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暄:明代“市井智士”!用“反戈一击”破构陷,以巧计除奸救忠
天顺年间,锦衣卫指挥门达专权擅势。当时有个叫袁彬的指挥,曾跟随明英宗北征,在英宗被俘期间有保护之功。门达嫉妒袁彬受英宗信任,就派巡逻的士兵搜罗他的隐私,想置他于死地。
当时有个叫杨暄(也有说法叫杨埙)的手艺人,擅长做倭漆漆器。明宣宗喜欢倭漆的精致,曾让杨暄去学习制作,他也因此被称为“杨倭漆”。杨暄对门达的恶行很愤慨,就上奏朝廷,揭发门达违法的二十多件事,还极力诉说袁彬的冤屈。
奏疏递上去后,英宗让门达去逮捕审问杨暄。杨暄被带到门达面前,神色一点不慌,假装自己和这事没关系。门达一一追问他奏疏里的事,杨暄都回答“不知道”,还说:“我就是个地位低下的手艺人,不识字,又和您没仇怨,怎么会做这种事?您让身边人退下,我跟您说实话。”
等身边人都退走,杨暄才“坦白”:“这是内阁大臣李贤教我做的,他让我把奏疏递上去,我其实根本不知道里面写了什么。您要是召集大臣在朝廷上审问我,我肯定当众把这事说出来,李贤就没法辩解了。”门达听了特别高兴,还拿酒肉招待杨暄。
第二天早朝,门达把杨暄说的话奏报给英宗,英宗下令把大臣们召集到午门外,当众审问。等把杨暄带上来,门达就对李贤说:“这些都是先生你指使的,杨暄已经招供了!”李贤正惊讶,杨暄突然大声说:“要死我自己死,怎么敢乱指认别人!我就是个市井小人,怎么可能见到内阁大臣?天地鬼神都看着呢,这明明是门达教我这么说的!”
接着杨暄把奏疏里揭发的二十多件违法事,一条一条说得清清楚楚,没有遗漏。门达瞬间气势全无。英宗知道实情后,从此开始疏远门达。袁彬也得以被调任南京任职,过了一年,又被召回京城恢复原职。后来门达因心怀不满被定罪,贬到广西戍边,最后死在那里。
冯梦龙点评:这和唐代张说驳斥张昌宗、保全魏元忠的事思路一样,但张说本来就有权谋智慧,还得到宋璟等人的再三鼓励,才起到效果。杨暄只是个普通小人,没读过书、不懂历史,却能在关键时刻想出奇计,对抗皇权威压、堵住奸臣的嘴——不仅救了袁彬,还救了李贤;不仅保全了两位忠臣,还除掉了一个大奸臣。他的智慧比张说高十倍,功劳也比张说大十倍。
当时士大夫中,依附门达、讨好他的人可不少。看到杨暄这事,有谁能不惊讶得吐舌头?听到这事,有谁能不惭愧得冒汗?难道不是当官的被富贵捆绑,反而不如普通百姓能坚守是非公道吗?
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对宋濂发怒,派人去他家要杀他。马太后当天吃素,朱元璋问原因,太后说:“听说今天要杀宋先生,我救不了他,只能吃素为他求点阴间的福气。”朱元璋醒悟过来,立刻派人快马去赦免宋濂。
薛文清(薛璟)得罪王振后,王振下诏书要把他绑到集市上处死。王振有个老仆人,当天在厨房里大哭。王振问:“哭什么?”仆人回答:“听说今天薛夫子要被处死,所以难过。”王振听了之后怒气消了些,再加上王伟上书营救,薛璟最终得以幸免。老仆人的一哭,最终和马太后的举动起到了同样的作用,这也够神奇的!古语说“分辨是非的能力,就是智慧”,智慧难道会因人的身份而受限吗?
