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弼:比对手懂规矩,才是真体面!
元旦那天发生日食,北宋丞相富弼建议停止宴会、撤掉音乐,吕夷简却不同意。富弼说:“万一契丹(辽国)那边这么做了,咱们不这么办,恐怕会让中原朝廷丢脸。”后来有人从契丹回来,说契丹当天确实停了宴会。宋仁宗知道后,特别后悔没听富弼的建议。
冯梦龙点评:核心是“理该如此”,不是“怕比不过”
当时正是宋朝和契丹互相较劲比气势的时候,所以富弼才拿契丹当理由劝说。但其实从道理上讲,发生日食这种天象时,本就该停止宴乐(古代认为日食是“上天示警”,需收敛娱乐以示敬畏),跟契丹做不做没关系。
富弼的聪明在于,他没只讲“上天示警”的大道理,而是用“怕被对手比下去、丢面子”这个更实际的点说服众人——既守住了礼仪规矩,又戳中了当时宋辽相争的核心顾虑,可惜没被及时采纳。
【管理智慧】
一、富弼的“双逻辑”:不是只怕丢面子,是“里子要正,面子才稳”
富弼劝罢宴,表面看是“怕契丹比下去丢面子”,其实藏着两层更实在的逻辑——既守“天道敬畏”的里子,又保“外交体面”的面子。这不是“小题大做”,是把“规矩”和“形象”都算透了,比吕夷简只盯“元旦热闹”的短视强太多。
1.里子:日食是“天示警”,该严肃时就得收敛
古代人把日食看作“上天对朝政的提醒”,这时候办宴席、奏乐,会被认为“不敬畏天意、不体恤民生”,老百姓会觉得朝廷“没规矩、不靠谱”。富弼提罢宴,首先是守“为政者该有的敬畏心”——就像现在遇到重大灾害,地方上要是还搞大型庆典、铺张浪费,肯定会被网友骂“没同理心、不顾民生”,这就是“丢里子”;反之,暂停娱乐、低调应对,才符合大众对“负责任”的期待。
2.面子:外交场合“比的是规矩”,输了体面难翻身
北宋和契丹是“竞争对手”,双方都在暗中比“谁更懂礼仪、谁更得民心”。富弼怕的是“契丹做了正确的事,大宋却没做”——就像现在两个国家竞争国际形象,比如都遇到环保问题,A国立马出台减排政策,b国还在搞高污染项目,国际社会肯定会夸A国“负责任”,骂b国“短视”,b国的外交面子就丢了。富弼正是算到这层,才急着劝吕夷简:别光顾着眼前热闹,丢了国家的长远体面。
二、当代“富弼式打脸”案例:不做对的事,早晚被“对手”比下去,丢了里子又失面子
富弼遇到的“日食罢宴”困境,现在不管是企业、地方治理,还是国际竞争中都很常见——总有人觉得“小事不用较真”“别人不做我也不做”,结果被对手“比下去”,最后又悔又急。
案例1:车企遇安全隐患,“等同行召回”结果被打脸,销量暴跌
某国产车企发现旗下一款SUV有“刹车异响”的安全隐患,工程师建议“赶紧召回检修,避免出事故”。但管理层却觉得“小题大做”:“同行也有类似问题,人家都没召回,咱召回了反而显得自家质量差,还得花不少钱。” 就没当回事。
结果没过多久,竞品车企也发现了类似隐患,人家立马宣布“免费召回所有问题车辆,还额外给车主送2次保养”,被网友夸“负责任、有担当”,销量涨了15%。而这家国产车企,不仅没召回,还出现了“车主刹车失灵”的投诉,网友翻出之前的隐患报道,骂他们“要钱不要命”,当月销量直接跌了30%,最后还是得召回,但口碑已经救不回来了——这就是吕夷简“不听劝”的现代版:觉得“别人不做我也不做”,结果被对手比下去,丢了里子(用户信任)又失面子(品牌形象)。
