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捷智之二《应卒》10 守边老卒-《智囊里的管理学》

  守边老卒:实战派“应急巧匠”!地臼舂稻破困局,用“就地取材”解军需难题

  丁大用率军征讨岭南时,随行的京城军队缺少粮食。士兵们抢掠到叛军的稻谷后,只能用刀和头盔当石臼、木杵来舂米,又费力又低效。

  边境上一位老兵看到后,嘲笑他们方法笨拙,随即传授了一个妙招:在地势高且干净的地方,挖一个像石臼一样的土坑,用茅草点燃后烘烤土坑内壁,让泥土变得坚硬结实,然后把稻谷放进土坑里,砍伐树木做成木杵来舂米。用这种方法舂米,既省力又高效,特别方便。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化解舂稻困境,关键在“弃拙具 就地造,以‘适配场景’破工具短缺”

  老卒能轻松解决难题,核心逻辑是“跳出‘现有工具勉强用’的固化思维,结合场景打造适配的简易工具,用‘就地取材’替代低效替代”,可拆解为两层:

  1.看透困境本质:舂稻核心是“有稳固容器”,而非“专业石臼”

  他明白,士兵们用刀盔舂稻的问题在于“容器不稳固、不适配”,而非“没有石臼”。只要打造出能固定稻谷、承受舂击的容器,就能解决低效问题,而边境最不缺的就是土地和木材,就地取材是最高效的选择。

  2.以“场景适配”造具:用“烧土成臼”的巧法,替代低效拙具

  他放弃对“专业石臼”的执念,结合边境“有土、有柴”的场景,用“挖坑 烘烤”的简单工艺,将普通土坑改造成坚固的“地臼”。再搭配原木杵,完美适配舂稻的需求,既解决了工具短缺问题,又比刀盔舂稻高效得多,用“场景化巧思”化解了军需困境。

  二、核心启示:遇“工具不适配\/就地短缺”,别硬凑,用“场景适配 就地取材”破局

  老卒的实战智慧,对户外应急、现场作业、资源短缺等场景极具借鉴意义:

  - 应对“工具不适配”:不勉强用现有工具,结合场景造适配工具

  若遇到“现有工具不好用、不适配”的情况(如户外露营缺厨具、现场作业缺专用设备),别硬凑着用。可像老卒那样,结合场景就地取材——露营缺锅,用厚实的树叶包裹食物埋入热灰中烧烤;作业缺支架,用石块和木棍搭建临时支撑,打造最适配当下场景的简易工具。

  - 解决“就地资源利用”:挖掘周边资源潜力,替代专业工具

  面对“缺专业工具但有自然\/周边资源”的场景(如野外生存、临时抢修),别依赖外部补给。要像老卒利用“土、柴、木”那样,挖掘身边资源的用途——野外生存缺水源过滤器,用木炭、沙土、布料分层搭建简易过滤器;临时抢修缺扳手,用结实的绳子和木棍制作简易杠杆,用“低成本资源”解决专业需求。

  - 实操做事“重适配”:优先“好用管用”,而非“专业标准”

  老卒的“地臼”虽不是专业工具,却比刀盔好用得多。这启示我们:做事别执着于“工具是否专业、标准是否达标”,更要关注“是否适配场景、能否解决问题”。比如职场临时做数据统计,别纠结于复杂软件,用Excel基础功能就能快速完成;现场应急处理,别等专业设备,用身边物品搭建简易方案,“管用”才是核心。

  简单说就是:“遇到工具不适配或就地短缺时,别抱着不合适的工具硬凑。关键是结合当下场景,挖掘身边资源的潜力,打造适配的简易工具,不执着于专业标准,只求好用管用,才能高效解决问题。”

  【原文】守边老卒

  丁大用征岭南,京军乏食,掠得寇稻,以刀盔为杵舂,边鄙老卒笑其拙,教于高阜择净地,坎之如臼然,燃茅锻之,令坚实,乃置稻其中,伐木为杵以舂,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