再说“土木之变”时,宦官喜宁本是胡人后代,跟随英宗在瓦剌军中,多次引导瓦剌入侵明朝,破坏和谈,英宗很担心。袁彬跟英宗建议,派喜宁去给宣府参将杨俊传旨,索要春衣,同时让士兵高磐和他一起去。袁彬把密信刻在木头上,系在高磐的大腿上,让他交给杨俊,嘱咐杨俊趁喜宁来的时候抓住他。
杨俊收到密信后,在城下和喜宁喝酒。席间高磐抱住喜宁大喊,杨俊的士兵立刻冲上来绑住喜宁,押回京城处死。瓦剌没了向导,也厌倦了战争,就答应送英宗回京。要知道,袁彬在瓦剌军中周旋,和英宗朝夕相处,出力最多,而除掉喜宁更是关键一步,他也算得上是像春秋时宁武子那样的贤能之人了。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除奸救忠,关键在“装顺从 反戈击,以‘借力打力’破构陷”
杨暄能以市井身份扳倒权臣,核心逻辑是“精准拿捏门达‘贪功邀宠、忌惮内阁’的心理,用‘假意认罪、当庭反水’的操作,借朝廷公审的场合揭穿阴谋”,可拆解为三层:
1.看透危机本质:门达的威胁源于“掌控审问权”,需“转移战场”破局
他明白,在门达的私审中,自己说什么都可能被篡改,唯有把“审问”转移到“朝廷公审”的公开场合,才能让门达无法操控。因此先假意顺从,谎称是李贤指使,勾起门达“扳倒内阁大臣”的野心,主动请求公开对质——这就把私刑变成了公开对质,为后续反戈创造了条件。
2.以“假意认罪”设陷阱:用“构陷李贤”为诱饵,让门达主动暴露
他不直接反驳门达,反而“指认”更有分量的李贤,一是让门达相信自己“真的招供”,放松警惕;二是让门达觉得能借此扳倒内阁大臣,从而在英宗面前主动提议“当众对质”。门达为了邀功,完全没察觉这是杨暄设下的陷阱,一步步走进公开揭穿他的局面。
3.借“公审场合”反戈:用“当众翻供 细节举证”,彻底击溃门达
到了午门公审,当着所有大臣的面,杨暄突然翻供,不仅否认指认李贤,还详细列举门达的二十多条罪状——公开场合的“反戈一击”,让门达无法再掩盖,也让英宗和大臣们看清真相。这种“先顺后逆”的操作,既保护了自己和李贤,又精准打击了门达的要害。
二、核心启示:遇“权臣构陷\/强权压迫”,别硬抗,用“装顺从 借场合”破局
杨暄的智慧,对对抗强权、危机解围、正义伸张等场景极具借鉴意义:
- 应对“强权构陷”:先“假意妥协”避锋芒,再找“公开场合”揭真相
若遭遇有权势的人构陷(如职场中被领导栽赃、生活中被恶人威胁),别直接硬抗。可像杨暄那样,先假意顺从(如暂时承认“失误”、不直接反驳对方),避免立刻激化矛盾;同时寻找“公开场合”(如公司会议、上级巡查时),拿出证据揭穿构陷,让对方在公众面前无法抵赖,失去操控局面的能力。
- 借力打力“抓对手贪念”:用“对方想要的利益”做诱饵,引导其犯错
门达因“想扳倒李贤邀功”而中计,这启示我们:面对有贪念的对手(如想夺权、想邀功的人),可故意抛出对方想要的“利益诱饵”(如假装透露“能帮他升职的把柄”“能让他立功的机会”),引导对方主动行动,在行动中暴露破绽,再趁机反击——对手的贪念越重,越容易被诱饵吸引,也越容易暴露问题。
- 正义伸张“不看身份”:普通人也能靠智慧对抗不公,关键在“敢 巧”
杨暄只是市井手艺人,却能扳倒大奸臣,证明“智慧与身份无关”。面对不公时,别因自己“地位低、没权势”就退缩,可结合自身条件想巧办法(如利用公开平台发声、借助他人力量扩大影响)——只要敢站出来,再用对方法,普通人也能成为正义的推动者,甚至解决大人物都难处理的问题。
简单说就是:“遇到有权有势的人欺负或构陷,硬拼只会吃亏。不如先假装顺从,用对方的贪念做诱饵,把对抗引到公开场合,再突然拿出证据揭穿真相,既能保护自己,又能让恶人付出代价。”
