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明代“规则守护者”!一句“士大夫不当争宠”怼退特权,凭礼制立界破局
丹徒人靳文僖(靳贵)的继夫人,不到三十岁就守寡了。有关部门为她上奏朝廷,请求颁发表彰节妇的“旌典”。这件事交到了礼部处理,而礼部的仪曹郎和靳家有姻亲关系,就极力为她促成此事。
礼部尚书吴山坚决反对,说:“凡是表彰义夫、节妇、孝顺子孙的旌典,本意是为了让普通百姓的隐性美德得到彰显,以此教化世人。像士大夫这类人,哪个不该做到节义孝顺?靳夫人活着的时候已经享受了特殊的封号待遇,怎么还能和普通百姓争抢这份荣誉呢?”这话说得又实在又有道理。
后来吴山进宫值班,路过西苑时遇到了大学士徐阶。徐阶也来为靳夫人说情,吴山严肃地反问:“相公你这是担心自家阁老夫人将来也会改嫁,所以提前为这类事铺路吗?”徐阶被问得哑口无言,再也不敢提这事了。
其实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节义”“孝顺”这类表彰,只有士大夫家族能随手就能拿到;其次是有钱人家,还能花钱运作一番争取到;普通老百姓想都别想。如果能采纳吴山尚书的说法,让士大夫们好好反思——原本想通过表彰亲人来显扬他们,结果反而因为争抢普通百姓的荣誉,显得对亲人不够尊重。或许这样一来,靠特权谋求表彰的路子能稍微堵住,而有钱人家运作之余,名额或许能惠及到贫苦人家,社会风气也能稍微好转?
这个道理推广到“名宦”“乡贤”的评选上也一样。“名宦”的记载见于祭祀制度,没有对百姓有大功德的人不能入祀;“乡贤”则必须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成就。如果只是普通的好官、好人,做的都是分内之事,凭什么能立祠供奉?再推广到“乡饮”礼也是如此。乡饮的贵宾必须是年长且有德望的人,才能成为一乡的表率。可现在只要是有封号的贵族,没有不当大宾的,而次一等的“介”位,更是必须靠贿赂才能得到。国家尊老礼贤的制度,最后只落得让百姓在心里抱怨的下场——这些都是吴山尚书会嗤之以鼻的事。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破解“特权侵占民利 礼制失序”困局,关键在“回归礼制本质 划清资格边界”
吴山能坚守原则怼退特权,核心逻辑是“不妥协特权、不模糊标准,用‘礼制本意 资格边界’重塑表彰的公平性”:
1.锚定礼制核心目的:明确旌典、乡饮等制度的初衷是“教化世人、表彰真正有德者”,而非特权阶层的“福利”;
2.划清资格边界:区分“士大夫与匹夫匹妇”“有功者与分内从业者”的差异,强调士大夫本就该践行节义,不应与百姓争抢基础表彰,有功者才配享高阶荣誉;
3.用反问戳破特权逻辑:面对徐阶的说情,不直接争论,而是用尖锐反问点破其背后的私心,让特权维护者无法自圆其说。
二、核心启示:遇“特权侵占公共资源 规则失序”,别妥协,用“回归本质 划清边界”破局
这种“守规则、反特权”的思路,对现代职场、公共事务、社会治理等场景超有借鉴意义:
- 职场遇“特权员工抢占普通员工的福利\/机会(如评优、晋升)”:比如领导亲戚没业绩却要评优秀,别默认。像吴山那样:“公司评优制度的核心是奖励有贡献、有实绩的人(回归本质),这是为了激励所有员工努力(制度目的)。如果仅凭关系就能获评,既违背规则,也会打击大家的积极性,不如按业绩数据和工作表现公开评选(划清边界)”;
