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兑换“精神食粮”。-《我穿越到山西抗日》

  靠山屯的硝烟已然散去,但空气中似乎仍残留着悲壮与新生的气息。师部后院那间临时密库的存在,像一颗悄然落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独立师最高领导层的心中漾开了一圈圈难以平息的涟漪。药品和技术资料的到来,如同久旱逢甘霖,缓解了我们迫在眉睫的生存压力。然而,傅水恒师长眉宇间那抹深思熟虑的神色,并未因此消散,反而愈发浓重。

  这天夜里,师部作战室的油灯又一次亮到了深夜。桌上摊开着刚刚由技术小组翻译整理的兵工作坊建设初步方案,傅必元政委正就如何动员根据地群众、隐蔽开展小型军工生产发表着意见。我则补充着关于原材料收集和安全保卫的设想。

  傅师长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待我们告一段落,他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我们耳中:“老傅,世根,你们有没有觉得,我们现在,有点像忙着打造锋利爪牙的猛虎,却偶尔会忽略了,驱使这头猛虎扑向何方、为何而扑的那颗‘心’?”

  我和傅政委都是一怔。傅政委沉吟道:“师长的意思是……思想建设?”

  “没错。”傅师长站起身,走到墙边,目光扫过那张绘制着敌我态势的巨大地图,“‘系统’的苏醒,给了我们药品,给了我们技术,这是‘物质食粮’,能强健我们的体魄,锋利我们的爪牙。但是,一支军队真正的脊梁骨,光靠这些是撑不起来的。”

  他转过身,眼神灼灼地看着我们:“柳条沟的失利,根源在于战术思想未能适应变化;‘三下江南’的连捷,得益于我们及时总结并实践了新的战术经验。但这其中,有多少是指战员们本能的理解,有多少是真正从战争规律的高度去认识的?我们独立师成分复杂,有红军老骨干,有东北军旧部,有翻身农民,有投诚伪军……他们为什么而战?为谁而战?仅仅是为了打胜仗、吃饱饭吗?当遇到更强大的敌人,更残酷的牺牲,更复杂的局面时,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究竟是什么?”

  一连串的问题,像重锤一样敲在我的心上。作为参谋长,我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打胜仗,对于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虽有所感,却未曾如此系统、尖锐地思考过。

  “我们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傅师长的语气斩钉截铁,“要让每一个指战员都明白,我们为何而战,为谁而战!要让他们掌握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不仅知道怎么打仗,更要懂得为何这样打!只有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保持坚定的信念!这,就是比武器弹药更重要的‘精神食粮’!”

  “精神食粮?”傅政委若有所悟。

  “对!”傅师长肯定地点点头,他再次抬起手,似乎在与那个无形的“系统”界面沟通,脸上露出一丝奇异的色彩,“上次兑换时,那个灰色的‘精神食粮’预备权限……现在,它亮了。”

  二、思想的基石:跨越时空的兑换

  “亮了?”我和傅政委几乎同时出声,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期待与好奇。

  傅师长闭目凝神片刻,似乎在阅读着只有他能看到的信息。当他再次睁开眼睛时,那目光中充满了某种近乎虔诚的惊叹。

  “它……它提供的书目……”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主要是……《实践论》、《矛盾论》,以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一系列着作。”(注:此处依用户要求设定,实际历史中这些着作在当时已有传播,此处为小说艺术加工,强调通过“系统”获得更完整版本和大量复本,以及其带来的思想冲击力。)

  《实践论》?《矛盾论》?这些书名对我而言是陌生的,但傅师长和傅政委的反应却异常强烈。傅政委猛地站起身,脸上是难以置信的激动:“是……是延安那边……是毛主席的着作?!”

  傅师长重重地点头,眼神亮得惊人:“是的!而且,是极其完整、清晰的版本!‘系统’提示,这些着作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强大武器!它允许我们兑换足够数量的复本,以及……相关的学习辅导材料!”

  这一刻,我清晰地感觉到,一种比获得药品和技术图纸时更深刻、更根本的震动,席卷了我们三人。药品拯救的是肉体,技术增强的是实力,而这些着作,直指的却是灵魂,是这支军队、这个政党乃至这个国家的灵魂!