【原文】杨暄
天顺间,锦衣指挥门达用事。同时有袁彬指挥者,随英宗北狩,有护跸功。达恶其逼,令逻卒摭其阴私,欲致于死。时有艺人杨暄一作埙。者,善倭漆画器,宣庙喜倭漆之精,令暄往学。号杨倭漆,愤甚,乃奏达违法二十余事,且极称彬枉。疏入,上令达逮问。暄至,神色不变,佯若无所与者。达历询其事,皆曰“不知”,且曰:“暄贱工,不识书字,又与君侯无怨,安得有此?望去左右,暄以实告。”因告曰:“此内阁李贤授暄,使暄投进,暄实不知所言何事。君侯若会众官廷诘我,我必对众言之,李当无辞。”达闻甚喜,劳以酒肉。早朝,以情奏,上命押诸大臣会问于午门外。方引暄至,达谓贤曰:“此皆先生所命,暄已吐矣!”贤正惊讶,暄即大言曰:“死则我死,何敢妄指!我一市井小人,如何见得阁老?鬼神昭鉴,此实达教我指也!”因剖析所奏二十余条,略无余蕴。达气沮。词闻于上,由是疏达。彬得分司南都,居一载,驿召还职。后达坐怨望,谪戍广西以死。
此与张说斥张昌宗保全魏元忠事同轴。然说故多权智,又得宋璟诸人再三勉励,而后收蓬麻之益。杨暄一介小人,未尝读书通古,而能出一时之奇,抗天威而塞奸吻,不唯全袁彬,并全李贤;不唯全二忠臣,且能去一大奸恶。智既十倍于说,即其功亦十倍于说也。一时缙绅之流,依阿事达者不少,睹此事,有不吐舌;闻此事,有不愧汗者乎?岂非衣冠牵于富贵之累,而匹夫迫于是非之公哉?洪武时,上尝怒宋濂,使人即其家诛之。马太后是日茹素。上问故,后曰:“闻今日诛宋先生,妾不能救,聊为持斋以资冥福耳。”上悟,即驰驿使人赦之。薛文清璟既忤王振,诏缚诣市杀之。振有老仆,是日大哭厨下。振问:“何哭?”仆对曰:“闻今日薛夫子将刑故也!”振闻而怒解。适王伟申救,遂得免。夫老仆之一哭,其究遂与圣母同功,斯亦奇矣!语曰:“是非之心,智也。”智岂以人而限哉!
土木之变,内侍喜宁本胡种也,从太上于虏中,数导虏入寇,以败和议,上患之。袁彬言于太上,遣宁传命于宣府参将杨俊,索春衣,因使军士高磐与俱。彬刻木藏书,系磐髀间,以示俊,俾因其来执之。俊既得书,与宁饮城下,磐抱宁大呼,俊从兵遂缚宁解京,处以极刑。于是虏失向导,厌兵,遂许返跸。按:彬周旋虏中,与英庙同起处,其宣力最多,而诛宁尤为要着,亦宁武子之亚也。
天顺年间,锦衣卫指挥门达专权擅势。当时有个叫袁彬的指挥,曾跟随明英宗北征,在英宗被俘期间有保护之功。门达嫉妒袁彬受英宗信任,就派巡逻的士兵搜罗他的隐私,想置他于死地。
当时有个叫杨暄(也有说法叫杨埙)的手艺人,擅长做倭漆漆器。明宣宗喜欢倭漆的精致,曾让杨暄去学习制作,他也因此被称为“杨倭漆”。杨暄对门达的恶行很愤慨,就上奏朝廷,揭发门达违法的二十多件事,还极力诉说袁彬的冤屈。
奏疏递上去后,英宗让门达去逮捕审问杨暄。杨暄被带到门达面前,神色一点不慌,假装自己和这事没关系。门达一一追问他奏疏里的事,杨暄都回答“不知道”,还说:“我就是个地位低下的手艺人,不识字,又和您没仇怨,怎么会做这种事?您让身边人退下,我跟您说实话。”
等身边人都退走,杨暄才“坦白”:“这是内阁大臣李贤教我做的,他让我把奏疏递上去,我其实根本不知道里面写了什么。您要是召集大臣在朝廷上审问我,我肯定当众把这事说出来,李贤就没法辩解了。”门达听了特别高兴,还拿酒肉招待杨暄。
第二天早朝,门达把杨暄说的话奏报给英宗,英宗下令把大臣们召集到午门外,当众审问。等把杨暄带上来,门达就对李贤说:“这些都是先生你指使的,杨暄已经招供了!”李贤正惊讶,杨暄突然大声说:“要死我自己死,怎么敢乱指认别人!我就是个市井小人,怎么可能见到内阁大臣?天地鬼神都看着呢,这明明是门达教我这么说的!”
