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三国“稳扎稳打高手”!三年收服丹阳山民,凭“断粮抚民”破局
诸葛恪向来有才名,吴王想考验他的办事能力,就让他担任节度官。节度官掌管钱财粮食,要处理一大堆繁杂文书,根本不是诸葛恪喜欢的差事。诸葛亮听说后,给陆逊写了封信说明情况,陆逊把这事禀报给吴王,吴王随即改任诸葛恪领兵打仗。
诸葛恪向吴王上书请求:“丹阳郡山势险峻,当地百姓大多勇猛强悍。之前朝廷虽然派兵征讨,却只收服了外围县城的平民,深山里的人根本没能全部擒获。我请求去担任丹阳太守,三年内一定能收服四万士兵。”
朝廷大臣们都反对:“丹阳地势险要,方圆几千里全是深山峡谷。那些住在偏远地方的百姓,从没进过城、见过官吏,常年躲在野外当兵,一辈子待在丛林里;还有很多逃犯和恶人,也都逃到这里,开山铸兵器。当地人崇尚武力、习惯打仗,登山越险、穿梭丛林的本事,就像鱼游深渊、猿猴爬树一样灵活。他们还总找机会出来劫掠,每次朝廷派兵征讨,刚找到他们的藏身之处,他们就蜂拥而来迎战,打不过就四散逃窜。从以前到现在,从来没人能驯服他们。”但诸葛恪坚持说自己一定能成功,吴王最终任命他为丹阳太守。
诸葛恪到任后,立刻给丹阳四郡的下属县令写信,让他们各自守住自己的管辖范围,明确军队编制,把愿意归顺的平民都集中安置居住。然后他派将领们带兵驻守在深山险要之处,只修筑防御工事,不主动和山民交锋。等山民的庄稼成熟时,就带兵去收割,连种子都不留。
山民之前存的粮食吃完了,新庄稼又被收割,归顺的平民都集中居住,山里的人根本得不到粮食,慢慢陷入饥饿困境,开始有人出来投降。诸葛恪又下令:“山民弃恶从善,都要好好安抚,把他们迁到外围县城居住,不能猜忌怀疑,更不能抓捕拘禁。”
有个县令叫胡伉,抓住了投降的山民周遗。周遗本来就是个恶人,只是因为走投无路才暂时投降,心里还想着叛乱。胡伉把他押送到诸葛恪那里,诸葛恪认为胡伉违反了自己的命令,就把胡伉斩首示众。山民们听说胡伉因为抓捕投降的人被处死,知道官府只是想让他们出来归顺,没有别的意思,于是老老少少互相搀扶着走出深山投降。不到一年时间,收服的人数就达到了诸葛恪当初承诺的数量。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破解“山民顽抗 地势难攻”困局,关键在“断其根本 示其诚意”
诸葛恪能成功收服丹阳山民,核心逻辑是“不急于武力镇压,通过‘断粮困敌 安抚示诚’,瓦解其抵抗基础、打消其顾虑”:
1.抓准生存根本,精准施压:山民依赖山地耕种生存,诸葛恪不硬攻,而是收割庄稼断其粮草,让其失去顽抗的物质基础;
2.避其锋芒,不做无谓消耗:深知山民熟悉地形、擅长野战,所以只守不攻,避开其优势,不陷入拉锯战;
3.恩威并施,打消归顺顾虑:一方面斩杀违反安抚命令的官员,以儆效尤,彰显诚意;另一方面明确安抚政策,让山民放心投降,无后顾之忧。
二、核心启示:遇“顽固对抗 硬攻难克”,别蛮干,用“断其根基 示诚瓦解”破局
这种“以柔克刚、恩威并施”的思路,对现代商业竞争、团队管理、问题解决等场景超有借鉴意义:
- 商业竞争遇“顽固对手死守市场,硬攻难突破”:比如竞品靠忠实用户群体长期占据市场,别盲目价格战。像诸葛恪那样:“先找到对手的核心依赖(如特定供应链),通过合作上游资源切断其供货(断根基);再推出用户补贴政策,用诚意吸引对手用户(示诚),同时保证产品质量,慢慢瓦解对手的用户基础”;
- 团队管理遇“老员工抵触新政策,硬推遭对抗”:比如推行新的工作流程,老员工因习惯抵触,别强制执行。可以说:“先明确老员工抵触的核心(如担心效率降低),优化流程适配其工作习惯(避锋芒);再通过培训讲解新流程的优势,用试点成功案例打消顾虑(示诚),同时明确违反规则的后果(立威),逐步推动政策落地”;
- 问题解决遇“多方僵持不下,硬推进易激化矛盾”:比如项目中多方意见不合、互相掣肘,别强行拍板。可以说:“先找到各方的核心利益诉求(抓根本),提出兼顾各方利益的方案(断其僵持理由);再公开透明地说明方案逻辑,邀请各方参与优化(示诚),同时明确最终决策的权威性(立威),推动事情向前推进”。