案例2:地方遇灾害,还搞“文旅晚会”,被网友骂后取消,丢了民心
某地方遭遇暴雨灾害,部分乡镇被淹,村民还在转移安置,当地却计划如期举办“文旅推广晚会”,预算超200万。有网友建议“先暂停晚会,把钱用在救灾上”,但当地负责人说:“晚会都筹备半年了,取消损失太大,救灾归救灾,晚会归晚会,不冲突。”
结果消息一传开,网友炸了:“老百姓还在水里泡着,你们却要办晚会唱歌,有没有良心?” 连外地媒体都批评“不分轻重”。更尴尬的是,隔壁受灾更严重的城市,不仅取消了所有娱乐活动,还组织干部去一线救灾,被网友夸“接地气、办实事”。最后这家地方只能紧急取消晚会,把预算挪去救灾,但还是丢了民心,后续的文旅推广也没人买账——这和“仁宗后悔”的逻辑一样:该严肃时不严肃,该做对的事不做,不仅被对手比下去,还会失去最根本的支持(民心\/用户)。
三、评注的“扎心真相”:做对的事,从不是“看别人做不做”,而是“该不该做”
评注里说得特别透彻:富弼当时拿“契丹”当理由,是因为那时候宋、辽正较劲,说“怕契丹比下去”更容易说服人;但本质上,不管契丹做不做,“日食罢宴”都是该做的事——因为这符合“敬畏天意、体恤民心”的规矩,是“对的事”,和别人做不做没关系。
这放到现在,就是“别用‘别人没做’当借口,逃避‘该做的事’”:
车企召回隐患车辆,不是“因为同行做了”,而是“车辆有安全问题,该对车主负责”;
地方取消灾害期间的庆典,不是“因为隔壁城市做了”,而是“老百姓在受苦,不该铺张浪费”;
企业处理负面舆情,不是“因为竞品没翻车”,而是“自己犯了错,该道歉整改”——做对的事,核心是“问自己该不该”,不是“看别人做没做”。
四、核心启示:想不被“打脸”,记住富弼的3个“不糊涂”
富弼的智慧,说到底就是“不糊涂地凑热闹、不糊涂地看别人、不糊涂地丢里子”。不管是办企业、做管理,还是日常决策,想避开“该做不做、后悔莫及”的坑,记住这三点:
1.不糊涂地“凑表面热闹”:先问“这时候该这么做吗?”
遇到“该严肃”的场景(灾害、负面、警示信号),别只盯“表面仪式”(元旦宴席、文旅晚会、庆典),先想“这么做符合规矩吗?会让别人觉得不靠谱吗?”;
富弼没盯“元旦要热闹”,是因为“日食该严肃”;竞品车企没盯“省钱”,是因为“安全该负责”——别让“表面热闹”盖过“该守的规矩”。
2.不糊涂地“等别人先做”:别用“别人没做”当借口,逃避责任
遇到“该整改、该负责”的事,别总说“同行也没做”“别人都没动”,先想“我不做会有啥后果?对不对得起信任我的人?”;
吕夷简等“契丹没做”,结果被打脸;国产车企等“同行没召回”,结果丢销量——等别人先做,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被动。
3.不糊涂地“丢里子保面子”:里子正了,面子才稳
别觉得“办了宴席、搞了庆典”就是“有面子”,真正的面子是“里子正”——朝廷敬畏天意,百姓才服;企业对用户负责,口碑才好;地方体恤民心,才得支持;
富弼要的“面子”,是“大宋懂规矩、被尊重”,这得靠“罢宴守礼”的里子撑着;竞品车企的“面子”,是“用户夸负责任”,这得靠“主动召回”的里子撑着——里子没了,面子早晚得丢。
【原文】富弼
元旦日食,富弼请罢宴撤乐,吕夷简不从。弼曰:“万一契丹行之,恐为中国羞。”后有自契丹还者,言虏是日罢宴。仁宗深悔之。
(评:值华、虏争胜之日,故以契丹为言,其实理合罢宴,不系虏之行不行也。)