接着杨暄把奏疏里揭发的二十多件违法事,一条一条说得清清楚楚,没有遗漏。门达瞬间气势全无。英宗知道实情后,从此开始疏远门达。袁彬也得以被调任南京任职,过了一年,又被召回京城恢复原职。后来门达因心怀不满被定罪,贬到广西戍边,最后死在那里。
冯梦龙点评:这和唐代张说驳斥张昌宗、保全魏元忠的事思路一样,但张说本来就有权谋智慧,还得到宋璟等人的再三鼓励,才起到效果。杨暄只是个普通小人,没读过书、不懂历史,却能在关键时刻想出奇计,对抗皇权威压、堵住奸臣的嘴——不仅救了袁彬,还救了李贤;不仅保全了两位忠臣,还除掉了一个大奸臣。他的智慧比张说高十倍,功劳也比张说大十倍。
当时士大夫中,依附门达、讨好他的人可不少。看到杨暄这事,有谁能不惊讶得吐舌头?听到这事,有谁能不惭愧得冒汗?难道不是当官的被富贵捆绑,反而不如普通百姓能坚守是非公道吗?
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对宋濂发怒,派人去他家要杀他。马太后当天吃素,朱元璋问原因,太后说:“听说今天要杀宋先生,我救不了他,只能吃素为他求点阴间的福气。”朱元璋醒悟过来,立刻派人快马去赦免宋濂。
薛文清(薛璟)得罪王振后,王振下诏书要把他绑到集市上处死。王振有个老仆人,当天在厨房里大哭。王振问:“哭什么?”仆人回答:“听说今天薛夫子要被处死,所以难过。”王振听了之后怒气消了些,再加上王伟上书营救,薛璟最终得以幸免。老仆人的一哭,最终和马太后的举动起到了同样的作用,这也够神奇的!古语说“分辨是非的能力,就是智慧”,智慧难道会因人的身份而受限吗?
再说“土木之变”时,宦官喜宁本是胡人后代,跟随英宗在瓦剌军中,多次引导瓦剌入侵明朝,破坏和谈,英宗很担心。袁彬跟英宗建议,派喜宁去给宣府参将杨俊传旨,索要春衣,同时让士兵高磐和他一起去。袁彬把密信刻在木头上,系在高磐的大腿上,让他交给杨俊,嘱咐杨俊趁喜宁来的时候抓住他。
杨俊收到密信后,在城下和喜宁喝酒。席间高磐抱住喜宁大喊,杨俊的士兵立刻冲上来绑住喜宁,押回京城处死。瓦剌没了向导,也厌倦了战争,就答应送英宗回京。要知道,袁彬在瓦剌军中周旋,和英宗朝夕相处,出力最多,而除掉喜宁更是关键一步,他也算得上是像春秋时宁武子那样的贤能之人了。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除奸救忠,关键在“装顺从 反戈击,以‘借力打力’破构陷”
杨暄能以市井身份扳倒权臣,核心逻辑是“精准拿捏门达‘贪功邀宠、忌惮内阁’的心理,用‘假意认罪、当庭反水’的操作,借朝廷公审的场合揭穿阴谋”,可拆解为三层:
1.看透危机本质:门达的威胁源于“掌控审问权”,需“转移战场”破局
他明白,在门达的私审中,自己说什么都可能被篡改,唯有把“审问”转移到“朝廷公审”的公开场合,才能让门达无法操控。因此先假意顺从,谎称是李贤指使,勾起门达“扳倒内阁大臣”的野心,主动请求公开对质——这就把私刑变成了公开对质,为后续反戈创造了条件。
2.以“假意认罪”设陷阱:用“构陷李贤”为诱饵,让门达主动暴露
他不直接反驳门达,反而“指认”更有分量的李贤,一是让门达相信自己“真的招供”,放松警惕;二是让门达觉得能借此扳倒内阁大臣,从而在英宗面前主动提议“当众对质”。门达为了邀功,完全没察觉这是杨暄设下的陷阱,一步步走进公开揭穿他的局面。
3.借“公审场合”反戈:用“当众翻供 细节举证”,彻底击溃门达
到了午门公审,当着所有大臣的面,杨暄突然翻供,不仅否认指认李贤,还详细列举门达的二十多条罪状——公开场合的“反戈一击”,让门达无法再掩盖,也让英宗和大臣们看清真相。这种“先顺后逆”的操作,既保护了自己和李贤,又精准打击了门达的要害。
二、核心启示:遇“权臣构陷\/强权压迫”,别硬抗,用“装顺从 借场合”破局
