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清:明朝“顶级智囊”!借宦官张永之力,精准策划扳倒刘瑾
杨一清(谥号文襄)和宦官张永一起率军征讨安化王。杨一清在军营中谈到大宦官刘瑾专权乱政的事,用严重的后果触动张永(旁边批注:可惜他当时具体说的话没流传下来)。随即从袖子里拿出两份奏疏,一份说的是平定安化王叛乱的事,另一份讲的是刘瑾图谋内乱的阴谋。
杨一清叮嘱张永:“你班师回朝拜见皇上时,先呈上平定宁夏叛乱的奏疏。皇上肯定会向你询问详情,你就假意说‘请皇上屏退左右,我有密事禀报’,然后再呈上揭发刘瑾内乱的奏疏。”
张永担心地问:“要是这事没办成,怎么办?”杨一清说:“别人说这话,成不成不好说,但你说肯定能成。不过你说的时候,得有条理、有依据。万一皇上不信你,你就磕头请求皇上立刻召刘瑾来,没收他的兵器,再劝皇上登城查验刘瑾是否谋反,你就说‘如果刘瑾没有反状,就把我杀了喂狗’,然后再磕头痛哭。这样皇上必定会大怒,严惩刘瑾。”
他接着说:“刘瑾一被诛杀,你肯定会被重用,到时候就能彻底纠正刘瑾的恶行。历史上的吕强、张承业,再加上你,就是千年来三位为国除奸的宦官!但你必须在得到皇上许可后立刻行动,一刻都不能耽误!”
张永听后激动地说:“我这条老命,就算豁出去也要报答皇上!”后来张永入朝拜见皇帝,完全按照杨一清的计策行事,事情果然成功了。
刘瑾刚被捆绑时,皇帝下旨把他贬为南京奉御。刘瑾趁机呈上一张白帖,哀求皇上给一两件破旧衣服遮体。皇上心生怜悯,下令赐给他一百件旧衣服。张永得知后十分害怕,赶紧和内阁大臣商量,让监察官员弹劾刘瑾。
可弹劾的奏疏里牵连了很多依附刘瑾的大臣。张永拿着奏疏来到左顺门,对那些言官说:“刘瑾当权时,我们这些亲近皇上的人都不敢说话,何况你们这些官员?现在只治刘瑾一个人的罪,别动摇人心!你们把这份奏疏拿回去,赶紧修改,只弹劾刘瑾一人!”修改后的奏疏呈上后,刘瑾被依法处死,最终只牵连了文官张彩一人、武官杨玉等六人而已。
冯梦龙点评:除掉刘瑾、后来除掉江彬,大多依靠了张永的力量。如果全靠朝廷外的官员,肯定成不了事。张永不想牵连太多人,更显见识深远。但如果不是杨一清的智慧远超张永,张永也不会被他所用。唉!这就是杨一清被称为“智囊”的原因啊!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扳倒权宦,关键在“选对盟友 谋定策略 控局收网”
杨一清能精准除掉刘瑾,核心逻辑是“借势借力、步步为营”的顶级谋略,可拆解为三层:
1.精准择友:锁定“有实力 有动机”的核心盟友
他看透张永的特质——身为宦官,有机会亲近皇帝(有实力),且与刘瑾存在权力竞争(有动机)。选择张永作为突破口,避开了外廷官员“难以触达皇帝”的短板,为计策落地找到了关键执行人,这是成功的基础。
2.精密布局:设计“环环相扣”的行动策略,确保成功率
从“奏疏呈递顺序”(先平叛、后揭发),到“应对皇帝质疑的预案”(屏退左右、以命担保、登城查验),再到“事后行动指引”(立刻动手、不可拖延),每一步都提前规划。既为张永提供了清晰的行动路径,也预判了可能出现的风险并给出解决方案,让“除瑾”计划具备极高的可操作性。
3.稳妥收网:控制牵连范围,避免局势失控
当弹劾奏疏牵连过多官员时,张永(在杨一清策略思路的影响下)及时止损,要求修改奏疏、只惩首恶。这一操作避免了“大范围清洗”引发的朝局动荡,确保“除瑾”目标达成的同时,维护了朝廷稳定,体现了“谋大事者需顾全大局”的智慧。
二、核心启示:遇“强大对手\/复杂博弈”,别硬拼,用“借势 谋策 控局”破局
杨一清的谋略,对职场博弈、权力斗争、危机应对等场景极具借鉴意义:
- 对抗“强敌”:找“关键盟友”,借势破局