元旦那天发生日食,北宋丞相富弼建议停止宴会、撤掉音乐,吕夷简却不同意。富弼说:“万一契丹(辽国)那边这么做了,咱们不这么办,恐怕会让中原朝廷丢脸。”后来有人从契丹回来,说契丹当天确实停了宴会。宋仁宗知道后,特别后悔没听富弼的建议。
冯梦龙点评:核心是“理该如此”,不是“怕比不过”
当时正是宋朝和契丹互相较劲比气势的时候,所以富弼才拿契丹当理由劝说。但其实从道理上讲,发生日食这种天象时,本就该停止宴乐(古代认为日食是“上天示警”,需收敛娱乐以示敬畏),跟契丹做不做没关系。
富弼的聪明在于,他没只讲“上天示警”的大道理,而是用“怕被对手比下去、丢面子”这个更实际的点说服众人——既守住了礼仪规矩,又戳中了当时宋辽相争的核心顾虑,可惜没被及时采纳。
【管理智慧】
一、富弼的“双逻辑”:不是只怕丢面子,是“里子要正,面子才稳”
富弼劝罢宴,表面看是“怕契丹比下去丢面子”,其实藏着两层更实在的逻辑——既守“天道敬畏”的里子,又保“外交体面”的面子。这不是“小题大做”,是把“规矩”和“形象”都算透了,比吕夷简只盯“元旦热闹”的短视强太多。
1.里子:日食是“天示警”,该严肃时就得收敛
古代人把日食看作“上天对朝政的提醒”,这时候办宴席、奏乐,会被认为“不敬畏天意、不体恤民生”,老百姓会觉得朝廷“没规矩、不靠谱”。富弼提罢宴,首先是守“为政者该有的敬畏心”——就像现在遇到重大灾害,地方上要是还搞大型庆典、铺张浪费,肯定会被网友骂“没同理心、不顾民生”,这就是“丢里子”;反之,暂停娱乐、低调应对,才符合大众对“负责任”的期待。
2.面子:外交场合“比的是规矩”,输了体面难翻身
北宋和契丹是“竞争对手”,双方都在暗中比“谁更懂礼仪、谁更得民心”。富弼怕的是“契丹做了正确的事,大宋却没做”——就像现在两个国家竞争国际形象,比如都遇到环保问题,A国立马出台减排政策,b国还在搞高污染项目,国际社会肯定会夸A国“负责任”,骂b国“短视”,b国的外交面子就丢了。富弼正是算到这层,才急着劝吕夷简:别光顾着眼前热闹,丢了国家的长远体面。
二、当代“富弼式打脸”案例:不做对的事,早晚被“对手”比下去,丢了里子又失面子
富弼遇到的“日食罢宴”困境,现在不管是企业、地方治理,还是国际竞争中都很常见——总有人觉得“小事不用较真”“别人不做我也不做”,结果被对手“比下去”,最后又悔又急。
案例1:车企遇安全隐患,“等同行召回”结果被打脸,销量暴跌
某国产车企发现旗下一款SUV有“刹车异响”的安全隐患,工程师建议“赶紧召回检修,避免出事故”。但管理层却觉得“小题大做”:“同行也有类似问题,人家都没召回,咱召回了反而显得自家质量差,还得花不少钱。” 就没当回事。
结果没过多久,竞品车企也发现了类似隐患,人家立马宣布“免费召回所有问题车辆,还额外给车主送2次保养”,被网友夸“负责任、有担当”,销量涨了15%。而这家国产车企,不仅没召回,还出现了“车主刹车失灵”的投诉,网友翻出之前的隐患报道,骂他们“要钱不要命”,当月销量直接跌了30%,最后还是得召回,但口碑已经救不回来了——这就是吕夷简“不听劝”的现代版:觉得“别人不做我也不做”,结果被对手比下去,丢了里子(用户信任)又失面子(品牌形象)。
案例2:地方遇灾害,还搞“文旅晚会”,被网友骂后取消,丢了民心
