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术智之一《委蛇》02 孔融-《智囊里的管理学》

  孔融:东汉“务实派谋臣”!力劝隐恶护体面,用隐忍智慧稳大局

  荆州牧刘表不仅不向朝廷缴纳贡品、尽臣子的本分,还干了不少越界犯上的事,甚至敢模仿皇帝的规格祭祀天地,使用和皇帝差不多的车马仪仗。朝廷下诏书通报了他的这些恶行,孔融看到后,立刻向皇帝上奏,提出建议:“当年齐国军队讨伐楚国,也只是指责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祭祀用的茅草,没追究其他大罪。现在朝廷的军队还没准备好去收拾刘表,不如先把他祭祀天地这种僭越的大罪藏着不说,好维护朝廷的体面和威严。要是把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到处宣扬,反而不是遏制歪风邪气的办法。”

  冯梦龙点评:凡是像僭越、叛乱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刚听说时人们会很震惊,但听多了就习惯了,慢慢变得麻木。要是朝廷还没能力铲除作恶的人,却先把他的恶行大肆宣扬,让老百姓听惯看惯,不仅会淡化恶行的严重性,还会让大家知道犯了滔天大罪的人能逃脱惩罚,那朝廷还有什么威严可言?

  当年召陵会盟时,管仲不声讨楚国僭越称王的大罪,只追究它不纳贡品的小过错,就是因为这样更容易解决问题,是根据当时的局势不得不做的选择。后来诸葛亮派人祝贺孙权称帝,也不是他真心愿意的,而是迫于当时联吴抗曹的局势。儒家那些“就算失败也要保住气节、虽败犹荣”的说法,真是耽误人太深了!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应对“力所不及的僭逆”,关键在“隐大恶 避被动,以局势为先”

  孔融主张隐瞒刘表僭越之罪,核心逻辑围绕“朝廷实力与局势平衡”展开,可拆解为三层:

  1.规避“习以为常”的风险:过度曝光恶行,会消解其震慑力

  大逆不道的行为之所以让人敬畏,在于其“罕见性”。若无力惩治却大肆宣扬,百姓从“震惊”到“麻木”,会逐渐不把僭越当回事,反而弱化朝廷对“君臣规矩”的掌控,变相放任恶行蔓延。

  2.避免“威权受损”的尴尬:暴露“惩恶无力”,会动摇朝廷根基

  朝廷公开声讨却无法惩治,等于向天下暴露“软弱无能”。百姓一旦意识到“犯大罪也没事”,朝廷的威慑力会大幅下降,可能引发更多人效仿僭越,让局势彻底失控。

  3.采取“务实优先”的策略:抓小责、放(隐)大恶,为后续破局留余地

  参考管仲追责“不纳贡”而非“僭称王”,孔融的思路是“挑能解决的问题下手”。暂时搁置“郊祀天地”这种无力处置的核心僭逆,既维护了朝廷“未纵容大恶”的体面,也避免因“声讨不惩”陷入被动,为积蓄力量后再处置留足空间。

  二、核心启示:遇“实力不足的困境”,别硬刚,用“避锋芒 抓可控”稳局面

  孔融的劝谏智慧,对职场博弈、危机处理、弱势对抗等场景极具借鉴意义:

  - 职场遇“强于己的对手”:不碰核心矛盾,先从可控小事切入

  若面对职位高、实力强的对手(如对方有严重违规,但你暂时动不了),别贸然揭露其核心过错。可像孔融那样,聚焦“小问题”发力——比如对方挪用资源管不了,就从“流程不合规”“汇报不及时”等小事入手,既避免正面冲突被打压,也为后续收集证据、积蓄力量留机会,不做“以卵击石”的傻事。

  - 危机处理“力有不逮时”:不盲目声张,先稳局面再谋解决

  若团队或公司出现严重问题(如产品致命缺陷、内部管理混乱),但暂时无法彻底解决,别急于公开。可先隐瞒核心危机,优先处理表层问题——比如产品漏洞修不好,别大肆宣扬引发恐慌,先上“临时补丁”缓解问题,同时加急研发修复方案,避免因“暴露无力”失去信任。

  - 弱势博弈“实力悬殊时”:放下“面子执念”,以务实保根本

  面对实力差距大的博弈(如小企业对抗巨头、弱势方谈判),别被“骨气”“原则”绑架硬刚。要像诸葛亮贺孙权称帝那样,接受暂时妥协——比如小企业被巨头打压,别硬拼,可主动寻求合作保住生存;谈判处于弱势,别执着“寸步不让”,可放弃次要利益守住核心需求,等实力提升后再图后续。

  简单说就是:“当自己实力不足以解决问题时,别傻乎乎地把矛盾全盘公开,也别为了‘面子’盲目硬刚。学会隐藏暂时无力应对的核心问题,聚焦能掌控的小事,优先稳住局面、保全根本,等时机成熟再彻底破局。务实的隐忍不是软弱,是为了更长远的翻盘。”

  【原文】孔融

  荆州牧刘表不供职贡,多行僭伪,遂乃郊祀天地,拟斥乘舆。诏书班下其事,孔融上疏,以为“齐兵次楚,惟责包茅。今王师未即行诛,且隐郊祀之事,以崇国体。若形之四方,非所以塞邪萌。”

  凡僭叛不道之事,骤见则骇,习闻则安。力未及剪除而章其恶,以习民之耳目,且使民知大逆之逋诛,朝廷何震之有?召陵之役,管夷吾不声楚僭,而仅责楚贡,取其易于结局,度势不得不尔。孔明使人贺吴称帝,非其欲也,势也。儒家“虽败犹荣”之说,误人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