杨暄的智慧,对对抗强权、危机解围、正义伸张等场景极具借鉴意义:
- 应对“强权构陷”:先“假意妥协”避锋芒,再找“公开场合”揭真相
若遭遇有权势的人构陷(如职场中被领导栽赃、生活中被恶人威胁),别直接硬抗。可像杨暄那样,先假意顺从(如暂时承认“失误”、不直接反驳对方),避免立刻激化矛盾;同时寻找“公开场合”(如公司会议、上级巡查时),拿出证据揭穿构陷,让对方在公众面前无法抵赖,失去操控局面的能力。
- 借力打力“抓对手贪念”:用“对方想要的利益”做诱饵,引导其犯错
门达因“想扳倒李贤邀功”而中计,这启示我们:面对有贪念的对手(如想夺权、想邀功的人),可故意抛出对方想要的“利益诱饵”(如假装透露“能帮他升职的把柄”“能让他立功的机会”),引导对方主动行动,在行动中暴露破绽,再趁机反击——对手的贪念越重,越容易被诱饵吸引,也越容易暴露问题。
- 正义伸张“不看身份”:普通人也能靠智慧对抗不公,关键在“敢 巧”
杨暄只是市井手艺人,却能扳倒大奸臣,证明“智慧与身份无关”。面对不公时,别因自己“地位低、没权势”就退缩,可结合自身条件想巧办法(如利用公开平台发声、借助他人力量扩大影响)——只要敢站出来,再用对方法,普通人也能成为正义的推动者,甚至解决大人物都难处理的问题。
简单说就是:“遇到有权有势的人欺负或构陷,硬拼只会吃亏。不如先假装顺从,用对方的贪念做诱饵,把对抗引到公开场合,再突然拿出证据揭穿真相,既能保护自己,又能让恶人付出代价。”
【原文】杨暄
天顺间,锦衣指挥门达用事。同时有袁彬指挥者,随英宗北狩,有护跸功。达恶其逼,令逻卒摭其阴私,欲致于死。时有艺人杨暄一作埙。者,善倭漆画器,宣庙喜倭漆之精,令暄往学。号杨倭漆,愤甚,乃奏达违法二十余事,且极称彬枉。疏入,上令达逮问。暄至,神色不变,佯若无所与者。达历询其事,皆曰“不知”,且曰:“暄贱工,不识书字,又与君侯无怨,安得有此?望去左右,暄以实告。”因告曰:“此内阁李贤授暄,使暄投进,暄实不知所言何事。君侯若会众官廷诘我,我必对众言之,李当无辞。”达闻甚喜,劳以酒肉。早朝,以情奏,上命押诸大臣会问于午门外。方引暄至,达谓贤曰:“此皆先生所命,暄已吐矣!”贤正惊讶,暄即大言曰:“死则我死,何敢妄指!我一市井小人,如何见得阁老?鬼神昭鉴,此实达教我指也!”因剖析所奏二十余条,略无余蕴。达气沮。词闻于上,由是疏达。彬得分司南都,居一载,驿召还职。后达坐怨望,谪戍广西以死。
此与张说斥张昌宗保全魏元忠事同轴。然说故多权智,又得宋璟诸人再三勉励,而后收蓬麻之益。杨暄一介小人,未尝读书通古,而能出一时之奇,抗天威而塞奸吻,不唯全袁彬,并全李贤;不唯全二忠臣,且能去一大奸恶。智既十倍于说,即其功亦十倍于说也。一时缙绅之流,依阿事达者不少,睹此事,有不吐舌;闻此事,有不愧汗者乎?岂非衣冠牵于富贵之累,而匹夫迫于是非之公哉?洪武时,上尝怒宋濂,使人即其家诛之。马太后是日茹素。上问故,后曰:“闻今日诛宋先生,妾不能救,聊为持斋以资冥福耳。”上悟,即驰驿使人赦之。薛文清璟既忤王振,诏缚诣市杀之。振有老仆,是日大哭厨下。振问:“何哭?”仆对曰:“闻今日薛夫子将刑故也!”振闻而怒解。适王伟申救,遂得免。夫老仆之一哭,其究遂与圣母同功,斯亦奇矣!语曰:“是非之心,智也。”智岂以人而限哉!
土木之变,内侍喜宁本胡种也,从太上于虏中,数导虏入寇,以败和议,上患之。袁彬言于太上,遣宁传命于宣府参将杨俊,索春衣,因使军士高磐与俱。彬刻木藏书,系磐髀间,以示俊,俾因其来执之。俊既得书,与宁饮城下,磐抱宁大呼,俊从兵遂缚宁解京,处以极刑。于是虏失向导,厌兵,遂许返跸。按:彬周旋虏中,与英庙同起处,其宣力最多,而诛宁尤为要着,亦宁武子之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