某地方遭遇暴雨灾害,部分乡镇被淹,村民还在转移安置,当地却计划如期举办“文旅推广晚会”,预算超200万。有网友建议“先暂停晚会,把钱用在救灾上”,但当地负责人说:“晚会都筹备半年了,取消损失太大,救灾归救灾,晚会归晚会,不冲突。”
结果消息一传开,网友炸了:“老百姓还在水里泡着,你们却要办晚会唱歌,有没有良心?” 连外地媒体都批评“不分轻重”。更尴尬的是,隔壁受灾更严重的城市,不仅取消了所有娱乐活动,还组织干部去一线救灾,被网友夸“接地气、办实事”。最后这家地方只能紧急取消晚会,把预算挪去救灾,但还是丢了民心,后续的文旅推广也没人买账——这和“仁宗后悔”的逻辑一样:该严肃时不严肃,该做对的事不做,不仅被对手比下去,还会失去最根本的支持(民心\/用户)。
三、评注的“扎心真相”:做对的事,从不是“看别人做不做”,而是“该不该做”
评注里说得特别透彻:富弼当时拿“契丹”当理由,是因为那时候宋、辽正较劲,说“怕契丹比下去”更容易说服人;但本质上,不管契丹做不做,“日食罢宴”都是该做的事——因为这符合“敬畏天意、体恤民心”的规矩,是“对的事”,和别人做不做没关系。
这放到现在,就是“别用‘别人没做’当借口,逃避‘该做的事’”:
车企召回隐患车辆,不是“因为同行做了”,而是“车辆有安全问题,该对车主负责”;
地方取消灾害期间的庆典,不是“因为隔壁城市做了”,而是“老百姓在受苦,不该铺张浪费”;
企业处理负面舆情,不是“因为竞品没翻车”,而是“自己犯了错,该道歉整改”——做对的事,核心是“问自己该不该”,不是“看别人做没做”。
四、核心启示:想不被“打脸”,记住富弼的3个“不糊涂”
富弼的智慧,说到底就是“不糊涂地凑热闹、不糊涂地看别人、不糊涂地丢里子”。不管是办企业、做管理,还是日常决策,想避开“该做不做、后悔莫及”的坑,记住这三点:
1.不糊涂地“凑表面热闹”:先问“这时候该这么做吗?”
遇到“该严肃”的场景(灾害、负面、警示信号),别只盯“表面仪式”(元旦宴席、文旅晚会、庆典),先想“这么做符合规矩吗?会让别人觉得不靠谱吗?”;
富弼没盯“元旦要热闹”,是因为“日食该严肃”;竞品车企没盯“省钱”,是因为“安全该负责”——别让“表面热闹”盖过“该守的规矩”。
2.不糊涂地“等别人先做”:别用“别人没做”当借口,逃避责任
遇到“该整改、该负责”的事,别总说“同行也没做”“别人都没动”,先想“我不做会有啥后果?对不对得起信任我的人?”;
吕夷简等“契丹没做”,结果被打脸;国产车企等“同行没召回”,结果丢销量——等别人先做,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被动。
3.不糊涂地“丢里子保面子”:里子正了,面子才稳
别觉得“办了宴席、搞了庆典”就是“有面子”,真正的面子是“里子正”——朝廷敬畏天意,百姓才服;企业对用户负责,口碑才好;地方体恤民心,才得支持;
富弼要的“面子”,是“大宋懂规矩、被尊重”,这得靠“罢宴守礼”的里子撑着;竞品车企的“面子”,是“用户夸负责任”,这得靠“主动召回”的里子撑着——里子没了,面子早晚得丢。
【原文】富弼
元旦日食,富弼请罢宴撤乐,吕夷简不从。弼曰:“万一契丹行之,恐为中国羞。”后有自契丹还者,言虏是日罢宴。仁宗深悔之。
(评:值华、虏争胜之日,故以契丹为言,其实理合罢宴,不系虏之行不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