  没有太多犹豫,在傅师长的“操作”下,一次无声的兑换完成了。这一次,密库里出现的,不再是冰冷的金属箱,而是一个个厚实的、包装严密的纸箱。打开纸箱,里面是崭新的一册册书籍,纸张洁白,印刷清晰,墨香扑鼻。封面上,《实践论》、《矛盾论》等书名赫然在目。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空白的笔记本、铅笔、简易油印机和蜡纸——这显然是用于复制和传播这些思想的工具。

  傅师长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本《实践论》,如同捧着一件稀世珍宝。他深吸一口气,对我们说:“老傅,世根,我建议,立即在全师范围内,尤其是在连级以上干部中,开展一场深入、系统的理论学习运动!我们要用这些‘精神食粮’,彻底武装我们的头脑!”

  三、星火燎原:从困惑到渴求的学习热潮

  决议很快形成。由傅必元政委亲自挂帅,政治部牵头,成立了师理论学习领导小组。我作为参谋长,也位列其中,负责协调军事训练与理论学习的时间,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我们的作战实践。

  学习运动初期,遇到的阻力不小。许多从枪林弹雨中闯出来的老行伍,对于坐下来读书识字、讨论“哲学”感到十分不适应甚至抵触。

  “参谋长,咱大老粗一个,字认不得一箩筐,让咱冲锋陷阵没二话,可这读书……不是难为人吗?”一团二营长老王,挠着头,一脸苦相地向我抱怨。

  “就是,有那功夫,多练练瞄准、拼拼刺刀不比啥强?”另一个连长小声嘀咕。

  面对这些反映,傅政委没有急躁,他亲自到各团做动员:“同志们!不认识字,我们可以学!不懂道理,我们可以讨论!但我们不能当睁眼瞎,不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为什么能在‘三下江南’中打胜仗?为什么在柳条沟吃了亏?这里面都有深刻的道理!学习这些理论,不是让我们变成书呆子,是为了让我们更聪明地去打仗,少流血,多打胜仗!是为了让我们明白,我们流的每一滴血,都是为了谁,值不值得!”

  傅师长则利用每次作战总结会、战术研讨会的机会,引经据典,用《实践论》、《矛盾论》中的观点来剖析我们的战例。

  “同志们看,”在一次总结“三下江南”经验的会议上,傅师长拿着《矛盾论》说道,“敌人装备好,火力强,这是他们的优势,是矛盾的一个方面;但他们骄狂、孤立、脱离群众,这是他们的劣势,是矛盾的另一个方面。我们呢,装备差,这是劣势;但我们机动灵活、得到群众支持、指战员英勇,这是优势!我们‘三下江南’的成功,就在于抓住了敌人‘骄狂孤立’这个主要矛盾,发挥了我们‘机动和群众支持’的优势,避免了在敌人火力强的方面与其硬拼,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抓住主要矛盾’!”

  他讲得深入浅出,将深奥的哲学道理与活生生的战斗实例紧密结合。那些原本对理论学习抱有抵触情绪的干部,渐渐听得入了神。他们发现,原来自己亲身经历的胜败得失,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清晰的道理!

  识字班轰轰烈烈地办了起来,文化教员成了最忙碌的人。油印机昼夜不停地工作,将《实践论》、《矛盾论》的要点和通俗解读材料,印制成小册子,分发到班排。课堂上,干部战士们围坐在一起,听着文化教员念诵,听着政委、师长以及那些率先学懂了的骨干们讲解,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热烈地讨论着“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说一切真知都是从直间经验发源的?”“我们连队上次打埋伏,是怎么体现‘知己知彼’的?”“咱们根据地和敌占区,主要矛盾有啥不同?”

