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上智之二《远犹》46 薛季昶&徐谊-《智囊里的管理学》

  薛季昶&徐谊:对“隐患”,别存“侥幸心”

  张柬之等人诛杀张易之、张昌宗(二张)后,把武则天迁到上阳宫。薛季昶说:“二张虽然死了,但武三思这些人还在(把他们比作汉初谋反的吕产、吕禄)。除草不除根,早晚还会再长出来。”桓彦范却反驳:“武三思就是砧板上的肉,留着让天子自己动手收拾。”薛季昶叹息道:“我以后怕是没好下场了!”后来武三思果然把持朝政、作乱,桓彦范特别后悔没听薛季昶的话。

  赵汝愚的教训:没“喂饱”也没“远离”,最终被坑!

  赵汝愚当初借助韩侂胄的力量,打通宫廷关系,拥立宋宁宗即位。事情成功后,徐谊提醒他:“韩侂胄以后肯定会成为国家祸患,应该满足他的欲望,然后疏远他。”叶适也对赵汝愚说:“韩侂胄想要的不过是节度使、仪仗这类荣誉,应该给他。”朱熹也建议:“你该用丰厚的赏赐报答韩侂胄,别让他参与朝政。”

  可赵汝愚觉得韩侂胄容易控制,没听这些建议,只给韩侂胄封了个防御使(低级武官职位)。韩侂胄特别不满,后来就设计陷害赵汝愚,让他遭遇了灾祸。

  冯梦龙点评:对小人,“时机”和“方法”都得对!

  武三思和韩侂胄都是小人,但应对方式得看情况:武三思本身有罪,就该趁机除掉;韩侂胄有拥立之功,就该赏够好处再疏远。

  除武三思,该在迁走武则天、权力不稳的时候动手;

  远韩侂胄,该在他还没掌权、欲望没膨胀的时候操作。

  错过这个时机,再想做就来不及了。

  张柬之等人(五王)和赵汝愚,都觉得自己地位高、能力强,能压得住对方,却不知道小人的手段比豪杰更狠。为什么?因为君子做事粗疏、心慈手软,小人却谋划周密、下手狠毒。不听忠言,最后给自己招来灾祸,实在可惜!

  薛季昶和徐谊的智慧,在于提前看清小人的本质,知道“留着隐患早晚出事”。而桓彦范、赵汝愚的问题,在于低估了小人的破坏力——要么觉得“随时能收拾”,要么觉得“容易控制”,结果都因侥幸心理吃了大亏。

  很多时候,对明显的风险,最忌讳“等以后再说”。要么趁早彻底解决,要么用合理方式划清界限,一旦犹豫错过时机,风险就会反过来吞噬自己。

  【管理智慧】

  一、薛季昶:“除根论”不是小题大做,是防小人“死灰复燃”

  薛季昶要杀武三思,不是“赶尽杀绝太狠”,是看透了“小人的生存逻辑”——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跟二张是利益绑死的“同伙”,二张倒了,他表面服软,心里肯定憋着报复;留着他不处理,等他缓过劲来,肯定会找机会翻旧账,把当初参与诛二张的人全拉下水。桓彦范觉得“能控制”,纯属轻敌,没算到小人“记仇又能装”,最后被反杀。

  当代职场案例:没清“违规主管”的亲信,团队被搅黄

  某电商公司的运营主管老吴,因为“刷单造假”被开除,团队里的小张是老吴一手带起来的,还帮老吴做过假数据,但没被深究——老板觉得“小张刚毕业,是被老吴忽悠的,以后盯着点就行,没必要赶尽杀绝”。

  结果才过三个月,小张就开始搞事:偷偷跟老客户说“老吴是被冤枉的,现在的团队不懂运营”,还把公司的核心客户名单发给老吴(老吴去了竞品公司);开会时故意挑新主管的刺,说“以前老吴不是这么做的”,搞得团队人心惶惶,有三个核心员工被他说动,跟着老吴去了竞品。老板这才后悔:“当初没听hR的,把小张一起调走,现在等于留了个内鬼,团队全被搅乱了!”——这就是薛季昶怕的“留根隐患”:对跟“问题人员”深度绑定的人,要么彻底切割,要么严加管控,别觉得“能控制”,小人的报复心比你想的强。