若面对实力远超自己的对手(如公司里手握重权的打压者、行业内的垄断对手),别单打独斗。像杨一清找张永那样,锁定“能触达核心决策层”“与对手有利益冲突”的盟友(如公司里受对手排挤的高管、行业内的竞争企业),借助盟友的资源和渠道,形成合力对抗强敌,避免“以卵击石”。
- 重大行动:提前“谋定策略”,预判风险
推进关乎重大利益的行动(如揭发违规行为、争夺项目主导权),需像杨一清那样提前制定详细策略。比如想揭发公司高管违规,先收集完整证据(对应“内变疏”),规划“汇报路径”(先找哪个部门、再触达老板),预判老板可能的质疑并准备应对方案(如提供证据链、找证人),确保行动有条不紊,提高成功率。
- 收网阶段:“控制范围”,顾全大局
当行动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时,要学会“聚焦核心目标,减少不必要牵连”。比如公司查处内部腐败,若牵连过多基层员工,可能导致团队动荡,此时应像张永那样“只惩首恶、不扩大范围”,重点处理核心责任人,对普通参与者从轻发落或教育警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维护团队稳定,避免局势失控。
简单说就是:“面对强大对手或复杂博弈,硬拼是下策。要先找到能借力的关键盟友,再制定环环相扣的详细策略,预判风险并准备应对方案,最后在收网时控制范围、顾全大局。只有‘借势、谋策、控局’三者结合,才能在复杂斗争中精准破局,既达成目标,又稳定局面。”
【原文】杨一清
杨文襄一清。与内臣张永同提兵讨安化王。杨在军中语及逆瑾事,因以危言动永,边批:可惜其言不传。即于袖中出二疏,一言平贼事,一言内变事。嘱永曰:“公班师入京见上,先进宁夏疏,上必就公问,公诡言请屏人语,乃进内变疏。”永曰:“即不济,奈何?”公曰:“他人言,济不济未可知,公言必济。顾公言时,须有端绪。万一不信公,公可顿首请上即时召瑾,没其兵器,劝上登城验之:‘若无反状,杀奴喂狗。’又顿首哭泣。上必大怒瑾。瑾诛,公大用,尽矫其所为。吕强、张承业,与公千载三人耳!但须得请即行事,勿缓顷刻!”永勃然作曰:“老奴何惜余年报主乎!”已而永入见,如公策,事果济。瑾初缚时,得旨降南京奉御。瑾上白帖,乞一二敝衣盖体。上怜之,令与故衣百件。永惧,谋之内阁,令科道劾瑾。劾中多波及阿瑾诸臣。永持疏至左顺门,谓诸言官曰:“瑾用事时,我辈亦不敢言,况尔两班官?今罪止瑾一人,勿动摇人情也!可领此疏去,急易疏进!”此疏入,瑾遂正法,止连及文臣张?一人、武臣杨玉等六人而已。
除瑾除彬,多借张永之力。若全仗外庭,断不济事。永不欲旁及多人,更有识见。然非杨文襄智出永上,永亦不为之用。吁!此文襄所以称“智囊”也!
杨一清(谥号文襄)和宦官张永一起率军征讨安化王。杨一清在军营中谈到大宦官刘瑾专权乱政的事,用严重的后果触动张永(旁边批注:可惜他当时具体说的话没流传下来)。随即从袖子里拿出两份奏疏,一份说的是平定安化王叛乱的事,另一份讲的是刘瑾图谋内乱的阴谋。
杨一清叮嘱张永:“你班师回朝拜见皇上时,先呈上平定宁夏叛乱的奏疏。皇上肯定会向你询问详情,你就假意说‘请皇上屏退左右,我有密事禀报’,然后再呈上揭发刘瑾内乱的奏疏。”
张永担心地问:“要是这事没办成,怎么办?”杨一清说:“别人说这话,成不成不好说,但你说肯定能成。不过你说的时候,得有条理、有依据。万一皇上不信你,你就磕头请求皇上立刻召刘瑾来,没收他的兵器,再劝皇上登城查验刘瑾是否谋反,你就说‘如果刘瑾没有反状,就把我杀了喂狗’,然后再磕头痛哭。这样皇上必定会大怒,严惩刘瑾。”
他接着说:“刘瑾一被诛杀,你肯定会被重用,到时候就能彻底纠正刘瑾的恶行。历史上的吕强、张承业,再加上你,就是千年来三位为国除奸的宦官!但你必须在得到皇上许可后立刻行动,一刻都不能耽误!”