简单说就是:“面对顽固对抗的局面,别上来就硬攻蛮干。关键是找到对方的核心依赖(如粮草、用户、利益),精准切断其抵抗基础,再通过示好、安抚打消其顾虑,恩威并施,让对方主动放弃对抗,用最小成本解决问题。”
【原文】诸葛恪
诸葛恪有才名,吴主欲试以事,令守节度。节度掌钱谷,文书繁猥,非其好也。武侯闻之,遗陆逊书,陆公以白吴主,即转恪领兵。恪启吴主曰:“丹阳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余深远,莫能擒尽。恪请往为其守,三年可得甲士四万。”朝议皆以为:丹阳地势险阻,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对长吏,皆伏兵野逸,白首于林莽;逋亡宿恶,咸共逃窜,铸山为甲兵;俗好武习战,高气尚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林,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也;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驭而羁也。恪固言其必捷。吴主拜恪丹阳太守。恪至府,乃遗书四郡属城长吏,令各保其疆界。明立部伍,其从化平民,悉令屯居。乃分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藩篱,不与交锋,候其谷熟,辄引兵芟刈,使无遗种。旧谷既尽,新田不收,平民屯居,略无所得,于是山民饥穷,渐出降首。恪乃复敕下曰:“山民去恶从化,皆当抚慰,徙出外县,不得嫌疑,有所执拘。”长吏胡伉获降民周遗。遗,旧恶民,困迫暂出,内图叛逆。伉执送于恪,恪以伉违教,遂斩以徇。民闻伉坐戮,知官唯欲出之而已,于是老幼相携而出。岁期,人数皆如本规。
诸葛恪向来有才名,吴王想考验他的办事能力,就让他担任节度官。节度官掌管钱财粮食,要处理一大堆繁杂文书,根本不是诸葛恪喜欢的差事。诸葛亮听说后,给陆逊写了封信说明情况,陆逊把这事禀报给吴王,吴王随即改任诸葛恪领兵打仗。
诸葛恪向吴王上书请求:“丹阳郡山势险峻,当地百姓大多勇猛强悍。之前朝廷虽然派兵征讨,却只收服了外围县城的平民,深山里的人根本没能全部擒获。我请求去担任丹阳太守,三年内一定能收服四万士兵。”
朝廷大臣们都反对:“丹阳地势险要,方圆几千里全是深山峡谷。那些住在偏远地方的百姓,从没进过城、见过官吏,常年躲在野外当兵,一辈子待在丛林里;还有很多逃犯和恶人,也都逃到这里,开山铸兵器。当地人崇尚武力、习惯打仗,登山越险、穿梭丛林的本事,就像鱼游深渊、猿猴爬树一样灵活。他们还总找机会出来劫掠,每次朝廷派兵征讨,刚找到他们的藏身之处,他们就蜂拥而来迎战,打不过就四散逃窜。从以前到现在,从来没人能驯服他们。”但诸葛恪坚持说自己一定能成功,吴王最终任命他为丹阳太守。
诸葛恪到任后,立刻给丹阳四郡的下属县令写信,让他们各自守住自己的管辖范围,明确军队编制,把愿意归顺的平民都集中安置居住。然后他派将领们带兵驻守在深山险要之处,只修筑防御工事,不主动和山民交锋。等山民的庄稼成熟时,就带兵去收割,连种子都不留。
山民之前存的粮食吃完了,新庄稼又被收割,归顺的平民都集中居住,山里的人根本得不到粮食,慢慢陷入饥饿困境,开始有人出来投降。诸葛恪又下令:“山民弃恶从善,都要好好安抚,把他们迁到外围县城居住,不能猜忌怀疑,更不能抓捕拘禁。”
有个县令叫胡伉,抓住了投降的山民周遗。周遗本来就是个恶人,只是因为走投无路才暂时投降,心里还想着叛乱。胡伉把他押送到诸葛恪那里,诸葛恪认为胡伉违反了自己的命令,就把胡伉斩首示众。山民们听说胡伉因为抓捕投降的人被处死,知道官府只是想让他们出来归顺,没有别的意思,于是老老少少互相搀扶着走出深山投降。不到一年时间,收服的人数就达到了诸葛恪当初承诺的数量。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破解“山民顽抗 地势难攻”困局,关键在“断其根本 示其诚意”