- 公共事务遇“权贵\/富人侵占公共福利(如公益名额、保障资源)”:比如富人通过关系占用低保名额,别放任。可以说:“低保政策的初衷是帮扶真正困难的群众(回归本质),富人不符合救助标准却占用名额,会让真正需要的人得不到帮助(点出危害),应该按家庭收入、资产等硬指标审核,杜绝关系户(划清边界)”;
- 社会治理遇“荣誉评选失序(如优秀市民、道德模范被特权阶层垄断)”:比如评选道德模范时优先考虑名人权贵,别妥协。可以说:“道德模范评选的核心是表彰真正践行美德、有示范意义的人(回归本质),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都该按品德表现、社会贡献来评选(划清边界),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化社会的作用”。
简单说就是:“面对特权侵占公共资源、规则失序的情况,别妥协也别纵容。关键是回归制度的本质目的,划清资格边界,用客观标准代替特权考量,既维护公平,又让制度真正发挥原本的作用。”
【原文】吴山
丹徒靳文僖贵之继夫人,年未三十而寡,有司为之奏请旌典,事下礼部,而仪曹郎与靳有姻?,因力为之地。礼部尚书吴山曰:“凡义夫节妇、孝之顺孙诸旌典,为匹夫匹妇发潜德之光,以风世耳。若士大夫,何人不当为节义孝顺者?靳夫人既生受殊封,奈何与匹夫争宠灵乎?”确论名言会赴直入西苑,与大学士徐阶遇。阶亦以为言,山正色曰:“相公亦虑阁老夫人再醮耶?”阶语塞而止。
今日“节义”“孝顺”诸旌典,只有士大夫之家,可随求随得。其次则富家,犹间可力营致之。匹夫匹妇绝望矣。若存吴宗伯之说,使士大夫还而自思,所以救旌异其亲者,反以薄待其亲。庶乎干进之路稍绝,而富家营求之余,或可波及单贱,世风稍有振乎?推之“名宦”、“乡贤”,莫不皆然。名宦载在祭统,非有大功德及民者不祀,乡贤则须有三不朽之业。若寻常好官好人,分内之事,何以祠为?又推之“乡饮”亦然。乡饮须年高有德望者,乃可以表帅一乡。今封公无不大宾者,而介必以贿得,国家尊老礼贤之典,止以供人腹诽而已。此皆吴宗伯所笑也。
丹徒人靳文僖(靳贵)的继夫人,不到三十岁就守寡了。有关部门为她上奏朝廷,请求颁发表彰节妇的“旌典”。这件事交到了礼部处理,而礼部的仪曹郎和靳家有姻亲关系,就极力为她促成此事。
礼部尚书吴山坚决反对,说:“凡是表彰义夫、节妇、孝顺子孙的旌典,本意是为了让普通百姓的隐性美德得到彰显,以此教化世人。像士大夫这类人,哪个不该做到节义孝顺?靳夫人活着的时候已经享受了特殊的封号待遇,怎么还能和普通百姓争抢这份荣誉呢?”这话说得又实在又有道理。
后来吴山进宫值班,路过西苑时遇到了大学士徐阶。徐阶也来为靳夫人说情,吴山严肃地反问:“相公你这是担心自家阁老夫人将来也会改嫁,所以提前为这类事铺路吗?”徐阶被问得哑口无言,再也不敢提这事了。
其实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节义”“孝顺”这类表彰,只有士大夫家族能随手就能拿到;其次是有钱人家,还能花钱运作一番争取到;普通老百姓想都别想。如果能采纳吴山尚书的说法,让士大夫们好好反思——原本想通过表彰亲人来显扬他们,结果反而因为争抢普通百姓的荣誉,显得对亲人不够尊重。或许这样一来,靠特权谋求表彰的路子能稍微堵住,而有钱人家运作之余,名额或许能惠及到贫苦人家,社会风气也能稍微好转?