张永听后激动地说:“我这条老命,就算豁出去也要报答皇上!”后来张永入朝拜见皇帝,完全按照杨一清的计策行事,事情果然成功了。
刘瑾刚被捆绑时,皇帝下旨把他贬为南京奉御。刘瑾趁机呈上一张白帖,哀求皇上给一两件破旧衣服遮体。皇上心生怜悯,下令赐给他一百件旧衣服。张永得知后十分害怕,赶紧和内阁大臣商量,让监察官员弹劾刘瑾。
可弹劾的奏疏里牵连了很多依附刘瑾的大臣。张永拿着奏疏来到左顺门,对那些言官说:“刘瑾当权时,我们这些亲近皇上的人都不敢说话,何况你们这些官员?现在只治刘瑾一个人的罪,别动摇人心!你们把这份奏疏拿回去,赶紧修改,只弹劾刘瑾一人!”修改后的奏疏呈上后,刘瑾被依法处死,最终只牵连了文官张彩一人、武官杨玉等六人而已。
冯梦龙点评:除掉刘瑾、后来除掉江彬,大多依靠了张永的力量。如果全靠朝廷外的官员,肯定成不了事。张永不想牵连太多人,更显见识深远。但如果不是杨一清的智慧远超张永,张永也不会被他所用。唉!这就是杨一清被称为“智囊”的原因啊!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扳倒权宦,关键在“选对盟友 谋定策略 控局收网”
杨一清能精准除掉刘瑾,核心逻辑是“借势借力、步步为营”的顶级谋略,可拆解为三层:
1.精准择友:锁定“有实力 有动机”的核心盟友
他看透张永的特质——身为宦官,有机会亲近皇帝(有实力),且与刘瑾存在权力竞争(有动机)。选择张永作为突破口,避开了外廷官员“难以触达皇帝”的短板,为计策落地找到了关键执行人,这是成功的基础。
2.精密布局:设计“环环相扣”的行动策略,确保成功率
从“奏疏呈递顺序”(先平叛、后揭发),到“应对皇帝质疑的预案”(屏退左右、以命担保、登城查验),再到“事后行动指引”(立刻动手、不可拖延),每一步都提前规划。既为张永提供了清晰的行动路径,也预判了可能出现的风险并给出解决方案,让“除瑾”计划具备极高的可操作性。
3.稳妥收网:控制牵连范围,避免局势失控
当弹劾奏疏牵连过多官员时,张永(在杨一清策略思路的影响下)及时止损,要求修改奏疏、只惩首恶。这一操作避免了“大范围清洗”引发的朝局动荡,确保“除瑾”目标达成的同时,维护了朝廷稳定,体现了“谋大事者需顾全大局”的智慧。
二、核心启示:遇“强大对手\/复杂博弈”,别硬拼,用“借势 谋策 控局”破局
杨一清的谋略,对职场博弈、权力斗争、危机应对等场景极具借鉴意义:
- 对抗“强敌”:找“关键盟友”,借势破局
若面对实力远超自己的对手(如公司里手握重权的打压者、行业内的垄断对手),别单打独斗。像杨一清找张永那样,锁定“能触达核心决策层”“与对手有利益冲突”的盟友(如公司里受对手排挤的高管、行业内的竞争企业),借助盟友的资源和渠道,形成合力对抗强敌,避免“以卵击石”。
- 重大行动:提前“谋定策略”,预判风险
推进关乎重大利益的行动(如揭发违规行为、争夺项目主导权),需像杨一清那样提前制定详细策略。比如想揭发公司高管违规,先收集完整证据(对应“内变疏”),规划“汇报路径”(先找哪个部门、再触达老板),预判老板可能的质疑并准备应对方案(如提供证据链、找证人),确保行动有条不紊,提高成功率。
- 收网阶段:“控制范围”,顾全大局
当行动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时,要学会“聚焦核心目标,减少不必要牵连”。比如公司查处内部腐败,若牵连过多基层员工,可能导致团队动荡,此时应像张永那样“只惩首恶、不扩大范围”,重点处理核心责任人,对普通参与者从轻发落或教育警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维护团队稳定,避免局势失控。
简单说就是:“面对强大对手或复杂博弈,硬拼是下策。要先找到能借力的关键盟友,再制定环环相扣的详细策略,预判风险并准备应对方案,最后在收网时控制范围、顾全大局。只有‘借势、谋策、控局’三者结合,才能在复杂斗争中精准破局,既达成目标,又稳定局面。”
【原文】杨一清
杨文襄一清。与内臣张永同提兵讨安化王。杨在军中语及逆瑾事,因以危言动永,边批:可惜其言不传。即于袖中出二疏,一言平贼事,一言内变事。嘱永曰:“公班师入京见上,先进宁夏疏,上必就公问,公诡言请屏人语,乃进内变疏。”永曰:“即不济,奈何?”公曰:“他人言,济不济未可知,公言必济。顾公言时,须有端绪。万一不信公,公可顿首请上即时召瑾,没其兵器,劝上登城验之:‘若无反状,杀奴喂狗。’又顿首哭泣。上必大怒瑾。瑾诛,公大用,尽矫其所为。吕强、张承业,与公千载三人耳!但须得请即行事,勿缓顷刻!”永勃然作曰:“老奴何惜余年报主乎!”已而永入见,如公策,事果济。瑾初缚时,得旨降南京奉御。瑾上白帖,乞一二敝衣盖体。上怜之,令与故衣百件。永惧,谋之内阁,令科道劾瑾。劾中多波及阿瑾诸臣。永持疏至左顺门,谓诸言官曰:“瑾用事时,我辈亦不敢言,况尔两班官?今罪止瑾一人,勿动摇人情也!可领此疏去,急易疏进!”此疏入,瑾遂正法,止连及文臣张?一人、武臣杨玉等六人而已。
除瑾除彬,多借张永之力。若全仗外庭,断不济事。永不欲旁及多人,更有识见。然非杨文襄智出永上,永亦不为之用。吁!此文襄所以称“智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