  二、徐谊:“赏而远之”不是纵容,是防“有功小人”反咬

  徐谊劝赵汝愚“厚赏韩侂胄再疏远”,不是“怕了他”,是算透了“有功小人的野心逻辑”——韩侂胄帮赵汝愚立了大功,心里肯定觉得“我该拿重赏、沾权力”;要是你既不给好处,又不让他参与核心,他会觉得“你卸磨杀驴”,转头就会找机会报复。赵汝愚觉得“他好拿捏”,是没看到“小人求而不得时的狠劲”,最后被反杀,纯属自找。

  当代职场案例:没给“功臣合作方”好处,项目被反水

  某创业公司的项目负责人老周,靠合作方李总的资源,才拿下了一个百万级的政府项目。项目成了之后,李总提了两个要求:一是想让自己的团队参与项目后续运营(分点利润),二是希望公司能给个“战略合作伙伴”的名分。结果老周觉得“项目核心是我谈下来的,李总只是搭了个线,没必要给太多好处”,只给了李总一笔小额感谢费,还拒绝了“战略合作伙伴”的要求。

  李总当场没说啥,转头就给政府部门发了封邮件,说“老周的公司没有项目所需的资质,当初是我没核实清楚”——政府部门立马暂停项目,要求重新审核资质。老周的公司本来就缺资质,最后项目被竞品抢走,公司还因为“资质问题”被列入了政府黑名单。老周悔得直拍大腿:“当初听团队的,给李总点好处,也不至于被他反咬一口,连公司都受影响!”——这和徐谊劝赵汝愚的逻辑一样:对帮过你大忙的人,哪怕你知道他有野心,也得先给够“好处”稳住他,再慢慢疏远核心,别直接“卸磨杀驴”,不然他会跟你鱼死网破。

  三、评注的“扎心真相”:对小人要分“有罪\/有功”,处理时机错了就没救

  评注里说“武三思有罪该除,韩侂胄有功该赏而远之”,还点出了关键:处理武三思要在迁走武则天时(趁他没势力),疏远韩侂胄要在他没得志时(趁他还没能力报复)——过了这俩时机,再想动手就晚了。五王和赵汝愚都栽在“自恃厉害,觉得能拿捏小人”,却忘了“小人比豪杰更懂‘密’和‘狠’”:你想的是“留着有用”,他想的是“趁你不注意搞死你”;你宽宽松松没防备,他偷偷摸摸下死手,最后肯定是你输。

  四、核心启示:防小人别犯“两个轻敌”,听劝才能避坑

  不管是薛季昶面对“有罪小人”,还是徐谊面对“有功小人”,核心都是“别轻敌、分情况、早动手”,职场里防小人,记住这两点,能少栽90%的坑:

  1.不犯“觉得小人好控制”的轻敌:别觉得“他没实权\/年纪小\/看着老实”就放松警惕,武三思在桓彦范眼里是“砧板肉”,韩侂胄在赵汝愚眼里是“易制”,结果都被反杀。职场里遇到“有隐患的人”,哪怕他现在看起来没威胁,也得提前设防,别等他翅膀硬了再动手。

  2.不犯“处理不分情况”的傻:对“有罪的小人”(比如帮违规主管做事的人、搞过小动作的同事),要“除根”,要么彻底调离,要么严加管控,别留机会;对“有功的小人”(比如帮你拿资源的合作方、带团队立功但有野心的下属),要“赏而远之”,先给够好处稳住他,再把他隔离在核心之外,别让他有机会反咬。

  【原文】薛季昶 徐谊

  张柬之等既诛二张,迁武后,薛季昶曰:“二凶虽诛,产、禄犹在。去草不除根,终当复生。”桓彦范曰:“三思几上肉耳,留为天子藉手。”季昶叹曰:“吾无死所矣!”及三思乱政,范甚悔之。

  赵汝愚先借韩侂胄力,通宫掖,立宁宗。事成,徐谊曰:“侂胄异时必为国患,宜饱其欲而远之。”叶适亦谓汝愚曰:“侂胄所望不过节钺,宜与之。”朱熹曰:“汝愚宜以厚赏酬侂胄,勿令预政。”汝愚谓其易制,皆不听,止加侂胄防御使。侂胄大怨望,遂构汝愚之祸。

  评:武三思、韩侂胄,皆小人也。然三思有罪,故宜讨而除之;胄有功,故宜赏而远之。除三思,宜及迁武氏之时;远侂胄,宜及未得志之日,过此皆不可为矣。五王、汝愚皆自恃其位望才力,可以凌驾而有余,而不知凶人手段更胜于豪杰。何者?此疏而彼密,此宽而彼狠也。忠谋不从,自贻伊戚。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