诸葛恪能成功收服丹阳山民,核心逻辑是“不急于武力镇压,通过‘断粮困敌 安抚示诚’,瓦解其抵抗基础、打消其顾虑”:
1.抓准生存根本,精准施压:山民依赖山地耕种生存,诸葛恪不硬攻,而是收割庄稼断其粮草,让其失去顽抗的物质基础;
2.避其锋芒,不做无谓消耗:深知山民熟悉地形、擅长野战,所以只守不攻,避开其优势,不陷入拉锯战;
3.恩威并施,打消归顺顾虑:一方面斩杀违反安抚命令的官员,以儆效尤,彰显诚意;另一方面明确安抚政策,让山民放心投降,无后顾之忧。
二、核心启示:遇“顽固对抗 硬攻难克”,别蛮干,用“断其根基 示诚瓦解”破局
这种“以柔克刚、恩威并施”的思路,对现代商业竞争、团队管理、问题解决等场景超有借鉴意义:
- 商业竞争遇“顽固对手死守市场,硬攻难突破”:比如竞品靠忠实用户群体长期占据市场,别盲目价格战。像诸葛恪那样:“先找到对手的核心依赖(如特定供应链),通过合作上游资源切断其供货(断根基);再推出用户补贴政策,用诚意吸引对手用户(示诚),同时保证产品质量,慢慢瓦解对手的用户基础”;
- 团队管理遇“老员工抵触新政策,硬推遭对抗”:比如推行新的工作流程,老员工因习惯抵触,别强制执行。可以说:“先明确老员工抵触的核心(如担心效率降低),优化流程适配其工作习惯(避锋芒);再通过培训讲解新流程的优势,用试点成功案例打消顾虑(示诚),同时明确违反规则的后果(立威),逐步推动政策落地”;
- 问题解决遇“多方僵持不下,硬推进易激化矛盾”:比如项目中多方意见不合、互相掣肘,别强行拍板。可以说:“先找到各方的核心利益诉求(抓根本),提出兼顾各方利益的方案(断其僵持理由);再公开透明地说明方案逻辑,邀请各方参与优化(示诚),同时明确最终决策的权威性(立威),推动事情向前推进”。
简单说就是:“面对顽固对抗的局面,别上来就硬攻蛮干。关键是找到对方的核心依赖(如粮草、用户、利益),精准切断其抵抗基础,再通过示好、安抚打消其顾虑,恩威并施,让对方主动放弃对抗,用最小成本解决问题。”
【原文】诸葛恪
诸葛恪有才名,吴主欲试以事,令守节度。节度掌钱谷,文书繁猥,非其好也。武侯闻之,遗陆逊书,陆公以白吴主,即转恪领兵。恪启吴主曰:“丹阳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余深远,莫能擒尽。恪请往为其守,三年可得甲士四万。”朝议皆以为:丹阳地势险阻,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对长吏,皆伏兵野逸,白首于林莽;逋亡宿恶,咸共逃窜,铸山为甲兵;俗好武习战,高气尚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林,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也;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驭而羁也。恪固言其必捷。吴主拜恪丹阳太守。恪至府,乃遗书四郡属城长吏,令各保其疆界。明立部伍,其从化平民,悉令屯居。乃分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藩篱,不与交锋,候其谷熟,辄引兵芟刈,使无遗种。旧谷既尽,新田不收,平民屯居,略无所得,于是山民饥穷,渐出降首。恪乃复敕下曰:“山民去恶从化,皆当抚慰,徙出外县,不得嫌疑,有所执拘。”长吏胡伉获降民周遗。遗,旧恶民,困迫暂出,内图叛逆。伉执送于恪,恪以伉违教,遂斩以徇。民闻伉坐戮,知官唯欲出之而已,于是老幼相携而出。岁期,人数皆如本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