这个道理推广到“名宦”“乡贤”的评选上也一样。“名宦”的记载见于祭祀制度,没有对百姓有大功德的人不能入祀;“乡贤”则必须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成就。如果只是普通的好官、好人,做的都是分内之事,凭什么能立祠供奉?再推广到“乡饮”礼也是如此。乡饮的贵宾必须是年长且有德望的人,才能成为一乡的表率。可现在只要是有封号的贵族,没有不当大宾的,而次一等的“介”位,更是必须靠贿赂才能得到。国家尊老礼贤的制度,最后只落得让百姓在心里抱怨的下场——这些都是吴山尚书会嗤之以鼻的事。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破解“特权侵占民利 礼制失序”困局,关键在“回归礼制本质 划清资格边界”
吴山能坚守原则怼退特权,核心逻辑是“不妥协特权、不模糊标准,用‘礼制本意 资格边界’重塑表彰的公平性”:
1.锚定礼制核心目的:明确旌典、乡饮等制度的初衷是“教化世人、表彰真正有德者”,而非特权阶层的“福利”;
2.划清资格边界:区分“士大夫与匹夫匹妇”“有功者与分内从业者”的差异,强调士大夫本就该践行节义,不应与百姓争抢基础表彰,有功者才配享高阶荣誉;
3.用反问戳破特权逻辑:面对徐阶的说情,不直接争论,而是用尖锐反问点破其背后的私心,让特权维护者无法自圆其说。
二、核心启示:遇“特权侵占公共资源 规则失序”,别妥协,用“回归本质 划清边界”破局
这种“守规则、反特权”的思路,对现代职场、公共事务、社会治理等场景超有借鉴意义:
- 职场遇“特权员工抢占普通员工的福利\/机会(如评优、晋升)”:比如领导亲戚没业绩却要评优秀,别默认。像吴山那样:“公司评优制度的核心是奖励有贡献、有实绩的人(回归本质),这是为了激励所有员工努力(制度目的)。如果仅凭关系就能获评,既违背规则,也会打击大家的积极性,不如按业绩数据和工作表现公开评选(划清边界)”;
- 公共事务遇“权贵\/富人侵占公共福利(如公益名额、保障资源)”:比如富人通过关系占用低保名额,别放任。可以说:“低保政策的初衷是帮扶真正困难的群众(回归本质),富人不符合救助标准却占用名额,会让真正需要的人得不到帮助(点出危害),应该按家庭收入、资产等硬指标审核,杜绝关系户(划清边界)”;
- 社会治理遇“荣誉评选失序(如优秀市民、道德模范被特权阶层垄断)”:比如评选道德模范时优先考虑名人权贵,别妥协。可以说:“道德模范评选的核心是表彰真正践行美德、有示范意义的人(回归本质),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都该按品德表现、社会贡献来评选(划清边界),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化社会的作用”。
简单说就是:“面对特权侵占公共资源、规则失序的情况,别妥协也别纵容。关键是回归制度的本质目的,划清资格边界,用客观标准代替特权考量,既维护公平,又让制度真正发挥原本的作用。”
【原文】吴山
丹徒靳文僖贵之继夫人,年未三十而寡,有司为之奏请旌典,事下礼部,而仪曹郎与靳有姻?,因力为之地。礼部尚书吴山曰:“凡义夫节妇、孝之顺孙诸旌典,为匹夫匹妇发潜德之光,以风世耳。若士大夫,何人不当为节义孝顺者?靳夫人既生受殊封,奈何与匹夫争宠灵乎?”确论名言会赴直入西苑,与大学士徐阶遇。阶亦以为言,山正色曰:“相公亦虑阁老夫人再醮耶?”阶语塞而止。
今日“节义”“孝顺”诸旌典,只有士大夫之家,可随求随得。其次则富家,犹间可力营致之。匹夫匹妇绝望矣。若存吴宗伯之说,使士大夫还而自思,所以救旌异其亲者,反以薄待其亲。庶乎干进之路稍绝,而富家营求之余,或可波及单贱,世风稍有振乎?推之“名宦”、“乡贤”,莫不皆然。名宦载在祭统,非有大功德及民者不祀,乡贤则须有三不朽之业。若寻常好官好人,分内之事,何以祠为?又推之“乡饮”亦然。乡饮须年高有德望者,乃可以表帅一乡。今封公无不大宾者,而介必以贿得,国家尊老礼贤之典,止以供人腹诽而已。此皆吴宗伯所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