周转有点紧,我跟公司申请了,这100万可以分3个月付,每月付30多万,您压力小点。而且后续您再下单,我给您申请额外5%的折扣——咱们长期合作,互相体谅嘛。”
客户老板没想到小张这么“懂变通”,当场答应“这个月先付40万”,后续也按时结了款,还跟小张签了明年的长期合同。小张后来跟人说:“要是当时硬怼,钱要不回,还丢了客户;留了余地,不仅拿回钱,还赚了长期合作。”——这就是吕端“不杀老太太”的现代版:别把对方逼到绝路,留余地就是给自己留机会。
案例2:企业不“骂挖人对手”,补短板反而吸引更多人才
某科技公司的核心技术团队,被竞争对手挖走了,还带走了几个重要客户。公司里的人都很生气,有人建议“在行业群里曝光对手‘挖人又挖客户’的小动作”,让对手丢脸。老板却摇头:“骂对手没用,反而显得咱们没格局。不如想想,为啥团队会被挖走?”
后来老板发现,是公司的薪资体系没竞争力,员工晋升通道也不清晰。他立马调整:给核心员工涨薪20%,建立“技术专家”晋升通道(不用当管理也能涨工资),还增设“员工创新奖”,鼓励大家搞技术研发。
没想到才半年,不仅留住了剩下的技术人员,还吸引了行业里两个更厉害的技术专家加入——他们说:“听说你们公司重视技术、待遇也好,比那些靠挖人发展的公司靠谱。” 对手后来因为挖来的团队“水土不服”,项目黄了,反而后悔当初的操作——这和吕端“留老太太牵住李继迁”的逻辑一样:不跟对手硬刚,专注补自己的短板,反而能抓住更长远的机会。
三、评注的“高见”:留余地还是走绝路,结果天差地别
评注里说:“照着吕端的办法做,就能像后来俺答(明代蒙古首领)那样归顺朝廷;要是违背这个思路,非要赶尽杀绝,就会像奴囚(指叛乱势力)那样死磕到底。” 这其实是在说:处理矛盾时,“留余地”和“走绝路”的结果,完全是两个方向。
就像现在:客户拖款,留余地(分期付、给折扣)就能拿回钱、保合作;走绝路(发律师函、骂客户)就会丢钱、丢客户。对手挖人,留余地(补薪资、建通道)就能吸引更多人才;走绝路(骂对手、搞报复)就会失格局、陷内耗——做事别只看眼前,多想想“留条路”,往往能有意外收获。
四、核心启示:想破局成事,记住吕端的3个“不糊涂”
吕端的智慧,说到底就是“不糊涂地泄愤、不糊涂地算长远、不糊涂地留余地”。不管是处理矛盾、沟通协作,还是应对竞争,想避开“把事办砸”的坑,记住这三点:
1.不糊涂地“逞一时之快”:先问自己“这么做,能达成目标吗?”
遇到让你生气的事(比如客户拖款、对手挖人),别先想着“怎么解气”,先想“我的目标是什么?(拿回钱、保人才)这么做能帮我达成目标吗?”;
太宗想杀老太太,是“逞一时之快”,但杀了人抓不到李继迁,反而结仇;吕端反对,是因为“留着人能牵住对方,有机会招降”——别让情绪替目标做主。
2.不糊涂地“算短期账”:多想想“这事会影响以后吗?”
做决定时,别只看“当下有没有好处”,多想想“会不会给以后埋坑”;
杀老太太当下“解气”,但以后李继迁后代会更恨宋朝,更难归顺;留着老太太当下“没解气”,但为后来归顺留了机会——短期的让步,可能换长期的收益。
3.不糊涂地“把路走死”:找个“能牵制对方的后手”
处理矛盾时,别把关系闹僵,尽量找个“双方都能下台阶”的办法,同时攥住“牵制点”;
吕端把老太太安置在延州,是“牵制点”(李继迁顾念母亲,做事有顾忌);小张让客户分期付,是“下台阶”,同时“后续合作给折扣”是“牵制点”(客户想拿折扣,就会按时付款)——留后手,才能有转圜的余地。
【原文】吕端
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吕端谓准曰:“上戒君勿言于端乎?”准曰:“否。”告之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即入奏曰:“昔项羽欲烹太公,高祖愿分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益坚其叛耳。”太宗曰:“然则如何?”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视之,以招来继迁。即不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生死之命在我矣。”太宗柑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其后母终于延州,继迁死,子竟纳款。
(评:具是依,则为俺答之款;具是违,则为奴囚之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