  困惑渐渐被驱散,思想的闸门一旦打开,求知的渴望便如同春潮般涌动。战士们发现,这些理论并非遥不可及,它们就蕴藏在自己日常的行军、打仗、做群众工作的点点滴滴之中。

  四、知行合一:理论照耀下的实践升华

  随着学习的深入,一种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开始在独立师内部悄然发生。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课堂讨论和思想汇报上,更体现在具体的军事行动和日常工作中。

  一次,师部命令三团拔掉敌人设在李家窝棚的一个据点。按照过去的打法,很可能就是侦察清楚敌情后,选择夜间强攻。但三团团长在受领任务后,并没有立刻制定强攻计划,而是带着几个营连长,反复研读《实践论》中关于“调查研究”的论述。

  他们派出多股侦察小组,化装成老百姓,不仅摸清了据点里的兵力、火力配置,还详细了解了据点周围的地形、道路、水源,甚至摸清了据点里敌人日常的活动规律和内部管理情况。他们还深入走访了李家窝棚及周边的群众,了解到据点里的敌人经常强迫群众送粮送菜,群众苦不堪言,对敌人充满仇恨。

  基于这些详尽的“调查研究”,三团制定了一个“引蛇出洞、里应外合”的作战方案。他们不再强攻坚固的碉堡,而是利用群众送粮的机会,派精干战士混入据点,同时在外围设伏。当内应战士在据点内制造混乱、打开大门时,外围部队迅速发起攻击,一举端掉了据点,自身伤亡极小。

  战斗总结时,三团团长感慨地说:“这次能打得这么顺利,多亏了学习!《实践论》告诉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过去打仗,有时候就是调查不够细,想当然。这次我们把调查做足了,把敌人的‘里里外外’都摸透了,这才能找到最巧妙的打法,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在战术训练中,干部们开始自觉地运用“矛盾”分析法,寻找训练中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在群众工作中,战士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人民服务”的内涵,不再是简单的帮忙干活,而是注重宣传党的政策,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建立血肉联系;甚至在日常的管理中,批评与自我批评也开始变得更加深入,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是试图从思想根源上寻找问题。

  我作为参谋长,感受尤为明显。过去部署任务,需要反复强调细节,下面理解执行有时会打折扣。现在,很多团、营主官在受领任务时,会主动思考任务的目的是什么,可能遇到哪些矛盾,如何抓住关键,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补充方案。整个部队的主观能动性和战术灵活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那种自上而下的命令与自下而上的创造性执行,开始形成良性的互动。

  五、熔铸军魂:统一认识凝聚无敌力量

  理论的阳光,照进了现实的土壤,催生出的不仅是战术的革新,更是信仰的坚定和灵魂的重塑。

  过去,很多战士,尤其是解放过来的战士,对于“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认识是模糊的,或许只是为了吃粮,或许带着报仇雪恨的个人情绪。如今,通过深入学习《实践论》、《矛盾论》,特别是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着作中对革命性质、战争目的的阐述,他们逐渐明白了,他们手中的枪,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了千千万万受压迫的劳苦大众的解放,是为了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中国。

  这种认识的升华,带来的是一种内在的、持久的、坚不可摧的力量。

  我看到,在艰苦的行军路上,战士们互相鼓励,分享着学习心得,疲惫似乎也减轻了许多;在激烈的战斗中,基层指挥员即使与上级失去联系,也能根据总的作战原则和敌我情况,独立做出符合全局利益的决断;在根据地的建设中,军民鱼水情更加深厚,群众真正把这支军队看成了自己的子弟兵。

  傅必元政委在一次全师政治工作会议上,动情地说:“同志们,我们现在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独立师,不仅是一支能征善战的胜利之师,更是一支有着坚定信仰、懂得为何而战的思想之师!这些‘精神食粮’,让我们擦亮了眼睛,武装了头脑,凝聚了人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最根本的法宝!”

  傅水恒师长站在一旁,看着台下那一张张因思想充实而目光坚定的面孔,脸上露出了欣慰而深沉的笑容。他低声对我说:“世根,看到了吗?这才是我们真正强大的开始。当理论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这支军队的军魂,正在被彻底熔铸。”

  我重重地点头,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力量。是的,药品救治了伤员,技术增强了实力,而这些“精神食粮”,塑造了灵魂。一支有了统一思想、坚定信仰和科学方法的军队,其爆发出的能量,将是无可估量的。我们知道,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但拥有了这最宝贵财富的独立师,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去迎接任何风暴,去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直至最终的黎明。